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按比例分配【相关课程标准陈述】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课前进行了前测,用于分析学生的学情,学生对于比的理解还是挺到位的,根据一个比,能知道它表示的多层含义。但有大约18%的同学对将三个分数化简比做得不好。对于分数乘法应用题,大约99%的同学掌握得不错,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能熟练地用乘法计算。【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并能熟练正确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3.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和合作精神。4.通过解决实际的按比例分配问题,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评价设计】1.通过实际情境——五、二班如何合理分配30本图书的分析,完成目标1。2.通过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探究解题方法,代表交流做法,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完成目标2.3。3.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完成目标4。【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前几天,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想听吗?故事:从前有一个农场主,他拥有130亩地,农场主年老病重,奄奄一息的时候立了一份遗嘱,遗嘱写明:我的130亩地的分别分给我的大儿子、二儿子和小儿子。”三兄弟谁也算不出自己应该分多少地。同学们能帮他们分配一下吗?师:看来是有难度的,没关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可以帮三兄弟解决难题了。【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欲望。】二.交流探讨,方法总结。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师:其实,分配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比如:11月份咱们五年级有三个班被评为书香班级,分别是五、二班、五、八班和五、十二班。学校要把90本图书奖励给这3个班,应该怎么分呢?(出示课件)生回答。(预设:平均分)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呢?(公平)师: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本图书呢?(30本)师:三个“书香班级”要去学校图书室领取他们分到的30本图书,他们每个班可根据本班同学的喜好去图书室选两类或三类图书。课前,老师收集了三个书香班级的相关信息,先看五、二班(课件出示)师:这30本图书应该怎样分呢?能平均分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喜欢看绘本图书和喜欢看科技书的人数不相等,可以按照喜欢两种图书的人数来分。)师:喜欢绘本图书和科技图书的人数不相等,可以按它们各自人数的比来分配。喜欢绘本图书和科技图书的人数之比是多少?(3:2)喜欢绘本图书和科技图书的人数之比可以作为绘本图书和科技图书的本数之比。所以我们可以把30本图书按照3:2的比来分配。数学上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叫做按比分配,习惯上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设计意图:在真切的问题情境中,以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的发展,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探究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师:同学们,到这里,咱们已经成功地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课件出示)师:两种图书各多少本呢?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讨论)师: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也就是解答过程写下来,建议同学们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等一下我们一起来交流。(教师搜集两种不同的做法,展示。)学生汇报:预设方法一:绘本图书占3份,科技图书占2份。总份数:3+2=5(份)每份几本:30÷5=6(本)绘本图书:6×3=15(本)科技图书:6×2=10(本)问题研讨:(1)“3”“2”分别表示什么?(2)为什么把30本平均分成5份?(3)每一步是什么意思?预设方法二:绘本图书:30×=15(本)科技图书:30×=10(本)问题研讨:(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设计意图:学生画线段图解决问题,充分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明晰题意,理清思路。交流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己方法的同时,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一举两得。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完整表达的习惯。】师:刚才xx同学和xx同学交流了两种方法,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首先来看第一种。谁能来理一理他的解题思路是什么?也就是说先算了什么又算了什么,最后算了什么?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当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要求出每一份是多少?这实际上是数学上的什么问题?(归一)。我们把这种以份数为核心的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称为“份数法”。师:再来看第二种方法。谁能像刚才一样也来理一理它的思路。你认为这种方法当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呢?求出这个分数之后,我们的分配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什么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求30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把分配问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里我们是运用了数学上常用的什么思想?(转化),我们把这种以分数为核心的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称为”分数法”。【设计意图:把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为“归一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渗透转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师:同学们,这两种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以什么为基础呢?能看出来吗?下面我们就借助线段图来理解。看屏幕再说说你的想法:以什么为基础?师:所以不管是哪种方法,其实都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3.比较两种解答方法的异同点。师总结:同学们由“比”想到“份”,由“比”想到“分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真是厉害!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先说不同点。预设:不同点是,份数法是把比看成平均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分数法是把比看成分数,先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来做。再说相同点。预设:相同点是:两种方法都是把30本图书平均分成了5份,绘本图书占了3份,科技图书占了2份,都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列出的算式不同。【通过比较,对数量关系进行多角度地理解,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感性的解题经验和初步建立的解题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的关系。师:佩服佩服!同学们抓住了本质,不仅看出了表面的不同,还发现了内在的相同。说得真好,老师都忍不住要给你们鼓掌了。大家觉得按比例分配这种方式公平吗?(板书:公平)。箭头由平均分、按比分配分别指向公平)师:边板书边说:不管平均分还是按比例分配最终都是为了公平同学们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吗?为什么?(板书1:1:1)它们俩是什么关系呢?(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形式。)5.总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师:经过这样的剖析和梳理,你对按比例分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吗?谁能来总结一下: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各部分的数量和、各部分的比)师:只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按比例分配问题了。师:这两种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师:计算完了,如何检验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呢?(对,只有把验证和和验证比结合起来,才更严密。)三.研讨释疑,学以致用1.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升。师:评为书香班级的五、八班也从图书室领回了他们喜欢的30本图书,他们领回的是科技书、文学书和故事书三种图书。请看。(课件出示)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指生板演并讲解。师:同学们看,三个数的比同前面的两个数的比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吗?想一想如果是四个数的比、五个数的比呢?道理都是一样的。师:五、十二班分到的故事书比文艺书多12本,故事书与文艺书的比是7:3,故事书和文艺书各多少本?(课件出示)师:在解决问题之前,谁想先来帮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将会用到哪些重要的数学数据。(生:12本是故事书与文艺书相差的本数,7:3是故事书与文艺书本数的比。)师:下面同学们开始解答这道题。指生板演并讲解。师:在这道的解答过程中,最关键是哪一步?这里的求每份是多少和前面求每份是多少,方法一样吗?【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认识连比、差份问题,巩固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内化模型。】2.帮农场主解决遗产分配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师:同学们真棒,完美地解决了三个书香班级的分图书的问题。现在可以帮农场主的三个儿子解决一下遗产分配的问题了吗?能不能按比例来分配?要想按比例分配,我们要知道什么?(总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总量是什么?各部分量的比是什么?三个量的比是分数比(把分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师:接下来你会做了吗?(学生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真棒,运用咱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知识成功地帮三兄弟解决了分地的问题。为自己鼓鼓掌吧!【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帮解决农场主解决了遗产分配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四.拓展延伸,实际应用1.了解关于按比例分配的数学史。师:在我们中国对按比例分配也早有记载(课件出示)在当今社会,按比分配的应用则更为广泛,请看(课件出示)。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说出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师:按比分配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实,这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我们不但要懂数学,而且要会用数学。【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数学史,交流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按比例分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的应用都是极其广泛的,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回顾总结师:同学们,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最后,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将这节课的知识梳理一下。(出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其实按比分配的知识,远不止这些,更多的按比例分配问题,期待同学们的更多发现,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学生全面系统而有充好地重温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将散落的知识串成串。】【板书设计】平均分1:1:11:1:1按比例分配公平平均分1:1:11:1:1按比例分配公平《按比例分配》学情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又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基础。【课前调研】1.前测题设计意图比、分数乘法知识是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基础。因此我设计的前测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比的相关知识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掌握情况。前测样本:(1)五、一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化简比:=1\*GB3①=2\*GB3②45:30(3)一只短尾鳄身长4米,尾巴的长度是身长的这只短尾鳄的尾巴长多少米?2.命题意图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比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比的含义的理解程度。第(2)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简比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分数比的化简。第(3)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能否熟练解答,它是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基础。【调研结果分析】本次学情调查问卷共发放了44份,实收44份。在44份问卷当中,第(1)题98%的学生答题正确。第(2)的第=1\*GB3①题有8名同学没有做对,第=2\*GB3②题有1名同学没做对。第(3)题有2名同学得数算错。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引导他们灵活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转化,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效果分析这节课的总体效果不错,通过课后练习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点。有90%以上的学生能运用“分数”和“份数”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基本问题,但是对于此类问题的变式学生还不能熟练解决,还需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出错较多的是第5题,错因多是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把棱长之和当成了长、宽、高的和。总体来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掌握得比较到位。能灵活地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比例分配》教材分析【教材版本】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教材解读】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并能熟练正确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3.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学内容本信息窗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本单元的信息窗二的内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情境创设贴近实际,生动有趣。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人体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其中隐藏着的比的奥秘却不为学生所知。正是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矛盾冲突,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教材第一个信息窗中第三个红点部分以“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旨在渗透比较、类推、化归等数学方法。(二)学与教建议1.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可通过解決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产生解決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決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在理解信息中比的含义时,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帮助分析份数关系。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解答方法: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求出不同份数的数量;二是把比化作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在学生算出得数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检验。验证比和验证总量结合起来,才更严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总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重视沟通按比例分配问题与分数乘法及整数平均分问题的联系。鼓励解決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3.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教学实施的思考教材中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没有作统一要求,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又有利于丰富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体验。但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选择信息,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更大,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并运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思想方法?《按比例分配》评测练习基础练习基础练习1.医院的一种药水是按药粉与水重量的比1:40来配制的。要配制123克药水,需要药粉多少克?2.实验小学把620本图书按照五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4人,二班有40人,三班有40人,三个班各分到多少本图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练习拓展练习3.某班男、女生的人数比是4:5,已知女生比男生多5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度数之比是2:1,顶角是多少度?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4。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变化多样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课外实践课外实践6.课外实践:自己动手配制蜂蜜水,记下每次蜂蜜和水的用量,找出口感最佳的蜂蜜与水的比。【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尝试配制蜂蜜水,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联系生活实际。】《按比例分配》课后反思《按比例分配》这节课,我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増强应用意识、成果意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我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分图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与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开放、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解決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具体做法如下: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农场主分地的问题,因为问题中出现的是三个分数,如何分配土地?学生是没有头绪的。但是感到有难度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便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二.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通过解決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设计“五二班分到30本图书,有24人喜欢看绘本图书,16人喜欢看科技图书,30本图书应该怎样分配呢?”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情境,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決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決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決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的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1.由平均分向按比例分配过渡时,如果能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比(1:1:1)表示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情况,那么学生更能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2.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不够及时,不够到位。3.老师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按比例分配》课标分析【课程目标分析】◆总体目标《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学段目标数学思考: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2.经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提高比较、类推能力,体验化归的数学方法。3.在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程内容分析】本信息窗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如下图:◆本单元具体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信息窗。教材以“人体的奥秘”为线索,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赵凡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情境,借助问题“赵凡的头部长和身长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了解头部长和身长的关系除了可用分数表示之外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从而引出“比”,并初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借助“赵凡3分钟走了330米,她的行走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教学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通过“想一想,比有怎样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大胆猜测比有怎样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借助问题“你能把14:2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吗”,来教学化简比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明明和爸爸的对话这一情境,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这一问题,引入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习内容按比例分配【教学建议分析】◆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能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课标解读:这一要求中的行为动词是“能”,这是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