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1页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2页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3页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4页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讲纲目一、引言:四个时段、四股力量二、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改组三、酝酿:列宁主义式政党组织模式的引进四、高潮:北伐战争与工农大革命五、失败:国共分裂与大革命失败一、引言四个时段四股力量国民革命1925-1927“西”西方势力/外国势力南京十年1928-1937“国”国民党全面抗战1937-1945“共”共产党国共内战1945-1949“中”中间势力/中间党派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改组(一)共产国际与苏俄的考量国际共运自身性质与总体战略的需要利用中国作为防御帝国主义国家进攻的桥头堡

——“尽量制造中国与日、美之间的冲突”。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力量太过薄弱。北京政府及吴佩孚均婉拒合作。中共加入国民党可以使其革命化,扩大群众运动与工农革命,最终夺取领导权。

——共产国际三大决议的基本精神:在落后国家中,无产阶级应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同进行反帝运动,以争取更广大的劳动群众。(二)中共在国际压力的态度转变《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1922)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中共准备要请国民党及其他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922年春夏之际,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由排斥国民党到决定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重大思想转变。中共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但是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之前,以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以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二)中共在国际压力的态度转变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三)孙中山的考量对国民党(党内新军阀)缺乏团结与纪律深感失望对西方列强不愿意助其革命深感失望对十月革命成就与苏对华友善态度的好感担心苏俄与北京政府、吴佩孚、陈炯明等合作虽然反对与提防中共,但却深知中共背后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支持(从列宁再到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青年共产国际代表,再三提议国共合作,孙中山不能不考量其中的轻重关系)多些人入党,就多些主义的传播者、同情者。与其让中共置身于国民党之外,利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力量与国民党竞争政治资源,还不如让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接受约束。(四)“孙文越飞宣言”(1923年1月)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制;苏政府再次确认1920年9月27日有关放弃在华利益的宣言;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谅解;苏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和政策。

孙中山在与越飞的谈判中,尽管急于获得援助,但仍能保持冷静,收获颇丰:拒绝以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坚持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表面上也能避免党内有党的局面——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却是不以孙中山的意志为转移的。(四)“孙文越飞宣言”(1923年1月)“……从孙逸仙方面来说,他历经三十年的政治鼓动生活以后,到1922年正是他命运最不济的时候。他曾被推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但旋即看到他的国家分裂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他企图通过军阀来统一中国,这种努力使他同广州的机会主义军事头目交往频繁。1922年6月,他原想设法用策略争取的广州一个军阀竟然同他翻了脸。孙被迫在8月间逃亡到上海。恰在此刻,孙已经显示出了是个卓越的中国民族主义领袖,但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革命,因此他就同第三国际实行合作。1922年9月,他开始按苏联路线改组国民党。

这纯粹是权宜之计的结合。孙博士和苏联代表在1923年1月联名发表的协约,是个内容极为有限的协议。协约中说孙并不赞成中国实行共产主义,因为它同中国的国情不合,又说苏联同意中国需要统一和独立,并准备协助中国进行国民革命。正如孙在当时写信告诉蒋介石的,他不得不向那些能够援手的人寻求帮助。西方列强没有提供援助。但是,虽然这时孙寻求并取得了苏俄的援助,但在他的心中共产主义却并没有代替三民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纲领……”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頁170-171。(四)“孙文越飞宣言”(1923年1月)

评价:各取所需的现实主义结合孙中山:获得苏俄的物质援助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联俄”:深谋远虑的基本政策,而不是一时之计。苏俄:考虑在华利益,特别是蒙古和满洲的利益考虑远东地区的安全,特别是与日本的对抗长远目标:在中国推进苏式革命,实现“东方路线”。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五)实质合作的展开与国民党改组1923年鲍罗廷来华协助改组国民党;格林率近四十位苏军事专家来华协助训练“党军”。孙中山派蒋介石赴苏学习红军军政思想。蒋回国后不久,孙即授命其组建黄埔军校。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与会代表165人,陈独秀、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人亦作为代表出席大会。李大钊还被指定为大会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会议通过反帝反军阀宣言。图为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大会致开幕词二、列宁主义式政党模式的引进1.

基层组织:以严密的组织确保内部的认同与凝聚力2.

“党军”、“党国”:把党的干部输送为职业军人与政府官僚将职业军人与政府官僚转化为党的干部3.

群众运动: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来散播意识形态认同,让意识形态深入群众以贯彻落实政治目标。列宁主义式政党组织模式的三大特点:1、基层组织每个党员都必须属于一基层组织,过组织生活。共产党:“支部”国民党:“区分部”孙中山过往每每苦于国民党组织之不严密,列宁主义政党模式令他茅塞顿开。国民党改组时高度强调建立区分部之重要,“若没有区分部,上级机关等于无领土无人民的国家”,区分部的责任是使“国民党得尽力于民间”。2.“党军”(党指挥枪)以党控军、以党建军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新事物,它正起源于对苏式列宁主义政党模式的效仿。孙中山饱受党不能控军之苦(1922陈炯明之变)党控军的两种模式:“政委”制:“把支部建在连上”,政委主要负责思想工作,在非常情况下可代行军事指挥权。“军校”制:将军官培养过程与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过程合一。国民党主要采取军校制。大革命期间,黄埔军校共培养4981名毕业生,成为党军的中坚力量。2.“党军”(党指挥枪)“党军”与军阀武装的根本不同之处:

在于具备明确的(现代)意识形态认同,有主义,有理念,有理想,这使得党军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献身精神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并随即在与军阀部队的军事较量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1924年东征,3000黄埔学生军击溃洪兆麟部万余人。此后学生军又多次以少胜多。北伐中,不足十万人的国民革命军先后击溃了近百万军阀部队。3.群众运动(“大革命”)酝酿期:从五四到五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1921-1922:华盛顿会议,外争主权与尊严其后,中国人民为争取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和收回租界在国内进行持续的斗争。五卅运动的重要指标意义:民族主义革命的动员:建立统一的现代国家

对外:反帝;对内:反封(反军阀)揭开中国社会革命浪潮之序幕“五四运动对于中国一般青年知识分子,唤起了个人的觉醒。各种社会思想和政治学说在学生大众中如风起云涌,并行不悖。也许在一个青年,对家族与婚姻问题有深切的关系。社会问题的主流的劳工问题亦渐从知识分子的空想转入社会的实际生活。劳工问题是社会与政治的联锁。五卅事件就是这一把锁的钥匙。

五卅事件不仅是从青年知识分子的个人觉醒到城市劳工群众的社会觉醒的一个关键,并且是中国革命从广州的政治思想中心发展到上海使其成为社会思想与劳工运动中心的一个枢纽。

民国八年,我在学生时期,参加了北京的五四运动。十四年,我在自由职业者时期,遭遇了上海的五卅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于我的学业、思想与生活都有重大影响,也是自然和必然的事。”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4),页77。三、高潮:北伐与工农大革命1925.3.12孙中山去世,北伐搁置。大权分落:政治:汪精卫(国左)、胡汉民(国右)军权:蒋介石(校长)、廖仲恺(党代表)1926.7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任北伐总司令“大革命”随着北伐军的顺利进军,中国大地也被骤然兴起的工农大革命所震撼,经历了自太平天国运动后半个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层社会革命。周恩来:“当时是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历史上空前的,就是在抗战期间也没有过。”1925年后高涨的工农革命高潮,不同于传统农民暴动和民间会党起义之处在于,它有全新的(现代)意识形态作为指导,这也是三民主义、马列主义真正走出书斋,指导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革命实践的开始。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运动对于社会经济究竟是利是弊?“农民对地主的斗争,实际上破坏了社会经济,而受害者仍是农民。因为农民协会“打倒土豪劣绅”的运动,把农村中的地主打倒了,也就把城市中的商业经济破坏了。商店的店东们大抵是地主。他们以土地为其商业信用的保证,可以周转商业资金,使农民的农产品及附产品得以出卖,而农民所需要的东西得以购进。如今他们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的商业信用也就失掉了。商店把现存货物卖光之后,没有进货的资力。所有商店只有木架子,没有货物在木架子上。”——陶希圣《潮流与点滴》,页94。

大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发展表中国共产党从创立起至大革命时期人数统计表四、失败:国共分裂与大革命失败(一)国民党右派“分共”、“清党”(二)国共分裂的深层原因(三)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四)大革命的深远影响(一)国民党右派“分共”、“清党”孙去世之后的裂变:1925秋,国民党右派联合(上海: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广州:孙文学会)1925.8.20国民党左派廖仲恺被刺1926.3“中山舰事件”,蒋介石由左转右,用权谋赶走许崇智、胡汉民、汪精卫。1926.5成功“限共”。1926.7北伐开始,与共产国际争论1927.1国民政府从广州前往武汉1927.4.12蒋在上海宣布

“清党”1927.4.18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宁汉分流(二)国共分裂的深层原因国共合作不过是政治现实利益考量之下的权宜结合。合作中双方的斗争(尤其是领导权之争)从未止息。合作伊始,孙中山就曾说:

“共产主义既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为什么国民党员要去反对共产党员呢?这个原因,或者是由于共产党员也有不明白共产主义为何物,而尝有反对三民主义之言论,所以激成国民党之反感。但是这种无知妄作的党员,不得归咎于全党及其党中之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国父全集》,1:185。)在微妙的关系中,只要情势对双方都有利,合作还能持续,一旦情势发展到事关双方利益的严重争夺与消长,合作便很难维系了。Q: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国共为何会分裂?国共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国民党改组后,其组织骨干多为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或城市商贾的五四青年。工运农运的骤然兴起,波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所谓国民革命军,士兵多数是农民,军官多数是地主。”共产党的骨干同样大多来自资本家/地主家庭,但马列主义更强的理想性与精英性却使他们大多能超脱个人的出身背景。同时,中共非常注重在工农中发展党员:大革命后期,中共已经成为一个由少数具有献身精神的革命知识分子领导,以下层工农群众为组织主体的政党。宏观地考察国共关系的发展趋势会发现:两党对立的程度直接与工农群众运动的规模成正比。群众基础的扩展也提高了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威信,威胁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经济利益因素与政治领导权因素相辅相成。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分野归根结底,这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改造模式的争斗:国民党只想利用群众大革命推翻军阀、结束割据、统一中国,并不希望真正打倒地主和城市资本家;而在共产国际严格控制和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则希望在工农大革命中一举消灭地主和资本家。随着群众运动尤其是农民运动的发展,国共两党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势同水火。

*部分国民党左派最后为何也转而反共?1927年,农运规模在两湖地区扩展了十倍。1927年3月,斯大林命令强化群众运动,武装工农,动员群众反击国民党右派。6月,电令武汉的鲍罗廷和中共组织独立军队、准备夺权。鲍罗廷和陈独秀均认为此令不可行,便要求共产国际的新任代表罗易去执行。罗易为了展示诚意,竟向汪精卫展示了这封电文。汪精卫看完电文后大吃一惊……日本学者山田辰雄对武汉政府的权力基础的研究认为:左派领袖汪精卫一直靠调和他所依赖的两支力量之间的冲突来保持其权力:一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众运动;一是唐生智的军队。到1927年,民众运动迅速发展,唐生智的部下与农民协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武汉政府的权力基础开始崩溃。

最终,国民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