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_第1页
《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_第2页
《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_第3页
《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_第4页
《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季南北略》中的民族情结

季留奇,又名天节和天节子,也被称为九峰老人。他出生于明末清初无锡兴道市。他生于明子宗(1622),去世年份不详。他只能知道自己在26岁。清朝康熙年(1687),66岁,继续写作。一“一从“三资四助”:六奇的人生经历计六奇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是一位见闻较广而又关心时政的读书人。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一员,计六奇曾于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年(1654)两次应试于江阴,但都名落孙山,未能得志。此后,他绝意仕途,有半辈子是在教书生涯中度过的。据《南北略》本书钩索,计六奇馆教过的人家有方全华氏、社王氏、江阴琉璜乡张氏、徐氏等,前后时间至少达35年之久。可见计六奇在当时,已是一个以“积学种文”,善于教育后进而蜚声乡里的名秀才。否则,何至于有这么多的人家请他主讲家塾,并且一再地聘请他呢。但计六奇决不是一个冬烘先生,在馆课之余,他还留心搜集史料,从事著述。《南略》和《北略》两书即撰写于此时。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宽裕,仅靠舌耕糊口,在馆课之余,独立完成这样一部近56万字的当代史巨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个中的酸甜苦辣,作者在《南略·跋》中,曾作过感慨唏嘘的自白。他说:“甚矣,书之不易成也!昔之著书者必有三资四助。三资者,才、学、识是也。落笔惊人,才也;博极群书,学也;论断千古,识也。四助维何一曰势,倚籍圣贤;二曰力,所需随致;三曰友,参订折衷;四曰时,神旺心闲。予也赋资顽鲁,渺见寡闻,壁立如渴司马,数骑若飞将军,孤愤穷愁过韩公子、魏虞卿。七者无一,而欲握管缀辞,不几为识者所笑乎!”(P523-524)好在当时,起码有两个人给计六奇以很大的帮助,一位是其舅舅胡时忠,一位是其岳父杭济之。他的同邑舅舅胡时忠(初名时亨,以耻与阉党光时亨同名,疏请改名),崇祯十年丁丑礼闱第四人,授江西南昌府推官,以助平抚州、新建、广昌、靖安、奉新“土寇”,擢监察御史,“为御史时,屡言时政得失,京师号为‘冲锋’”(P109)。《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九《宦望门本传》有传。胡时忠还与当时名臣黄道周、曾樱等有往来,宦海生涯,使他熟悉朝政秘闻,收集到不少邸报、朝抄和秘籍。计六奇21岁时,曾寄读于胡时忠家,在这里,他耳闻目睹,扩大了视野,特别是胡时忠的儿子胡鸿仪,即计六奇的表弟,曾邀计六奇“坐彩舞榭中,示以秘籍,赠以管城子”(P523),对计六奇撰写《南北略》给过很大的帮助。计六奇的岳父杭济之,无锡四河口人,他与计六奇的父亲志趣相投,也喜欢谈论时政,并曾一度游历江淮间,寻访故老,探询时事。尤留心著述,留下不少记录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事迹,后来计六奇撰写《明季北略》,其中一部分篇章,如卷18“李自成入荆州”至“梁玄昌家难”五篇,卷19“宋光祖伤贼”至“三藩贼祸”五事,均明确注明采自内父杭济之先生手记。济之异母弟谋,字献之,时时过杭济之家书斋清谈,清顺治三年(1646)仲冬十一日,起义抗清,“率乡兵万人,夜薄郡城”(P239),兵败被杀,这对青年时代的计六奇当有很深的影响。考计六奇一生的著作,存世的有《滇粤纪闻》10卷,此书所记自明隆武二年(1646)永明王朱由榔即位,至永历十五年(1661)在缅甸被执止;《金坛狱案》1卷,记叙清初江苏金坛蒋、蔡、于、周等十生通海响应郑成功之狱;《南京纪略》1卷,汇辑弘光一代遗事;《辛丑纪闻》1卷,记叙顺治十八年江南诸生金圣叹等哭庙抗清的事迹。但是集计氏毕生心血之结晶的,则是他的两部代表作:《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明初的“国马关”计六奇撰写《明季南北略》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为了寄托他自己的民族思想。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鼎新革故,所谓“天崩地解”,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代。1644年,当计六奇23岁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了专制腐朽的明王朝,紧接着,驻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入主中原。第二年,清兵便攻下扬州,占领江南,南明政权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一个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民族思想的最好寄托就是记录这个时代,所以,强烈的民族情感,不时地流露于计六奇的笔端。首先反映在笔法上,敌虏、贼寇界限分明,凡言敌、虏者均指清而言,而对农民军则称之为贼、寇,用字毫不含混。其次,书中尽力揭露清兵暴行,极力诋毁、污蔑农民军,如记扬州被屠“或云扬城破,清帅发令箭,一门杀一百,以未破城时发炮伤兵也。既而传箭,一门杀一千,杀讫,随出一箭,又杀一千。连续传箭,直至杀数十万。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P205)。当时扬州城是否有四十八万人,尚有疑问,显是作者夸大其辞。但作者接着写道:“徽客巴姓者,自扬城逃出,云:初破城时,将民或一百或二百各闭室内,使两兵守视。久之,有服红袍者手执旗箭各一,驰马大呼曰:‘将这须蛮子去了罢!’扬民被拘者闻之,谓为释己也,俱大喜。已而,牵一人出跪之,左边兵一刀,右边兵亦一刀,既杀两刀,以为必死,既掷下,复拽一人出,仍如前法,一似蛙然。若颈不断,虽死复苏。巴某亦亲受两刀而复生者也。”(P205)这种口碑资料,当属实,充分表明了清兵在江南的屠杀之状。再如记农民军,“是时,流贼杀戮之惨,亘古未闻,有缚人之夫与父而淫其妻,然后杀之者;有驱人之父淫其女以为戏,而后杀之者;甚至裸孕妇于前,共卜其腹中男女,剖而验之以为戏,一试不已,至再至三者;又甚至以大锅煎油,掷孩子于内,观其跳跃啼号以为乐者;又甚至绑人于地,生剖其腹,实以米豆,牵群羊而争饲之,取人之血,和米麦为粥,以喂马,使之腹壮而能冲敌者;所掳子女千百,临行不能多带,尽杀之而去,或杀人而杂以芦苇、薪木,堆城下,纵火焚之,令秽气烟薰逼城上,守城兵士立仆者。”(P176)在记叙李自成进入北京,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时,极力表明农民军没有建立政权的命运和能力,如“或持黄袍示贼,贼目不可开;引至黄极殿,金台金顶雕龙若将下啖,辄目眩头痛。虽云三六九日朝集,然迟迟未正南面者以此。往代篡窃之辈,殿或摇,地或陷,咎徵亦胡可诬也”(P481)。再如“贼不识字,其伪敕书、告示多别字,如“废弛”讹为“费弛”,“事务”讹为“事骛”。有户部吴篪为贼所用,复其官,贼每呼其名为“吴虎”云。”(P491)与此相反,计六奇对那些忠于明朝,坚持抵抗清兵和农民军,以至以身殉国的忠臣义士,则加以大力表彰,而且不惜笔墨,大书特书。这也是计六奇撰写此书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使这些忠臣义士名垂青史,不至湮没无闻。在明政府已腐败不堪,大厦将倾之时,有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高官将领选择背弃明朝,另谋他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在《南北略》中多有反映,如“流寇发难以来,武臣逃遁者固多”(P231),“崇祯末年,在京者有‘只图今日,不过明朝’之意,贫富贵贱,各自为心,每云‘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不独私有其意,而且公有其言,已成崩解之势矣”(P350)。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之日,“上御前殿,与二人手自鸣钟集百官,无一至者”(P454)。而朝贺李自成时,“二十一日,百官报名者甚众,以拥挤故,被守门长班用棍打逐”(P472)。前倨而后恭。南明建立后,“文臣弄权,只知作恶纳贿;武臣要君,惟思假威跋扈”(P218)。清兵过江后,“豫王受百官朝贺,递职名到营参谒如蚁”(P218)。对这些人,计六奇极少具体到某个人,更少详细描写,而是极具感情、不厌其烦地叙述某某死难、某某不屈、某某见杀、某某投池、某某战死、某某不食死。《北略》卷21分上下两部分叙述殉难臣民,上至高官勋戚,如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卿施邦曜等,下至不详名姓的小民、奴仆,如童生周某、武氏仆等,甚至马烈妇自刭、张氏投井,而且为许多人立了传。《南略》卷4、卷5、卷6也用大量篇幅集中描写了抗清死难的臣民,给以很高的评价。计六奇认为,应该让这些人天下共闻之,如使他们寂寂无名,则“黄金有灵,青史无色矣”(P554)。计六奇撰写《南北略》的第三个原因,应该是以书传名。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人生的追求当逃不过功成名就这四个字,但计六奇两次考试未就,无法实现博取功名的心愿,他不甘心,也不愿默默无闻度过一生,在《北略》卷13《钟潭》中有一句话,“天下士不知我,与我不知天下士,岂非均为有生之所深耻者哉!”(P224)这足以表明计氏心迹。观《南北略》两书,其写法同《北略》卷14提到的《心史》大致相同,《心史》写于宋末元初,三百年后才见天日,此书一出,“海内见先生之史者,无不知先生之心矣”(P254)。然而,“此心非独先生有也”(P254)。可见《南北略》受《心史》一书的影响,也表明计六奇希冀《南北略》能与《心史》一样,在日后“此书一时盛行”(P252),海内共见,共知作者苦心。书成后,计六奇仍以此为念,“予辑《南北略》既成,喟然兴叹曰‘嗟呼,集书之难也如此哉!予缀草四载,誊次两年,始得告竣,未审当世有知我否’因忆刘歆观扬雄《太玄》、《法言》谓之曰:‘空自苦,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王邑、严尤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杨子云禄位容貌不足动人,故轻其书耳。左思貌寝,十年制赋,陆机笑之。及玄晏为序,纸贵洛阳。名势恶薄,今古同悲!予身居贱末,无子云、太冲之才,必多刘歆、陆机之诮。嗟乎,不附青云之士,焉得声施后世乎!故感而志之。”(P525)可见计六奇是不能闻达于今生,但求传名于后世。《南北略》的编纂方法,大体按年记事,但与传统的编年体史书又不尽相同,此书是“编年不编月”(P300),而每事又各标事目,其中往往夹杂有关人物的传记、章奏和诗文,以及一些虽与时政无关而作者认为值得记录的人和事。在《北略总说》中,作者说出了编纂原则:“予随笔编抄,止纪岁年,未次月日,似失始末。然叙事则先朝廷而后郡邑,明有本也;纪寇则始秦晋而及豫楚,明有渐也。至每卷末必系以‘志异’者,见大寇由于大饥,人乱应乎天变,神州陆沉,厥有由矣!”(P728)《南略》虽无类似凡例般的“总说”,但两书编纂体例完全一致。要说有所不同,只是《南略》每卷末无“志异”专篇,另外自甲申(1644)五月起,至次年七月,因时事纷繁,每月篇首,往往按日列举当月大事,称之为“某月甲乙史”、“某月甲乙总略”或“某月纪略”等。对于这种编纂方法及其著作,曾引起后人毁誉不一的议论。清代学者李慈铭认为:“其书依年叙次,而标目纷杂,全无体例,又掇拾既多,不免自相矛盾。”(P463)而梁启超则认为:“明清鼎革之交之一段历史,在全部中国史上,实有重大的意义。当时随笔类之野史甚多,虽经清廷禁毁,现存者尚有百数十种,其用著述体稍经组织,而其书有永久的价值者,则有……计用宾(六奇)之《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用纪事本末体,组织颇善。”(P336)这两种评论都有一定道理,试想在那个动荡离乱、时事纷繁的时代,要想全面、完整而又条理清晰地记录这个时代,实属不易。从来的研究者在具体问题、局部问题上可能很精通,但在全局上则往往是泛泛大致的了解。以计六奇这样一位平民知识分子一人之力去完成,就更不能求其完美了。将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写成这样,在野史中已属不错了。况且,这并不是最后定稿,计六奇曾计划使此书付梓,“俟付梓,当删定耳,余仿此”(P552)。只是未能如愿,如果计六奇能修改整理,使此书刊行,当会更加完善。三充实了叙事资源《南北略》虽体例不够严谨,但它把编年和纪事本末合为一体,大体遵循时间顺序,又充实了大量相关事件、人物传记、章奏和诗文,扩大了纪事范围,保存了更多史料。大体说来,《明季南北略》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南北略》著录了大量丰富的藏书,可解决了明清鼎革时期的遗闻社会现象与“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P1)的做法相反,计六奇撰写《明季南北略》在于收集记录“胜朝轶事,亡国遗闻”(P1),从中总结明朝覆亡的经验教训。因此在“两略”中保存了明清之交这一社会大变动时期的丰富史料。《明季北略》24卷上起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努尔哈赤发祥于东北,下迄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占领北京,记录了近50年间北都时事之大略,故名其书曰《北略》,自谓“国家之兴废,贤奸之用舍,敌寇之始末,兵饷之绌盈,概可见矣”(P1)。《明季南略》16卷,上起弘光元年(1644)五月福王政权成立于南京,下迄清顺治十八年(1661)永历帝被执于缅甸,而终以康熙四年(1665)洪承畴病死福建,记录了20余年间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政权时事之大略,故名其书曰《南略》,自谓“虽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P1)。可见作者所追求的是极其详尽地反映明朝由乱而亡的遗闻轶事,所以作者在搜罗文献资料,采辑遗闻逸事上不遗余力。《南北略》虽然没有自开引用书目,使我们无从了解他究竟参考过多少种文献资料,可是仅就《南北略》两书中注明出处的,就有《通纪》、《野乘》、《遗闻》、《甲乙史》、《国难录》、《幸存录》、《粤事记》、《粤西实录》等专书近70种。此外,泛称邸抄、抄白、京抄、京报,讨逆单、北来单、公道单的,尚不一而足。至于不曾标注出处,以及后来由他的表弟胡时忠之子胡鸿仪所提供的大量家藏秘籍,其数量就更难估计了,这为我们保存了明清鼎革时期十分丰富的文字资料,其中有许多是极其珍贵的。据张先生遗稿称:有些文献虽流传于世,但其作者不详,而《南北略》却有详细记载,如《南略》卷十《张献忠乱蜀本末》题下注云“内江张士彦”撰,卷12下《孙可望胁封谋禅本末》文末注“荣昌王遇”著等。另外,《南北略》还提供了未曾见过的书目,如堵胤锡著《十四朝史纲》、郑之王光著《明书》二十卷,《缶卢史》八卷、《记难》二卷、《椟庵文集》六卷等。更有价值的是《南北略》还辑入了一些佚书的全文或部分,使我们能窥见一些踏破铁鞋无处觅的文献,如《南略》卷11收集的“黔阳郭象云”撰《武岗播迁始末》全文,卷14收集的“江津程翰”撰《孙可望犯阙败逃本末》全文,卷14收集的云南“鹤庆闻图轸”撰《孙可望李定国构隙本末》全文。还有《南略》卷九到十三所引用的《粤事记》,《北略》卷二十到二十三所引用的《大事记》等等,为我们填补了晚明史籍的一些空白。二、应批判的“最”为了更完整、更全面地记录和反映明清之际这个社会大动荡时代的历史面貌,计六奇还不放过任何机会,搜罗口碑资料,注意实地考察,调查和核实某些历史事实。如顺治六年第一次赴试江阴途中,曾向同舟嘉兴人详细询问扬州城破的经过,康熙初年又在扬州谒史可法祠,二年季冬又在苏州访五人墓(明末,魏忠贤专权,打击异己,滥刑不法,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五人墓即苏州人民为纪念因反对东厂特务逮杀周顺昌而被害死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人所修建的墓),四年五月在镇江问辽人唐奉山以松、杏之战,同年季夏在枞阳(今属安徽)向陈石舫问张献忠克桐城事。至于《南北略》中作者亲身闻见的,如《北略》卷16《岁饥》、《南略》卷4《江阴续记》、卷16《张明正(原注:或作名振)题诗金山》,作者都以第一人称记叙了所见所思,其史料价值自然与完全撮抄其他文献不能同日而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著作,他还有一种眼睛向下的精神。《南北略》中记载了许多生计困窘、地位卑微的无名小人物,如奴仆、打柴的、放牧的,其中有一首乞丐赋诗:“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P228)。正是这些小人物使他的著作更丰富,更加富有特色,增加了他和他的著作在历史上的光彩。三、《南北略》多见之下的反满诗特别是关于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的史料,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在《北略》24卷674篇(篇数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全文或主要记载农民军事迹的竟有441篇之多,占总篇数65%以上。《南略》虽然是记叙南明史事,但在16卷446篇中,记载农民军事迹的也有33篇之多,占总篇数7%强,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农民起义的生动而又丰富的历史记载。其中从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基本上按日记载,远较他书为详,这就难怪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里,引用资料多出自《南北略》了。全文或主要记载清朝事迹的,在《北略》有82篇,在《南略》则达209篇之多,特别是1645年的五月份,自清兵渡江南下后,几乎是一日一篇,而且较为详核可取。其中有一篇《镇江生赋诗》记载:“江南既定,清朝督学使者初至,岁试镇江诸生。有一少年竟不作文,止于卷上题诗一绝云:‘曼周医伏曼周投,谩面萎封谩面修。鳗衍和三鳗衍累,漫强钟异漫强绉。’赋毕竟出,一时异之,而世多讳之不敢传也。此特存其实云。”(P234)这是一首以谐音写成的反满诗,其真义是:满洲衣服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河山满眼泪,满腔忠义满腔仇。计六奇明知此诗犯讳多不敢传,而仍“存其实”。又郑成功讨清檄文,他书罕见,计氏亦全文照录。其实除了有关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的史实外,以《南北略》记载的广泛,还有许多不见于他书的珍贵记载,如据张先生遗稿称:“《北略》卷4《浙江水灾》篇,记温体仁奏报天启七年(1627)六月廿三等日,浙江杭、嘉、湖、宁、绍、严、台七府台风海啸,历七昼夜,飘没沿海居民十余万,为‘二百年未有之变’,不见于《明史·五行志》及府县志,《熹宗本纪》仅作‘是月浙江大水’。”(P748)《北略》这一条史料对研究浙江省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状况,是极为宝贵的。四、补史之文,扩充历史鲁迅认为正史多不可信,“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比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笔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那末,如去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是杂说”(P159)。《明史》虽号称体例严谨,可仍是官样文章,动涉忌讳,或避而不谈,我们只有依赖野史笔记,从中去伪存真、披沙拣金了。《南北略》的记载足以扩充历史内容,增补官修正史的不足。如《北略》卷19《马世奇入对》记载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已经势成燎原的时候,崇祯帝不时召对群臣,马世奇的廷对最有意思:“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盖献人之所畏,闯人之所附。非附闯也,苦兵也:一苦于杨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垒;再苦于宋一鹤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室家;三苦于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贼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一时愚民被惑,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故目前胜着,须从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须从督抚镇将约束部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P357)而《明史·马世奇传》记“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今欲收拾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弥’。”(P6855)显然,《明史·马世奇传》把官兵害民,而农民军得人心这一要点删削了。再如《北略》“刘理顺传”载其生平事迹甚详,晚年(崇祯七年)中状元,死时年仅63岁,亦载李岩派兵护卫事。“至是,贼多中州人,有数百骑至其寓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居乡极善,里人无不沐其惠者。吾辈奉李将军令,正来护卫公,以报厚德,何遽死也!’俱下马痛哭,罗拜而去。”(P524)《明史·刘理顺传》则仅言“群盗多中州人,入言曰:‘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罗拜号泣而去。”(P6860)李岩护卫一节却被抹去了。五、《明季南北略》是中国近代社会研究的一部分明季史事散见各书,记载纷繁,莫衷一是,“有明一代史部,著述虽繁,然率为缙绅士大夫所撰论,多乡壁一曲之见,其仇口污蔑,颠倒是非……即一二名篇,亦间有驳杂之处”(P5)。所以要考证,“须合观数人所著之书,而后得其全焉”(P12)。如清占江南后,弘光朝龟缩于江淮以南,无力抵抗,清决定不承认南明弘光政权,干脆以清代明,走统一全国之路。多尔衮命弘光朝廷派来的副将何拱薇、参将陈万春带信给史可法,要求弘光朝廷无条件投降,史可法答多尔衮书在《史可法集》、《清史列传·多尔衮传》、《明季南略》卷2《史可法答书》均有记载,但各书文字有不少出入,必须合观各书,进行互校,以求最接近于原文。《南北略》所存史料丰富,而且有许多是真实可信的,足以与其他野史互证。如袁继咸〈浔阳纪事〉记左良玉避战东下,伪称奉先帝太子密谕前往救护,以讨伐马士英为名,全军乘船顺江东下。《南略》卷3则有《左良玉参马士英八罪疏》、《左良玉讨马士英檄》、《又檄》三篇,不仅证实了确有其事,而且补充了更为详细的内容。再如吴伟业《梁宫保壮猷记》记载苏州水师总兵梁化凤于六月二十八日率四千兵卒由崇明出发,在苏州与巡抚蒋国柱的抚标兵会合,七月十四日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