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_第1页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_第2页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_第3页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_第4页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1滨海景观规划与设计1.1城市滨海景观规划与设计1.1.1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功能城市滨河景观空间是指城市土地、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资源附近的区域。这是自然景观资源与人工建筑景观有机结合的双重产物。作为城市中与自然资源接触最主要的开敞空间,城市滨水景观空间承担着“生态、休闲、经济、景观、文化”等多项综合功能。城市滨水区域可为城市提供饮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灌溉用水,同时也是大量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迁徙的廊道。正是因为城市滨水区域如此重要的地位,其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形态设计的范畴。1.1.2生态保护规划城市滨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规划设计还是施工建设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并完善了若干针对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规划设计方面开展了湿地保护规划以及居住区生态景观设计;在理论方面开展了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发展生态水利建设策略等。尤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指导下,研发了各种亲水节点设计和生态护坡构造方式,建设了一大批滨水公园和休闲步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活动场所。1.2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城市滨水景观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大规模兴建的滨水设施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尤其对城市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1.2.1生物环境破碎为了预防洪涝灾害,我国的城市滨河护岸工程如今多采用垂直型的混凝土护岸,结果造成了滨水生态环境的丧失和片段化。硬质的驳岸既隔断了河道与陆地的水分、物质、能量等的流通与交换,也破坏了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的栖息环境以及迁徙廊道,破坏了滨河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从而降低了滨河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1.2.2“内部”尺度不同出于提高城市总体形象的考虑,城市滨水区往往被设计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点区域。而滨水公路的建设虽然提高了这些区域的可达性,却由于越来越大的尺度,降低了居民亲水的可能。滨水广场也往往因为集会的考虑而尺度庞大,缺少绿化设施,在酷暑或者严冬里成为无人区,不仅浪费了自然景观资源,更不利于城市的节能减排。1.2.3污水及垃圾废弃处理江河以及湖泊一般作为城市的水源汲取以及污水排放的重要渠道,如果在滨江景观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做好污水以及垃圾废弃处理,会给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小型湿地作为封闭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容易成为雨水、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根据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河景观规划2.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分析总结上述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和建设的现状,可知缺乏区域角度的生态优先原则应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当前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主要从滨水带的范围出发,一般控制在沿水岸50m的范围之内,并且较少结合周边的生态资源或者建设情况综合考虑。这一方面导致了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往往自成一体,成为一条隔绝水体与陆地的“隔离带”,造成生态系统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也导致周边建设无法与生态优先的初衷相符,以致出现了建设尺度失调、人口密度过大以及污染严重等问题。所以,当前应重视发展区域生态优先理论,并且将这个理论和相关策略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2.2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景观规划原则就是从保护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低影响的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组成要素和非生物组成要素,还包括人类社会要素和经济要素,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就是要求在项目初始阶段从区域范围的生态资源出发,充分考虑各城市生态要素的相互联系,优先保障原始生态资源的维护与修复,对景观项目开发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避免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不必要的破坏,或通过相应策略使建设活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3生态空间规划与传统的滨水景观规划相比,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在内容上提高了对区域生态资源的关注度。在现有的区位分析、现状调研以及环保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生态系统架构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下文以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水景观规划项目为例,研究基于区域生态优先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3.1西北沿江、北料地区重庆嘉陵江草街滨水景观规划项目位于重庆北碚组团西北方向,东傍嘉陵江,紧邻北碚组团澄江镇。规划范围属于缙云山—钓鱼城风景名胜区嘉陵江小三峡风景片区草街景区,部分沿江用地位于核心景区范围内。3.2景观区地貌分析该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农田为主,原有建成区以农村居民点以及草街航电枢纽的临时设施为主。草地、林地、农田和陡坡的面积占到整个地块的80%以上。规划区地势为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峡谷地形。整个地块形由沟谷和陡坡分割为多个丘陵和台地。根据原有生态资源利用的特点,项目用地可按南北分为3段。北部滨江带的特点是滨江岸线坡度较平缓,仅在靠近江边处有少量陡坡和卵石河岸,可利用区域较多,植被为草坡和少量的树林。中部滨江带的滨江岸线紧凑,坡度较陡,可利用区域较少,植被相对茂密,以灌木、草坡和水生植物为主。而南部滨江带的滨江岸线基本为悬崖峭壁,均不可利用,坡顶植物以草坡为主(图1)。3.3项目区域划分环境敏感地是指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或潜在灾害,且极易因不当的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的地区。这些区域的分级划定为实现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制定相应规划设计对策提供依据。参照环境敏感度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项目用地自然资源特征及土地利用性质等本地实际,将项目区域划分为低敏感区、中敏感区和高敏感区3个等级(表1)。根据这个分级原则,在规划区内划定不同敏感等级的区域(图2)。3.4低影响开发策略开发强度分级就是基于环境敏感度的调查研究和分级分区,在景观规划中平衡保护资源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最终实施低影响的开发利用。根据环境敏感度分区研究的成果,以及实行分区分级管理的策略,对高敏感度区域的建设进行严格控制,对中敏感度区域实行低影响度开发,而对于低敏感度区域则适当放宽限制。通过这种分级分区的方式达到重点保护、严格监控、整合资源以及平衡利益的目的。3.5生态廊道、生态基质的概念这里所指的生态系统架构指的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我们在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保护这三者之间的空间架构关系。基于对滨水区域生态元素构成的分析,其生态系统架构的组成和功能如下:生态斑块:即原有的河岸草地和林地资源。这些资源用来创造城市生态公园,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实现空气交换;改造水塘、修复湿地、净化水体,实现水陆面空气的良性循环。生态廊道:即原有的冲沟、陡坡以及河岸等。陡坡的植被应完全保护,不得建设,冲沟作为水体廊道加以生态化的景观利用,以保持其生态廊道作用。而河流与湿地的生态岸线则作为整个市域的生态廊道加以重点保护。生态基质:生态基质作为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载体,既是基础也是延伸。为保护生态基质,应建设分散的城市绿地作为多种生态元素的支撑。在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架构模式和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该项目的生态系统架构规划(图3),用纵横双向的生态廊道联系各生态斑块,形成整合的区域生态系统。3.6注重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城市和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必需的社会经济服务,而相对应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持久的生态服务。它是服务性的、基础性的、战略性的规划体系,是需要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加以修复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加深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解,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社会过程和人文过程的推演,来提出生态基础设施的长远规划目标。在本项目中,滨江带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湿地修复、生态护坡建设以及生态码头的开发(图4)。1)湿地、滩地、洼地资源的重新整合:结合新的土地利用模式,重建流域内湿地、洼地、滩地体系,为河流生态功能的恢复提供充分的保障,恢复河滩天然湿地。2)生态护坡:主要针对现有的硬质水泥护坡,提出生态护坡的概念,根据不同的高度位置以及河流的涨落情况,设计相适应的构造措施以达到植被覆盖的效果。3)生态码头的景观开发利用:应做到对嘉陵江的环境影响最小,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保护,并且在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和监控。3.7生态保护功能基于区域生态优先原则,得到了开发等级分区、生态系统构建、生态节点控制、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用地进行了最终的功能划分和景观设计(图5):1)一条沿江的生态保护岸线:属于生态高敏感区,包括分散其间的原始湿地、2个冲沟入河口的自然湿地、生态护坡以及生态水利设施等。这些沿江设施基于一个整合的生态控制观念,不仅在物质空间上不断裂,景观通道上曲折萦回,而且在生态功能上形成廊道。2)2个重点保护及重建湿地:属于生态敏感度最高的区域,尊重自然湿地的原有形态,对可能存在的污水排放加以控制,只在周边辅以极少的步道来提高其观赏价值。3)3块服务设施用地与舒适港湾:属于生态中敏感区,由水位上升形成的自然内湖为中心,3块滨湖用地围绕形成组团。围绕这个内湖,设置低强度开发的旅宿、饮食以及游乐设施。这3块功能相辅相成而避免重复建设,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4个滨水宜居建设用地:这4块建设用地都位于生态敏感度最低的台地上,原生植被较少,在协调其他区域生态保护功能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居住开发,提升整个地块的生活品质。5)若干散布的生态中敏感区、高敏感区:这些区域较为分散、面积较小,规划设计中将它们连接整合,形成环绕宜居建设用地的生态纽带,既是4个居住用地之间的绿色链接,更是居住地和沿江生态岸线之间的绿色走廊。3.8生态改善功能滨水景观开发会对社会、经济、政策等各方面产生影响,各种利益的博弈将成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改善修复能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公共利益,但另一方面又会影响部分原有居民的生活和滨江产业的生存。为解决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规划在实施中面临的多项问题,采取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分区分级、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重视生态恢复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是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根本道路。3.8.1综合式管理系统区域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其核心是强调区域生态系统的多重要素、全面系统的综合式管理。在滨江景观项目的实际运用中,就是要改变分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方式,综合社会的、经济的、行政的、生态的和法律的方法管理生态系统。其重点是要统筹协调区域内社会及政府职能,广泛吸收社区力量参与,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3.8.2低生态敏感区的开发设计针对滨江景观项目不同的关键生态问题,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恢复和治理措施。在高生态敏感区,生态资源应作为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架构的主干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在中生态敏感区,实行低影响度的开发,使之成为高低生态敏感区之间平衡缓冲的区域。而在低生态敏感区,可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建设,以化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这样分级分区的规划原则能较好地平衡各方利益,有效发挥生态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8.3资源环境破坏自然资产就有双重价值,即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城市滨水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比如水利资源、湿地资源、水岸景观资源的过度使用等。河岸耕作、无序建设、垃圾堆砌以及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构成持续压力和威胁,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