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_第1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_第2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_第3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_第4页
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五时期陕西经济面临的环境变化与形势分析

“五个东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转变、全面体现的重要举措,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举措。在新时期里,我省将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经济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分析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变化,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对于延续“十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在新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乘势而上,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一)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从总体上看,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突现强劲增长态势,日本经济出现全面复苏曙光,欧元区经济扭转颓势趋向复苏,以及亚洲经济克服“非典”疫情影响增长强劲,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据世界银行预测,2000~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3%,发展中国家将高达5%。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将趋于活跃,贸易规模增长呈现加快趋势。这将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本,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它可以加速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推动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市场、生产、投资、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正在拓展和加速。我国具有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等优势,“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将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和市场,这将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发展。3.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每天都为辽宁省提高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4.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必然趋势,是全球经济的大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其中核心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将带来现有产业发展领域的拓展,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空间,促进生产要素向新兴大市场转移。发达国家为了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将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实现赶超战略,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接纳进一步扩大。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咨询等服务业和信息、电子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这与我省努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战略相吻合,将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优势。(二)经济指标分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从2005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水平在6.4%~7.8%之间。三次产业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二、三产业增长继续加快,比重越来越大。综合分析,支撑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还比较漫长,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城乡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过渡,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和产业扩展领域潜力巨大,未来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大大提高。二是高储蓄率和不断引进的国外资本,为我国较高投资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三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将为经济较快增长提供体制保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将取得新的进展,医疗、住房、就业、养老、教育等制度改革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也将全面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新的制度条件。2.经济体制、体制改革将增“十一五”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特别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将极大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建立更加完善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经济运行体制,一方面这将有利于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深度接轨,另一方面也对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对经济干涉过多的状况将得到改变,管理方法要从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管理为主转变,管理手段要从直接调控向间接协调转变,管理领域要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同时,随着《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程度将大大提高。在体制改革方面,国家对财政体制、税收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将有较大变革。随着现代产权制度的健全,市场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秩序会出现根本性好转,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动力。3.加速区域间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建立东中西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中央在财政支出、投资立项、吸引外资等方面的政策将加大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针对“十五”期间出现的煤、电、油、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不协调局面,国家在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中将进一步强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努力加强供给能力,一方面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观下的适度增长。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国家进一步强调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低收入者收入差距,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以保证改革过程的公正性。(三)5年的财政总增长量“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历年的GDP增长依次为10.1%、11.6%、13.7%、15.3%、15.2%,2002年和2004年连续跃上了1万亿和1.5万亿两个台阶。到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46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年均增长13.2%,增幅比“九五”时期高出2.2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境内财政总收入3342.2亿元,增加1924.9亿元,年均增长18.7%。工业增加值、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投资、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2.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多种业态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以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调整力度,优化提升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4.8:49.7:35.5,调整为2005年的10.4:57.5:32.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加快,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工业结构调整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制造业强省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比200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日益繁荣,在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耗能、重污染、技术落后和市场过剩产品的投资得到了遏制,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三个“亮点”。外经外贸方面,我省抓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式加入WTO及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对外开放加速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五年来,我省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39.7亿美元,比“九五”增长1.6倍,年均增长24.7%,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6家在我省投资建设了277个项目。2005年进出口总额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年均增长24.4%。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五年分别提高了9个和4.6个百分点。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3.8%,提高到2005年的24%。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7%,比2000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居民就业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改善。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2.7万人。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744.8元和3930.6元,年均增长10.6%和8.1%。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升级加快,住房、汽车、旅游等逐渐成为消费热点。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分别以年均36%和48%的速度增长。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压力1.各国家对我国贸易摩擦的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经贸领域的研究力度,从各个领域内的经贸领域合作和保障措施的进一步深化来解决经贸领域的合作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不断扩大,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国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别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的增多,直接影响我国一些产品出口。2.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使竞争的优势进一步向拥有先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发达国家倾斜,技术差距的扩大必然导致经济差距的扩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压力。(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十五”期间虽有所突破,但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较重,特别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的问题比较突出。通常认为,产业结构要达到高级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10%以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45%以上。“十五”期间,我省的产业结构尽管从2000年的14.8:49.7:35.5,调整为2005年的10.4:57.5:32.1,但离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第三产业总量小,比重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2%,低于GDP增幅1.2个百分点。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2.1%,与2000年相比还下降了3.4个百分点。与外省相比较,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一直低于广东、江苏,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沿海的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省,也低于中西部的许多省份。2.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是“三农”问题。“十五”期间我省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等多项措施推动下,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初步扭转了前期增长缓慢的局面,但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长期性因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就业问题。我省是人口大省,客观上又是劳动力资源大省。“十一五”时期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既来自于目前的剩余劳动力存量和今后的自然增量,还将来自于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后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将下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将更为突出。三是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一些城市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保障,社保资金筹措比较困难,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和医疗保险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险还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诸多困难。3.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一是资源瓶颈。我省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低,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度不断增加。人均拥有淡水350立方米,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5%,电力、石油面临全国性短缺。人均耕地仅有1.15亩,低于全国人均1.4亩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瓶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明专利在科技成果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既是我省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三是人才瓶颈。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我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严重制约。总之,“十一五”时期我省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