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西桂林市重点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注射卡介苗和输入抗体在免疫学的应用中分别属于()A.免疫预防、免疫预防 B.免疫治疗、免疫治疗C.免疫治疗、免疫预防 D.免疫预防、免疫治疗2.某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各种群的个体数量B.在演替过程中,各时期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C.10~20年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明显加剧D.30年后物种丰富度指数基本不变,说明群落演替已经停止3.一般公共场所都有直饮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这与正常人血浆的pH非常相近,所以弱碱性的直饮水被称为健康活水。人体内与pH调节有关的主要离子是()A.Na+、Cl- B.HCO3一、HPO42-C.K+、Ca2+ D.乳酸、血浆蛋白4.科研小组对某地的两个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乙在t1前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种群乙在b点时数量达到最大值C.种群乙在t2时数量最少D.种群甲在0-t2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5.下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①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不一定为免疫细胞②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体液免疫功能下降③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均为自身免疫病④参与体液免疫的B细胞和浆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⑤效应T细胞能杀死细胞内的病菌A.2项 B.3项 C.4项 D.5项6.如图表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新物种的基本环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甲表示突变,它包括的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B.图中乙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C.图中丙表示地理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一定不属于同一物种D.图中丁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后代7.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8.(10分)隐性性状是指()A.测交后代未显现的性状 B.杂种F1未显现的性状C.自交后代未显现的性状 D.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二、非选择题9.(10分)如图甲为某人工鱼塘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乙为该鱼塘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能进行图甲中B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能进行图甲中A过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乙可知,流经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第二营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中的部分能量。(4)图乙中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填“>”“、”“=”或“<”)c/a×100%。10.(14分)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图甲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2)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的神经中枢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__个。(3)图乙中的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的膜。图乙中④处的液体为________。(4)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元间信号的传递在神经递质参与下才能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融合经________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5)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需要________直接提供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________(细胞器)。(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能够使人及时意识到危险,提高生存率。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诱发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沿传入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产生痛觉。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人体的肢体关节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没有自身分泌脑啡肽,光是关节摩擦的疼痛就让我们无法自由行动。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1)痛觉形成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电位从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即产生______________(填“动作”或“静息”)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2)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释放并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_结合后,使得膜电位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______________,实现镇痛。(3)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但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因此将其列为危害性巨大的毒品之一。请推测海洛因具有镇痛作用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请推测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有调査显示:我国人群中高血糖及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不断提高,健康生活越来越值得关注。如表为体检调查中健康状况不同的五种人群分别在空腹和餐后的不同时间测得的血糖(mm)健康状态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正常4.4~6.16.7~8.35.0~7.24.4~6.7良好6.1~7.28.3~9.97.2~8.86.7~8.2一般7.2~8.210.0~12.78.9~11.08.3~9.9不良8.3~9.912.7~16.111.1~15.310.0~14.4极其不良10.0~16.6~15.5~14.4~请分析相关数据并回答问题:(1)体检时,一般先空腹抽取静脉血来测定人体的空腹血糖浓度。正常人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和______。(2)分析表中数据会发现:空腹抽血后,再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___。但餐后3小时与正常人相比,一般或不良等健康状态人的血糖浓度下降的速率较小,原因是________,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3)表中健康状态极其不良的人往往是糖尿病患者,其餐后3小时血糖下降的原因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受阻,导致部分葡萄糖以___形式排出体外;该类患者常表现出体重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导致机体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增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注射卡介苗在免疫学的应用中属于免疫预防,输入抗体在免疫学的应用中属于免疫治疗,D正确。2、C【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寄生,种间互助包括互利共生。【详解】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B错误;C、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明显加剧,C正确;D、根据曲线图可知,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演替依然在进行,D错误。故选C。3、B【解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3一、HPO42-有关。【详解】血浆中的HCO3一、HPO42-等缓冲离子可以保持血浆pH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4、C【解析】根据题意分析,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则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详解】A、种群乙在t1前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可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正确;B、种群乙在b点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到b时数量达到最大值,B正确;C、种群乙在b~e段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故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t2时数量最少,C错误;D、种群甲在0-t2段的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故选C。【点睛】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属于图形分析题,利用好相关的知识,读懂图意,进行图文转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5、B【解析】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靠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免疫主要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而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①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因此,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的细胞不一定为免疫细胞,①正确;②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会影响T细胞的成熟,而T细胞会参与体液免疫,因此,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体液免疫功能下降,②正确;③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③错误;④参与体液免疫的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④错误;⑤效应T细胞能杀死被病毒寄生的靶细胞,而不能直接杀死细胞内的病菌,⑤错误。故选B。6、B【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新物种的基本环节,其中甲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乙表示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丙表示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丁表示新物种形成。【详解】A、图中甲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图中乙表示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B正确;C、图中丙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所以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不一定不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D、图中丁表示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杂交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错误。故选B。7、D【解析】A、依题意:图示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所以,图示不能说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是否存在捕食关系,A项错误;B、甲与丙虽然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可能会在生存空间或其他生活资源方面存在竞争,即甲、丙可能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B项错误;C、甲与乙、乙与丙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所以,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项错误;D、在甲、乙、丙三个种群的生物中,乙的取食范围最广,取食范围越广,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数量就越稳定,D项正确。故选D。8、B【解析】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很多,如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同一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等。【详解】A、测交后代既会出现显性性状,也会出现隐性性状,A错误;B、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种F1未显现的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出现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B正确;C、自交后代未显现的性状可能是显性性状,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如AA自交后代不会出现隐性性状,aa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显性性状。而杂合子自交后代既会出现显性性状,也会出现隐性性状,C错误;D、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可能是显性性状,也可能是隐性性状,如AA的后代不会出现隐性性状,而aa的后代不会出现显性性状,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生产者(3).a+e(4).a(5).<【解析】1、图甲中A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生成(CH2O);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2、图乙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均可进行图B所示呼吸作用,故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图乙中包括生产者和第二营养级,其中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将CO2生成(CH2O),即图中的A过程。(3)由图乙,结合人工鱼塘的生产方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和人工投放饵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e,故为a+e;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对应图中的a。(4)由于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有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即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同化得到的能量小于c,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a×100%)【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0、(1).效应器(2).c(3).2(4).细胞体(5).树突(6).组织液(7).高尔基体(8).胞吐(9).ATP(10).线粒体(11).蛋白质(1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反射弧结构图和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学生熟记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据图分析: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是神经中枢、e表示传出神经、f表示效应器。乙图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1)据图可知,甲图中由于b上有神经节,所以a表示感受器、f表示效应器。(2)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c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图甲的神经中枢中,突触结构有2个。(3)图乙中的⑥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B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图乙中④为突触间隙,该处的液体为组织液。(4)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⑤(突触前膜)融合经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5)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都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而细胞内生命活动所需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线粒体。(6)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或蛋白质),具有识别功能。(7)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11、(1)①.外正内负②.内正外负③.动作④.局部电流(2)①.受体②.超极化(无法形成动作电位)③.释放递质(3)①.海洛因具备和脑啡肽相同的作用,和受体结合后抑制痛觉递质的释放②.海洛因可促进脑啡肽的释放或抑制脑啡肽的回收(4)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致痛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加【解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1)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痛觉形成过程中,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突触前膜释放的痛觉神经递质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得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电位从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产生了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小问2详解】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超极化,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小问3详解】人体的痛觉感受器接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会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