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风险评估报告_第1页
抗旱风险评估报告_第2页
抗旱风险评估报告_第3页
抗旱风险评估报告_第4页
抗旱风险评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防汛风险评定报告吉林大学10月13日

审查:项目负责人:校核:编写:参加人员

目录吉林省防汛风险评定报告 1第1章概论 41.1调查目的及任务 41.1.1调查目的 41.1.2调查任务 41.2调核对象及范畴 51.3调查根据 5第2章调查区概况 62.1自然地理概况 62.2社会经济概况 62.3水文气象 72.3.1水文 72.3.2气候特性 82.4水资源状况 8第3章干旱及抗旱基本状况调查 113.1干旱基本状况调查 113.1.1干旱成因及旱情 113.1.2干旱重要特点 113.1.3干旱时空分布规律 133.2抗旱基本状况调查 143.2.1抗旱工程方法 143.2.2抗旱非工程方法 17第4章干旱风险因素分析 184.1自然地理因素 184.2水资源配备因素 184.3气候条件因素 194.4土壤构造因素 204.5社会经济因素 204.6历史干旱灾害影响 20第5章干旱风险评定 215.1评价指标体系 215.1.1指标及指标体系 215.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5.2评价体系指标选用 225.2.1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择 225.2.2成灾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 225.2.3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择 225.2.4抗旱减灾能力指标的选择 235.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风险等级划分 235.4评价办法 255.4.1含糊综合评价原理 255.4.2干旱风险等级多级含糊评价环节 255.5风险评价权重的计算 275.6突变理论办法 315.6.1评价原理 315.6.2评价原则 325.6.3评价环节 32第6章预警机制启动及响应 346.1Ⅰ级预警及响应 346.1.1启动条件 346.1.2启动程序 346.1.3响应行动 356.2Ⅱ级预警及响应 356.2.1启动条件 356.2.2启动程序 366.2.3响应行动 366.3Ⅲ级预警及响应 376.3.1启动条件 376.3.2启动程序 376.3.3响应行动 376.4Ⅳ级预警及响应 386.4.1启动条件 386.4.2启动程序 386.4.3响应行动 396.5响应结束 39第7章结论与建议 417.1结论 417.2建议 41第1章概论1.1调查目的及任务1.1.1调查目的吉林省江河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制约因素。为提高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备与处置工作,使干旱灾害处在可控状态,确保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能够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事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达,一级为最高级别。风险评定就是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定多个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方法。本次根据吉林省抗旱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规定,编制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定报告。1.1.2调查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法的告知(国办发〔〕101号)”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定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应急资源调查,指全方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合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助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应急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为制订应急响应方法提供根据。1.2调核对象及范畴调核对象为吉林省境内的农业、县级以上城。1.3调查根据1.3.1法律根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2.28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0;(5)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修订;(6)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法,国办发[]101号;(7)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8)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储藏管理方法,;1.3.2规范原则(1)国家物资储藏管理规定,;(2)救灾储藏物资管理规范,DB22/T2502-;(3)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组建通则,DB11/T1292-;(4)应急物资投送包装及标记,GB/T30676-;(5)消防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指南,GB/T29178-;(6)应急避难场合、场址及配套设施,DB61/T984-;1.3.3(1)吉林省行政分区图;(2)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定报告;(3)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定图;(4)吉林省旱灾频次分布图。

第2章调查区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吉林省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临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95%。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可划分为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平原区与西部松辽平原区三部分,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气候、水文、土壤及农、林、牧、副、渔业布局,都有明显的差别。吉林省属大陆季风气候类型。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晴朗;冬季漫长、多雪。数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09毫米,由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年内分派不均,大多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0.1%。春旱发生频率很高,特别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地处东部的通化市蒸发量局限性700毫米,中部的长春市为900毫米,西部的白都市超出1000毫米。除东部山区降水量不不大于蒸发量外,其它地区蒸发量都不不大于降水量,西部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5倍以上。2.2社会经济概况吉林省现辖长春市1个副省级都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都市等7个地级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共设有21个县级市、19个县和20个市辖区。总人口2733.03万人,其中城乡人口1529.68万人,农村人口1203.35万人,城乡化率为55.97%。耕地面积8678万亩,重要种植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等优质农产品。(1)工业吉林省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重要有化工、机械制造、采煤、电力、冶金、光机、加工业等,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构造框架。全省工业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获得明显成效。(2)农业全省耕地面积4603.68千公顷,农业有效浇灌面积1683.19千公顷,实际浇灌面积1106.16千公顷,平均耕地浇灌率为36.6%。全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达4.67亩,粮食产量2765.8万吨,人均产值9586元。2.3水文气象2.3.1水文(1)河流概况吉林省有松花江、辽河、绥芬河、鸭绿江、图们江五大水系,其支流有多条,河网密度0.19km/km2。全省河流分布不均,东部长白山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常年有水;西北部平原除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洮儿河外,乾安、通榆、长岭、前郭等县河流甚少或无河流。吉林省河流有春、夏两汛及冬季封冻之特点。普通夏汛不不大于春汛,春汛发生在3~5月,河水重要靠冰、雪融化补给。东部长白山区有时春汛延长至6月,水量较大,来势较猛,易造成灾害;夏汛普通在6~9月,以7、8月水量最大,为防汛的重要时期。吉林省中、西部湖泊较多,东部较少。较大的湖泊有天池、松花湖、月亮泡、大布苏泡、查干泡和波罗泡等。(2)径流吉林省河川径流重要由降水补给,年径流深与降水量分布趋势一致,含有从长白山区向西北平原区递减的特点。由于河川径流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致使河川径流的地区变化远比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要大。地形和植被条件对径流的影响比较明显,长白山区主峰一带,河川径流最充沛,数年平均径流深在350mm以上,年径流系数为0.4~0.6。集安南部、长白山主峰西南麓、张广才岭,年径流深达500mm~600mm,是全省年径流深最大的地区。另首先是图们江珲春河下游,年径流深为400mm~500mm。位于松花湖左右岸的老爷岭、哈达岭主峰南麓和牡丹江水系的大黑山,降水和径流都是相对的高值区,年径流深为250mm~500mm。由长白山区向西,随着地势逐步低平和降水的减少,年径流深也递减,西部平原地区,年径流深局限性10mm,年径流系数在0.05下列,是全省年径流深最小的地区。另外,图们江流域的延吉盆地一带,降水和径流深吉林省河川径流总量最多的是第二松花江,数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68.8亿m3,占全省径流总量的47.3%,另首先是鸭绿江和图们江,数年平均径流总量分别为74.7亿m3和51.9亿m3,占全省径流总量的20.9%和14.6%。2.3.2气候特性(1)气候吉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即使离海洋较近,但由于受北东—南西走向的长白山脉阻拦,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全省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3~7℃,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全年无霜期120~150天,山区100天下列。全省降水重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的65%~85%。光、热、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重要集中在6~9月份,含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2)降水、蒸发吉林省数年平均降水量609.1mm,呈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递减趋势。东部长白山天池年均降水量1349mm,为吉林省之最;西部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部中低山区降水量大、气温较低,年蒸发量低于800mm;中东部低山丘陵区,年蒸发量普通为800mm~1000mm;西部平原区,年蒸发量普通不不大于1000mm(3)干旱指数吉林省干旱指数地区变化很大,东部山区干旱指数普通不大于1.0;中、西部地区在1.0~2.6之间,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2.4水资源状况(1)地表水资源量吉林省数年平均径流量为344.17亿m3,径流深183.7mm,其中,松花江区为268.5亿m3,径流深171.5mm,;辽河区为75亿m3,径流深245.5mm。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301.54亿m3,比数年均值少12.4%。(2)地下水资源量吉林省多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7.5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7.86亿m3。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57亿m3,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43.99亿m3,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35.58亿m3。松花江区数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00.89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66.39亿m3;辽河区数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2.71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3.18亿m3。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86.31亿m3,比数年均值少30.2%。(3)水资源总量吉林省数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8.83亿m3,其中,松花江区水资源总量为315.21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79.0%;辽河区水资源总量为83.62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21.0%。(4)河流水质状况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吉林省重要流域的192条重要河流有103条河流水质达标,89条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达标河长总计9528.6Km,占总河长的61.8%;超标河长总计5900.5Km,占总河长的38.2%。(5)湖泊水质及营养化状况全省进行评价的湖泊只有一处,即嫩江流域的查干湖。在PH值和氟化物不参评的状况下,查干湖在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类别分别为Ⅳ类、Ⅴ类、劣Ⅴ类,重要污染物为COD和高锰酸盐指数。查干湖在全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富营养化。(6)地下水水质状况Ⅰ类~Ⅲ类水多集中在中部高平原和西部白城扇形地,分布区域为长春市区、九台市、榆树市、松原市及白都市的部分地区、四平的梨树县一带;Ⅳ类、Ⅴ类水则多分布在西部低平原。全省地下水化学异常区有两个:氟异常区和铁异常区。氟异常区重要分布于白都市的镇赉县和松原市的乾安县;铁异常区重要分布在松原市的宁江区、前郭县等地的第二松花江一带。

第3章干旱及抗旱基本状况调查3.1干旱基本状况调查3.1.1干旱成因及旱情由于吉林省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经常发生干旱是必然的,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的。全省数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左右,白城、松原地区年降水量仅在400毫米下列,并且时空分布不均。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80%,中西部地区春耕播种期降水量仅占不到10%。自然降水的稀少和时空分布不均是吉林省发生干旱的重要因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国均值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造成了吉林省旱灾几乎年年发生,体现为一种常态现象。建国以来,吉林省有57年发生干旱,共发生春旱57年、夏旱43年、秋旱44年。1998年至全省持续4年发生大面积干旱,是建国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近年来,不仅中西部地区受旱,并且东部雨养农业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发生严重伏旱,农作物受灾面积4267万亩,绝收面积475万亩。主汛期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了有完整气象统计以来(1951年)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437万亩,绝收面积42万亩。3.1.2干旱重要特点3.1.2.1全省东、中、西干旱差别明显全省干旱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别,中、西部发生频率较高,几乎是十年九旱,中、东部则频率明显减少,体现为偶然发生。干旱类型也有所差别,中西部由于降水量偏少,数年平均仅在400~500毫米左右,若年内分布合理,勉强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基本达成农作物需水生理极限,农作物干旱对降水量变化敏感,降水量只要稍有减少或分布不均,就会发生农业干旱,农田受旱面积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该区都市供水多提取地下水,由于数年调节,年内受影响不大,都市因旱缺水小范畴发生。中东部年内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左右,降水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作物才会受旱,农业干旱机率较小,但都市供水多为地表水,对降水量变化敏感,易发生都市供水短缺,影响都市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3.1.2.2干旱发生频率高建国以来,吉林省有57年发生干旱,共发生春旱57年、夏旱43年、秋旱44年,发生频率分别为83.82%、63.24%、64.71。特别是近几年,春旱年年发生,已从吉林省西部逐年扩展到中东部的四平、长春、辽源、吉林、延边等地区部分县市。3.1.2.3干旱持续时间增加吉林省的春旱普通从4月份春耕开始前就出现旱象,持续时间较长,平均持续50天左右,干旱严重地区要到6月上旬才可能结束;白城、松原、四平等地多数状况是春夏连旱,连旱历时多达120天,个别三季连旱历时可达140天;东部地区以夏旱为主,夏旱开始时间普通在6月下旬,历时50天~70天,最短仅20天。3.1.2.4干旱范畴广吉林省旱情重要发生在中西部的白城、松原、长春、四平等地,干旱灾害的基本趋势是由东向西逐步加重。从丰满至辉南、柳河一线以东的通化、白山、延边地区为轻旱区;中部吉林、长春、四平、辽源为重旱区;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区为极旱区。吉林省发生旱灾较多的县有通榆、洮南、镇赉、大安、长岭、乾安、前郭、双辽等县几乎年年成灾,农安、九台、双阳、榆树、德惠、梨树、公主岭等县的旱灾发生频率均在60%以上。近年来,全省干旱范畴已扩展到全省9个市州的近40个县(市、区),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七成。不仅旱田旱情严重,并且水田春灌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部部分都市用水也发生困难。3.1.3干旱时空分布规律3.1.3.1干旱时间分布(1)干旱季节性吉林省农作物干旱季节分为春旱(3~5月份)、夏旱(6~8月份)、秋旱(9月份)等单季旱和春夏、夏秋及春夏秋等连季旱。西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90%,夏旱60%,秋旱40%;中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45%,夏旱45%,秋旱30%;东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40%,夏旱55%,秋旱25%。西部各县(市)发生连季旱的频率为59.6~69.2%,中部各县(市)为23.1~53.8%,东部各县(市)为28.8~42.3%。吉林省共有32个县(市)以夏旱为易旱季节,其他16县(市)以春夏连旱为易旱季节。其中,西部12个县(市)均为春夏连旱;中部11个县(市)为夏旱,3个县(市)为春夏连旱;东部除磐石市易旱季节为春夏连旱,其他21个县(市)易旱季节均为夏旱。详见附图1,吉林省易旱季节分布图。由于降水量时间分派不均,造成农作物生长久间降水与需水存在矛盾,使得农作物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春、夏季缺水现象。(2)干旱持续性吉林省发生持续干旱的频率较高。以县为统计单元,1952~发生持续特大干旱年数组为4组,持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76组。其中,西部地区发生持续特大干旱年数组为4组,持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52组;中部与东部地区均为发生持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12组,无持续特大干旱组。全省平均每年有一种县(市)发生严重以上持续干旱。3.1.3.2干旱灾害空间分布由图3.1.3.1可见,干旱影响范畴以西部最大,数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950.31千公顷、333.57千公顷,成灾比为35.1%;另首先为中部地区,数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389.15千公顷、138.37千公顷,成灾比为35.6%;东部地区影响范畴最小,数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108.30千公顷、33.75千公顷,成灾比为31.2%。图3.1.2.1吉林省农业干旱影响范畴分布统计图西部地区易发旱灾类型均为严重旱灾,中部和东部地区易发旱灾类型重要为中度旱灾。3.2抗旱基本状况调查建国后来,吉林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较快速度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增进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省近年来旱灾日益增多,现在的抗旱工程方法与非工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抵抗大旱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水源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方法的建设。3.2.1抗旱工程方法吉林省共有水库工程1592座,总库容为327.0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9座,总库容为284.0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4座,总库容为29.83亿立方米;小(Ⅰ)型水库326座,总库容为9.79亿立方米;小(Ⅱ)型水库1143座,总库容341亿立方米。农田机电井23.7万眼,其中配套完好机电井13万眼。全省农田浇灌面积2848万亩,其中水田浇灌面积1154万亩,旱田节水浇灌面积1694万亩。春季抗旱坐水种面积达2200万亩。3.2.1.1地表水源工程全省共建成各类地表水源工程14524处,其中,大型工程27处,中型工程130处,小型工程7246处,塘坝7121处。大型工程涉及13座水库、11处引水工程、3处提水工程;中型工程涉及94座水库、27处引水工程、9处提水工程;小型工程涉及1342座水库、981处引水工程、4923处提水工程。地表水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115.53亿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能力29.18亿m3(不涉及发电水量);引水工程供水能力32.96亿m3;提水工程供水能力53.39亿m3。据统计,东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7871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39处,小型水利工程3124处,塘坝4699处,供水能力为30.13亿m3;中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6156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67处,小型水利工程3743处,塘坝2337处,供水能力为44.47亿m3;西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497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24处,小型水利工程379处,塘坝85处,供水能力为40.94亿m3。见下图。吉林省地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区域分布图3.2.1.2地下水源工程吉林省地下水源工程设施重要为地下水开采井。现在全省共有地下水开采井36.71万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30.72万眼,深层地下水井5.99万眼。地下水总开采能力为44.76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井开采能力为31.63亿m3,深层地下水井开采能力为13.13亿m3。东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0.60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0.51万眼,供水能力4.43亿m3;中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16.03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4.10万眼,供水能力16.91亿m3;西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20.08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7.55万眼,供水能力23.41亿m3。见下图。吉林省地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区域分布图3.2.1.3供水系统联网(1)长春市供水系统联网长春市供水水源重要有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引松入长和地下水水源,因此长春市供水系统联网重要考虑将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和星星哨水库、引松入长工程,和在建的中部引水工程,以及地下水水源进行联网,实现联合供水调度。修建供水管道累计50km。(2)辽源市供水系统联网辽源市供水系统联网重要考虑采用“六库一闸”联合供水,即杨木、金满、三良、大良、八一、老龙头水库为主,以拦河闸为辅助,以地下水水源为补充,综合解决都市供水紧张状况。修建供水管道累计20km。(3)四平市供水系统联网四平供水水源重要为二龙山水库、下三台水库和地下水源。四平市供水系统联网重要考虑将四平市现有水源地与规划在建的中部都市引水工程联合调度,解决四平市供水及都市和农村抗旱应急水源。修建供水管道累计40km。(4)白都市供水系统联网白都市供水水源重要为引嫩入白工程等地表水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供水系统联网重要考虑将引嫩入白工程与地下水水源工程进行联网,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联合调度,解决白都市供水和都市抗旱应急水源。修建供水管道累计20km。(5)延吉市供水系统联网延吉市现有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现有重要水源为五道水库和地下水源,以及布尔哈通河干流取水等。延吉市供水系统联网重要考虑将这些水源与烟集水库和河龙水库进行联网,构成一种网络,联合供水。修建供水管道累计40km。(6)图们市供水系统联网图们市供水水源重要为枫悟水库。与新建石头河水库进行联网调度,解决图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修建供水管道累计30km。3.2.2抗旱非工程方法3.2.2.1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吉林省现有抗旱服务队290支,其中地市级3支,县级41支,乡级246支,从业人员2173人,固定资产1.14亿元,仓储面积1.21万平方米,应急拉水车52辆,打井洗井设备79台套,移动浇灌设备2207台套,移动喷灌设备259台套,挖掘机39台,发电和动力设备1308台套,输水管20万延米。3.2.2.2旱情监测站网建设人工墒情监测站网建设自开始,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在中西部易旱区的长春、吉林、四平、通化、辽源、松原、白城7个地市共布设了30处人工墒情监测站,60个采样点。监测面积1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1%,平均单站监测面积为4865平方公里。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在吉林省东部白山、通化、延边州建设了19处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点、19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自动采集仪、3处地市墒情信息分中心。吉林省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已建站点的更新和加密,在吉林省中西部的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白城6个地区,新建固定式旱情应急监测站88处。3.2.2.3管理体制建设吉林省墒情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墒情监测、预测预报和墒情监测信息的收集、整顿与分析,负责全省墒情监测站网的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多项职责。3.2.2.4抗旱宣传培训吉林省在培训管理方面不停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培训领域,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内容重要围绕如何应对不同等级干旱、如何将旱灾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和切实保障收益等方面,并在实际工作中收到实效。每年举办一次省级旱情分析统计培训班,将各市、县(区)单位技术骨干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学习交流。各市、县(区)每年也组织1-2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技术人员水平,为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第4章干旱风险因素分析4.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条件是造成吉林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重要因素。因受北东~南西走向的长白山脉地势影响,使南或东南来的气流受阻,在长白山脉一带形成降雨。由于水汽较难穿越长白山脉达成中、西部平原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较东部降水量偏少,经常发生干旱。4.2水资源配备因素水资源配备和国民经济发展分布不平衡。吉林省水资源量最充沛的东部山区,河川径流量占全省的83.2%,而工业产值、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2.3%、18.0%和26.7%;中部丘陵平原区,工农业生产集中,工业产值、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8.9%、40.0%和49.8%,而河川径流量只占全省的14.4%;西部平原区,耕地面积为全省的42.0%,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省的2.3%。4.3气候条件因素(1)降水因素自然降水量的局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是吉林省发生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从空间分布看,东部山区的数年平均降水量为700mm左右;中部丘陵平原区数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600mm;西部平原区数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0mm左右。从时间分布看,降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年内分派极不均匀。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5%~85%,而中、西部地区春耕播种期降水量局限性全年降水量的10%。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差别较大,变差系数Cv值为(2)蒸发因素蒸发量是气温、气压、风速、湿度等因素综合影响的成果,是影响干旱灾害的一种重要指标。吉林省蒸发量自西向东递减,平原区蒸发量不不大于山区。蒸发量的低值区发生在降水量大、气温较低的东部山区,数年平均蒸发量低于800mm;中部丘陵平原区,数年平均蒸发量普通在800mm~1000mm之间;西部平原区,数年平均蒸发量普通不不大于1000mm(3)气温因素吉林省处在中、高纬度,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气温分布特点是,作物生长久气温高、雨少,蒸腾作用大,易造成旱灾的发生。另外,从80年代初,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东南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不不大于西北部地区。气候变暖也将促使干旱灾害的发生。(4)日照因素由于吉林省地形复杂,日照时空分布明显差别,年、季的日照时间均是自西向东和自南向北明显递减。全年日照时数约2200~3000h,其中,西部地区2850~3000h,中部地区2600~2800h,东部地区2200~2400h。西部地区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中部地区日照百分率60%~70%;东部地区日照百分率55%~70%。由于西部日照时数多,加速了水分蒸发。(5)风力因素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蒸散发能力,间接影响干旱的发生。吉林省东部山区盛行东南风,大风普通出现在春、秋、冬三季,春季最多。中部丘陵平原区2~6级风日数为60~120d,不不大于8级风日数为40~100d,最大风速为30m/s左右;西部平原及长白山东部,不不大于6级风日数为20~60d,不不大于8级风日数为10~40d,最大风速为20~30m/s4.4土壤构造因素不同的土壤,其蓄水及耐旱能力大不相似,对干旱的形成含有直接影响。吉林省中、西部都有沙化土壤分布,重要集中在四平市、松原市、白都市、农安县和榆树市。该类土壤无团粒或少有团粒构造,疏松易耕,通透性强,因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差,易受风蚀,作物易受旱。4.5社会经济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大量增多,使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供水局限性,加剧了旱情的发展。4.6历史干旱灾害影响干旱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有着广泛和明显的影响。从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看,旱灾损失位于各项自然灾害的第一位。从影响粮食产量看,旱灾的影响远不不大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历史上吉林省干旱频繁发生,特别近年来干旱程度和范畴逐年加大。据《吉林省水旱灾害》记载,1950~1990年41年系列中,发生全省性旱灾,其中严重旱灾2年,特大旱灾4年;在1990~旱灾资料系列中,发生全省性的特大旱灾3年,严重旱灾6年,其他旱灾9年。旱灾对农业影响体现为:1990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因旱粮食减产量为26.75亿公斤,农村因旱饮水困难人口为107.2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牲畜5.21万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6.57亿元。对城乡居民饮用水影响体现为:受特大干旱影响,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和白都市发生缺水危机。影响人口累计32.85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15.08亿元。对牧业影响体现为: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牲畜14.79万头,死亡牲畜0.36万头,牧业直接经济损失0.05亿元。对生态环境影响体现为:湿地萎缩,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仅以西部白城为例,随着旱情的加重和受旱面积的扩大,草地资源以年均2%的速度递减,而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分别以年均0.8%和0.5%的速度递增。第5章干旱风险评定5.1评价指标体系5.1.1指标及指标体系指标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单位,由反映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的数值两部分构成。在统计学中,指标是指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首先状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即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能够拟定的反映出研究对象某首先状况的特性根据,涉及数量特性和质量特性。含有数量性、综合性、替代性、具体性、时间性、客观性等特性[79]。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指标体系含有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目的性等特性。5.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普通应遵照下列几个原则:①代表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要含有一定的代表性②综合性原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指标。③系统性原则:规定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完整、全方面、系统化,同时还规定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使指标体系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④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应尽量选择能够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重要指标要用定性指标描述,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⑤简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指标的数据资料来源,规定指标是易于获取、简要直观,易于技术人员操作。5.2评价体系指标选用5.2.1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择致灾因子危险性,重要是由灾变活动强度和活动频次决定的。旱灾致灾危险性普通是指造成旱灾发生的无雨或极少降雨、温度高、风速快、蒸发量大、空气干燥等极端气象条件,作为危险性层面的待选指标体系。原则化降水指数SPI能够较好地反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使得用同一干旱指标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和区域的干旱状况成为可能,因而得到广泛应用。SPI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干旱定量化研究,时间尺度为5~24月的SPI可用于反映地下水位的变化;2~3月的SPI可反映农业干旱状况。5.2.2成灾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干旱灾害脆弱性重要有下列几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变化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质地、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和植被状况(植被类型、覆盖度、分布等)。成灾环境系统较复杂,分析时应抓重要的。干旱灾害的脆弱性取决于气候影响、天气系统、降水量、蒸发量、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多个自然因素。本次选择蒸发量、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状况、地下水埋深五个指标。5.2.3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择暴露性是指受到灾害攻击而被损毁的对象。暴露性(承灾体)的对象重要是人类和社会经济实体。而这些对象反映暴露性的指标较多,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牲畜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和土地运用状况等都会影响到承灾体的暴露性。暴露性指标的选用随着旱灾本身的复杂性及不同区域本身特点的差别性而体现出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采用哪些指标来反映区域承灾体易损性的大小,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原则。现在有关暴露性的研究相对较为单薄。暴露性指标的选用应当遵照代表性、精确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从而具体全方面的反映区域干旱灾害的本质特性。因此对旱灾暴露性指标的选择为区域内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耕地面积比重三个指标作为暴露性指标。5.2.4抗旱减灾能力指标的选择抗旱减灾能力是通过采用工程方法和非工程方法防止和减轻干旱缺水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抗旱能力与干旱灾害的影响是反向有关的,因此对旱情风险度也呈现反向有关的趋势。即防灾减灾方法越强,承灾体潜在的脆弱性和损失就越小。抗旱能力评价是在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抗旱经济投入、政府监管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建立综合评价的模型体系,因此也有按水利工程方法、经济实力影响、农业生产水平、抗旱组织等因素分类的。在抗旱减灾能力指标选择上同暴露性指标的选用原则相似,本文采用抗旱投入资金、抗旱浇灌面积比重(抗旱浇灌面积/耕地面积)两个指标作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价的防灾减灾能力指标。5.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风险等级划分5.3.1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干旱风险影响因素以及互有关系,建立分层递阶构造,以下表5.1所示。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的层(I)、准则层(A)、基础指标层(B)。其中目的层是指干旱风险程度,是整个层次分析的最后目的;准则层表达地区的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以及抗旱减灾能力,它是一级评价因子,根据指标拟定规则,拟定15项指标构成的基础指标层。 图5.1干旱风险评定体系框架图表5.1吉林省抗旱风险评定指标体系5.4评价办法5.4.1含糊综合评价原理含糊综合评价是在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下,以含糊数学为基础,应用含糊变换原理,对某种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含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有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一种含糊评判普通涉及指标体系的选用、原则值的拟定、目的集拟定、原始数据的原则化、各因素权重拟定、合成算子的选择、计算综合指标值和综合指标从属度等环节。5.4.2干旱风险等级多级含糊评价环节在复杂的系统中,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诸多,人们往往将评价因素按某些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最低层次做综合评判,由最低层次的评判成果构成上一层次的含糊矩阵,再进行上一层次的综合评判,这样逐级的进行综合评判,最后得到系统总体的综合评判成果。具体环节以下:5.4.2.1拟定评价因素和划分因素集由于地下水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体系。根据其影响特点,将影响因素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影响因素的因素集,第二层影响因素的因素集。5.4.2.2建立风险等级及评价集评价集是由评判者对风险事件可能的多个成果构成的集合,用含糊语言对灌区地下水环境风险等级评价目的进行分类表述,建立评价集。各元素vj表达各个可能的总评价成果。其中,v1为Ⅰ级(微险);v2为Ⅱ级(轻险);v3为Ⅲ级(中险);v4为Ⅳ级(重险);v5为Ⅴ级(特险)。含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全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评价集中得出最佳评价成果。5.4.2.3拟定风险因素的权重值在风险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对所评判对象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因素的权重值。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对风险因素的两两比较,按重要性大小在一种九标度表中进行仿数量化,见表5.2,各因素权重值构成一种“构造判断矩阵”,该矩阵在一致性检查后,其最大特性值向量为对应地下水环境风险中各因素的权重向量。表5.2各风险因素重要程度1-9标度表标度含义1i风险因素与j风险因素含有同等重要性3i风险因素比j风险因素稍微重要5i风险因素比j风险因素明显重要7i风险因素比j风险因素重要得多9i风险因素比j风险因素极为重要2,4,6,8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倒数上述重要性相反状况,即j风险因素比i风险因素重要的状况5.4.2.4建立含糊评判矩阵和综合评价运用含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对各有关风险因素进行评价,拟定风险等级。含糊评判矩阵的数学模型以下:(5-1)式中:W表达指标权重集,R表达指标集,P表达从属度矩阵;“”表达含糊矩阵复合运算。含糊矩阵复合运算,重要采用表5.3中的4种算子计算。其各自特点以下表所示。表5.3四种算子特点[109]特点算子M(∧,∨)M(·,∨)M(∧,⊕)M(·,⊕)体现权数作用不明显明显不明显明显综合程度弱弱强强运用R的信息不充足不充足比较充足充足类型主因素突出型主因素突出型加权平均型加权平均型注:表中,“∧”,“∨”分别表达含糊集的并与交,“∧”表达取小,“∨”表达取大;“·”和“⊕”分别表达含糊集的代数乘和代数积。本文采用M(·,⊕)算子进行含糊矩阵合成运算,对各有关风险因素进行含糊综合评价,拟定风险等级。5.4.2.5对含糊综合评价成果向量进行分析实际中最经常使用的是最大从属度原则。最大从属度法即使概念清晰、实用简朴,但是损失的信息较多,在某些状况下会存在低效或失效的问题,甚至可能得出不合理的评价成果。因此,要对最大从属度原则有效性的评价办法作有效性验证。有效性检查公式为(5-2)式中:n为归一化后的含糊综合评判向量的元素个数,为向量A中最大从属度,为向量A中第二大从属度。如果a=+∞,则最大从属度原则完全有效;如果l≤a<+∞,则最大从属度原则非常有效;如果0.5≤a<1,则最大从属度原则比较有效:如果0<a<0.5,则最大从属度原则低效;如果a=0,则最大从属度原则完全失效[110]。当使用最大从属度原则低效或失效时,能够考虑采用加权平均从属度等级的办法:为了能使指标Vj量化,用“1、2、3,…,m”依次表达各等级,而把bj当作样本对类Vj归属的权重,然后求加权和[110],H的计算值与哪一类的j最靠近,样本就属于(靠近)该类。计算公式为(5-3)5.5风险评价权重的计算1、采用九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T根据递阶层次构造,对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构造判断矩阵(重要性标度值见表5.2)。设填写后的判断为T=(tij)n×n,判断含有以下性质:(1)tij>0(2)tji=1/tij(3)tii=1。当上式对判断矩阵全部元素都成立时,称该判断矩阵为一致性矩阵。2、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查建立判断矩阵后,需要进行层次排序。单排序是指每一种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本文采用方根法求权重。具体环节以下:(1)求判断矩阵T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5-4)(2)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得到权重向量(5-5)(3)计算最大特性值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由于比较判断矩阵受问题的复杂性及人们对系统因素认识的片面性,因此其不可能含有完全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查。对于一阶、二阶的判断矩阵来说总是一致的,当判断矩阵的阶数超出2时,一致性比例C.R.=C.I./R.I.。其中,为一致性指标,,—判断矩阵的最大特性值;n—判断矩阵阶数。是随机一致性指标,随判断矩阵阶数而变化。其数值见表5.4。表5.4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表矩阵阶数3456789R.I.0.520.891.121.261.361.411.46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含有完全一致性,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不符一致性规定,需要重新修正判断矩阵。4、层次总排序与一致性检查为了拟定某层全部因素对于总目的的相对权重,就必须进行各层次的综累计算,然后对相对权重进行总排序。层次总排序也是通过一致性比率C.R.=C.I./R.I.的计算成果进行检查与判断,其中:C.I.是层次组合一致性指标,R.I.是层次组合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5、判断矩阵拟定与成果分析计算成果如表5.5~5.9。表5.5判断矩阵I-A及权系数计算成果表IA1A2A3A4WiA113330.4801A20.3331230.2504A30.3330.5130.1771A40.3330.3330.33310.0924一致性检查:λmax=4.2148,C.I.=0,C.R.=0<0.1,通过一致性检查表5.6判断矩阵A1-B及权系数计算成果表A1B1B2B3B4WiB110.250.250.50.0909B241120.3636B341120.3636B420.50.510.1818一致性检查:λmax=4.0000,C.I.=0.0046,C.R.=0.0088<0.1,通过一致性检查表5.7判断矩阵A2-B及权系数计算成果表A2B5B6B7B8B9WiB5122320.3448B60.512220.2410B70.50.51220.1826B80.33330.50.5110.1111B90.50.50.5110.1205一致性检查:λmax=5.1104,C.I.=0.0046,C.R.=0.0246<0.1,通过一致性检查表5.8判断矩阵A3-B及权系数计算成果表A3B10B11B12WiB101350.6438B110.3333120.2297B120.20.510.1220一致性检查:λmax=3.0037,C.I.=0.0046,C.R.=0.0036<0.1,通过一致性检查表5.9判断矩阵A4-B及权系数计算成果表A4B13B14B15WiB131110.3333B141110.3333B151110.3333一致性检查:λmax=3.0000,C.I.=0.0000,C.R.=0.0000<0.1,通过一致性检查如上表所示,各个矩阵的C.R值都不大于0.2,即层次单排序含有满意的一致性。层次总排序的成果见表5.10。表5.10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影响因素权重饼图以下图5.2所示图5.2影响因素权重饼图5.6突变理论办法5.6.1评价原理突变理论又称为不稳定奇点理论,重要以拓扑学为工具,以构造稳定性理论为基础,专门研究非持续变化和突变现象。其特点是根据系统的势函数将系统的临界点分类,研究分类临界点附近非持续变化状态的特性,从而归纳出若干个初等突变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自然和社会中的突变现象。在突变理论中,可能出现突变的那些量称为状态变量或内部变量,引发突变的因素,持续变化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或外部变量。图5.4燕尾型突变系统图5.3尖点型突变系统按照Rene·Thom的突变理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大量不持续现象是能够由某些特定的几何形状来表达的,实际中基本上可用7种基本突变形式表达:折迭型、尖点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型脐点、椭圆型脐点和抛物线脐点突变。惯用的突变模型构造示意图和基本类型如图5.3-5.5和表5.10图5.4燕尾型突变系统图5.3尖点型突变系统图图5.5蝴蝶型突变系统表5.11初等突变基本类型突变模型势函数控制变量维数状态变量维数折迭型突变f(x)=x3+ax11尖点型突变f(x)=x4+ax2+bx21燕尾型突变f(x)=x5+ax3+bx2+cx31蝴蝶型突变f(x)=x6+ax4+bx3+cx2+dx41表中,是状态变量,它表达系统的行为状态;表达一种系统的状态变量的势函数;a、b、c、d是状态变量系数,表达该状态变量的控制变量,是造成系统突变的因子。模型中各个控制变量对状态变量的作用大小是由模型本身所拟定的,重要性排序为:a>b>c>d,作用以下:尖点型突变:a(剖分因子),b(正则因子);燕尾型突变:a(剖分因子),b(正则因子),c(燕尾因子);蝴蝶型突变:a(剖分因子),b(正则因子),c(蝴蝶因子),d(偏琦因子)。5.6.2评价原则运用突变理论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实际问题,采用3种不同准则:(1)非互补准则。若一种系统的诸控制变量之间不可互相替代,即不可互相弥补局限性时,要从诸控制变量对应的x值中,即,,,,中按“小中取大”原则选用最大的一种作为整个系统的x值,即。(2)互补准则。若系统的各控制变量之间可互相弥补局限性时,能够使x值达成较高的平均值,即取控制变量a、b、c、d所对应的,,,的平均值。(3)过阈互补准则。系统的各控制变量必须达成某一阈值后才干互补。5.6.3评价环节运用突变理论进行风险评价时,重要计算环节以下:(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即按系统的内在作用机理,将系统分解为由若干评价指标构成的多层子系统;重要程度相对大的风险指标放在前面,相对次要的指标放在背面。(2)对指标层进行原始数据规格化,即将各指标原始数值采用从属度函数法转换为[0,1]之间的无量纲数值。(3)运用突变系统的归一公式和突变级数值取均值的“互补”、“小中取大”的“非互补”、“过阈互补”准则进行综合量化递归运算,求取目的层的综合评价值;如果一种指标分解为2个指标,该系统可视为尖点型突变,如果一种指标能够分解为3个指标,该系统可视为燕尾突变,如果一种指标能够分解为4个子指标,该系统可视为蝴蝶突变。(4)根据风险状态等级参考表进行评价区的风险评价。

第6章预警机制启动及响应干旱预警等级重要参考《旱情等级原则》(SL424-)中的旱情评定指标进行拟定,综合考虑区域干旱缺水状况。干旱预警分为四级,即Ⅰ级预警(特大干旱)、Ⅱ级预警(严重干旱)、Ⅲ级预警(中度干旱)和Ⅳ级预警(轻度干旱),并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达,公布预警的同时,启动对应等级响应。6.1Ⅰ级预警及响应6.1.1启动条件(1)当耕地土壤相对湿度不大于等于30%,受旱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不大于50%时;(2)因旱每天人均供水量不大于20升,因旱饮水困难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不不大于等于20%时;(3)全省1/3以上都市干旱缺水率不不大于30%时;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视状况公布红色预警,启动Ⅰ级响应。6.1.2启动程序根据省墒情监测中心土壤墒情监测状况或省住建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受旱都市供水状况,由省防指副总指挥组织气象、水利、农业、住建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判现在农业或都市干旱形势及将来发展趋势,明确公布预警信息及启动响应的等级,形成会商纪要上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审批。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批示意见,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对应等级响应。下发文献,通报全省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抄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松辽委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向新闻媒体公布。6.1.3响应行动(1)由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总指挥主持召开全体组员单位召开抗旱工作专项会议,通报现在旱情,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应急抗旱工作,研究现在应对抗旱方法等。工作会商每三天一次。必要时,报请省政府同意,宣布吉林省有关行政区域进入紧急抗旱期,并及时报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按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规定,紧急抗旱期各有关组员单位集中办公。(2)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投入应急抗旱工作。启动全部水利设施,全力抗旱减灾。根据实际状况,开展应急打井、挖泉、增设临时抽水泵站等方法进行应急供水。抓住有利气候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组织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送水。快速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实施24小时监测。抗旱有关统计、信息通报实施24小时零报告制度。(3)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特别是灾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立刻启动应急值班预案,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班。及时掌握旱情的发展,解决值班信息,撰写简报宣传。(4)快速派出督导组、专家组,进一步抗旱一线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地开展应急抗旱工作。(5)各组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刻行动,确保抗旱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及时向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有关信息。(6)旱情由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审核公布;旱灾由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公布;农业灾情由省农业主管部门公布,与抗旱有关的气象信息由气象主管部门公布。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管理,主动宣传各地抗旱工作经验及减灾成效,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增进各界合力抗旱。6.2Ⅱ级预警及响应6.2.1启动条件(1)当耕地土壤相对湿度不不大于30%不大于等于40%,受旱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不大于40%,不大于等于50%时;(2)因旱每天人均供水量不大于20升,因旱饮水困难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不不大于15%,不大于等于20%时;(3)全省1/3以上都市干旱缺水率不不大于20%,不大于等于30%时;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视状况公布橙色预警,启动Ⅱ级响应。6.2.2启动程序根据省墒情监测中心土壤墒情监测状况或省住建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受旱都市供水状况,由省防指副总指挥组织气象、水利、农业、住建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判现在农业或都市干旱形势及将来发展趋势,明确公布预警及启动响应的等级,形成会商纪要上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审批。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批示意见,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对应等级响应。下发文献,通报全省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抄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松辽委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向新闻媒体公布。6.2.3响应行动(1)由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总指挥主持召开部分组员单位召开抗旱工作专项会议,通报现在旱情,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应急抗旱工作,研究现在应对抗旱方法等。工作会商每五天一次。(2)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应急抗旱工作,重点地区可请求解放军指战员增援。启动全部水利设施,全力抗旱减灾。根据实际状况,开展应急打井、挖泉、增设临时抽水泵站等方法进行应急供水。抓住有利气候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组织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送水。快速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实施24小时监测。抗旱有关统计、信息通报实施3天报告一次。(3)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特别是灾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立刻启动应急值班预案,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班。及时掌握旱情的发展,解决值班信息,撰写简报宣传。(4)快速派出督导组、专家组,进一步抗旱一线检查、督促和指导各地开展应急抗旱工作。(5)部分组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刻行动,确保抗旱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及时向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有关信息。(6)旱情由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统一审核公布;旱灾由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审核公布;农业灾情由省农业主管部门公布,与抗旱有关的气象信息由气象主管部门公布。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管理,主动宣传各地抗旱工作经验及减灾成效,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增进各界合力抗旱。6.3Ⅲ级预警及响应6.3.1启动条件(1)当耕地土壤相对湿度不不大于30%不大于等于40%,受旱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不大于30%不大于等于40%时;(2)因旱每天人均供水量不大于20升,因旱饮水困难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不不大于10%,不大于等于15%时;(3)全省1/3以上都市干旱缺水率不不大于10%,不大于等于20%时;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视状况公布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响应。6.3.2启动程序根据省墒情监测中心土壤墒情监测状况或省住建和城乡建设厅提供的受旱都市供水状况,由省防指副总指挥组织气象、水利、农业、住建和城乡建设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判现在农业或都市干旱形势及将来发展趋势,明确公布预警及启动响应的等级,形成会商纪要上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审批。按照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批示意见,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对应等级响应。下发文献,通报全省各级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抄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松辽委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向新闻媒体公布。6.3.3响应行动(1)由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副总指挥主持召开有关组员单位召开抗旱工作专项会议,通报现在旱情,分析旱情发展动态和应急抗旱工作,研究现在应对抗旱方法等。(2)动员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