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消息二则》-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第06讲 《消息二则》-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第06讲 《消息二则》-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第06讲 《消息二则》-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第06讲 《消息二则》-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6讲《消息二则》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5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一、知识积累1、新闻(1)定义: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2)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3)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2、消息(1)定义: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2)特征:时效性强、真实客观。写作消息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的细节描写和议论。(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消息正文部分的典型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即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事件。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4)要素:6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3、字音词义溃kui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泄xiè气:泄劲。督dū战:监督作战。要塞sài:构筑永久性工事进行长期坚守的国防战略要地。业已:已经。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锐不可当dā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抵挡。4、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5.写作背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内容结构(1)标题:人物+事件+结果(3W)导语:时间+人物+事件+结果(4W)(3)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5W)2、客观性(1)、电头:既突出时效性,又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2)、导语、主体:各个要素明确突出,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主观性(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国民党反动派的准备时间之久与溃退之快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一种胜利者的自豪。(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景物描写带有抒情色彩,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透露出人民解放军的乐观自信。(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之快,抒发了作者兴奋的心情。(4)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进击中。“突破”“占领”“进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4、语言特点(1)准确精炼,鲜明生动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②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进击中。“突破”“占领”“进击”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2)四字短语,简洁有力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等,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场面。四字短语音节短促,生动而有气势,与所表达的人民解放军的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5、主题思想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内容结构(1)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事件+结果(3W)导语:(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时间+人物+事件+结果(4W)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2、顺序与详略安排:①时间上,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之前已有报道,所以略写。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抵抗都很微弱,所以接着中路军写,并能合在一起分析评论,是详写。③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战略意义比较重大,所以放在最后详写。3、主观情感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我中、西路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既表明了我军的进攻出其不意、英勇善战,又暗含对敌军的嘲讽之意。(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连用一系列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声势。语言特点(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句中括号里的“不含”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括号起注释作用,“不含”即不包括,说明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如果删去,就会让人误以为包含九江。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3)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不料正是”增强了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感情色彩鲜明突出。具体数字(1)表时间:“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二十日夜”“二十四小时内”“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等。(2)表地点:“一千余华里”(3)表人数:“三十万人”“三十五万人”“三分之二”等。具体准确地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进攻时间、区域和人数,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进攻速度快、范围广、战斗规模大,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也体现了新闻消息事实准确的特点。主题思想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才能和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材习题01请结合旁批,说说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消息,把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答案】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教材习题02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倾向?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具体语句,体会新闻特点和作者情感倾向。【答案】在描述人民解放军时用了“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词语,表达了一种乐观自豪的情感;对敌军则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战局发展的判断和我军必胜的坚定信念。考点一新闻标题的作用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答案】标题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详解】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其中“百万大军”突出了数量多,“横渡”突出了渡江气势之大,这两个词语使文章题目醒目、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能激发人的豪情。考点二消息人称的作用2.“我”字在文中多次出现,能否去掉“我”字?请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不能去掉“我”字。因为“我”在文中是新闻稿件的叙述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去掉“我”字会削弱文章的叙述连贯性和情感表达。【详解】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本题的题干要求对文中多次出现的“我”字进行考量,探讨是否可以去掉这些“我”字,并给出理由。这涉及到对新闻稿件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的理解。在新闻稿件中,“我”往往作为叙述者的存在,起着引导读者、传达信息的作用。因此,对“我”字的处理需要考虑到其在文章结构、叙述连贯性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首先明确指出了不能去掉“我”字的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理由:一是“我”是新闻稿件的叙述者,通过“我”的叙述,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进展;二是“我”字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得文章的叙述更加连贯;三是“我”字的使用也突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去掉“我”字会削弱这些效果,影响文章的叙述连贯性和情感表达。考点三新闻中议论的作用3.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答案】议论。阐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从而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考点四:结构的详略安排4.文章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①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为东路军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也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该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这样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②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解析】详略安排是结构安排,结构的设置是为了主题服务的。任何详略安排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所以作用之一是突出了本文的主题。结合“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可知,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最为强大,而东路军也迅速的突破防线,则可突显我军的英勇,因此详写东路军更能突显我军形象,更能突显该地区战略意义的重要,彰显主题。考点五消息语言的准确性5.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消息的语言。“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大约”表示三十万不是精准的数字,只是一个概数,“大约”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甲】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①。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②。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③。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④。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⑥。【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③。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④。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⑦。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⑧。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⑩。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⑪。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⑫。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⑬。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⑭。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⑮。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义的新闻;【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句(只填句子编号,下同)。【甲】文的结语是第句。【乙】文的导语是句。2.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3.第一则说“我三十万大军”,第二则却说“百万大军”,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消息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5.【甲】文中“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一句中加点词语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具有怎样的气势?6.【乙】文中“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案】1.狭⑥⑥①②2.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并不矛盾,第一则报道的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的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从“二时”到“二十二时”,时间发生变化,成功渡江的人数也因此发生变化。4.“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5.句中加点词语“突破”、“占领”、“进击”三个动词突出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6.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解析】1.本题考查新闻知识。广义的新闻指的是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皮拆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所以这两则消息属于狭义新闻。【甲】文第①句是导语部分;第②至⑤句是新闻的主体部分;第⑥句发出战斗号召,是结语。消息中没有交代背景。【乙】文第①②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第③至⑦句报道了西路军的渡江情况;第⑧至⑮句报道了东路军的渡江情况;消息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第⑥句;没有结语部分。所以【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⑥句,【甲】文的结语是第⑥句。【乙】文的导语是①②句。2.本题考查新闻知识。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地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电头的作用: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一则报道的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第二则报道“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中的两个时间可知从“二时”到“二十二时”,时间发生变化,所以第一则报道“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和第二则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并不矛盾,中间这二十个小时的时间,渡江人数一直在上升,人数发生变化很正常。4.本题考查消息的语言。“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大约”表示三十万不是精准的数字,只是一个概数,“大约”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5.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突破”意思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占领”意思是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进击”指进攻,攻击。“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表明人民解放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并向很多地方进攻,表明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可知敌军现在毫无斗志,无心作战,原因是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让国民党的士兵感觉这仗打的没完没了,他们无心打仗所以,第⑥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是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7.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句。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8.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本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其意义在于。9.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每问写两个或两个以上)10.用“/”把选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

⑤11.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7.①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事件:渡过长江。8.出师有名或渡江战役的正义性等。(有道理即可)9.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即可得满分)10.①/②③④/⑤11.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解析】7.本题考查新闻的结构与要素。一般来说,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构成。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开始还有电头,交代发布的时间、地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一般来说,新闻的导语都在文章的第一句。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第①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就是导语。这则消息的导语简要介绍了事件发生的人物——人民解放军;时间——21日;人数——大约二十万人;主要事件——渡过长江。8.本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了解与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所以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说明了这场战役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所以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敌军才会惨败,其意义在于强调渡江战役的出师有名与正义性。9.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可以通过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应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10.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学生要先浏览全文,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导语:第①句话,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所以第①句单独划为一层;主体部分为②③④句,详细地描述了渡江战役的经过,划为一层;第⑤句话是对渡江战役的总结,正是人民解放军英雄式的战斗,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军事指挥,才能够获得胜利,故划为一层;故层次划分为①/②③④/⑤。11.本题考查对新闻主旨的理解与掌握。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根据“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可知,作者认为人民解放军是英勇、充满斗志的,整则消息表明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热情赞扬。三.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2.“西起九江(不含)”中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13.这则消息中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文章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12.不能。因为“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说明九江不是渡江区域,该词体现了新闻用语的准确性。13.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思想感情。14.①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为东路军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也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该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这样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②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解析】12.本题考查分析新闻语言。新闻要求语言准确,“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不含”说明不包括九江,若去掉则表义不明确,不能体现新闻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13.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手法是文章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常是把XX与XX进行鲜明地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依据“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可知,文本中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突出敌我双方的态势,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藐视,对我军赞扬的思想感情。14.本题考查详略。详略安排是结构安排,结构的设置是为了主题服务的。任何详略安排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所以作用之一是突出了本文的主题。结合“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可知,东路军所遇到的敌军最为强大,而东路军也迅速的突破防线,则可突显我军的英勇,因此详写东路军更能突显我军形象,更能突显该地区战略意义的重要,彰显主题。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内容: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作用: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2)表明我军是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打击敌人态度坚决。(3)“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4)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的词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反映了作者充满无比自豪感和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消息(新闻)的阅读能力。其中关于“电头”的知识应了解并注意积累。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报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本则新闻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是“通讯名称”,“长江前线”是发电地点,“二十二日二时”是发电时间。电头的价值是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本题考查对新闻背景的了解与把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所以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开始,说明了这场战役是符合人民意愿的,我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所以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敌军才会惨败。(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不到二十四小时”,不到表示不足,少于。时间明确,暗含“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英勇无敌”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意思是指打开缺口、超过、打破。“突破”表明有“敌军严格防守,我军迅速打开缺口,击溃守敌,直取对岸”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的激烈与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斗志昂扬、毫不懈怠,摧枯拉朽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表现不出战斗的激烈。所以不能换。(4)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可结合语句“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筛选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作答第一问;可结合“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筛选出“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作答第二问。第三问:国民党反动派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直取对岸、锐不可当,作者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五.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6.本文被公认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作品,首先体现在标题上。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17.文章的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18.文中第⑧、⑨句运用的是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9.这则消息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在写法它们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简要比较一下。20.下面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答案】16.标题中“百万大军”强调渡江人数之多,气势之大;“横渡长江”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所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明确醒目,“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17.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18.议论。阐释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意思对即可)19.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不同点: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之前已做过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20.过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汤恩伯到芜湖督战的叙写,又开启下文对我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的叙写。(意思对即可)【解析】16.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作用。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本文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本则新闻记叙的主要内容,其中“百万大军”突出了数量多,“横渡”突出了渡江气势之大,这两个词语使文章题目醒目、有气势,富有感染力,能激发人的豪情。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得出原因:中路军发动进攻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18.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表达方式有五种: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划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个句子一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敌溃我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与“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从而证明我军发动渡江战役的正确性,增强了消息的思想深度。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分析,相同点:无论是写哪路大军,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根据“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概括,这是对中路军的报道,比较简略;根据“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概括,这是对西路军的报道,西路军写得较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根据“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概括,这是对东路军的报道;东路军写得更详细,除叙述战况外,还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要战果和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据此写出不同点即可。20.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分析,“不料正是汤思伯到芜湖的那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根据下文“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分析,“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引起下文对东路军渡江作战的报道。故这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六.阅读下面消息,完成各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