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生卒年新考_第1页
刘向生卒年新考_第2页
刘向生卒年新考_第3页
刘向生卒年新考_第4页
刘向生卒年新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向生卒年新考

没有关于刘向志去世的说法。因此,几千年来一直有一场争论。约而言之,共有四说:一为生于元凤四年(前77年),卒于建平元年(前6年),叶德辉、吴修、王先谦持此说;二为生于元凤二年(前79年),卒于绥和元年(前8年),钱大昕、钱穆等人持此说;三为卒于绥和二年(前7年),姚振宗持此说;四为卒于元延四年(前9年),周寿昌持此说。此四说所依据的材料是相同的,亦即《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列传》所附的刘向本传,对此传所记刘向生平重要事实的诠释不同,导致其生卒年众说纷纭,聚讼难决。四说中,除钱穆外,其余三说均未有详细的考证。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考证谨严,历来被看作是后辈学人揣摩学习的榜样,是学术精品中的精品,但亦有疏忽。总结前贤论断,大约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出现分歧,故试逐一辨之。一“代汉”居摄元年“王氏代汉”是汉代重要的历史政治事件,似乎与刘向的生卒年无关,其实不然。《汉书》刘向本传云:“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册,第1966页)刘向享年七十二岁,其卒年可从“王氏代汉”推知。然而,“王氏代汉”诠释纷纭,难下决断。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指孺子婴居摄三年(8年),即王莽初始元年,他取代汉朝,登上帝位,把此年十二月定为自己建国初年的正月朔;二、指孺子婴居摄元年(6年),此时王莽骄横无比,独揽大权;三、指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他正式建国号为新,完全取代了汉王朝;四、指元始五年(5年),平帝崩。由于“王氏代汉”的四种不同解释,导致了刘向生卒年以上相应的四种说法。因此,如果我们解决了“王氏代汉”的时间,则刘向之卒年就可确定,其生年亦可推知。《汉书》帝纪凡十一,始于高帝纪,终于平帝纪,似乎汉平帝刘衎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其实非是,孺子婴才是西汉最后一帝。然《汉书》帝纪尽于平帝元始五年,无孺子婴;《王子侯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皆及孝平而止,无记孺子婴者,这都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孺子婴不是汉帝。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定孺子婴为汉帝,也不能就此证明“王氏代汉”在居摄元年。《汉书》中虽无《孺子婴纪》,但他却是汉天子,做过短暂的皇帝,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汉书·王莽传》云:“时元帝世绝,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莽恶其长大,曰:‘兄弟不得相为后。’乃选玄孙中最幼广戚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居摄元年)三月己丑,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第12册,第4078—4082页)平帝崩于元始五年(5年)十二月丙午,次年(居摄元年)三月孺子婴即位。孺子婴为傀儡皇帝,大权旁落,王莽是真正的实权派,但还不能说他“代汉”。就王莽本人来看,他也承认孺子婴是汉帝,《汉书·王莽传》云:“莽乃策命孺子曰:‘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第12册,第4099页)“历世十二”,王莽认为孺子婴是汉第十二代天子。就王莽同时代人来看,他们并不认为此时王莽“代汉”。居摄元年四月,安众侯刘崇与张绍谋反王莽时说:“安汉公莽专制朝政,必危刘氏。”(《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第12册,第4082页)“必危刘氏”者,一定会威胁皇权也,言发展之趋势,并未言此时“代汉”。居摄二年(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言:“(王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第12册,第4087页)“摄天子位”指去岁群臣进王莽“假皇帝”号而言。假者,代也。孺子婴即位时仅两岁,到是年也只有三岁,太后未临朝,则王莽摄政,“摄天子位”也就相当于后世的摄政大臣。欲者,想也。“欲绝汉室”,言王莽想灭绝汉室,这是居摄二年王莽未“代汉”之证。就古代史臣来说,他们也不认为居摄元年“王氏代汉”。李贤注崔舒《慰志赋》句“思辅弼以偷存兮,亦号咷以酬咨”云:“辅弼谓王莽辅政也。偷,苟且也。号咷,哀呼也。前书王莽策孺子婴为定安公,莽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也。”(《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册,第1706—1707页)则李贤认为王莽只是辅政大臣而已。就历史上与“王氏代汉”类似的现象来看,说居摄元年王莽“代汉”,恐非。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十一月“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2册,第380页),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始,其权力之大,与王莽无异,但未有人说此时是“曹氏代汉”。萧道成于升明元年(477年)已经“假黄钺”,二年(478年)更是进位“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各四人,使持节、太尉、骠骑大将军、录尚书、南徐州刺史如故”(《南齐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册,第14页)。权力之隆,几无人与之相埒,与帝王无二,但“萧氏代宋”却在次年。赵匡胤于显德六年(959年)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总摄军政大权,但“赵氏代周”的标志却是次年(建隆元年,960年)的“黄袍加身”。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就不一一胪列了。当他们独揽大权时,从未有人认为是代旧朝之始。为什么却要将王莽在居摄元年独揽大权,认为是“王氏代汉”呢?事实上,孝平之世,已经是政由莽出,难道要将“王氏代汉”上溯至平帝元始年间吗?据此,“王氏代汉”不在孺子婴居摄元年已明矣。所谓“王氏代汉”,当指王莽取代孺子婴为帝,去国号汉,另取国号“新”而言。《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云:“建武元年春正月,平陵人方望立前孺子刘婴为天子。”李贤注云:“平帝崩,王莽立楚孝王孙广戚侯显子婴为孺子,莽篡位,废为定安公。”(《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1册,第18页)即王莽篡位后废孺子婴为定安公。王莽废子婴为定安公在始建国元年(9年),此时他已经代替汉帝,以此年为“王氏代汉”肯定不合情理。“莽篡位”在此年之前,当指去岁(初始元年)王莽改国号为新而言。初始元年,王莽下诏曰:“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旛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第12册,第4095—4096页)承天命,受金策,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古代的改朝换代也就是这样的。王莽以居摄三年十二月癸酉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去汉号,废孺子婴为定安公,这才是“王氏代汉”。据此,居摄三年(亦即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代替汉朝,由此上溯十三年,即刘向卒于建平二年(前5年),其生年当在元凤五年(前76年),享年七十二岁。二刘德爵批判阳国人《汉书》刘向本传云:“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故刘向任辇郎的时间,也是他生卒年考证难以回避的问题。遗憾的是,刘向任辇郎的时间史书无载,然却可考知。就《汉书》本传来看,刘向得任为辇郎,并不是自己建有多大的功勋,而是由于父亲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考知向父刘德什么时候有资格可以让儿子为辇郎,则就可判定刘向十二岁在哪年?则其生卒年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对刘向辇郎之任,解释得最为详细的当首推王先谦:“服虔曰:‘父保任其子为郎也。辇郎如今引御辇郎也。’[补注]沈钦韩曰:‘《唐六典》引周迁《舆服杂事》曰:羊车一名辇车,小儿衣青布袴褶紫碧襻辇为辇郎也。’周寿昌曰:‘任,用也,言以父德为宗正等官,遂用其子为郎。’《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张宴注子弟以父兄任为郎。《哀纪》除任子令,应邵注《汉仪注》,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盖汉律如此,无庸保任也。服注误。”(王先谦《汉书补注》,长沙王氏虚受堂刊本,清光绪二十六年刻本)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刘德任二千石以上官职满三年,刘向方得以父故任为辇郎。刘德一生曾任宗正、宗正丞、大鸿胪丞、太中大夫、青州刺史等职,封关内侯、阳城侯。除封侯外,其余官职较低,俸禄不可能达到二千石,故我们从关内侯、阳城侯的考察入手。赐刘德爵关内侯之事,《汉书·宣帝纪》有载:“(本始元年)宗正德、大鸿胪贤、詹事畸、光禄大夫吉、京辅都尉广汉爵皆关内侯。”(《汉书》卷八《宣帝纪》,第1册,第240页)则本始元年(前73年)刘德爵关内侯。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请立昌邑王贺为帝,遣宗正刘德等人迎昌邑王贺登基。刘贺即位后昏庸无度,淫乱奢侈,霍光与丞相张敞、宗正刘德等三十六位大臣联名上书皇太后,废刘贺,遣刘德迎刘询。同年七月,刘询即帝位,是为宣帝。事俱见《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此年刘德在迎立宣帝中有功,故次年(本始元年)赐爵关内侯。这与《汉书》刘德本传“与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相吻合。刘德被封阳城侯,《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系于地节四年(前66年)三月。《汉书》刘德本传云:“地节中,以亲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立十一年,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第7册,第1928页)若地节四年爵阳城侯,由此下推十一年,则刘德薨于五凤二年(前56年)。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元凤)三年,青州刺史刘德为宗正,二十二年薨。”(《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第3册,第796页)又《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云:“(阳城缪侯刘德)四年三月甲寅封,十年薨。”(《汉书》卷一八《外戚恩泽侯表》,第3册,第697页)则刘德薨于五凤元年(前57年)。依此看来,三条资料所载刘德的卒年扞格难通,其必有一误。但刘德的卒年与本文讨论的问题无关,暂可搁置。愚以为,在没有其他确信材料印证的情况下,刘德封阳城侯的时间应以《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所载为是,系于地节四年(前66年)三月。地节为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共四年。地节四年刘德被封为阳城侯,《汉书》刘德本传云“地节中,封阳城侯”未尝不可。地节四年(前66年)刘德封阳城侯,自此下推十年,当为五凤元年(前57年),与《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刘德的卒年相吻合。《汉书》刘德本传中的“十一”年的“一”为衍文,当为“十”年之误。据此,地节四年(前66年),刘德被封为阳城侯已明矣。关内侯和阳城侯,俸禄多少,《汉书》无载。据《汉书·宣帝纪》云:“(地节)三年春三月,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犹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其秩成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汉书》卷八《宣帝纪》,第1册,第248页)这说明地节三年(前67年)关内侯的俸禄是二千石,此前非是。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知,汉时爵位共有二十级,关内侯为十九级,爵位并不高。到地节三年,由于汉宣帝的额外开恩,俸禄增加为二千石,迈入了汉代高官的行列,已经符合《汉仪注》任子为辇郎的标准。刘德虽然已于本始元年(前73年)赐爵关内侯,但只有到地节三年(前67年)的俸禄方达到二千石。若其任职满三年,就可任子为辇郎。自地节三年(前67年)下推三年,为元康元年(前65年),此年刘向被任为辇郎。但在此前一年,即地节四年(前66年),刘德已封阳城侯。《汉书·百官公卿表》二十级爵位中,无阳城侯,其俸禄多少,我们无从知晓。据《汉书》刘德本传载,刘德封阳城侯后,子安民及宗族二十多人俱受封赏,其俸禄恐当不低于二千石。在这次封赏中,向兄安民被封为郎中右曹。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刘向不可能早于兄而得官,故地节四年(前66年)刘向并未得官。元康元年(前65年),刘德任二千石以上满三年,按照惯例,刘向被任为辇郎。综上所考,元康元年(前65年),刘向任为辇郎,此年他十二岁,则其生年为元凤五年(前76年);刘向享年七十二岁,则其卒年为建平二年(前5年)。三“丞相大数据”,即在表现汉世,时又改“诸诸科”的前后,均为西汉诸朝诸帝的礼议、文和上朝“诸帝两元”兴立辟雍,是刘向生命中最后一次向皇帝上书,《汉书·礼乐志》有载:“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善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汉书》卷二二《礼乐志》,第4册,第1033—1034页)辟雍是周天子进行乡饮、大射或祭祀的地方,校址呈圆形,墙外四周水池环绕,门前有小桥通外。“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于水,象教化流行也。”(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9页)当时天上降下古磬十六枚,朝臣以为祥瑞之事,刘向因势利导,提出应设立辟雍,宜于教化。就这则材料看,刘向卒于汉成帝时。但这里的“丞相大司空”是一人或二人?到底指的是谁?这对讨论刘向之卒年至关重要,故不得不仔细辨之。《汉书·朱博传》云:“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古者民朴事约……宜建三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时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票骑将军,而何武为御史大夫。于是上赐曲阳侯根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罢票骑将军官,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列侯,皆增奉如丞相,以备三公之官焉。……后二岁余,朱博为大司空,奏言:‘帝王之道不必相袭……今更为大司空,与丞相同位,未获嘉祐。’……哀帝从之,乃更拜博为御史大夫。会大司马喜免,以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卫将军,置官属,大司马冠号如故事。后四岁,哀帝遂改丞相为大司徒,复置大司空、大司马焉。”(《汉书》卷八三《朱博传》,第10册,第3404—3405页)朱博为大司空在建平元年(前6年),两年前即为绥和元年(前8年),此时御史大夫何武上书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这与《汉书·成帝纪》所载“(绥和元年)夏四月,以大司马票骑(大)将军(根)为大司马,罢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相合。又“(建平)二年春三月,罢大司空,复御史大夫”。据此,在绥和元年(前8年)至建平二年(前5年)四年间大司空的俸禄与丞相相同,但不是丞相。《汉书·礼乐志》谓“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笔者曾查阅数种版本《汉书》,“丞相大司空”间均未有顿点,那么此处指一人抑二人欤?如果是二人,当指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进。汉成帝崩于绥和二年三月,丞相翟方进薨于绥和二年二月,那么刘向的卒年应在绥和二年或此之前。若刘向卒于绥和二年(前7年),到王莽代汉之居摄三年(8年)共十五年,与《汉书》刘向本传“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相抵牾,故此处“丞相大司空”应为一人。在《汉书》中,“丞相大司空”这样格式书写的除《汉书·礼乐志》外,仅有《汉书·外戚传·赵皇后》一条记载:“明年春,成帝崩。帝素强,无疾病。是时楚思王衍、梁王立来朝,明旦当辞去,上宿供张白虎殿。又欲拜左将军孔光为丞相,已刻侯印书赞。昏夜平善,乡晨,傅绔袜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昼漏上十刻而崩。民间归罪赵昭仪,皇太后诏大司马莽、丞相大司空曰:‘皇帝暴崩,群众哗怪之。掖庭令辅等在后庭左右,侍燕迫近,杂与御史、丞相、廷尉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自杀。”(《汉书》卷九七《外戚传》,第12册,第3989—3990页)由此处记载来看,丞相大司空既非御史,亦非丞相,而是一独立的官职,实际上就是御史大夫。结合汉成帝末年的情况看,“丞相大司空”似应为何武,以别于当时的丞相翟方进。何武官御史大夫,阶同丞相,《汉书》一般称大司空何武、御史大夫司空何武,从未有丞相大司空何武的称谓,故“丞相大司空”非何武亦明。在绥和元年(前8年)至建平二年(前5年)四年间,《汉书》明确记载任大司空者仅何武一人。何武可确证绥和二年六月仍在大司空任上,何武之后谁任大司空,《汉书》未载。故笔者疑绥和二年(前7年)六月至建平二年(前5年)间,尚有一人任大司空,俸同丞相,《汉书》阙载,正是这位“丞相大司空”在刘向卒后向朝廷又一次上书要求兴立辟雍。这位“丞相大司空”姓甚名谁,目前难以确考;什么时候向朝廷上奏疏,也不得而知。建平二年(前5年)三月,罢大司空,复御史中丞,“丞相大司空”向朝廷请求兴立辟雍最晚当在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