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_第1页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_第2页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_第3页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_第4页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醉翁亭记课题醉翁亭记第1课时课型计划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教学重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2、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二、检查前置作业三、感知课文,逐段释义讲解。四、小结五、布置作业一、导入新课:欣赏醉翁亭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节课《醉翁亭记》。二、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小结:本段主要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释义讲解1.学生默读2.提问:学生边回答边翻译①朝暮之景的特点?3.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之景时抓住什么来写?4.找出本段的对偶句和散句。体会偶散结合的抑扬顿挫之美。5.本段写的是什么?明确: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三、小结。一、前置作业展示:简介作者与背景生字词检测概述文意初读感悟二、学生读课文,配乐三、(学生讨论)1.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集体解难。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四、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明确1: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明确2: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环滁皆山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明确4: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泻”“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明确5:“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教学后记醉翁亭记课题醉翁亭记第2课时课型计划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教学重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2、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三、小结四、布置作业一、第三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本段共四句话,一句话是一幅图画,给每幅图起名字。3.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靠什么欢?太守醉图中,太守的神态怎样?4.本段写的什么?二、第四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2.宴饮结束就要“归”3.本段点出了三种“乐”,分别是什么?这些乐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三、主旨探究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2.文中写出了谁“乐”。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四.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一、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学生研讨、交流学生逐句翻译,教师点拨。三、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明确1: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明确2:滁人、宾客、太守游山饮宴场景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明确3: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教学后记醉翁亭记课题醉翁亭记第3课时课型计划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教学重点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阔达高尚的胸怀。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2、体会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1、写法探究2、行文特色探究三、小结四、布置作业一、写法探究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二、行文特色探究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一、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学生研讨、交流三、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讨论并归纳:(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5)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