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

法治是中国古代行政法律制度的古老传统。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封建行政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司法审判及其相关活动是各级官吏理政驭民的要务之一,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活动。司法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治官之法中尤为重视对司法官吏的治理,为了约束司法官依法审判,禁止枉法循私,历代都通过立法明确司法官的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责任制构成了传统意义上中华法系的核心。一、古代法律责任的主体“中国古代法官责任”一词指的是古代司法机关及其司法官吏在履行司法职务过程中因未能履行职责或行为不当而应该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是古代社会的司法官吏。非指一般公民,也非指所有古代文职官员。(2)法律责任必须是行使司法职能的过程中所引起的,系因“公事”而致罪,因“私事”而构成的犯罪,如贪污罪、贿赂罪等不作为司法官责任的内容。(3)司法官员的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了古代律、令、格、式、典、敕、例等各种法律形式中的相关规定,既包括明确规定,也包括引申规定。(4)法律责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法律责任由国家授权的机关及官吏依法进行追究和实施法律制裁,其他未经授权的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利。二、古代司法责任制的内容和特点(一)中国古代法学中的法官责任制度中国古代的司法官责任制度发端于西周秦汉时期,定型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各朝代的法官责任制可谓内容丰富。其涉及面异常广泛,几乎穷尽了所有诉讼活动的各个层面。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刑事诉讼法史,实际上便是一部治吏史。因此,我们如果想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就必须透彻地理解古代的法官责任制度。当然,我们在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时,同样也不能忽视法官责任制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出入人罪的责任,违法断罪的责任,淹禁不决的责任,状外求罪的责任,判决不引律令的责任,应上奏而不上奏的责任等。此外,法官责任制也涉及案件的管辖、诉讼的提起、堂审的技术、听讼的回避、刑讯的限制、上诉的程度、重大案件的复核等等方面的责任。按照案件处理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下文将从二个方面全面阐述法官的责任制度1.地方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判权古代的司法管辖问题是指中央与地方司法机关、地方的上下级或者同级司法机关在轻重不同案件管理权限上的划分,司法官吏越权审断案件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在隋唐时期,中国便已建立起司法管辖系统。一般而言,地方州县司法机关可以审结笞杖案件,徒刑以上案件推断之后移送中央刑部复核。“诸有犯罪者,皆从所发州县推而断之。在京诸司,则徒以上送大理,杖以下当司断之。若金吾纠获,皆送大理”。在司法权限上的规定有:“诸犯罪者,杖罪以下县决之,徒以上县断送州,复审讫,徒罪及流,应决杖笞,若应赎者,即决配征赎。其大理寺及京兆河南府断徒及官人罪,并后有削减,并申省。省司复审无失,速即下知。如有不当者,随事驳正。若大理寺及诸州断流以上、若除免官当者,皆连写案状,申省。大理寺及京兆,河南府,即封案送,若驾行幸,即准诸州例,案复理尽申奏。若按复事有不尽,在外者遣使就复,在京者追刑部,复以定之。”在明朝,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省、府、县三级。州县的知州知县掌管缉捕、狱讼,负责审理笞刑、杖八十以下的案件,杖一百以上案件须报府级审理。各府的知府掌管狱讼和其他政事,负责处理杖一百以下案件,徒以上案件需报省布政使司。省设提刑按察司,是在省所专设的普通司法机关,对徒刑以下案件可自行审决,对流刑以上案件提出意见并报刑部审理。在清朝,地方司法机关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州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刑案件,徒刑以上案件转评上级决定。府为第二审级,受理州县上报的徒以上的案件。省按察司为第三审级,作为督府的下属机构,专司一省刑名按劾之事。总督巡抚为第四审级,是地方最高审级,主要审核按察司判决的案件,“寻常徒罪,各督府批结”,流刑要“专案咨部核复”。整个明清时期,府、州、县只有判处笞杖罪案件,“用法至枷杖而止”,省提刑按察司或督抚只能判处徒刑以下案件,流罪死罪案件移送中央,各级之间不得越权审案,越权擅断要受到相应的处分。2.判决重审的程序逐级审谳又称逐级审转复核,是中国古代诉讼过程中下级审判机关将案件逐级申报上级审判机关,请求复审、定判的一项基本制度。逐级审转复核制度,是发现和纠正案件错误判决的一项制度,是国家实行司法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并明确了下级不上报案件或进行违法擅断的法律责任。逐级审转复核制度,起源于夏朝的“锡汝保极”就是要求下级司法官吏书写好定罪处刑的刑书条文,申报其上级请求核准。周朝规定了逐级审转复核的制度。据《礼记·王制》记载,周朝重大案件实行三级审核制。其中一审机关是史和正,二审为司寇,三审即终审为周王。史正审讯完结,形成判决文书之后,便向大司寇报告审理结果。大司寇核定没有疑义时,便上报周王。秦汉时也都建立了皇帝控制下的案件上报制度。隋唐时期,逐级审转复核的制度更趋于完备。唐代司法官吏断狱完毕,徒刑以上的判决,要招来囚犯及其家属,全面详细地告知所判的罪名,并令囚犯出具认罪服辨,这才可以结案呈报。如果囚犯不服,应听其申诉,依照不服的事实,重新审查核对,“更为审详”,进入重审程序,由原审官吏重新审理。违反规定的,属徒流罪案件,司法官吏要受笞五十,属死罪案件的,司法官吏要处杖一百。《唐律·断狱》规定:“诸断罪,应言上而不言上,应待报而不待报,擅自决断者,各减故失三等。”就是说,如果审判案件,应申报上级复审而不申报,应等上级复审后通知下级而不等,便擅自决断执行的故意的按所决罪减三等处罚,过失的又减三等。宋朝,县徒以上案,也要拟判后送州复审定判。元朝立国之初曾规定,凡州县所审之死刑案件,应一律逐级上报复审,不得“擅自科差”,违者要处以刑罚。逐级审转复核也是清朝刑事审判的一项基本程序制度。徒刑以上案件在州县初审后,详报上一审级复审,每一级都须将不属于自己权限的案件主动上报,层层审转,直至有权作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终审。这样,徒刑至督抚,流刑至刑部,死刑最后直至皇帝。明清时期各级司法官的审判权限都有严格限制,一般是县一级可以判笞杖案,省一级(明按察使、清督抚)可以判徒刑案,中央刑部可以判流放、充军、发遣案件,死刑皇帝批准。知县对自己不能判决的案件仍然负有侦查、初审的重大责任,初审后,知县还必须提出判决的意见,称为“拟律”,拟律不当要记过以至罚俸降级。第二审级知府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复审知县移送的卷宗、人犯如发现错误,可以将案件发回原县重审或移交邻近县的知县复审。审核无误后提出自己的“看语”,再将卷宗移送第三审级省提刑按察使司。明代的按察使复核后,可以判决徒刑案件,清代只能再将卷宗移送第四审级总督或巡抚,督抚可以判决徒刑案件,对流刑、充军、发遣案件也可审结,案卷报中央刑部备案。明清严格规定全国一切死刑案件都要经皇帝批准,皇帝是全国最高法官。重大案件要由三法司会审,复核复审后上报皇帝“勾决”。一般死罪案件,由各省督抚报刑部汇总,在每年秋后由三法司会同中央各部门长官“朝审”或“秋审”后,最终由皇帝勾决。除了上述二方面的司法官的责任规定以外,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的规定还有官吏对犯罪不举发的责任、词讼受理责任、听讼回避责任、缉捕人犯的责任、现场查勘责任、违法刑讯责任、禁勘平人责任、状外求罪责任、授法断罪责任、出入人罪责任、决罚失法责任、县级官吏“拟律”不实的责任、司法文书写作方面的责任、人犯囚禁的责任、司法官吏个人生活方面的责任规定等等,有的是属于单行的法律责任,有的是一个朝代所独有的规定,本文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二)中国古代司法责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特别是自唐代以来的该项制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制度化程度高。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以根据它的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要使司法制度有效地运转,制裁或控制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性与操作性的要求。中国古代,将司法责任问题明确、系统地规定在法律制度当中,这就为司法官的职权行为提供了规范的指导,形成一种事先的制约机制,力使违法操作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也为追究司法官责任提供了合法的正统的依据。选择依赖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明确性、稳定性来调控司法官的行为,这就避免了法律制度以外的一些模糊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调控机制的软弱性、应急性和恣意性。这种基于对社会现实和统治需要而对司法责任做出全面、完整和协调一致的规定,显示了中国古代在政治组织和程序制度化方面的卓越实践。2.体系严密,重点突出。司法运作是以裁判为中心环节的一系列有步骤行为的结合体。在运作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有主导地位的司法官的权力,而权力所固有的支配性、强制性和易滥用性的特征,使对其在各个阶段的约束均成为必要。中国古代司法责任制度,既纳含了诉讼的程序责任,又包摄了实体责任。所谓程序责任是指司法官在诉讼中违反法定的程序规则所应承担的惩罚性后果。以唐律来说,对案件管辖受理、讯问方式、法律文书之制作、复审、办案期限等程序性规则及其责任都作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可见,其对程序之重视,决非像今天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轻程序”的。所谓实体责任,是指司法官出于故意或过失而导致适用实体法律的不正确,使定罪科刑、解决纠纷缺乏实体规范上的正确依据。历代均以出入人罪为司法官责任之重点,规定最为详细,而惩罚也更为严厉,反映了对实质正义的追求。3.责任方式多样,以刑罚为主。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主要为唐代后)在立法中明列了各种违法方式与之对应,对每种违法方式都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处罚。行政性处罚一般包括撤销职务、降职、罚俸、停薪等。如秦律中载:“廷行事吏为诅伪,赀盾以上,行其论有(又)废之。”即对弄虚作假枉法裁判的,革除公职,永不录用。行政处罚极为严厉。至于刑罚,则为责任追究的一种基本手段,笞、杖、徒、流、死、罚金,均依情节适用。以如此严厉之刑罚追究司法官责任,是中国古代权力观念和公法观念发达的一个明证。4.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并存。纵观中国古代司法官违法责任制度,它具有科学合理的因素,如对司法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受理至复审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对于程序责任和实体责任同样予以关注,多种制裁手段并用,区别情况适用等,特别是对于出罪一般处以较轻的刑罚,对入罪处以较重刑罚,有一定的民主色彩。然而,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因素,如过分依赖刑罚手段,实际上有很大的迷信色彩,认为严刑会收到良好的执法效果,明显具有片面性。不寻求建立司法官公正审判的合理的权利保障机制和科学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样的思路未免狭窄;职官反坐原则,混淆了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和追究法官枉法裁判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严格的办案期限规定对于解决讼累,提高效率,诚然有益,然而,过于刻板的规定及严厉的处罚,难免使司法官为了早些结案,而滥施刑讯,草率行事,既枉且纵,从而以效率损害了公正,有悖立法之初衷。5.实践对制度的背离。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法律制度的规定得以严格执行,收效甚好。但是从整体上看,由于缺少成就感、荣誉感乃至权利保障,司法官员往往不具备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源泉;由于缺乏来自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在刑讯作为主要的审案方式,在官官相护的氛围当中,制造冤错案是容易的,发现冤错案是困难的,追究司法官之责任更属不易。中国古代人们对清官的渴望和赞美,实出于对贪赃枉法、冤狱众多的现实的诅咒。把法律作为维护君权控制和维持官僚制度运作的工具,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君主可以出于政治需要利用之,也可以出于政治需要而废弃之,法律缺乏应有的权威。与制度上、理论上的严格规定和理想状态相比,司法官责任制度实施的一定程度上的无序和削弱,无疑使其效果被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种背反现象,发人深省。如武则天临朝,为巩固地位,铲除异己,制服官员,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早已将法律关于刑讯责任、出入人罪之责任置之不顾,这些酷吏罗织罪名,锻炼周内,残害官员,草菅人命,制造了大量冤狱,致使冤滥之声,盈于海内。司法官断狱时以急刻、深密为指导思想,以任施重刑为荣,将公平抛弃。三、古代中国法官责任制度的历史价值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法官责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加强了对司法官吏的约束,极大地促进了吏治的改善和社会治安的好转,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并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因而不失为一项好制度。当然,由于时代条件和阶级本质的限制,该项制度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历史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始终受到封建专制皇权的支配,并以确保封建国家政权为根本宗旨,同时公开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和宗法族权的统治。当前,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大力弘扬和继承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充分认识它在世界法律文化发展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从古代法官责任制度这一优秀法律文化遗产中吸取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借鉴。因为任何一种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总会取得这样或那样的经验,古代法官责任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三千多年,它蕴涵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除去其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的阶级实质外,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正如董必武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人民民主法制,还吸收了我国历史上和国际上对于人民有益的法律。”(一)司法责任制度的法律化应得到立法的认可完备的法官责任制是中华法系的一个传统特点,它是儒家道德治国的结果。其所体现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念的的确确抓住了治国的根本问题。由是,历史上的每一朝代孜孜以求的法制建设,均无一例外的将其作为强调的重点。虽然断狱听讼中的各种各样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因此而绝迹于史,但古代追求清廉政治的政治家们所作的法官责任立法及其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责任制度却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也全面启动了司法领域中的各项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但也不可否认,在某些地方以及个别办案人员当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违法办案、枉法裁判的现象。这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但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将司法责任制度化、法律化不失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加快实现司法责任制度的法律化,实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纵观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立法进程,虽然一开始只是零散地规定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规范性文件中,如秦朝的法官责任就散见于《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语书》以及皇帝的制敕,但后来随着立法经验的积累,在专门的刑律中全面、系统地规定有关司法责任的内容就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从魏、晋、隋、唐到宋、元、明、清各朝莫不如此,这就使追究法官的责任有了一个统一的依据,也符合封建国家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政治需要。我国现行立法采取将有关司法责任分散规定在宪法和刑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的立法形式,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制定颁布了有关司法责任问题的解释性文件,因而这有别于古代法官责任制度所一贯采取的统一法律化模式。笔者认为,现行的“分散立法”形式并非我国司法责任制度的最佳立法模式选择,因为该立法形式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系统性,且各个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容易出现所规定的内容相互矛盾、冲突和重合之处,不符合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性的本质要求。所以,我们应当借鉴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立法经验,尽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责任法》,对有关司法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基本种类、责任形式、确认机构、认定程序等问题做出专门、系统的规定,以克服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较为严重的随意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二)古代司法责任的基本规范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如此辉煌的立法成就,并非哪一个历史时期,哪一个封建王朝所能单独取得和完成,而是历代统治者们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总结、反复锤炼和有效积累而成的。纵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它所包括的十六项博大精深的内容当中,关于违法受理、违法逮捕和出入人罪三项责任相对来说产生得比较早,大致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关于违法羁押、违法管辖、违法刑讯、同职连坐和淹禁不决五项责任均产生于秦汉时期,其中除后两项责任早在秦朝确立之外,前三项都始于汉代;关于据证定罪、违法检验、违法回避、躬亲鞠狱、状外求罪、违法断罪、违法宣判和违法刑讯八项责任则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其中除违法断罪的责任始于隋朝外,其余七项责任均为唐律所首次规定。总括而言,共有三项责任在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始创阶段(先秦)即已形成,五项责任生成于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确立阶段(秦汉),八项责任则直至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定型阶段(唐宋)始见于法律。这说明,整个古代法官责任制度,其产生的过程就显示出了极不平衡的状态,从先秦到唐宋,大约经过两千多年的胚胎和发育,方形成一个制度详审、功能完备的责任体系。其后又经过元、明、清约千余年的发展和完善,终于达到其理想的状态,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璀灿法律文化。由此可见,一种新型法律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甚至是异常艰难的发展过程的。因此,我们当前在全力以赴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责任制度的过程中,也应当树立一种长期发展的战略。从立法的速度上来看,也需要走一条渐进式的道路,逐步地建立健全,切记“欲速则不达”。这是我们总结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发展规律所得出的又一条重要经验。(三)审判活动的责任“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制定之后关键在于执行。历代较有作为的统治者不仅高度重视法官责任制度的立法,而且密切关注法官责任制度的实践,不断总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史载,有一次,唐太宗问大理卿刘德威:“近来用刑比较重,这是什么原因?”刘回答说:“法律规定:‘失于入罪的,减三等处理;失于出罪的,减五等处理’。现在实际情况是,失于入罪的没有事,失于出罪的却构成大罪。所以,官吏都尽量从严办案。”太宗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立即采取纠正的措施,“遂命失出入者皆如律,自此吏亦持平。”宋代统治者为了能使法官责任制度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则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六月,为确保法官审讯时能够据状如实勘鞫,杜绝状外求罪,规定御史台勘事不得奏援引圣旨及于中书取意,必须依案情秉公推鞫。即要求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在审判活动中不能受宰相指挥或皇帝圣旨的约束而不据实推鞫。徽宗宣和二年(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