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甘谷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级第二次检测考历史试(题)卷历史测试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进行分封时称诸侯为“友邦君”,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出现“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此变化说明西周A。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宗法制进一步完善C.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D.等级制度开始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比较了西周与此前君臣关系的变化。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即没有完善的分封制;到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即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了,故选A;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和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点睛:由本题中的关键信息“到周公再行分封时”可见材料是围绕地方管理而展开,随着制度的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加强.材料和宗法制和等级制度无关,而由三代时期政治特点,C显然是错误的.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诸侯墓中出土了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故AB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礼乐制度和宗法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破坏、战国时期崩溃瓦解,礼乐制度是西周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为了维护和调和等级制度。3。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A。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C。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答案】A【解析】从西汉初年宰相的权力和从事的政治活动上来看,宰相的权力很大,总领百官。这是继承了秦朝的中央官制,但是西汉初年在向具有选用官吏的权力,又在秦朝基础上有所增益,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错误,本题与中央集权无关;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点睛:在解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本题涉及的内容属于专制主义部分还是中央集权部分,搞清楚这一点往往可以排除一定的干扰项.如本题涉及的是专制主义问题,所以可以排除C选项的干扰.4。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5。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D.与人才培养脱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缺乏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脱节,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科举制度摧毁了门阀政治,故A排除。材料重点也不是科举考试扩大了政权基础,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出身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7。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导致了地方割据B。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C。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种分权统御制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钱穆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导致地方分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元朝行省制度没有导致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行省制不等于分封制,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不是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分权统御制也……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其含义,这说明钱穆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导致地方分权,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答案】C【解析】“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就是便于要务保密和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并未提到遴选的标准,故C项符合题意。9。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本邦人如果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这说明古代雅典A.民主的基础不具广泛性B.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妇女不能参加政治活动D。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雅典城邦公民权的获得一方面要看其父母是否都是本邦公民”,“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也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的信息可以看出,获得雅典城邦的公民权是需要诸多条件的,这说明公民权不具有普遍性,因而其民主的基础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从事工商业达到一定期限会被取消其公民资格”并非意味着工商业者没有公民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局限10。“法律足以说明罗马的精神。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材料说明罗马法A.强调维护自由平等B.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利于维系社会稳定D。成为希腊民主的基础【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罗马留下的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可以看出罗马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明确说这是希腊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不符合题意。11。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为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并且成为万民法,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此处,盖尤斯想表达的是A.万民法、自然法都不是法律条文B.万民法是罗马法高度成熟的标志C.自然法具体条文体现在万民法中D。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根据自然原因在一切人当中制定的法”“所有的民众共同体共同遵守”“就像是一切民族所使用的法”可知,万民法的制定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故自然法精神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万民法是具体法律条文,排除。自然法是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排除B。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没有具体条文,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2.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立宪,故C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握清楚,学会区分。13。“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A.三权分立制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C.国会两院制D.联邦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故B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不符合“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4。有人认为,美国民主政体的关键机制就是“自由的、公平的和公开的选举制度",选举被认为是人民大众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必由之路。这体现了美国A.政党主导选举B。推崇权力制约平衡C.注重程序民主D。遵循天赋人权原则【答案】C【解析】选举是人民大众参与时公开进行的政治决策方式,美国实行这一模式体现出对民主程序的重视,故C项正确;美国是民众参与的选举,故A项错误;权力制约和平衡是政府运作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思想,故D项错误。15.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C。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D.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的事妥协思想,不是相互补充,故A项错误;B中“全面保障”错误;德意志是专制和民主的妥协产物,故D项错误。16。费正清早期的著作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结果.此观点A。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的本质B.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义性C.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D.科学地指明了鸦片战争的性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可知,这种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是过分强调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征服,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A项正确。题干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而没有涉及肯定了中国维护主权,反对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揭露了英国阴谋侵略中国的野心,反而企图以文明史观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本质,排除C。D项的说法错误,题干信息没有科学、辩证分析地鸦片战争,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中国是儒学的、农业的和官僚的社会,不能调适成商业的、工业的和国家主义的西方社会”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17。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答案】D【解析】司法主权是国家五大主权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破坏。由材料“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可见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故选D。材料体现不出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故选A;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的信息,排除C。18。《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未能顺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与“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实际上还是一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但《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也未能实行。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故C正确。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属于中国方面的原因,故A排除.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属于双方对比的原因,故B排除。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属于中国方面原因,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20。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可得知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使风俗人心变化,民众体格、品格提高,故C项正确。A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排除。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21。“……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学生,民众和工人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结合史实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应该是五四运动,故C项正确;AB两项运动中均没有工人参与;D项中没有学生参加。22。近代学者胡适曾赞叹说:“民国十五六年间,全国大多数人心倾向国民党,真是六七十年所没有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出A。国民党成为广大人民的政党B.中国共产党鼓励人们加入国民党C.辛亥革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D.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政治热情【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民(国)十五六年"是1926、1927年,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作为政治性的革命政党被大多数所倾向与关注,说明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这是国民革命促进了结果,D项正确.A项错误,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主体上仍是资产阶级政党;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C项时间不符,而且辛亥革命也没有完全实现了近代政治民主化.23.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长征期间",即1934—1936年;关键信息是“民族矛盾加剧”。长征期间,日军正逐步侵略中国,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A是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中共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自此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排除A;B项是在长征期间发生的,即1935年1月,但针对的是中共自身的方针政策,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B;D是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排除D;综上可知,正确答案选C。C是1935年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标志着中共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4.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这说明A。国共合作给日军以沉重打击B.中国军队战斗力强于日本军队C.舆论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部分D。因统计标准不同导致统计结果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日作战中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对比,从中可以发现两方的报纸舆论不一样,可见舆论战也是抗战的一部分,C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日对伤亡数据统计数的不同,与中日军队战斗力无关,B项排除。中日统计伤亡数据的不同,不是统计标准不同,而是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的需要,D项排除。故选C。25.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B。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D.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可见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的科学性,故选B。A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与史实不符。D虽然表述正确,但不是题干的主旨。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26.马克思在评价某事件时说:“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有材料可知,“这次革命”A。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初级尝试C.使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马克思认为,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那一种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其目的是为了粉碎旧的阶级统治的机器,让人民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可见,这次革命旨在改变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故B正确;A是雅典民主政治,排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C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27。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与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相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望,都还未达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故选C项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28。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与材料中“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相符,故C项正确。A项属于二月革命的结果;B项属于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发展方向;D项说法过于绝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及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为俄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29。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反映出此时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师点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1.我国的多党合作事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2.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原则上具有一致性。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的关系。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1年来,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确立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一制度A.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决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C.属于代议制,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答案】D【解析】题干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进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是直接管理,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D正确。31.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有着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B。①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①三大改造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C【解析】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1954年宪法时间不符,故排除A、D项;1982年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故排除B项,本题答案选C项。点睛: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来进行选择.根据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1954年宪法时间不符,可以排除A、D选项,只剩下B、C选项。再根据时间对B、C选项进行判断,很容易得出答案。32.据统计,1965年,西藏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人,仅占干部总数的33.34%;到2006年底,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和发展,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A项正确。题干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无关,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香港、澳门、台湾等问题,与祖国统一的大业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少数民族干部增加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33.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B.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D。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答案】A【解析】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4.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但代议制的形式和本质有差别。以下关于中西方代议制的比较正确的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本质上优越于西方议会制,不必进行改革②实施权力的主体相同③都是政体,但本质不同④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答案】C【解析】代议制的主要内容是政权组织形式,西方代议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因此都是政体,但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与西方的分权制衡不同,即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①说法绝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不断完善;②说法错误,各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实施主体不同。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本题根据以上解法均可.35.“这一构想是没有先例的天才创造,为香港特殊的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下列有关这一构想的说法有误的是A。适用于处理中英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B。为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奠定基础C。为和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D.首先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的【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这一构想是指“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首先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为香港恢复主权提供理论基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为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范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36.香港《大公报》社评:“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第一代的会面,间隔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跨越,如今第四代再会面,这样的‘历史剧情’,意义非凡.若江山有思,亦会动容。”这次会面A.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B.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C。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D.使得两岸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和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悠悠五十九载,接近一个甲子"可知,“这次会面”是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的会晤,这次会面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排除A。B项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自1946年之后,再也没有会面”矛盾,排除。D项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的意义,排除。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7。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背景与材料不符,D项也错误。【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同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确认了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38。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正好是美苏冷战的时期,当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没有解冻,在美苏两强之下,中国外交要打开局面,只有改善与两强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这时亚非拉美和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在逐渐崛起过程中,所以把外交立足点定位为两个中间地带,故选C。A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亚非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正在进行中,还没有最终实现,故排除A;B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D的说法也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39.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这里的“新形势”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第三世界崛起③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背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因此①②正确,属于新形势;1972年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但是并不能说美国丧失了霸主地位。因此③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也属于新形势.故选D。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背景点评: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建的高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40。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现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答案】A【解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故答案为A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B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从分散走向联合,C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的依据,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1.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做出了退让.这反映出二战后美苏两国A.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C.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D。军事克制是双方未发生热战的主要原因【答案】A42.1965年,法国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第二年,戴高乐在总统府爱丽舍宫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这样做的原因是A。法国实力的恢复与民族主义的崛起B。欧洲共同体开始了一体化进程C.华沙条约组织不能对西欧构成威胁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推出了北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使开始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退出北约就是其外交政策的表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经济的发展4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一个可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自贸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联合的胜利.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上的广泛联合,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活动是A.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B。召开万隆会议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不结盟运动相关知识点。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故选C项考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点评:对于不结盟运动这一知识点的命题一般难度都较小,把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点:不结盟运动的原因、标志、宗旨及影响即可.44。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A.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多极化趋势出现C。形成“一超多强”局面D。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7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故B选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故A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后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故C选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仍然在发展,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故D选项错误。故选B。45。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据材料“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旦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可以开展生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故选B.4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安史之乱时以及两宋之际,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故答案为D项.ABC项不是共同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47.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C。中国的棉纺织业生产方式领先英国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的“紫花布”的风靡英国,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B项正确。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9世纪30年代,英国使用机器生产,中国依然是手工生产,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48。日本学者加藤繁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这一变化有助于A。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D。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答案】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城市里商业空间的拓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3小题,共52分)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材料四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答案】(1)方针: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2)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理解: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3)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4)建议:通过外交转型保护国家利益;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的核心信息是,“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可以看出新中国在外交上,比较强调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结合新中国建立时的背景,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的状态;但是受到“冷战”的影响,新中国的这种外交方针,不利于与更多的国家交往.(2)材料二的核心信息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的背景。“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这是中国财政改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如果不能尽快和周边的国家搞好关系,会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的转变。(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材料三的中国国家外交受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关于“转型时期”的外交建树,结合教材知识——“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即可作答。(4)从材料一的“一边倒"到材料二“和平共处五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