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_第1页
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_第2页
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_第3页
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_第4页
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良玉忠国保国思想研究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重庆忠县)。他从小就熟悉军事书籍,善于制定计划和高科技。尚待闺中时就已经“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4584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嫁给石砫(今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宣抚使马千乘。万历四十一年(1613),马千乘去世,按子幼妻袭职的旧例,秦良玉承袭宣抚使之职。今天看来,秦良玉应是土家族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看,秦良玉一介土家女儿身,戎马倥偬,屡建奇功,受皇帝多次封赏并“平台赐诗”,享受无尚荣耀,其一生可用“忠贞保国”四个字概括。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忠”“忠贞”是一种节操,是一种气节,是对君主、上级的一种忠诚与贞操。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中,“忠”被看作“为国之本”、“义理之归”、“天下大公之道”,是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直接关系社稷安危。“忠贞”虽有维护“君统”之嫌,但基本精神还是恤民安国。秦良玉的忠贞思想主要体现在忠于明朝君主,忠于国家。(一)关于巴吊子忠县的事功秦良玉忠贞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均强调“忠君”思想的教育。皇帝既是世俗的领袖,又是人们精神信仰的对象之一。家家户户的神龛上都要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君”就是皇帝,是仅次于天、地的神。秦良玉出生于大明王朝,自幼接受“忠、孝、贤、德”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的熏陶,促成了她的忠贞思想。秦良玉是今重庆忠县人,该县自古就有浓郁的忠文化氛围。在忠县的历史上,以忠义闻名的首推巴蔓子将军。巴蔓子,战国时期巴人的一位将军,宁肯割头不肯割地的事迹广为流传。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尝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32三国时期,忠县又出了一位“宁做断头将军”的严颜。《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严颜事迹道:“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张)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420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感叹此地多“意怀忠信”之士,御赐名“忠州”,即为今忠县。这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州县。秦良玉忠贞思想的形成还有赖于其父成功的家庭教育。其父秦葵,明末贡生,隐居忠县,自然深谙传统的忠文化。秦葵晚号玉溪遗老,在训诫子女时经常教导他们要忠于明朝,“诸子皆能执干戈,不忠于明,非吾子也。”对曰:“唯唯,不敢忘。”377秦良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长大。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秦良玉幼时接受的忠文化影响为其成年之后的忠贞之举奠定了厚重的基础。(二)土兵抗辽,各死相助从史家著述看,在秦良玉一生之中,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的事迹:其一是两次平定土司叛乱;其二是与后金辽东大战;其三是与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对抗。在征讨播州过程中,秦良玉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平贼后,“良玉不言功。”4584从这次出征可以看出,良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援辽过程中,各路军队面对气势正盛的后金铁骑,多采用观望态度,以保存实力。而当时秦良玉只有三千白杆兵,势单力孤,此时,她想到的不是自保,而是上书请求皇帝同意再续调三千五百名土兵以全力抗辽。“臣蒙皇上加臣并子以土汉援将三品服,加臣兄弟邦屏、明屏都司守备职衔,一家受此洪恩,敢不捐躯图报。惟是臣所将之兵三千三十余名,又自成一类,恐军声不甚振,欲将在川土兵三千五百余名,陆续前来,共成一臂之力。然后请皇上假臣战车……倘蒙允臣续调,必先颁赏安家,以鼓前军之气,而结后众之心。臣志得展,忠义得申。”110在平奢崇明叛乱的过程中,奢“贲金帛结援,”4584秦良玉怒斩来使。在国家大义面前,可谓经纬分明。在奉诏勤王过程中,“出家财济饷”。4584国家危难之际,秦良玉自己出银子打仗,非一般人所能为。庄烈帝平台召见,赐诗旌其功。张献忠攻陷四川后,秦良玉严令属下忠于明朝,对叛徒“族无赦”。明朝灭亡后,秦良玉“闻李自成陷北京,庄烈帝殉国,良玉擗踊号泣,气绝者再。旋更衰麻哭临万寿宫,哀动三军,纷纷雨泣。”305《春晖堂笔记》中《永历杂记》有一则云:当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靖川中诸贼。……良玉时方疾,言泪扶杖,起而拜命,泣曰:“老妇朽骨余生,先皇帝恩赐,其敢不负弩前驱,以报万一。”307在使者回去复命的同时,秦良玉呕吐而亡。据当地传说,秦良玉性格刚烈,老年后至死不下“玉音楼”,不踏清土一步。秦良玉虽没有“良禽择木而栖”,但其一生忠于明室,让人荡气回肠。(三)秦良玉是否被官封“忠主”秦良玉去世后,埋葬在石砫城东十五里的回龙山。在回龙山茂密苍松的掩映下,有两座秦良玉墓。一为“东墓”,一为“西墓”,两墓相距数十米。东墓为官墓,专用于政府官员祭祀;西墓为私墓,用于家族祭祀。两墓均坐南朝北,面向北京,隐喻秦良玉誓死效忠明室。东墓碑题:“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笔者查阅《明史》,并无秦良玉被官封“忠贞侯”的记载。秦良玉是否官封忠贞侯,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南明史稿》载:“永历四年,马万年奏祖母西川招讨使秦良玉薨,追赠少保、忠贞侯”云云。之所以《明史》中无相关记载,是因为清代修明史的人认为南明为伪朝,所以予以抹杀。而秦良玉去世之时,石砫并非清朝所有,其孙马万年为其祖母立碑,仍奉明朝为正朔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后来屈服于清,但碑文已成事实。南明对秦良玉有多次加封,以期实现光复明朝的诉求。如果说这些加封存在某些政治目的,而秦良玉逝世之后,对其追认为“少保、忠贞侯”等却是对其一生忠于明室、屡建奇功等行为的总结与表彰,并不存在任何的功利性。虽然“忠贞侯”为南明赐封,清朝史官未能予以承认,但是,秦良玉一生忠肝义胆,功勋卓著,官封“忠贞侯”也是名之所归。二、秦良玉的保国行为“保国”不同于“报国”。保国主要强调在国家(此处指明王朝)处于危难之时,保护、保卫国家免于灾难。(一)协助创建白杆兵秦良玉的保国军事准备,最早可以追溯到其父秦葵对其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在封建社会,普通家庭的女性孩子很少接受教育,即使是大家闺秀,能够“通经史,工词翰”者也寥寥无几,而秦良玉“性颖异,饶胆略”,不仅通经史,工词翰,而且“习骑射,究韬略”。其父根据动荡的时局作出“天下将有事矣”的准确判断,并给予孩子文武相结合,意识形态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为秦良玉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婚后,为了应对时局的复杂变化,秦良玉协助丈夫组建白杆兵。“白杆兵”是一支以白杆长矛为主要武器的部队,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所创制。用结实的白木为杆,长矛矛端有钩,矛末有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之用;攀援山地或险峻地形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连,形成“杆索”,悬崖峭壁瞬间可攀,特别适于山区作战。此外,秦良玉还训练一支500名妇女组成的亲兵,被视为白杆兵中的精锐部队。白杆兵英勇善战,威震四方。(二)秦良玉保国战争1.秦良玉破膜之役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造反。朝廷派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等各路地方军,合力围剿杨应龙。秦良玉随丈夫一起带兵出征。次年正月初二,秦良玉夫妇击破叛军的偷袭,并顺势攻入叛军老巢,连续攻破金筑等7寨。在破娄山一战中,秦良玉所率白杆兵突入敌军后方,令其猝不及防,大部队乘机掩杀,一举攻克娄山关,继而攻陷敌军据点播州海龙固。战后论功行赏,总督李化龙大赞秦良玉机智英勇,赠“女中丈夫”银牌一面。秦良玉夫妇及白杆兵威名远播。2.秦良玉因城乡之战而封闭民屏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包围沈阳,朝廷征调军队援辽。秦良玉派遣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率军前去增援。第二年,浑河之战,邦屏战死,民屏得以突围。秦良玉听闻后,亲自统兵三千,直抵榆关(今山海关)驻防,“所过秋毫无犯”。由于秦良玉的坚守,努尔哈赤未能破关西进,以后清军也不得不改道长城入塞。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占领永平四城,秦良玉奉召勤王,出家财济饷。崇祯皇帝平台赐诗,表彰良玉功勋。3.秦良玉和白杆兵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今四川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叛乱。秦良玉奉命参与平奢战争。奢崇明派人携重金与秦良玉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秦良玉大怒,当即斩了来人,并立即发兵平叛。由于部分土司收受了叛军的贿赂,多持观望态度,而秦良玉率兵奋勇直前。白杆兵突抵重庆南坪关,断了叛军后路,又突袭驻长江、嘉陵江上的叛军水军,尽焚其舟,攻下重庆。之后,秦良玉赶赴成都,与其他平叛军队共同击毁叛军势力。4.陆战时期砂浆崇祯七年(1634年)二月,张献忠攻破夔州(今重庆奉节),切断四川、湖北两省交通。秦良玉从石砫带领白杆兵前往阻截,迫使义军放弃夔州,退走湖广。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等复犯夔州,听说秦良玉再次出战,夺路而走。在巫山,两军短兵相接,秦良玉大获全胜。罗汝才退守大宁(今重庆巫溪),张献忠前来支援,两军合力再次进攻。由于明军督师杨嗣昌险恶用心,四川巡抚邵捷春文弱不谙军事。张献忠利用官兵的矛盾,抓住有力战机,大败明军,秦良玉部也遭受重创。从此,秦良玉退守石砫。三、秦良玉“忠、忠、国”的历史人类学分析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并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对秦良玉“忠贞保国”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对秦良玉的总统一及其所统领的局部行为已不可小秦良玉戎马一生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因战功封官赐爵,官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等。民国史官钱海岳称赞秦良玉:“良玉以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也,迹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已”。郭沫若先生称之为“石砫擎天一女豪”,“平生报国屡争先”。然而,在多次保国战争中,秦良玉都是配角,并没有成为任何一次保国战争的总统帅。这与普通民众所认识的带有光环效应的“巾帼英雄”形象是有差异的。秦良玉虽为配角,却立下赫赫战功。从讨伐杨应龙叛乱之战来看,秦良玉与丈夫作为平叛队伍中的一支,其部仅有三千五百余人。秦良玉在这次平叛中表现英勇、睿智,并获“南川路战功第一”的荣誉称号。“南川路”战功第一,也说明秦良玉的贡献并非全局性的,而是局部的。有人把“南川路战功第一”理解为“整个战役的第一”,这是错误的。即便如此,对刚刚出道的秦良玉来说,能获此殊荣也是难能可贵的。万历四十七年,明倾全国之兵云集辽沈,总兵力应不下五十万人,结果惨败于清,死十万余人,举国震动。朝廷随即调永顺、保靖、石砫、酉阳各土司兵赴辽阳。秦良玉积极援辽,共派遣军队六千五百人(第一次三千人,续调三千五百人),而援辽各路军队不下十余万人。秦良玉在这次战役中仍以配角的身份出现。虽然如此,白杆兵表现英勇,秦良玉兄长秦邦屏血洒浑河,光荣就义。秦良玉也在扼守榆关(山海关)时作出突出贡献。在勤王、平奢乱、对抗农民军等多次保国之战中,秦良玉同样都不是主帅。只是到了明朝灭亡之后,南明政权允诺了显赫的官衔,其无非是想借良玉兵力与清朝对抗。但是,明朝毕竟已亡,秦良玉也已经无力回天。(二)秦良玉封赏不断,终未遇明君从个人资质看,秦良玉自幼聪颖过人,文韬武略,巾帼不让须眉。一生立下战功无数,赤诚忠心,日月可鉴。秦良玉虽旷世奇才,但是明末皇帝大多为昏庸、无能之辈。秦良玉经历了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代皇帝。万历皇帝即明神宗,10岁即位,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荒淫享乐,政治腐败,而此时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对中原虎视眈眈。“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者驰骛追逐……门户纷然角力……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180所以,有人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光宗年号泰昌,“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180据民间传说,光宗也是一位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一个月就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民间传说不足信,但是明末皇帝多好色、纵欲、命短也非虚传。天启皇帝即明熹宗,在位8年,重用宦官魏忠贤,政治腐败。“……帝以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187崇祯皇帝明思宗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危机四伏,农民起义不断,皇太极时常骚扰,加之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之际,自缢而亡。“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袏讫运移,身罹祸变”。204明朝灭亡后,盘踞在南方的明朝宗室先后建立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共计18年,虽试图匡扶社稷,怎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秦良玉历经明末几代皇帝,虽封赏不断,但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