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被遗忘的受害者”——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社会变革逐渐衍生的一个典型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比“留守儿童”更坚难,但由于数量较少,分部较分散等原因,一直以来被社会大众所忽视。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张扬个性、追求独立以及青春叛逆、情绪多变、责任感不强、极度自我等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特征。根据服刑在教人员在思想、文化、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特点进行正确引导,是社会教育工作中亟待破解的一个课题。我市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了解了这类群体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帮扶工作,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社会教育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帮扶

健康成长一、前言(一)调查背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特别像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这类特殊群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特殊青少年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冶市抓住成为省级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试点市的契机,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和帮扶活动,了解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和成长现状,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展相关帮扶活动,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二)调查对象大冶市服刑在教人员家庭未满18周岁的子女。(三)调查方法按照代表性原则、随机抽样性原则,采取情况摸底、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2009—2010年两年,全市大冶籍服刑在教人员子女情况:21%已成年外出工作,3%已搬迁至外地,2%在外地寄养,2%未满7岁,1%智障在家,26%在家读书。针对在家读书的26人,我们制作了专题问卷调查,重点研究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发放并收回26份问卷调查,有效率100%。调查范围涉及大冶金湖街道办事处、东岳街道办事处、陈贵镇、灵乡镇等十四个乡镇、街办。(四)调查目的由于父母的入狱,家庭忽然之间的破裂和变化,其原本生存状态也随之发生急剧变化,从而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关注、关爱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于小家、于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调研成果,对2011年至2012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72人进行了帮扶活动,开展试点工作,初步探索青少年社会教育新途径,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成长。二、大冶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大冶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人。现辖10个乡镇、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国有农场。2009年至2010年,全市共有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26人;2011年至2012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72人。三、大冶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特点通过对2009—2010年大冶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呈现出以下特点。(一)经济拮据、贫困服刑在教人员多为家中的顶梁柱,在其入狱之后,家庭经济收入首当其冲便急剧下降,从家庭经济情况看,经济收入普遍较低,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12000元(即月均1000元)。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普遍较低,很多家庭靠耕农、打工和低保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在2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显示,孩子的生活费也很少,每月200元以上的仅19%,生活质量不尽人意。家庭贫困从某种程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甚至是心理状况。而大多数服刑在教人员在没有坐牢时,其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差,这也是很多服刑在教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表—1

服刑在教人员家庭年收入情况分布表年收入合计户数559432620%20%35%15%10%100%

表—2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每月生活费分布表月生活费200元以下200—300元300元以上合计人数(人)214126所占比例81%15%4%100%

(二)亲情缺失、淡漠从年龄层次看,在调查对象中,年龄在7岁以下的有2人,7—14岁之间的有14人,14—17岁之间的有10人。他们普遍年龄偏小,特别需要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子女缺乏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的温暖,易表现情感的缺失、困惑和冷漠。调查对象中处于12—17岁的有24人。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非常需要得到家长督导的关键阶段。尽管有95%的人表示经常想念或有时想念父母,但只有39%的人去监狱探望过父母,而61%的人从来都没有去监狱看过父母,这当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①心理抵触,不想看;②没有钱,看不成;③没人带孩子去或年龄太小。在“对入狱的人你恨吗?”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表示矛盾,说不清;40%的人表示不恨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那么恨了;表示非常恨的仅占4%。这说明孩子们对待他们的父母,内心里有愤怒,有理解,但是更多的是无奈,认为那是一时犯下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也希望父母在狱中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早日回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深深渴望“亲人”“父母”的关爱,有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家”。而父母的犯罪行为导致家不像家,缺乏物质也缺乏情感,亲情缺失、淡化,导致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容易造成孩子过早的亲情淡漠,不仅不利于服刑在教人员情绪的稳定,也不利于其子女的成长。图—1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未见到父母时间段分布图表—3

没有去监狱探望过父母的原因分布表原因824111630%8%15%4%4%61%

(三)心理受创、悲观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容易自卑自闭。亲人的入狱,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自卑敏感,因为父母的缘故,他们带着羞耻、抬不起头,被“罪犯的子女”的包袱压的喘不过气,内心自卑而敏感,性格多内向且暴躁;②不善交际,他们害怕别人歧视,不敢与人交际,即使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比较拘谨、放不开,通常表现得内向但很乖,自己有想法或要求时不敢表达和坚持,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包括他们的临时监护人,出于保护孩子的需要,担心这些孩子遭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和欺负,不鼓励孩子活跃交际,甚至限制孩子与其他同学、伙伴交往。走访中,我们发现有几位老人平时放学和周末就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不准他们出去玩,即使要出去,也要由他们带着,怕孩子出去受到欺侮或惹出事端。不善交际,不主动交际或监护人限制交际,使得他们更加内向、孤独、敏感和脆弱。图—2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性格类型分布图

(四)、内心压抑、反叛家庭状况的变化,亲人的入狱,不仅造成其未成年子女物质缺乏,也带来精神层面的冲击,加之交往圈子越来越小,对外界越来越敏感,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变得内向且内心较为压抑,相应的发展出一套自己认为能够保护自己合适的应对社会环境压力的方法,比如报复、我行我素。调查显示,81%的人表示自己内心的压力比较大或一般,只有19%的人表示自己没有压力,表示自己没压力的未成年人年龄均在7—8岁之间,这说明年龄越小内心压力越小或者不存在,主要是太小不懂事;年龄越大伴随着思想的成长和变化内心压力也就越大。而通常他们多数比较内向,当内心压力较大时,情绪无处发泄,就会转化为愤恨或无所谓的态度。

图—3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内心压力程度分布图

在“当你被老师或其他同学冷落或忽视时”调查中发现,高达70%的人选择报复还击、我行我素,只有30%的人选择主动和同学交流,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加,女孩的压抑衍变为内化压抑自己、否定自己。而男孩则具有越来越多的攻击性,向外宣泄自己的情绪与不满,将自己的敌意投射到外界的环境中。其中就有一个15岁的男孩对社会表现出了敌对、仇视、报复的态度,他表示很不喜欢这个社会,自己长大以后要当一名警察,把对自己不好的人人统统丢到监狱里面,而且要为父亲翻案,把害父亲坐牢的人都关到监狱去。攻击性、报复性的心理显而易见。表—4

当被老师或其他同学冷落或忽视时应对方式分布表项目主动和同学交流,改变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以牙还牙,也忽视他们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的看法人数8513比例30%20%50%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由于受到亲人犯罪的不良影响,平时又缺少父母的管教,在平日的生活里说谎欺骗、懒散成性、我行我素、无所谓,加之受到社会的某些歧视和抛弃,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复杂的背景和特殊的氛围,容易造成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或严重的自闭症。研究显示,父母服刑的孩子,长大后步其父母后尘成为罪犯的机会比其他孩子高6倍。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他们之中70%的人日后会被卷入刑事司法程序。研究的结果虽有不良标签的影响,但却揭示了父母服刑可能是导致孩子负面行为的高危因素之一。而那些有着强烈逆反心理的未成年人,则有着严重的犯罪隐患,对他们的教育稍有不慎,就易导致不良后果,甚至有可能沦为“罪二代”(即“第二代罪犯”)。在调查中,就已经有一位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被判刑入狱,成为了罪犯。(五)教育缺失、堪忧

1、失学、辍学较多调查发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名15岁正当学龄的男孩已失学1年多;另外一名女孩初二还没读完,为了和爷爷奶奶共同照顾智障的哥哥,已辍学外出去深圳打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多数没有正式的稳定的工作,一旦有意外,无以自保,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与态度。父母入狱服刑,家庭突然破裂导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过早失学、辍学,甚至没有机会继续深造。

2、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从监护人情况看,单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的子女有7人,比例为26%(其中只有2人由父亲监护,这说明绝大多数服刑在教人员为男性,且通常为家庭主要劳动力);隔代监护即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子女有18人,比例高达70%;只有1人由亲戚监护;其他寄养监护和独立生活的子女没有。隔代监护由于各种原因不仅容易造成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性格孤僻,亲情冷漠,沟通弱、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学习,隔代教育由于老人观念与时代有一定距离,很多知识和水平不能平衡,教学方法不科学,从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发展,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表—5

大冶市近2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人情况分布表71810026%70%4%0%0%

据学校统计,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总体成绩处于中等偏下,70%的人学习成绩处于一般或差的状态,只有30%的人学习成绩为良好或优秀,学习状况不容乐观。这其中,亲人入狱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70%的人表示父母入狱对其学习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坏作用,主要体现在三点:①缺少监督;②因为父母的事情无心学习;③受人欺侮。图—4

父母入狱对其子女在学习上起坏作用原因分布图在访谈中就有不少老人表示,照顾这些孩子是他们没有办法推脱的事情。有的老人甚至鼓励孩子在家看电视,不做作业也无所谓,只要不出去惹事或受别人欺侮就好。由于老人的教育与时代还是有一定距离,因此隔代监护也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此外,有个别家庭为了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跟学习,举家外迁至外地,采取逃避的方法面对亲人入狱带来的压力和困境。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学校教育方面目前并没有成立任何一个关爱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机构,在乡镇或村上也未成立任何关于此类特殊未成年子女的救助机构或活动阵地。可以说整个社会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比较缺失,甚至存在空白。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都存在不利因素。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助的初步探索在2011年摸底的基础上,我们抓住成为全省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试点县市的契机,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作法:(一)夯实基础,强化工作保障1、健全机构。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政法委等13个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单位明确一名局领导专门负责试点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将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试点工作纳入全市综治维稳考核内容,由预青办进行考核评分,通过考核,促进各单位工作落实。争取市财政支持,列支一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相关试点工作,为工作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保障。2、完善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优化实施方案。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学校对试点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帮扶对象的分布、构成、心理等基础数据,根据调研结果,对帮教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将全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分为婴幼儿、在校生、失学子女三类,根据其自身特点分类帮教。即婴幼儿由各乡镇、人社局、民政局等部门负责,以帮助解决其家庭人员低保、就业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其家庭困难问题;在校生由教育局、各乡镇和村配合帮教,以稳定其心态,解决其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难为主;失学子女由司法、综治部门负责帮教工作。3、点面结合开展工作。在全市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选取工作扎实,相对较集中的开发区、金湖街道、还地桥三个乡镇作为示范点重点推进。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市试点相关工作。初步形成了领导小组制订政策,建立健全组织政策框架;各乡镇共同推进,重点乡镇模范带头,落实相关政策;村、学校直接关心、服务相关人员的三级联动机制。(二)强化职能,注重工作实效1、深入排查摸底。通过市、镇、村三级团组织,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信息进行调查搜集,获取初步资料,由综治办等部门进行核实查对,反馈最终信息,完善数据库。摸清了底数,为试点工作明确了对象和范围。2、数据动态管理。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建立一人一档的人文关怀档案,做到“三知一有”,即:知道其基本情况、知道监护人信息、知道最大困难及联系电话,有一份专门的《联系记录》,及时掌握服刑人员子女的动态。建立帮教对象信息定期上报制度,综治办等部门一月一反馈服刑人员最新动态,动态确定试点对象。各乡镇试点情况采取一月一报送,一月一汇总方式,及时了解对其子女的帮扶情况,将乡镇每次与孩子们联系、通话、活动开展情况都记录在册,确保试点工作落到实处。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工作,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每年组织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间,请专业人员,为包括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内的特殊青少年进行法制宣讲活动,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公安系统选拔优秀干警做为学校的法律副校长,及时解决在校生法律问题;在各乡镇司法所明确一名司法工作者作为法律顾问,对服刑在教家庭进行法律援助。4、分类实施重点帮扶。协调民政部门对家庭困难、符合国家低保政策的服刑人员家庭,给予优先办理低保手续;对已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员子女,联系劳动就业部门,优先安排培训并推荐工作;对有法律疑惑或问题的服刑人员子女家庭,协调乡镇司法所进行解决;协调计生部门帮助解决子女上户等问题;协调共青团利用希望工程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和各种关爱帮扶活动。截止目前,仅团市委一家就开展共度六一、田园行等爱心结对帮扶活动8次,为孩子们送去慰问资金8000余元、书包铅笔盒30套,一次性资助40余人次。形成了多部门配合,共同服务特殊青少年的关怀帮扶体系。(三)创新方式,深化帮扶项目1、设立青少年特色班。在我市职业技术学校建立青少年特色班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疏导心理问题,塑造健康人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帮教对象正确的心态。目前,全市已开班6次,教育包括帮教对象在内的青少年200余人次,挽救堕落的服刑人员子女2名。2、进行“一对一”志愿结对帮扶。选拔了72名优秀志愿者与关爱对象开展“一对一”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对其进行亲情关怀、学习辅导、生活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由政法委牵头,选拔骨干政法干警同有不良倾向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一对一结对,及时了解他们生活动态,通过讲法制故事等方式,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可怕后果,预防犯罪。3、进行心理辅导。由教育部门负责,在每个学校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室,在校学生可以随时接受心理辅导,由各学校为责任单位,将在校生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在册,发现成绩波动较大或帮扶对象情绪不稳定时,由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了解、疏导并帮助解决困难。制作了心理咨询卡片,以团市委办公室电话作为平台,对失学子女在由志愿者一对一心理辅导,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沟通、辅导及解决其心理问题。4、开展就业教育。发挥团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利用“百年职校”及大冶职业技术学校等平台,动员服刑在教人员辍学、初中毕业厌学子女进入学校接受培训、学习一技之长;学成后安排他们进入劲牌、登峰等几家见习基地实习,尽快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截止至今年10月份,已培训21人,见习20人,就业18人。通过帮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信息摸排难度大。服刑在教人员数据涉及法院、司法、公安等相关部门,有些资料属于机密范畴,县级团委很难做到实时统计。我们前期调研中,仅收集数据一项就用了近2个月时间,并且由于条件限制还有大量数据没有完全收集。成为试点县后,通过综治、司法等部门大力配合,数据收集速度明显加快,但仍无法保证所有数据的实时更新,尤其是由异地法院宣判、服刑人员需要协调省级司法部门甚至国家司法部门才能得到信息,这给帮扶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2、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监护人教育难度较大。由于服刑在教人员家庭破碎,未成年子女监护人大多无力履行其监护责任,采取放任发展的方式,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我们虽然也对其家长(监护人)进行了一些引导教育活动,但收效不佳,无法扭转监管不到位的现状。3、社会缺乏对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的关爱氛围。由于其父母的所作所为,社会存在较重的歧视心理,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五、通过调研和探索总结的几点对策及建议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助和预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联手,共同关注和帮扶。这里我们结合调研及试点工作,着重研究如何发挥社会力量在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助和预防工作方面的对策。(一)构建自我关爱救助体系

1、强化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学校、社区等要设置心理机构或配备专职的心理疏导老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咨询骨干,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发展。同时,要注意维护志愿者队伍的连续性,常期换人会造成服刑在教未成年子女心理上的沟通障碍和抵触情绪。2、强化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自护教育力度建立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自护教育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除了围绕防灾避险、人身防范等问题,通过学校开展“一对一”的自护训练班,小范围开展自护夏令营等项目,可以较好的达到提高其自护和心理调节能力的效果。加强未成年人维权实体建设,并通过这一途径整合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力量来共同推动青少年权益工作,使每个未成年人都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帮助。(二)构建家庭关爱救助体系1、转换监护人教育方式

监护人采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显得尤为必要。监护人科学的教育子女,不仅要从生活上关心孩子,而且要从思想道德上关心孩子,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监护人还要时时注意孩子的情况,观察孩子的活动、行为感情、意志、饮食、着装、与别人的关系等等。不良的行为做到早期发现,这样才能杜绝或减少孩子成为问题青少年甚至是罪犯的几率。对此,我们要组织或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活动,做监护人的思想工作并大力表彰教导有方的监护人,并且可以开展家长交流班互相学习和借鉴。2、提高监护人教育水平

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机制。依托当地学校作为阵地,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形式,每学年对“家长”进行1—2次家庭教育的辅导。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当然建立家庭式学校难度是相当大的,这需要行政力量的支持。3、联动关注特殊未成年群体

组织各级预防工作成员单位、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展关爱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未成年群体活动,帮助解决养育、监护、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三)构建学校关爱救助体系

1、完善教育体制。

学校应加强对该人群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建立信息档案,全面掌握失学辍学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同时,建立关爱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机构,共同推进义务教育法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有效防止和减少中小学生辍学、失学,并提高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失学辍学后的复学率。2、加强德育法制教育。

公检法部门及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特点,了解和掌握其心理,有针对性的加强德育和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的功能,并加强法制和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以生动的事例和真切的说教,让学生明善恶、辨是非,减少仇视报复心理,理性地看待其父母的犯罪行为。3、丰富校园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集体的温暖,消除学生负面情绪。针对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美育教育,注重发现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兴趣,培养和激励其内心的希望和追求,使其在追求中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四)构建社会关爱救助体系。

1、营造宽容关爱的社会氛围媒体正面引导。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