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软文化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在保护与传承这一方面的工作落实度与执行力度不高,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失甚至消失的危机。近年来,如何在有效利用与创新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列入党中央、国务院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范畴中。我国茶艺文化历史悠久,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潮汕功夫茶艺是我国古老的茶艺文化之一,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岭南茶艺文化的鼻祖【1】。潮汕功夫茶,起源于宋朝,兴于明清后,在广东的潮州府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2】。随着时间的沉淀,已经拥有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自古以来在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各国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促进文化的交融。潮汕工夫茶艺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3】。在潮汕地区,功夫茶艺有着自己独有的一套融合沏泡技艺、品茶礼仪与从中蕴含的精神的程序。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外来文化、外来品牌饮品(如咖啡)逐渐传入中国,并被国人所接纳与使用【4】,导致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削减;再加上潮汕地区现在对茶艺文化的保护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方面还未成熟,导致潮汕功夫茶艺发展缓慢且困难重重。因此,潮汕茶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具有极高民俗学和人类学价值的潮汕功夫茶艺文化是沟通情义的纽带、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仅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功利心强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弘扬潮汕茶艺文化,能让文化走进每家每户。这次研究主要是为了让大众熟知茶艺文化,让大家对茶艺不单纯停留在其味道怎样,而是更深层次地去感受其蕴含的文化,让非物质文化可以走进人们心中,扎根发芽。另一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民族良好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了,民族的力量自然也就上去了。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要从基础的做起,一点一滴积累,最终才能汇聚成我国强大的实力后盾。研究意义饮功夫茶是潮汕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哪里有潮汕人,哪里便有功夫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功夫茶却出现“饮者众,识其者寡”的尴尬局面:其一,潮汕功夫茶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潮汕地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其二,虽然饮茶者数量多,但真正了解功夫茶背后底蕴的人群却很少,对具体冲泡技艺能熟知的人群也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茶艺文化传承者后继无人,茶艺文化面临失传的处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不采取行动,功夫茶艺将愈来愈不受重视,也将逐渐失去其文化价值。作为潮汕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具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家庭文化价值、健身益智价值,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它集中体现了“精、洁、和、敬、思”的潮汕人文精神【5】。因此,本文在了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功夫茶艺的认知程度与潮汕功夫茶艺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后,提出了具体对策,希望能为弘扬和传承潮汕茶艺文化提供可行性的帮助。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在传统文化逐渐受重视的时代下,本文采取对潮汕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数据和资料了解与该研究相关的背景、理论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依据相关理论对茶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管理进行概述。第三,对潮汕功夫茶艺的现状、发展产生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说明了保护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第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众进行客观事实与态度的调查并收集论文论据,提出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措施。第五,针对实证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献,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也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好理论素材积累准备。第二,问卷调查法。以网络问卷填写形式,选取广泛民众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着重了解他们对潮汕茶艺文化的看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界定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21】。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且以无形状态存在的,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古法、传统医药、民间习俗、礼仪与节庆以及民间音乐等多样的形式【6】。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22】。相关研究综述茶是所有社会阶层消费的产物,从宫廷和皇帝,到学者阶层,再到帝国下层民众。它的栽培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它被列为一种草药。到了唐代,茶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饮料和像小麦、小米、大米、盐或酒这样的基本产品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观念的改变,商业活动不受限制,这种受欢迎程度增加了。在北苑种植的不同茶种中,有龙凤茶、风龙茶和白茶。最后一种是白茶,很受徽宗赏识【12】。我国的功夫茶的流传历史,是经过从宋代到明代再到清朝的发展历程。首先,饮茶历史是从宋代开始的。人口的流动促使了文化的传播,例如张夔等文人们,把圈里流行的这种“茶艺文化”从宋代的主流文化中心传播到潮汕。然后,紧接着到了明代,出现了撮泡法。撮泡法的形成给潮汕功夫茶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发展到清代,文献虽然未提及“功夫茶”一词,但相关研究表明所描述的,正是功夫茶艺。而“功夫茶”一词首次出现在典籍里,是在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陆廷灿《续茶经》中。因此,可以推测出,最迟在乾隆年间,潮汕功夫茶艺已进入成熟期。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13】。”功夫茶不仅仅在于饮,还在于品。品出来了,便是茶道。茶道,即精神、本质;是必须通过心灵去领悟的无形的东西,而非与茶道相对的茶艺。茶艺是有形的,看得见也摸得着,是茶艺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14】。因此,茶道是茶艺文化内在、本质的东西。作为中国茶艺文化突出代表的潮汕功夫茶,其茶道集中体现了“精、洁、和、敬、思”的潮汕人文精神。精:即精致,指的是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冲工;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可引申为高洁的品性;和:即和谐,有祥和的气氛;敬:即敬意,客来喝茶,是向客人表达尊敬和礼貌的一种形式;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思维。其中,功夫茶的核心茶道精神体现在中华文化精神核心的“和”字上【15】。品茶程式中敬茶让茶的传统,体现潮汕工夫茶艺文化的“真”。品茶体现着基本的待客之道:第一,“一经见面,即行献茶”,且主人不能喝首轮冲泡的茶。第二,“酒满敬客,茶满欺客”,即茶杯不能斟满。第三,让老者、尊者先端茶,表示爱老敬贤之意。第四,“从善如转圜”,洗杯即“滚”杯,也是需要美感与技巧性动作的。潮汕功夫茶艺传承与发展调查分析潮汕功夫茶艺概述作为古代海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潮汕地区是一个集文化、美食与旅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潮汕地区被誉为“岭南名邦”、“文化橱窗”、“名茶之乡”等称号,亚南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貌多样化为地区发展功夫茶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7】。“工夫茶”与“功夫茶”的含义:在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读音一模一样,意思也相近,但在潮汕方言中不仅读音截然不同,意思也天差地别【8】。因为“工夫”二字多指做事情所费的精力和时间;而“功夫”二字多用于本领、素养、造诣等方面。或者说“工夫”二字,指的是茶叶的品质;而“功夫”二字,不是指茶的品质,而是指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以及冲泡的空闲时间【9】。因此,“工夫茶”指茶叶制作之精良,即某种品质较高的茶叶。而“功夫茶”一词,并非指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从茶艺文化中的茶经、茶道本身包含着的技艺、本领、修养、造诣等诸多因素考虑,用“功夫茶”是比较贴切的,故本文以“潮汕功夫茶艺”为称呼【10】。中国的功夫茶艺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家,而潮汕功夫茶艺堪称为茶道的“活化石”。潮汕功夫茶起源于潮州,在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潮州人饮茶、品茶的传说与故事。潮汕人饮茶不仅仅讲究技艺,还很注重尊和敬之茶道、求精乐之茶趣的理念。功夫茶艺经几千年人民的代代相传,各地发展成为了不同的饮茶风格,但是基础的饮茶程序是相同的。一般来讲,潮汕功夫茶艺有着列器备茶、煮水烫汤、烫壶温蛊、烫杯洗杯、干壶置茶、烧茶冲点、刮顶淋眉、摇壶低斟、品香审韵这十大步骤【11】。听起来或许会认为工序繁杂,但是它却融入潮汕人泡茶品茶的生活中,在泡茶时体会着文化理论与茶道精神,十分有趣。问卷调查基本概况问卷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问题来源分为引用他人问卷问题与自行设计,并通过利用互联网发放问卷形式,从2月15日开始,对民众的观点与态度进行收集,共收集问卷数量271份,其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100%。描述性统计分析表3.1调查问卷可靠性统计表Cronbach'sAlpha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Alpha项数77778230根据表3.1可知,本问卷的α信度系数为0.777,问题的内在统一性高,可靠性较强。表3.2受访者各年龄区间人数及其比例年龄人数比例青少年(25岁以下)15055.35%中青年(25-40岁)7427.31%中老年(40岁以上)4717.34%总计271100%表3.3受访者各职业人数及其比例职业人数比例学生16259.78%企业从业人员3512.92%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817.71%其他269.59%总计271100%表3.4受访者户籍分布人数及其比例户籍人数比例潮汕地区14152.03%非潮汕地区13047.97%总计271100%调查结果分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表3.2受访者喝茶感悟的人数及其比例喝茶感悟人数比例没有思考过6232.12%我认为没什么5327.46%认为其中含有茶道精神7840.41%总计193100%据表3.2,被调查者中有193人在平时有喝茶的习惯。其中从喝茶中没有思考过精神感悟的人占32.12%,;认为没什么的占27.46%,认为其中含有茶道精神的占40.41%。以此得出在当今现状中,绝大多数人群有对茶背后的文化引起思考,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思考的内容有可能还不够深刻,所以相关文化遗产成员可利用好此趋势,对民众加强功夫茶艺文化的宣传与知识的普及。图3.1对功夫茶艺文化了解程度据图3.1,笔者选取问题“平时是否有喝茶习惯”与“对潮汕功夫茶艺文化了解程度”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得出,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没有了解功夫茶艺文化的占26.42%,没有喝茶习惯的人则占47.44%;而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有了解功夫茶艺文化的也明显比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群多。从此数据中可以得出,对功夫茶艺文化深有了解的人数还是占少数,但由于有喝茶者对茶艺文化的了解程度比没有喝茶者占比高,所以要扩大了解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人群,可以从开始饮茶入手。从刺激民众的味蕾开始,让民众开始接触茶,从而再慢慢进行宣传、引导,让他们接受、了解并喜爱上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图3.2被调查者认为是国家级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图3.2,茶艺、泥塑、潮剧、狮舞、铁枝木偶戏、潮阳木雕、粤绣、潮州花灯都是潮汕地区隶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271位调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民众不仅仅对功夫茶艺文化不熟知,而且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都不足,他们对以上八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仅在50.55%及以下。从此题折射出,现阶段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生疏的,而民众的文化意识是文化传承最基础的一步。因此,有关部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刻不容缓。对功夫茶艺文化的兴趣程度图3.3有无去过茶馆据图3.3,去过茶馆并还再想去的人群占22.88%,没去过但想去的人群占40.59%,这两者占了绝大部分。图3.4感兴趣的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活动据图3.4,被调查者对开展各地茶艺文化共赏的活动兴趣度较高,占比74.17%;对融合其他“非茶”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兴趣度占63.84%;对融合西洋文化的潮州功夫茶艺表演活动的兴趣度仅占47.6%。图3.5可行有效的传承发展功夫茶艺文化措施据图3.5,对四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中,认为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讲座与实操相结合;通过政府扶持进行推进发展这两项占绝大部分,分别占比63.84%与61.62%。综上可得,民众对于功夫茶艺文化的兴趣度不高,此问题对于传承茶艺文化来讲是一项需要克服的阻碍。不过通过问题分析也可知,民众对于实地体验、可以实操的功夫茶艺文化活动比较感兴趣。且茶馆对大多数民众存在吸引力,因此,而作为宣传与传承方式之一的载体,政府应该注重对茶馆发展的规划,有效利用此项优势。可以开展多元化的线下茶艺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在为民众普及知识的前提下,实施实操体验,增强参与者对于茶艺文化的认同感与喜爱程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功夫茶艺文化宣传与保护情况图3.6对当地功夫茶艺文化宣传保护满意程度图3.6,对当地茶艺文化宣传保护中,非常满意仅占18.45%;一般占38.75%,占比最大。通过此项分析可得知,多地的茶艺文化宣传工作存在不足。对于大多数不了解茶艺文化的民众来讲,有效的宣传能增加他们对文化的了解。而当宣传工作不到位时,这无异于给茶艺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工作带来难题。民众的传承精神图3.7功夫茶艺文化面临的危机图3.8功夫茶艺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据图3.7与3.8,民众认为茶艺文化出现的危机有部分工艺失传、地区文化受冷落、习俗被取缔等,其中工艺失传占比高达70.85%。而在六项导致危机出现的原因中,占比最大的原因是民众缺乏传承意识。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综合分析得出,导致工艺失传的更深层原因是传承人稀缺,而民众缺乏传承意识是导致传承人稀缺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培养民众文化意识,建立起传承机构与新一代传承者之间的联系,是发展和传承潮汕功夫茶艺文化需求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图3.9年龄与传承意愿的关系据图3.9,非常愿意作为传承人的选项中,40岁以上人群占38.3%,比40岁以下人群占比多。而看情况选项中,25岁以下占54%,即处于犹豫状态的人群以年轻人居多。40岁以上人群有可能老一辈本身比较重视传统文化,也有可能本身便是文化传承工作者。而年轻人偏少数这个现象,也便体现出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新一代传承者的原因,众多年轻一辈文化意识不足,对文化不够重视。随着老一辈传承者逐渐淡出圈子,文化传承缺少新血脉,传统工艺无人继承,最终使功夫茶艺文化面临窘境。图3.10喝茶习惯与传承意愿的关系图3.11户籍与喝茶习惯对学习茶艺态度的影响据图3.10,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非常愿意作为传承者占35.75%,看情况占49.74%;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群中,非常愿意作为传承者占29.49%,看情况占50%。这两项占比都比有喝茶习惯的人群少。据图3.11,本文选取问题“户籍是否为潮汕地区”、“平时是否有喝茶习惯”与问题“认为有必要学习潮汕功夫茶艺吗”进行交叉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既是潮汕人又有喝茶习惯的人中,认为有必要学习茶艺的占比高达68.29%。因此,传承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应该多从潮汕本地人入手,加强对本地人的茶艺文化熏陶工作。而对于非潮汕本地人的人群,有喝茶习惯的人群认为有必要学习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占比也比没有喝茶习惯的人群多,所以如图3.1的分析一样,从开始饮茶入手,扩大了解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人群,为之后的传承工作奠定基础。对于传承候选人,应从培养饮茶习惯入手,再慢慢推进茶艺文化知识;对于未接触茶的民众来讲,也可以从他们接触到茶叶,引起兴趣后,后续的宣传与普及文化工作也将容易许多。潮汕功夫茶艺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潮汕功夫茶艺文化是潮汕地区的大众文化,功夫茶早已成为潮汕当地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饮者众,识其者寡”,真正了解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底蕴的人并不多。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不愿再花时问去泡茶、细品其独特的韵味。不仅如此,民众缺乏传承意识、当地功夫茶艺文化宣传与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也是日渐凸显出现。特别是年轻人一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感兴趣程度并不高。年轻人作为祖国文化未来发展的中基力量,此种现象值得人们重点关注。此外,当地有关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当地人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和认识功夫茶艺文化。特别是潮汕功夫茶的冲泡茶艺,人们对其了解甚少。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的以上问题,都是当前功夫茶艺文化传承路上的绊脚石,解决它们刻不容缓。
传承与发展功夫茶艺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茶艺文化教育落后很多潮汕人有喝茶的习惯,但是对茶艺文化的内涵与其精神、技艺的深入了解却甚少。而且现在的年轻人更偏向于雪碧、可乐这些碳酸饮料,对喝茶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大。再者,茶艺文化的教育并没有纳入当今教育体系中,这致使很多人对茶的理解只停留在可以喝、味道还不错的表面上。教育乃民生之根本,一种文化要想能长远地传承下去,必然离不开教育的普及。也是由于茶艺文化教育的落后,即便现在有开着少数的茶馆,但是由于其规模小、茶叶品种有限与老板对茶的理解不深入,这让作为宣传渠道之一的茶馆发展受限。不仅仅如此,茶馆负责人若是持有者茶艺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喝茶者,那么其在茶艺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经过调查,大多数的老板缺乏对茶艺深层内涵的了解。一方面,茶馆老板对茶馆定位不准确,大多数人将开设茶馆理解为销售,与顾客只是有着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并未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大部分茶馆老板为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熟悉度不高,所以会出现忽略非实体经济的营销方法,这也导致经营规模受限,经营模式与消费群体单一,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功夫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投入资金不到位每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这项工作中,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中,资金匮乏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那么一切想法与方案便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际,对后续的工作展开造成阻碍。在潮汕地区,资金匮乏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尽管我国已经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也对文化发展有拨款一定资金,但是茶艺文化作为一项小范围的文化产业,能拿到的补贴并不多。现在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发展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来源与民间组织与茶企,但是这部分资金比起国家补贴来讲是微不足道的,这也导致很多茶艺文化的传承人有心却无力。存在文化断层危机当今许多文化的传承者为老一辈居多,年轻人占绝少数,功夫茶艺文化也不例外。许多年轻人对漫画文化等外国文化很感兴趣,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却很低。由于对茶艺文化的兴趣不高,所以并不愿意花时间去进行深入研究。且文革期间,潮汕功夫茶被当做“四旧”之一而被扫地出门,很多关于功夫茶的文献记载被毁于一旦,特别是对其精致制作工艺的记载,很多都已失传【16】。如今民间留存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而且还出现流失的情况【17】。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的过去,老一辈的传承者也在逐渐变少,若是此时没有年轻人将茶艺文化传承下去,势必会产生文化断层危机,对茶艺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何让年轻人坚定文化自信,主动进入传承行动中并将文化发扬下去,是接下来应该思考的重点。缺乏产品品牌建设一个好的品牌,对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品牌效益在茶艺文化的传承上也是适用的,树立有特点的品牌,相当于是宣传的一种方法。当茶被各地民众所熟知后,其关注度变高了,可能会带来国家补贴、文化顺利传承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在潮汕地区,茶业品牌恰恰缺乏品牌建设,没有建立起特色品牌,这也是茶艺文化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茶叶销售规模小潮汕地区虽然是功夫茶的故乡,饮茶是潮汕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地茶叶的消费量也是巨大的,但是潮汕地区的茶产业并不发达且相对滞后【18】。一方面,茶叶生产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另一方面,茶叶贸易企业、茶楼规模小,竞争力弱,缺少能走出潮汕大门的能力,特别是茶叶销售缺乏进入门槛,茶叶销售商的组织规模普遍不大【19】。茶艺文化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文化是人们众所周知的,旅游业不仅仅能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加文化知识,而且对于当地的经济有积极促进作用。例如北京长城、云南丽江古城等这些地方,能让游客了解到其深层的历史信息,比起生硬的课本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播的方式更能让人理解与记住。然而,潮汕地区很少开展关于茶艺文化的旅游业,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很少有人能接触到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一来,就算是有心要去了解茶艺文化的民众,其学习的途径也会很少。所以,缺少整体的旅游业规划设计,致使茶艺文化发展受限。政府部门缺乏有效宏观调控与引导政府的作用在文化保护方面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府的调控,文化发展便会如一盘散沙一般,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当然,政府管理决策上出现不足,也会影响其发展。一方面,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措施,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央管,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地方政府管。这样的管控方式,会使同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多人管或无人管的局面,导致管控不全面。最终,很有可能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衰亡。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决策的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空有政策但缺乏具体行动,对茶艺文化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力度不足,不利于茶艺文化的发展。缺乏有效法律法规制约法律不仅仅是对民众的行为进行制约,而且是在维护国家利益。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的社会,在发展中必然会出现问题。当今社会中,虽然大部分人还是对传统文持有敬畏之心,但还是存在一小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做出对传统文化造成损害的行为。而且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法规,并未设置专门的法律法规,法律空白给破坏文化的人降低了违法成本,致使他们一犯再犯。
弘扬潮汕地区功夫茶艺的建议完善茶艺文化教育形式建立规范化程式“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对于茶艺文化的传承来讲,应该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程式,将关于茶艺文化的具体内容细化其中。然后以这套程式对外推广,当对茶艺文化感兴趣的人想要对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时,便有章可循。特别是对于潮汕本地人,更需要去弘扬本土文化,通过这套程式,可以让大家提高到茶艺文化的认可,了解其深处的魅力。再充分熟悉程式的具体内容后,除了学习者自己提升了文化认同感,他们也可以将他们所知的向外推广给其他人。这样一整条学习推广链条下来,可以使茶艺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这对于后续其他传承工作来讲有打下基础的作用。规范茶具形制与茶艺操作除了传承无形文化,有形茶具的形式也是值得关注的。当今市场上有许多茶具的售卖,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与传统茶具的形式也差之千里。因此,需要对茶具形式进行正确的定义,要使茶具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当定义正确后,之后的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这对于整个弘扬推广过程来说,也是一个奠基的作用。在标准茶具出厂到各个销售店面后,销售者也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学习。当有顾客来购买茶具时,销售者不应该只单单考虑经济利益,还应该向顾客普及相关知识,把文化意识向外传递。建立茶艺文化博物馆在潮汕地区有很多关于历史介绍的博物馆,民众对于博物馆的认同度与兴趣程度也不低,许多中小学也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活动。因此,要妥善利用博物馆这一个能有效传播知识的场所。在馆内设置关于茶叶、茶具、历史文化等的展示,并配备解说员进行讲解,设置可实操区域,让参观者可以实地感受泡茶的程序。对于小朋友来讲,可以以结束前设置文化小问卷问答环节,并对回答正确的孩子给予小礼品奖励。从而让大家对茶艺文化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给感兴趣,以便接下来更好地向外宣传。加强对青少年功夫茶艺的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人受教育最开始的地方,是人之根本。在孩子为上学之前,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是具有很大影响的,这一影响关乎孩子的整个人生。年轻人是国家发展之栋梁,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要靠年轻一代发扬下去的,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因素。潮汕家庭中,每日饮茶是绝大部分中老年人的日常习惯。但是,年轻一代却不是每人都有这个习惯。在笔者身边,有一些父母会对不喜欢喝茶的孩子说喝茶有益身体,要多喝。但是,其实父母本身对茶的了解也不全面,所以在劝说时无法做到有理有据。在笔者看来,茶不仅仅是一类饮品,它更是一项民族文化的延续。在爱国风气盛行的大环境下,父母应该自身熟知茶艺文化后,把它传授给孩子,以身作则,让孩子可以了解茶背后的文化,激起孩子的民族情怀。有了父母的熏陶,传递知识的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发展茶服务发展多元化销售正如汽车要有试驾体验,手机要有实地感知一样,作为饮品类的茶叶更需要注重口感的体验。对于首次接触的人,味觉的好坏是能直接决定大脑对此类产品是否喜爱的。因此,在保证茶叶的质量后,应该关注的便是最传统、最重要的茶贸易了。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商家不应只局限于店面销售,而应该有效利用多媒体渠道,进行茶叶多元化销售,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茶叶的清香,让茶叶可以进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大大提高茶艺文化的普及度。当顾客品尝后对茶产生了兴趣,这时再向其推广茶艺文化,效果更佳。通过制定适合的品牌策略,提高茶叶在市场的经营规模及占有率。改进茶馆与茶楼的服务形式在潮汕地区,茶馆、茶楼等饮茶场所随处可见。它们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作为潮汕茶艺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弘扬文化的过程也不可忽略其作用。来这喝茶的顾客有的是喜爱饮茶、有的是喜欢这里的清静悠闲、有的是想体验泡茶技艺,有的是喜欢来这与志同道合的茶友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在笔者的观点看来,商家应该利用好茶馆本身的优势,再对茶馆的服务形式进行改进。比如:可以采取店内开办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人顾客进店。也可以在顾客泡茶时,进行规范操作的示范,让顾客亲自体验,并使他们耳熟目染地接收茶艺文化。建立茶艺文化传承基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光有博物馆、茶馆等外界载体还不够,应该建立专业化的茶艺文化传承基地。传承基地可以说是博物馆的扩大化,在里面放置关于茶的一系列产品。除了参观外,可以开设关于茶艺文化的讲座,选派培训过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让讲座与实操相结合,加深人们的印象,也可避免产生枯燥感。加强宣传方式,促进文化传播利用媒介影响力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对外宣传潮汕茶艺文化,需利用好新媒体的影响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记者的采访,以新闻的形式播出来呈现给大众,增加推广力;另一方面,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型媒介,将茶技与茶艺文化以动画、文字、声音和图片等方式,多形式地展示出来。出版茶艺文化专著现阶段关于潮汕茶艺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成绩还算瞩目,但也应该取长补短、继续进步,多出版讲述茶叶、茶技和茶艺文化的书。专著的作用不容小觑,利用好便是发展茶艺文化强有力的硬件。笔者的观点如下:从编写角度看。能编辑茶艺文化专著的人,必定是对茶艺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与独特的见解。这对我国来讲,体现着我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中国的软实力。对编者来讲,能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传播给他人,对自身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升华。从宣传角度看。书籍是很好的宣传媒介,通过详细地记载下来,供他人传阅。当然,除了印刷传统纸质版的书籍外,也应该利用互联网,设置茶艺文化电子书,多语言多渠道地展现给受众。从传承角度看。相比实操感知茶艺或旅游业等无法随时可以接触的方式,书籍是相对既能保存永久,也能随时查看的一种传承载体。不管身在何地,上网便可以查阅到相关著作,这对于因为没有时间或其他原因去实地感受茶艺文化的大众来讲,阅读书籍是一项方便的方法。不仅如此,专著的出版,丰富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也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增设相关课程学校是教书育人是场所,是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地方。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应该只单纯看重基础学科的成绩。综合素质的高低才是未来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注重综合性发展才是我国人才体系成熟的体现。然而,如今的学校并没有重视综合素质。特别是中小学,过分强调必修课程的重要性,以主修课程成绩的好坏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虽然不可否认必修课程的重要,但是民族文化不能丢,应该从小抓起,树立传统文化意识。据调查,在潮汕地区有少数学校有开设关于茶艺文化的音乐课程,但是效果不佳,除了学校不看重的因素,还有着自身音乐体系不完善的原因。要发展茶艺文化音乐,首先,需要统一音乐教材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确保没有鱼龙混杂的教材误导初学者。其次,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训,传递给老师文化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元素,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的思想,并通过老师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最后,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以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民谣传唱。总而言之,将文化音乐融入教学机制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增强文化认知,也是为了形成学生完整的学习理念与思维,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人才培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是没有优质人才,其他传承方法也都是纸上谈兵。而当今严重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级传承茶艺人才,所以人才培育刻不容缓。因此,为了保证优质人才不流失,要做好选才、育才、用才这三项基本工作。明确人才标准,选取优质传承人。传承文化遗产,需要选取既对茶艺文化有浓厚兴趣,又有浓厚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明确统一标准,保质保量招聘符合条件的人群。确定培育对象,扩充国家人才库。人才培育是一项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建立茶技辅导站,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对选取的对象进行包装技术、茶叶的甄别、泡茶技艺、艺术与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做到不留死角。培训过后需要经过考试验收学习成果,确保培训内容能被其高效接收。另一方面,这批培训出来的人才既可以培训其他新人,也可以投入世界茶叶学术的研究。通过借鉴其他地区茶艺文化的发展,对当地好的传统进行保留,对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正改良。只有不断创新,不固步自封,才能使茶艺文化发展更加长远。完善福利制度,吸引更多人才。据调查,很多人对“是否愿意加入文化传承人队伍”这个问题回答是不确定,其中很多原因是面对现实问题,无法为以后的发展做保障。因此,针对此现状,应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制,加大人才福利。这不仅仅是为已经是传承人的人群提供物质保障,让其可安心研究;也是为了吸引外界更多的人才,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开展生态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下面笔者选取政府与商家两个角度进行对策的分析:政府层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第一步。若基础没有打扎实,后续的方案便很难开展。由于茶园经常处于偏远地带,所以交通不方便。政府需进行长期的财政支持,完善茶园周围的道路、路灯、指示牌等基础设施,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便利。只有出行便利性提高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去旅游。进行环境保护建设在努力建成环境友好型国家的今天,外出旅游时,环境是市民会着重考虑的指标之一。当今有很多事例显示,许多地方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当想要去弥补时,已经有点亡羊补牢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不仅仅并不冲突,而且它还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剂。只有环境问题处理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往景区。因此,政府需注重环卫设施建设,给市民营造出一个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这举措既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对茶艺文化起到很好的推广宣传作用。商家层面主题旅游日渐兴起,民众们经历过车水马龙的城市后,更会偏向于安静休闲的世外桃源。因此,商家可以借鉴这举措,开展以茶艺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让茶艺文化与休闲文化融为一体,实现效应的最大化。在开展休闲旅游业时,应注意保持活动形式的多样化【20】。如果只单一的设立茶史管、茶具管、茶艺室等,未免显得过于单调,不足以吸引游客。因此,园区在体现自身茶艺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多关注市场需求、顺应市场发展。比如:可以建立大型度假村,设立养生馆、茶特色民宿、书画欣赏室等,让游客可以在园区进行疗养康体、运动健身、游戏娱乐、农家乐等的休闲活动。也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体验泡茶的冲泡沏过程,更好地感受潮汕茶艺文化。当然,要办好一个休闲生态旅游区,需要园区方方面面的努力,以下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第一,增加景区餐厅菜品。一个茶艺文化生态旅游区,不应只设置观赏园区,也应该设置景区餐厅。餐厅的存在一方面可以解决游客长时间游玩时餐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景区经济发展。因此,餐厅菜品总类不能太单一,应该增加菜品种类,让餐厅成为园区的吸引点。第二,合理控制园内定价。从经济实惠型上看,旅游价格也是游客会考量的重要指标。商家应该对园区门票、园内设施价格进行严格把控,做到真正的“价格实惠,便民利民”。因为园区目的是为了推广茶艺文化,让更多民众了解潮汕茶艺文化,所以应把握好文化传播与经济的权重关系。第三,培训园内人员服务能力。园区内人员的服务能力与园区的游客量有一定关联关系。好的服务品质能让人口口相传,从而带来更多的旅客。因此,园区负责人应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能力进行严格把控,对工作人员对茶艺文化的知识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确保工作人员的质量。第四,合理安排接送服务。由于园区所处地带与市中心距离较远,有些旅客会因为交通工具的缺失或驾驶时间过长而放弃旅游的想法。因此,园区可安排免费或适当收费的接送服务,分时间分批次分等候点接送,为旅客解决出行难题。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茶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政府的作用不容小觑。没有政府的统一介入管理,工作进程将很难进行下去。因此,接下来笔者将把建议政府应出台的政策分为扶持机制与保护机制这两方面进行阐述:扶持机制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政府出台扶持政策进行标准化的干预。政府需对我国茶艺文化的发展做一个准确的定位,深入了解当今现状,然后才能制定合适的规则,保证茶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并实现我国发展的利益最大化。关于出台何种扶持政策,笔者有以下四个观点:第一,政府应完善茶叶运输的相关道路建设,给我国茶叶运输提供良好的外界支持。第二,应出台对茶艺文化、茶产业、我国茶旅游经济三大部门合作的政策,为三大部门的融合创造条件。第三,合理控制各家茶产业的分工,防止同行业之间恶意竞争。无论是哪一家茶产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我国茶艺文化的发展。若政府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导致行业间为了一己私欲恶意竞争,将对我国茶艺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公告,告知各大产业只有整体发展好了,小家才能长远地走下去这个道理。第四,政府应定期对茶艺文化进行宣传,扩宽市场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茶艺文化。保护机制除了扶持机制外,合理的保护机制也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应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区域,避免出现“多级管”的局面,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也能使每一个茶艺文化产业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需成立专门的保护小组,定期实地进行调查,并对不足的地方加大工作。由于当今存在对茶艺文化进行破坏的行为,所以党中央应该联系法律部门,出台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提高不良行为人群的违法成本,有效保护我国功夫茶艺文化。民众自身需提高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并非单靠某一方力量就足以支撑下去的。正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样,保护并传承潮汕功夫茶艺文化也是“人人有责”的。除了政府的保护、旅游景点的宣传,还是学校的增设茶艺文化课程,民众自身也需要提高对茶艺文化的认同感。历史上的“以人为本”、“人民当家做主”都在阐述着民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的观点,类比可知,没有基础民众的力量,文化的传承必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多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茶艺文化信息,在空闲之余也可以去茶馆或博物馆感受下茶艺文化的熏陶,或者参加有关茶知识的知识竞赛,以此来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提高文化自信。不仅如此,民众还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身边有损坏茶艺文化的行为或者对茶艺文化存在语言的造谣的,都应该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茶艺文化发展良好环境。
结论与展望研究结论通过本文的一系列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到作为潮汕地区大众文化标志的潮汕功夫茶艺文化,早已成为潮汕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饮者众,识其者寡”,真正了解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底蕴的人并不多。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不愿再花时问去泡茶、细品其独特的韵味。另一方面,当地有关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当地人缺乏有效的渠道去了解和认识功夫茶艺文化。特别是潮汕功夫茶的冲泡茶艺,人们对其了解甚少。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潮汕功夫茶艺文化,需要社会、政府、民间组织与公民自身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只有大家合作起来,凝聚一心、日积月累,才能推动潮汕功夫茶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一步。不足与展望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发展现状与导致问题的原因,并利用网络调研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民众的观点态度进行采集与分析,最后提出自己对于潮汕功夫茶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但由于笔者的学识与研究数据欠缺与问题研究不够深入,所以研究成果深入程度还不够高,未来还需要对此方面加强研究。展望潮汕功夫茶艺来源于潮汕,却又不止步于潮汕。增强我国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任何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明。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思考后,对潮汕功夫茶艺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未来在写作研究方面,会更具全局观地看待问题,加深对问题挖掘思考的深度,并逐步以更加合理的文字去描述问题与改进方案。在以后的日子里,笔者也会更加关注潮汕功夫茶艺文化的发展动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愿意投身文化传承工作,为潮汕功夫茶艺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并喜爱潮汕功夫茶艺文化,也希望潮汕功夫茶艺文化在未来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历久常新,依然焕发出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1]刘枫.建议茶为国饮[J].农业考古,2004,(4):29-30.翁小筑.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茶甲天下:潮汕工夫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邹元辉,丁俊之.广东茶艺文化的发展根深叶茂[J].农业考古,1996(02):7-11.陈文华.中国茶艺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9.林楚生.饮者众,识其道者寡――浅论潮汕工夫茶现状[J].广东茶叶,2013,(5):12-15.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doc/227948-241114.html,2000-03-01/2020-02-10百度百科.潮汕地区[EB/OL]./doc/5790667-6003458.html,2000-03-01/2020-02-10郑惠丰,谢璧辉.论潮州工夫茶[J].广东茶业,2011,(1):13-15.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交利物浦大学《药事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独立电影导演合作聘用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办公室耗材专业配送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武昌职业学院《空间解析几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投资顾问居间服务协议示范文本版B版
- 2025年度砂石料电商平台支付结算合作协议3篇
- 中建四局2024年度标准建筑工程协议模板版
- 2025年度智能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劳务外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货物运输合同货物损坏赔偿及维修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家庭装修简易合同范本
- 向女朋友认错保证书范文
-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件)-数学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真题答案)
-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 课件 第1章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食品企业质检员聘用合同
- 中医诊所内外部审计制度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