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_第1页
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_第2页
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_第3页
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_第4页
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明代澳门的兴起及其国际贸易

顾名思义,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命名的。它是中国丝绸占有主导地位的东西方交流通道。它的产生正是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丝绸就是这一通道上的主要输出品,丝绸自东到西,连接了东方与西方,成为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往的海上纽带,而这条纽带的形成,是古代东西方各国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晶。就这个意义而言,16—17世纪中叶的海上丝绸之路,谈不上发生自东向西至自西向东的转向,毕竟当时的欧洲尚拿不出能够与东方抗衡的商品,中国丝绸仍旧在东西方交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不能把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完全简单地视为西方海外扩张的工具。明代澳门兴起和发展及其特性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紧密相连,适可作为一个例证。然而,谈到澳门的海上贸易,以往大多只谈葡萄牙人建立经营了以澳门为中心的多条国际贸易航线,即葡萄牙人开展了澳门的国际贸易。而事实上,明代澳门的兴起和发展、地位和作用都不能撇开它是在中国的坐标系上这一关节点,而孤立看待。葡萄牙人的经营在澳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是重要和显而易见的,应予肯定,但主要以西欧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过时,对澳门国际贸易作整体的论述,不能仅着墨于葡人的经营,这是以往学术界对澳门国际贸易研究进入的一个误区。首先,葡萄牙人对澳门的占据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澳门作为贸易港口城市迅速兴起和极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即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对澳门拥有和行使着完整主权。正是明朝海外政策的转变,使澳门成为一个中国对外的窗口,拥有了广州外港的历史地位,才促成了澳门成为远东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其次,澳门国际贸易的支点是中国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和丝绸等产品。可以说澳门是作为中国商品输出世界的辐射地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商品对当时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澳门兴起及其贸易发展,具有明末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繁荣发展的历史大背景,是以中国腹地商品经济和市场的繁荣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内部的需求为依托的。澳门成为远东国际贸易的一个中心辐射地,是明代中西遇合和中国与西方直接交流的结晶。此外,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作为国际贸易重要中转港的澳门,其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商民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拟由此三方面展开论述。一澳门地租银之立法明代是澳门兴起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国明朝政府对澳门拥有和行使着完整的主权,正是明朝海外政策的转变,使澳门成为一个中国对外的窗口,拥有了广州外港的历史地位,才促成澳门成为远东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换言之,澳门这一重要中转港的特性是为明朝对澳门政策所确定的。葡萄牙人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入居澳门后,开展了活跃的海上中转贸易活动,由于中外贸易的关系,吸引了大量中国商民和工匠“趋者如市”【注文1】。这种情况引起了明廷关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庞尚鹏上疏详细叙述了澳门地理状况,以及兴起由来。由庞疏可以得知,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以前,澳门作为中外交易之地,明朝设有守澳官,严防走私贸易,收取贸易税。守澳官允葡人“搭蓬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疏中称:“近数年来始入濠镜澳,筑室以便交易,不逾年多至数百区。今殆千区以上……而有夷众殆万人矣”【注文2】。隆庆初年,明朝海外政策做出大幅度调整,主要体现在福建漳州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伴随这一调整趋势,在广东对澳门政策也基本定型,澳门成为中国一个对外窗口的历史机遇到来。隆庆三年(1569年),工科给事中陈吾德上疏,言及澳门葡人:“今即不能尽绝,莫若禁民毋私通,而又严饬保甲之法以稽之。遇抽税时,第令交于澳上,毋令得至省城,违者坐于法”【注文3】。此议得穆宗皇帝批准。自此,“禁私通,严保甲”成为明朝对澳门政策的基本点,而澳门成为广州外港也由此开端。此后,万历初年地租银规范化,葡人原来私下给予海道副使的贿银500两,成为地租银纳入香山县收入之中【注文4】;明朝广东官府在澳门北面香山县咽喉之地莲花茎上,设立关闸,置官防守【注文5】,这是广东官府在中央对澳门政策基调已定情况下,作出的新动作。地租银的形成和规范化,不仅从根本上说明了居澳葡人在中国的赁居地位,而且也表明,明朝广东官府在事实上已承认居澳葡人的赁居地位。自此,终明之世,葡人一直向明朝缴纳地租银,到明末曾一度增至一年10,000两【注文6】。入清仍继续,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而关闸最初每5天开放1次,后改为2星期1次,开启之时定期集市,进行贸易和供给居澳葡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非定期集市时,关闸大门关闭,以6条封条加封【注文7】。这样就将居澳葡人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内,便于管理;不仅使葡人不得随意扩张,同时也使明朝官员多所顾虑的通番问题,得到了较妥善的解决。同年,明朝设广州府海防同知于雍陌,以便就近弹压【注文8】。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规定在广州定期举行贸易集市,葡人于是一年两次可到广州进行直接交易【注文9】,这成为澳门海上贸易发展的源泉。万历十年(1582年),两广总督陈瑞在居澳葡人答应“服从中国官员的管辖”【注文10】的前提下,以明朝广东地方政府最高官员身份代表明廷,在葡人居澳问题上公开表态,对澳门政策确定了下来,葡萄牙人租居澳门,那里成为广东香山县管辖下一个特殊的侨民社区。此后,广东地方官员按照地方管理的惯例,设立保甲,在澳门“中贯四维”的大街上“各树高栅,榜以‘畏威怀德’四字,分左右定其门籍”。以《尚书·旅獒》篇中“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服食器用”20字,分为东十号、西十号,“使互相维系讥察,毋得容奸”【注文11】。分析明朝最终将澳门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广州的外港,最重要的是出于中外贸易需要的考虑。明末商品经济和商品市场发展,社会内部经济运作需要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央特别是地方财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惟其如此,驱逐居澳葡人之议迭起,两广总督张鸣冈、广东巡按御史田生金与两广总督周嘉谟都曾上疏,表态不同意驱逐。作为管辖广东地方的高级官员,着眼点是既保存海外贸易,又便于管辖控制。因此明廷终未改初衷,坚持“防患未然,随宜禁戢”的既定政策【注文12】。澳门是中国的领土,在行政上,澳门地属香山县,由香山县主管。明朝政府在澳门设有提调、备倭、巡辑行署【注文13】,这些官员或称为“守澳官”。提调负责查验海商船舶进出口,代为向海道申报手续和征收进出口关税等事宜;备倭掌管海盗、倭寇的缉捕之事;巡缉则负责巡查缉捕走私等事。这些守澳官具有军事镇守之责。又设有海防同知,其上有海道副使,兼掌海防和海上贸易事宜。澳门设有议事亭,广东地方官员到澳门处理政务,在亭内进行。明代守澳官、市舶司、香山县以及海道官员等均参与澳门的贸易关税管理。对于饷税的征收,《明熹宗实录》记载,澳门葡人“岁输二万金”【注文14】。这只是居澳葡人每年向广东官府缴纳关税的一个大致的数字。起初,广东市舶司饷额共26,000两左右,其中包括澳门葡人所纳【注文15】。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明神宗派往广东搜刮税收的太监李凤,一度将广东税额增至每年20万两白银,又派澳门货税20,000两【注文16】。而澳门葡人有时达不到常数,如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于那一年没有船只前往日本,只交纳9000多两【注文17】。明朝广东官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许可证“部票”。持有“部票”的外国商船才能进出澳门港。对于不按规定停泊,偷税漏税的外国商船的不法行为,要“执送提调司究治”【注文18】。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两广总督批准公布于澳门的《海道禁约》,对澳门的进出口贸易,著有明文加以管理【注文19】。以上说明,正是在明朝对澳门政策确定和明朝地方政府的管辖下,作为广州外贸的门户,中国对外重要转口港,澳门进入了海上贸易的黄金时期,从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辐射地。二主要具有典型的农业商品性生产兴盛的特点葡萄牙人开展的国际贸易,是一种转运贸易,这已是国内外学界达到的共识。在东方,葡萄牙人建立了国际贸易网,转运贸易的重要支点之一是澳门。而澳门国际贸易的支点是中国商品,主要是中国的丝和丝绸等产品,可以说,澳门是作为中国商品输出世界的辐射地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生丝和丝绸等商品从澳门大量出口,经由果阿销住欧洲,通过长崎销往日本,也经马尼拉销往美洲西班牙殖民地【注文20】,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发展,中国商品对当时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澳门是以国际贸易重要中转港面貌出现的。葡萄牙人进行的中介贸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输入海外的货物,一是输出中国的货物。前者要保证有中国的市场,后者则完全依靠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事实上,葡人是凭借中国的商品和市场立足的,澳门中转港特性的产生,具有明末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繁荣发展的历史大背景。澳门国际航线的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建立在中国明末商品经济和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之上。海上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产生对外需求,中国手工业产品寻求出口市场紧密相连,同时,又反过来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需求增长和发展。以丝绸为例。江南是丝绸之乡,到明代桑蚕之盛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湖丝遍天下”之说【注文21】。明人王士性曰:“浙十一郡惟湖最富,盖嘉湖泽国,商贾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丝,是每年两有秋也。……农为岁计,天下所共用,惟湖以蚕”【注文22】。湖州之外,嘉兴在弘治年间,已是“桑林稼陇,四望无际”【注文23】,到万历时“民皆力农重桑”【注文24】。余杭“男务稼穑,女勤织尤善御蚕”【注文25】。吴县到明中叶“以蚕桑为务,地多植桑”【注文26】。桑蚕业的发展,使商品化和专业化成为可能,也使江南丝绸不仅享誉全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而且大量运销海外。澳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港的兴起发展,尤应置于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明中叶以后,珠江三角洲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商品性生产迅速发展,种类繁多。主要有塘鱼、水果、香料、甘蔗、桑蚕、茶叶、棉花、烟草、花生等,形成了农业商品生产的专业区域,加之赋役折银和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兴盛,更促发了商品经济的活力。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的《简明广东史》认为:“明代,广东部分地区或乡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这两者的相互促进,是直到明代才非常明显的,显示出广州这个长期对外贸易的口岸,直到明代才真正发挥出联系广东农村和城镇的枢纽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文27】。丝织业的发展,颇具典型性。由于对外贸易中生丝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珠江三角洲的桑蚕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在明初自给性塘鱼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中叶成为商品性的塘鱼生产,并逐步形成了“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的桑基鱼塘模式。这种三角洲低洼地开发的集约方式的出现,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促使养蚕植桑得到极大发展。按照《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的统计,明万历九年(1581年)清理田塘的结果:南海县有税鱼塘48,326亩,顺德县40,084亩,番禺县10,702亩,新会县6588亩,三水县10,250亩,香山县711亩,高明县7810亩,宝安县2698亩,东莞县32,659亩,以上9县的鱼塘面积达159,822亩。以顺德县为例,自景泰年间就大量植桑,到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种桑面积达58,094亩【注文28】。大片桑塘的出现,使蚕丝生产成为三角洲生产的重要部分。同时,广东蚕茧在明代实现了六收、七收,直至八收。植桑的扩大和蚕茧的丰收,使广东丝织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乾隆《广州府志》引嘉靖《广州府志》记载:“广纱甲于天下,缎次之”。在明代兴起的佛山,除了出产著名的铁器和陶瓷外,生丝和丝织品也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到清初,佛山的丝织业已分为十八行,有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花局缎行、紵绸行、蟒服行、牛郎纱行、绸绫行、帽绫行、花绫行、金彩行、扁金行、对边行、栏杆行、机纱行、斗纱行、花绫绸行等,分工细密,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注文29】。明代广东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贯穿的是一条丝织品外销的道路。在对外贸易发展的刺激下,明代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而广州在明末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市场繁荣的大背景下,成为对外贸易的枢纽。珠江三角洲广州外围城镇,在宋代有8个,明永乐时33个,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达到176个【注文30】。因此,澳门作为广州国际贸易的重要门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港,与生丝出口,白银进口的明代外贸模式紧密联系,也与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有着明显互动作用。三同装番货的市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明代居澳葡人在明朝政府的管辖之下生活和从事贸易活动,当时的澳门与葡萄牙东方的其他殖民地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政策,没有中国人的参与,没有中国的商品,没有中国的广大市场及其需求,澳门就不可能兴起。同时,作为国际贸易重要中转港的澳门,其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商民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葡萄牙人入居以前,澳门地区就有中国人居住,地属广东香山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两广总督吴桂芳奏疏言:“驯至近年,各国夷人据霸香山濠镜澳恭常都地方,私创茅屋营房,擅立礼拜番寺,或去或住,至长子孙”【注文31】。查嘉靖二十六年修《香山县志》载:“长安乡恭常都,故延福里,恭字围、常字围,在县东南一百里,图三。一百二十里内村二十二”【注文32】。明代县以下的建置系统,有乡、都、图,所谓“以县统乡,以乡统都,以都统图,如身使臂,臂使指,势联属而民用一矣”【注文33】。都、图是以人户划分为主的建置,葡萄牙人入居的澳门地方当是在香山县长安乡恭常都的范围内。葡萄牙人初到广东浪白澳、澳门一带进行贸易时,就依靠中国人进行交易,《日本一鑑穷河话海》记载周鸾号称“客纲”,“同装番货,市于广东城下,亦尝入城贸易”【注文34】。入居澳门后,根据庞尚鹏疏:“不逾年,多至数百区,今殆千区以上。日与华人相接济,岁规厚利,所获不赀”【注文35】。同时,由于中外贸易,大量中国商民和工匠“趋者如市”【注文36】,澳门出现了民夷杂居的状况。万历十年(1582年),两广总督陈瑞在居澳葡人答应“服从中国官员的管辖”的前提下,允葡萄牙人租居澳门后,广东地方官员按照地方管理的惯例设立保甲。澳门妈祖庙神山第一亭横梁写有“明万历乙巳德字街众商建”的字样,是澳门四条大街之一德字街华商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集资建立妈祖阁庙的明证;其右刻有“崇祯己巳怀德二街重修”的文字,是澳门怀字、德字两条大街华商在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妈祖阁庙的证明【注文37】,都说明华商在澳门据有重要势力。荷兰人林乔藤《游记》记载,在1596年他所看到的是一个“葡人与华人杂居的澳门”【注文38】。英人蒙地《游记》记载:在1637年的澳门,“据报道整个城中只有一名妇女是出生在葡萄牙的,居民的妻子不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与葡萄牙人的后裔,教会和圣卡塔利那的混血儿”【注文39】。而澳门史家潘日明(BenjamimVideiraPires)称:“直至十九世纪末,澳门才明晰地显露出其划分为两个风格迥异的区域,即‘洋人区’和‘华人区’的特点”【注文40】。中国商民大量涌入澳门,以福建、广东人最多,情况有多种。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郭尚宾曾上疏说明:有“亡命之徒,因之为利”的;有因澳门食粮依靠广州,“私澳之贩”的;有的从广州私买往贩刀剑武器弹药,许多还直接在澳门参与制造;此外有拐卖人口的;还有更多的是在澳门为葡人出谋划策的【注文41】。明朝档案中有“香山县寨差官及提调、备倭各官,唤令通夷事目、揽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