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评复习总重点_第1页
康评复习总重点_第2页
康评复习总重点_第3页
康评复习总重点_第4页
康评复习总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院效率=出院时的独立生活能力(FIM)评分—入院时的FIM评分

住院天数EBM证据的可靠性分级(五级)第一页第二页,共53页。记录方法:SOAP格式

S(subjiective):主观资料,是患者及家属的陈述。

O(objective):客观检查所见,观察、检查或测量的结果。

A(assessment):评定,对资料的分析判断、制定目标。

P(plan):计划,治疗计划和具体治疗方案。

扭转痉挛(torsiondystonia)又称“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指肢体或躯干顺纵轴呈畸形扭转的不随意动作。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扭转时肌张力增高,扭转停止时肌力正常。原发性扭转痉挛原因不明,部分为遗传性。第二页第三页,共53页。体温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临床分度(Classificationofhyperthermia)定义:又称发热(fever,pyrexia),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低热37.3~38.0℃中等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以上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脉率(pulse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值: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脉搏与呼吸的比例:4~5:1。第三页第四页,共53页。体温发热过程特点表现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体温上升。皮肤苍白、干燥,畏寒、寒战(骤升、渐升)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减少退热期散热>产热,体温下降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度降低(渐退、骤退)第四页第五页,共53页。体温体温过低(hypothermia)定义: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低于35℃。体温过低的临床分度(Classificationofhypothermia

)轻度:32~35℃(89.6~95.0℉)中度:30~32℃(86.0~89.6℉)重度:<30℃(86.0℉)致死温度:23~25℃(73.4~77.0℉)原因: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疾病或创伤;低温环境;低温麻醉和药物中毒临床表现:皮肤:白、紫、凉;呼吸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意识改变甚至昏迷呼吸的测量方法测量脉搏后,手仍保持诊脉位置;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的起伏,测30s;呼吸不规则的病人及婴儿测量1min;病人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观察棉花纤维被吹动的次数,计时1min。第五页第六页,共53页。异常脉搏及常见原因脉搏四大类脉搏异常脉率异常节律异常强弱异常动脉壁异常缓脉速脉弦脉奇脉水冲脉交替脉间歇脉细脉洪脉绌脉第六页第七页,共53页。脉率异常脉搏缓脉/心动过缓(bradycardia)

成人安静状态脉率<60次/分。

原因:颅内压↑、房室传导阻滞、甲减。速脉/心动过速(tachycardia)

成人安静状态脉率>100次/分。

原因:高热、甲亢、心衰、

贫血、休克。第七页第八页,共53页。节律异常脉搏间歇脉(intermittentpulse):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亦称过早波动或期前收缩。

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的患者。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可偶尔出现间歇脉。短绌脉(pulsedeficit)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特点:心率不规则、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的原因:心房纤颤。第八页第九页,共53页。强弱异常脉搏洪脉(fullpulse):当左心室收缩力强、心输出量多、血管充盈度高、脉压大时出现的强而大的脉搏。

原因:甲亢、高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正常情况下运动后、情绪激动也可出现洪脉细脉/丝脉(smallpulse):当心肌收缩力弱、心输出量少、外周阻力大、脉压小时出现的弱而小的脉搏。

原因: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心功能衰竭。正常脉搏

洪脉细/丝脉第九页第十页,共53页。强弱异常脉搏交替脉(alternanspulses):指一种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

原因:是心肌损害的表现,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冠心病。水冲脉(waterhammerpulse):测量时能感到急促有力的冲击。

原因:甲亢、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脉压增大的脉搏。正常脉搏

交替脉

水冲脉第十页第十一页,共53页。强弱异常脉搏奇脉(paradoxicalpulse):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成消失的脉搏。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原因: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正常脉搏

奇脉呼气吸气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53页。脉搏弹性异常弦脉:指动脉壁变硬,失去弹性,呈条索状。触诊时有紧张条索感,如按在琴弦上。原因:动脉硬化。运动训练常规监心率及脉率作为观察康复疗效的指标。判断运动强度。安静时脉搏超过100次/分的患者应禁忌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注意事项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53页。呼吸异常呼吸频率异常深度异常节律异常呼吸过速呼吸过缓呼吸过度呼吸浅快潮式呼吸间断呼吸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53页。呼吸频率异常呼吸过速

(tachypnea):呼吸频率快而有规律,>24次/min。

常见于高热、疼痛、超重体力劳动、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过缓

(bradypnea):呼吸频率缓慢有规律,<10次/min。

常见于麻醉药或镇静剂过量、脑肿瘤等呼吸中枢受抑制。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53页。呼吸深度异常呼吸过度:又称库氏(Kussmaul)呼吸,呼吸深大有规则。

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呼吸浅快:呼吸浅表不规则,有时呼吸时深时浅。

见于呼吸肌麻痹、胸肺有疾患、休克、呼吸中枢衰竭。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53页。呼吸频率异常潮式呼吸:又称陈氏(Cheyne—Stokes)呼吸,呼吸由浅慢到深快,再由深快到浅慢,然后呼吸暂停,如此反复似潮水涨落样,呼吸周期长约30秒至2分钟,暂停约5~30秒。

可见于脑炎、尿毒症等病人。也可出现于老年人深睡时。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53页。呼吸频率异常间断呼吸:又称毕奥氏(Biots)呼吸,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期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为临终的表现。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53页。躯干周径围度(周径)测量腋窝乳头剑突胸围呼吸差:深呼气与深吸气的胸围之差。

反映胸廓扩张度。

成人>5cm。小儿:乳晕下缘与肩脚骨下角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53页。躯干周径围度(周径)测量腹围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影响因素:消化器官内容物;膀胱充盈程度。意义:了解脂肪总量和分布(肥胖:男>85cm;女>80cm)、营养状态、腹水、肠梗阻腹胀等。12肋骨下缘髂前上嵴连线中点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53页。躯干周径围度(周径)测量臀围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大转子髂前上嵴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53页。姿势评定斜颈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53页。姿势评定肩锁关节脱臼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53页。姿势评定髋关节骨内收挛缩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53页。姿势评定X型腿、O型腿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53页。姿势评定足内旋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53页。姿势评定踇外翻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53页。姿势评定脊柱侧弯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53页。姿势评定足内翻、足外翻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53页。姿势评定生理性弯曲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53页。姿势评定驼背鸡胸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53页。姿势评定胸部畸形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53页。姿势评定膝过伸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53页。姿势评定高足弓、扁平足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53页。肌张力评定标准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检查法评定标准级别评定标准Ⅰ.轻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靠近它的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Ⅱ.中度在PROM的1/2时即出现阻力Ⅲ.重度在PROM的前1/4时,即肌肉在最短的位置时已出现阻力,使PROM难以完成

痉挛的评定标准神经科分级法分级表现0级肌张力降低1级肌张力正常2级肌张力稍高,但肢体活动未受限3级肌张力高4级肌肉僵硬,肢体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53页。肌张力评定标准改良Ashworth分级法

痉挛的评定标准级别评定标准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通过关节活动的大部分时,肌张力较明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活动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53页。肌张力评定标准penn分级法

痉挛的评定标准分级表现0级无痉挛1级刺激机体时,诱发轻、中度痉挛2级痉挛偶有发作,<1次/h3级痉挛经常发作,>1次/h4级痉挛频繁发作,>

10次/h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53页。功能性活动评定“站起-走”计时测试(TheTimed“Up&Go”test)身体靠在椅背上,从靠背椅上站起。向前走3米,过标记物处后转身,然后走回到椅子前,再转身坐下,靠到椅背上。评分标准记录所用的时间:老年人:<10s,很好;10~30s,功能上独立;>30s,在ADL上需要帮助。步态及摔倒的危险性。

1分:正常。

2分:非常轻微异常。

3分:轻度异常。

4分:中度异常。

5分:重度异常。大题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53页。功能性活动评定Fugl-meyer平衡测定瑞典医生Fugl-Meyer等人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下发展而来,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受试者。012无支撑坐位不能保持不少于5分钟>5分钟健侧展翅反应肩无外展肘无伸反应弱反应正常患侧展翅反应评分同上支撑站立不能站他人扶持站稍扶持站1分无支撑站立不能站站立<1分或身摇晃>1分健侧站立<1-2分站稳4-9分>10分患侧站立同上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53页。功能性活动评定Lindmark平衡评分标准由瑞典学者BirgittaLindmark在Fugl-Meyer方法上修订而成。内容评分标准自己坐0分:不能坐1分: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坐2分:独自坐超过10s3分:独自坐超过5min保护性反应:病人闭上眼睛,由左侧向右侧推,再由右侧向左侧推0分:无反应1分:反应很小2分:反应缓慢,动作笨拙3分:正常反应在帮助下站0分:不能站立1分:在2个人全力帮助下才能站3分:稍许帮助(如一只手)即可站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53页。功能性活动评定Lindmark平衡评分标准由瑞典学者BirgittaLindmark在Fugl-Meyer方法上修订而成。内容评分标准独自站立0分:不能独立1分:能站立10s或重心明显偏向一侧下肢2分:能站立1min或站立时稍不对称3分:能站立1min以上,上肢能在肩以上水平活动单腿站立(左、右腿)0分:不能站立

1分:能站不超过5s2分:能站超过5s3分:能站超过10s第四十页第四十一页,共53页。正常步态支撑相(站立相、stancephase)首次触地(initialcontact,IC)负荷反应期(loadingresponse)站立中期(mid-stance)站立末期(terminalstance)迈步前期(pre-swing)步行周期(Gaitcycle

)的RLA分期

摆动相(迈步相、swingphase)迈步早期(initialswing)迈步中期(mid-swing)迈步末期(terminalswing)第四十一页第四十二页,共53页。常见病理步态

肌无力步态臀大肌无力(Gluteusmaximus)

作用:伸髋及脊柱稳定肌(在足触地时防止身体重心过分向前而摔倒。)肌力下降时表现: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保持后倾,双侧肩关节后撤,从而形成挺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态。

机理:臀大肌肌力减弱时,其作用改由棘旁肌代偿,导致在足跟着地后,为了防止摔倒,棘旁肌收缩将髋关节向后拽,使身体的重力线落在髋关节的后方而将髋关节锁定于伸展位。

代偿:单纯的臀大肌肌力减弱可由腘绳肌收缩代偿而使步态接近于正常。临床上,如果S1神经根受损,则腘绳肌和臀大肌同时受损。第四十二页第四十三页,共53页。常见病理步态

肌无力步态臀中肌无力(Gluteusmedius)作用:髋关节外展,起到稳定、支持骨盆的作用。肌力下降时表现:一侧:trendelenburg步态,即患侧处于站立相时,健侧骨盆下降,患侧骨盆向侧方突出,躯干向患侧代偿性倾斜,患侧肩关节下掣,髋、膝屈曲增加,踝关节背屈增加。双侧:上下左右摇摆,故称鸭步。第四十三页第四十四页,共53页。股四头肌麻痹

作用:迈步相末期―伸展小腿;站立相―离心性收缩,控制膝关节屈曲度;足趾离地后―启动下肢向前迈步

表现:对足跟着地期的影响。此时,臀大肌收缩保持股骨近端位置,小腿三头肌收缩保持股骨远端位置,从而将膝关节锁定在过伸位。常见病理步态

肌无力步态第四十四页第四十五页,共53页。常见病理步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偏瘫步态(hemiplegicgait)

上肢摆动时:肩、肘、腕及手指关节屈曲、内收。

下肢伸肌协同模式:髋关节伸展、内收及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步行速度减慢,健侧步幅缩短,首次着地时足跟着地消失、膝反张。患侧站立相时间缩短,摆动相时由于股四头肌痉挛而使膝关节屈曲角度显著减小或消失,迈步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偏瘫下肢经外侧画一个半圆弧,故又称划圈步态。第四十五页第四十六页,共53页。常见病理步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病步态(Parkinson’sgait)病变部位:基底节。表现特征:双侧性运动控制障碍和功能障碍,以面部、躯干、上下肢肌肉运动缺乏、僵硬为特征。步态表现:步行启动困难,双支撑相时间延长,行走时躯干前倾,髋膝关节轻度屈曲,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踝关节迈步相时无跖屈,步长、跨步长缩短,步伐细小,上肢摆动几乎消失,易跌倒。

慌张步态:患者以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患者虽启动行走困难,而一旦启动又难以止步,不能随意骤停或转向,呈现出前冲或慌张步态。第四十六页第四十七页,共53页。常见病理步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共济失调步态(ataxicgait)原因:小脑或其传导路受损;下肢感觉受损。典型特征:行走时两上肢外展以保持身体平衡,步基增宽,高抬腿,足落地沉重;不能走直线,而呈曲线或呈“Z”形前进;因步行不易控制,故步行摇晃不稳,状如醉汉,故又称酩酊步态或醉汉步态。第四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53页。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躯体感觉

周围神经型神经干损害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域皮肤的各种感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