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多样性的启蒙教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听说你们口算能力很强,老师想和你们来个比赛。课件出示:

50×11=

25×12=

25×24=

师:老师计时,比一比谁又对又快。开始!

课件出示:25×4

25×12=

25×24=

师:你来计时,老师也来算。

(老师比学生算的快。)

2.揭示课题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快算出结果吗?你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也算得这样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积的变化规律,学会了这个知识,你一定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课件出示

6

×2=

6

×20=

6

×200=

请你用最快的方法算出来。

谁来报一下你的答案。

2.同桌讨论: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同桌商量商量,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

(1)观察其中2个算式,

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乘积有什么变化?

(2)因数的变化对乘积有什么影响?

3.汇报交流。

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师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一个因数不变,如果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怎么变化?举例说明。

扩大30倍呢?100倍呢?

师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4.谁能把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随机板书。

5.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12×5=60

14×5=70

12×20=(

14×(

)=210

学生填答案,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导语:科学家在做实验前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猜想。(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

20

×4=80

10

×4=40

5

×4=202.小组合作探究。师:根据以上三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前后4人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汇报。3.验证猜想。老师给三道运用规律的题目,你们做做,看你的猜想正确吗?课件出示:45×20=90045×10=45×2=4.全班交流。师:你的猜想正确吗?师: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5.总结规律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小结:我们都是从上往下观察,其实大家也可以从下往上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6.运用定律。课件出示:16

×1200=1920016

×120=16

×12=8×1200=7.你能再举例说明你发现的规律吗?写几个算式试试。三、巩固提高,拓展升华。1.根据15×24=360,找出规律,再填空。15×48=15×12=45×24=(

)×24=120(

)×24=72015×(

)=90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把这些算式,比一比,看你能找出规律吗?小结:很有数学头脑,运用规律算得可真快。2.买水果导语:这些规律还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上周末妈妈和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香蕉10元2千克,买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苹果5元3千克,买6千克苹果应付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3.修建草坪导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新教学楼前要建一个长方形草坪。出示题目:下面这块长方形草坪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引导:“增加到24米”什么意思?包含8米吗?长不变,宽扩大几倍,面积又怎么变化?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4.拓展题导语:刚才我们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中,总有一个因数是不变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两个因数都变化,积会怎么变呢?算一算,想一想。18×24=432(18÷2)×(24×2)=(18×2)×(24÷2)=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应用规律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或合适的数。36×24=864(36×4)×(24

4)=864

(36

)×(24

)=864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太伟大了,只要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还可以发现积的其他变化规律。四、总结回顾,归纳强化。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2.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研究算式——总结规律——解释应用)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怎么样?我班谁表现最好?总结:今天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你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发言,专心听讲,你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为自己喝彩!《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举出许多实例来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个乘数都在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经历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练习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举例或总结时,经常出现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经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一

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1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2.教材分析: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①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③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很弱,在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理解其探究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能力。(3)通过假设情境,演示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层次的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探究精神的集体协作精神,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4.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应用。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二、说教法、学法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高潮。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2.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3.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三、教学程序的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2操作感知,探究规律--3多层训练,巩固规律――4总结知识,自我评价等。(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做游戏、激趣启思。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说出登上过程中发现的规律(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学习的心理高潮。)(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1.创设情境:2.研究问题、发现规律:(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出示问题:6×2=126×20=1206×200=1200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3.验证规律:4.概括规律:5.应用规律:(三)出示三星练习,多层训练,巩固规律。一星:将做一做作为基础练,以巩固新知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二星:将一所小学扩建校园,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