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_第1页
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_第2页
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_第3页
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_第4页
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药学比较分析研究中医药学与中华民族历史同样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时至今天,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个世纪,西方当代医学几乎扫荡了各国传统医学,似乎传统医药学都已过时。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人开始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以及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出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重新重视传统医学的潮流。中医药学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因此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有其合理性。西学东渐以来,不少人认为中医药学“不科学”,是封建残存,要予以取缔和改造。如大海之容纳百川,中华民族文化能包容一切外来文化,我们接受了西医药,必定其对人类健康的奉献,但我们也不能同意有人的中医不科学之说法。今天,我们要客观、全方面、精确地认识两种医学,比较两种医学的优势与劣势。我们相信,中医药学必将成为与西医药学平起平坐、互相补充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人类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一、中西医药学思想办法比较中医药学是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和科学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它以古代中国哲学元气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式,从整体的、持续的、运动的角度分析问题。西医药学是在西方当代的文化和科学背景下形成的医学体系,它以古希腊哲学原子论为基础,运用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式,从局部的、间隔的、静止的角度分析问题。由于两种医药学在哲学理念、思维方式、认知办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内容和学术风格。(一)“宏观”与“微观”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能够分离的,能够把它们分离开来单独加以研究。而中医药学在两千数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提出了事物现有阴阳相对、五行相克,又有阴阳互根、五行相生,中国人体科学就建立在这种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对这种中西医药学各自用不同的理论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其成果是:中医强调宏观,西医强调微观。这是截然不同的认识人体的办法,不存在一种办法科学,另一种办法不科学的问题。1.侧重层次不同中医药学重视宏观知识研究,掌握的重要是人的宏观层次的生理、病理内容,疏忽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医药学的宏观知识体现为:倾向时间,重整体、重归纳、重临床、重道德。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和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观念,决定了中国人创立医学和认识其它事物时,重视研究的是世界和万物的生成、演化和持续时间,而不是其物质构成和空间中的展开。因此,中医药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所研究的人体对象始终是有思想感情的活人。它强调精神对生命的特殊意义和核心作用,由于精神是人体最高层次的功效。它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效构造关系。这种整体功效构造关系又体现为与日月天时的对应,体现为机体发育和生命维持的节律。从天人关系的意义上说,中医药学不是治病而是助人。它不一定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协助人恢复和提高本身含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的目的。西医药学重视微观知识研究,着重掌握人的微观层次的生理、病理内容,疏忽宏观层次的研究。西医药学的微观知识体现为:倾向空间,重局部、重分析、重实验、重利益。对人体的进一步认识以分解为条件,习惯将天人、主客相对立,重视事物之间的差别。人和万物像并列的原子同样,只有物理的关系,而没有情感的融通。由于西医药学重分析,势必将以空间为主的整体分解。这些特点决定了西医药学必然以解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人体的形体器官和化学构成,而缺少对人的整体生命的考察。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则着力寻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和人体受损的精确空间定位,然后依靠人工合成药品和其它治疗手段,直接排除病因和修复受损的人体部件。2.思维方式不同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都是治疗疾病为目的,由于是在不同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两种医药学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两种医学模式—中医药学的“宏观思维模式”和西医药学的“微观思维模式”。由于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思维模式不同,因此他们对疾病认识的角度、办法及对疾病本质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体看作一种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因此,中医药学在研究疾病时,重要从整体出发,用宏观、综合、系统的办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有病的人,重视分析人体功效的失调。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同西医学的病因有别)的条件下,外感或内生的病邪,同人体正气相搏,从而造成机体内部和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时所呈现的异常状态。治疗上,中医是依靠人体的本身康复能力,用药但是是借以调动人体本身组织康复能力,调节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强调治疗有病的人。如:一种南方人,来北京工作后,便长久咽痒咳嗽,久治不愈。经多个检查后,认为是灰尘螨过敏所致,咨询了诸多中、西医大夫,均认为无法根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周鹰,用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辨证分析,认为患者从潮湿的南方来到北方后,由于不适应北方干燥含有灰尘螨的气候,以至肺燥失宣,咽痒咳嗽。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清热润肺,调节患者本身的适应能力,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服药7日,痒止咳愈,未再复发。西医药学从微观角度看问题,将人体视为各个零部件的组合。因此,西医药学在研究疾病时,重要从病灶局部出发,用微观的、分析物质构造的办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病灶——人的病。认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学、物理等致病因子,对人体某一部分的损害,或人体缺少某些必需物质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来了,诊疗便确立。治疗上,西医是依靠药品等治疗手段,真对致病因素进行对抗治疗,强调消除人的病。如上所述“灰尘螨过敏性咳嗽”:西医大夫用西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为患者治疗咳嗽,认为其咳嗽既然是灰尘螨过敏所致,那么就要针对病因杀灭灰尘螨。但北京干燥的空气中到处活跃着灰尘螨,既使消亡了患者身上的灰尘螨,也不能杜绝病人不再沾染上灰尘螨。因此,西医大夫认为无法根治灰尘螨过敏性咳嗽。西药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药都能较好地治疗感染性疾病。西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是用抗生素直接杀灭致病菌。然而,在用抗生素直接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往往也损伤了人体的免疫能力(毒副作用),使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中医在用清热解毒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本身就是通过调动人体的免疫能力来达成抑菌治病的目的,而非直接杀菌。(50年代有人用西医的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但愿从中筛选出好的抑菌药。筛选的成果,最佳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佳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药,系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效达成抑菌灭菌的目的,而非直接灭菌。)3.认知办法不同在治疗疾病的初始阶段,中西医药学所掌握的医药学知识都是宏观知识。如:西医的望、触、叩、听的检查手段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检查手段,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各具不同特色罢了!都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查找收集病情资料,得到的宏观知识。我们在作中医药学与西药学的对比时,总是说中医药学是宏观知识,西医药学是微观知识。这种说法往往会给人带来某些错觉,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中医药学是传统的、落后的。由于,西医的思维方式符合当代科学技术还原论的思想,能主动主动地运用当代科技手段来检查人体的疾病,就延伸了其望、触、叩、听的检查办法,使其有了快速长足的发展,能够不停地查找到更深层微观的病理变化。某些人看到西医学运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使西医药学知识从宏观向微观渐进发展,总是不停地出现新观点、新理论、新概念,因此,某些人认为中医药学总是停留在宏观知识上,因此是传统的、落后的,应当运用研究西医药学的办法研究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才是先进的、科学的。这也正是现在中医药学研发的思想基础,使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脱离了中医药学本身的发展轨迹,以至于诸多学中医药学、从事中医药临床及科学研究的人们,也不再用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如对于“灰尘螨过敏性咳嗽”:中医大夫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治疗咳嗽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过去治愈的患者中必定有灰尘螨过敏性咳嗽,只是没有用当代科技检测手段予以明确的诊疗罢了。今天,针对用当代科技检测手段予以明确诊疗的灰尘螨过敏性咳嗽,诸多中医大夫也说无法根治,这是现在只强调用西医的办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却无视中医药学思维方式的悲哀。(二)“证”与“病”在对疾病的具体研究上,中医药学的“证”重视的是功效性病变,用整体的、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而西医药学的“病”重视的是构造性病变,用局部的、静止的观点分析问题。重要区别在下列几个方面。1.功效性病变与构造性病变中医药学在元气论思想的影响下,以持续的“气”作为描述生命本质的基本范畴。认为人的病变首先是功效性的异常,有临床体现但查不出因素。例如西医今天说的“亚健康”状态的人。西医药学在还原论思想的影响下,以解剖学为基础来研究人的病理现象。认为人的病变首先是构造性的异常,临床体现是能通过多个化验和检测手段检查出器官组织构造发生变化。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在病理学上的这种原则性区别,许多国外的学者往往看得更清晰,如美国科学家卡普拉指出:“中国的有关身体的概念始终以功效为主,并且着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其精确的构造。”2.整体运动观与局部静止观中医药学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的统一体,重视人的现实生命运动,用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理论来解释人的运动现象和规律。人的生命问题绝不是一种简朴的线性科学问题,人的健康、疾病绝不能单纯地归结为生物因素,人绝不能简朴等同于分子生物构造。生命还存在大量复杂的、混沌的、非线性现象,疾病和健康尚有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中医药学是整合医学,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等多角度描述生命规律。即使它在生物分析方面没有达成当代医学的量化水平,但它在社会、文化、心理的整体认识方面却赛过当代医学。例如,中医药学提出的情志与五脏的有关理论,即怒伤肝、喜难过、思伤脾、悲哀肺、恐伤肾等等,就是通过心神调理来治疗疾病的办法。中医药学的上述特性最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医药学作为一种综合医学模式,符合将来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规定;二是中医药学作为认知生命的一种办法,在揭示生命的精神现象、混沌现象方面有着优势,符合非线性科学的某些规定。西医药学把人简化为生物学客体,重视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属性,是通过解剖尸体,用实验做出生物学等指标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把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还原为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问题。即使西医也讲“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医学模式,但是只要哲学与化学不能合二而一,那么,在西医学之中,心理、社会医学与生物医学也就不能结合。正如黑格尔指出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无视整体,造成医生集中注意于躯体和疾病,无视了病人是一种人。”例如,用物理学办法看到的水,是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而用化学办法看到的水,则是由两个氢原子、一种氧原子构成的。也就是说用物理的眼光不可能看见水的两个氢原子和一种氧原子。3.“辨证”与“辨病”中医药学用辨证的办法认识和治疗疾病。同一种病,由于致病因素、气候地区、机体反映的不同,经常体现为不同的证。中医通过辨证,结合天时、地利、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拟定症结和治疗方案。例如,感冒是普通的常见病,经常由于致病邪气和人的体质不同而体现为风热袭表和风寒袭表两种证候。据此不同的证,应当分别采用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种办法治疗。因此,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又不同于不分阶段和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办法。而视病人的体质、体征等不同体现来辨证治疗。儒家的思想“和为贵”在中医也有体现,中医对病邪不采用赶尽杀绝的做法,甚至不需要对病邪具体理解,只作一种定性,治疗重点是“调理”人体。中国古代君臣上下各司其职的治国思想,中医用于五脏,心为君,肺是相,肝是将,脾负责供应,肾负责水利。五脏既分工又合作,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法则维持稳定平衡。西医药学重视人体器官变化的生理、病理变化指标,无视人的意识活动和外因,以对抗办法消除病位的细菌和病毒,达成治病的目的,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看待咳嗽的病人,西医不管是什么证型,都用小青龙合剂。按中医理论来讲,小青龙合剂是寒痰主肺的药,并不是什么类型的咳嗽都治。当病人咳黄痰时就不能用,如果这时候用小青龙合剂,不仅不会减轻病人的咳嗽,并且会憋死病人。总之,中医药学是采用模型建构、整体认知、直觉观察、动态把握的办法来看问题。西医药学是采用物质分析、数学定量、实验实证的办法来看问题,两种办法分别揭示了生命不同层面的现象和规律,各有优劣,因而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厚彼薄此。我们认为中医药学的优势重要体现在生命的精神层面、整体层面、动态层面,而西医药学的优势重要体现在生命的物质层面、局部层面、静态层在;西医擅长于对生命线性现象的定理化描述,中医擅长于对生命混沌现象的定性化把握。(三)“道”与“术”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根本区别不在知识的宏观与微观上,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即,在“道”,不在“术”。也就是说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均可运用一切技术手段获得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但是他们对所获得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认识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为“宏观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科学知识的态度是:“宏观知识,宏观看待;微观知识,宏观看待。”西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为“微观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科学知识的态度是:“宏观知识,微观看待;微观知识,微观看待。”不管是宏观知识,还是微观知识,中医药学总是把它放到整体状态下,运用系统分析的办法,沿着整体功效调控的研究方向发展;而西医药学总是运用还原分析的办法,沿着解剖构造的研究方向发展,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微观。中医药学即使在微观知识方面不如西医药学,但他完全能够运用当代科学技术,弥补本身在微观知识方面的局限性;西医药学也开始意识到宏观思维的重要性,由于它是当代医药学的发展方向。因此说:中医药学在思维方式上—“道”,优于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在运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术”,优于中医药学。几千年来,由于时空选择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思维,两种认识论,从而造就了两类不同的文化和科学思想体系。在当今“当代化”的全球浪潮中,人们讲求的是向西方学习,从小学开始重要接受的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数理化教育,然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学术思想、西方的哲学原理、乃至西方的生活方式,至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置诸脑后渐渐淡忘,能够说剩余的并不诸多了。在医学方面人们也习惯用西医的思想、办法、原则来看待、研究中医,总认为中医是古老的医学,阴阳五行不可理解,草根树皮治病不太科学,特别是难于让外国人接受,难以达成美国FDA的原则,因此认为西医药学是科学的,中医药学是不科学的。这种以沿袭西方传统的当代科学为衡量一切认识的原则,从而否认宏观科学知识,否认中医药学理论或按此原则指导中医药学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这就是用西医药的思想、办法和原则来研究中医药,按此原则来衡量中医药,只能削足适履消亡中医药。反之,如果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办法来衡量西医药,许多西医药也将被裁减。由于中西医药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很难用相似的原则来衡量。西医药学好的东西我们都应当去学。但如果因此丢弃了我们自己的根基,忘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的罪人了。一种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历史证明,那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裁减出局的。中医药学的宏观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有自己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诊疗办法、临床疗效和语言风格。它独特的理论价值不仅是我国的,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一点,我们自己往往不够爱惜,有时西方人反会感受到它特有的价值。因而才会有诺贝尔获奖者郑重提出,21世纪人类要想继续和谐生存,必须要到两千数年前孔子那谋求智慧之举。中医和西医即使都以人体为认识对象,但是由于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认识办法,与认识客体建立了不同的耦合关系,认识客体即向他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特性和规律,因而形成了两个有本质差别的有关人体科学的知识体系,即中医药学的宏观知识体系和西医药学的微观知识体系。中西医药学两种知识体系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替代。(四)“人”与“天”中医药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天地人对应。人体本身又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功效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映,掌握人体的功效状态就能够有效地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根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当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二、中西医学诊疗办法比较中西医药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同一种人体的生老病死的全过程,因而应当承认其组织构造、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是同一种人体。中西医对疾病认识的起点,都是从病人对应的症状入手。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办法不可能相似。西医从疾病的症状入手,进行当代化检查,探讨病理、病因,进行辨病治疗。中医也是从疾病的症状入手,但其运用四诊八纲寻找致病机理,明确诊疗出病证,按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一)西医学的诊疗办法和过程西医对疾病的诊疗办法是通过症状诊疗、体检诊疗、实验诊疗、X线诊疗、心电图诊疗、超声诊疗和其它诊疗检查手段,来对疾病进行的对的诊疗,使疾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从而达成中断自然病程早期康复的目的。西医的《诊疗学》是专门来叙述诊疗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办法,研究疾病的发生机理和发展规律以及诊疗过程中的思维程序,从而能在多个复杂的状况下去识别疾病。西医的诊疗过程普通是先询问病史,再作系统的体格检查,需要时再进行有关的实验室和器械检查,然后提出初步诊疗(或拟诊)。这种诊疗是在医生将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综合、分析后做出的判断。但由于疾病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拟诊后仍需要继续观察,并重复有重点的查体和作必要的辅助检查,以证明和修正初步诊疗,直至最后建立对的的诊疗,但有些疾病需经病理活检、手术探查、甚至剖验后,才干做出精确的最后诊疗。西医在诊疗疾病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多个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查技术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例如:骨髓检查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检查技术日新月异,相差显微镜、扫描和投射电镜、免疫电镜等检查已使血液病的诊疗进入分子水平。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核对多个血液病如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诊疗含有重要甚至决定性意义,并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观察和预后的预计提供客观根据。一种疾病的完整诊疗,应涉及病因诊疗、病理解剖诊疗、病理生理诊疗三个方面。其中病因诊疗是最抱负的临床诊疗,病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免疫、遗传和代谢方面的缺点等)和外因(外伤、感染、中毒、理化和环境因素等),明确病因,对疾病的发展、转归、防止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但有些疾病的病因现在还无法明确。病理解剖诊疗能够指出病变的部位、范畴、性质以及组织构造的变化,必要时可通过穿刺、内窥镜、手术探查等进行组织学检查来明确诊疗。病理生理诊疗是对病变脏器功效的判断,是鉴定病人预后和劳动力鉴定的重要根据。在临床工作中有时针对一时既查不出病因,也难以鉴定其形态和功效方面变化的疾病,可根据其重要症状,临时做出症状诊疗,待病因查明时再进行修正。任何疾病都有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临床诊疗还应对疾病进行分期,如病毒性心肌炎,可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同一疾病由于发病形式不同可进行分型,如病毒性肝炎可根据其传染方式和潜伏期的不同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西医在治疗过程中除采用药品疗法外,还运用器械和仪器设备进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等。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西医可能会采用一种治疗办法,或一种办法为主同时采用多个治疗办法。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病因、病理,运用药品的化学作用性质和方式,形成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治疗思想是针对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对抗疗法。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设计是以能够特异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为原则,治疗活动就是运用这种手段去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过程。随着观察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向更低的微观层次进一步,越来越趋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理解疾病和医学现象。(二)中医学的诊疗办法和过程中医药学对疾病的诊治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种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种表里相联、上下沟通、亲密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首先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效,另首先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干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整体观又是与阴阳五行学说亲密结合的。它认为人体阴阳之间的互相制约、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维持了整体动态的平衡。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亲密有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对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随着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动以及气候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也呈现对应地节律变化;在疾病过程中,也体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这种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天人对应”观,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解决办法,因而中医把全部临床活动概括为辨证论治。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体现出来,人们也总是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在某一阶段的多个临床体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对的的方向。由于证集中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方面、更深刻、更对的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因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成果,拟定对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中医的治疗办法丰富多彩,除方药、针灸等治疗办法外,尚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烫法)、水疗、腊疗、泥疗、发泡、推拿、按摩、气功、捏脊、割治等疗法。中药组方按君臣佐使原则,君药起重要治疗作用,臣药为协助君药加强治疗的药品,佐药治疗次要症状并制约君药毒性,使药调和药性。因此中药处方较西药复杂,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方剂、针灸以及多个治疗办法有机的综合运用更能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中医重要应用源于天然的中药和以疏通经络为主的多个非药品治疗,用中医药理论对药品进行复方组合,对人体进行有重点的整体治疗;西医重要应用化学药品和手术治疗,消除病原体的侵袭和弥补机体的代偿功效。三、中药与西药的比较中药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调节人体平衡的物质;西药是在西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对抗疾病的物质。两者的理论完全不同,因此,中药与西药不能用相似的原则来衡量。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构造清晰,作用靶点单一,基本原理是一种化学过程。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天然药品进行合适的炮制加工、组方配伍,为辨证论治服务,而没有走上化学的道路。即使中药的作用必然地包含着化学作用过程,但中医并没有把中药提纯成为化学纯品,不是用专一的化学作用来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过程、原理,与西药有着许多原则性的差别。打个不确切的比方,西药是单一兵种,而中药是联合作战。也能够把西药比做武功高强的侠客,而中药是军队。论“武功”,中药的某一成分远不及西药。但侠客只能救一时之急,也有相称大的破坏性,打不了天下;任何天下都是军队打下来的。侠客与军队很难用同一原则衡量。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阐明了这一点,被裁减的PPA就是一例。只要辨证施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裁减。1998年,美国因药源性反映住院急救者高达216万人,其中死亡者10.6万人。经济损失40亿美元。根据岳凤先研究员统计,新中国成立40年间中药毒副反映的报道仅5000例,且多属用药不当。可见西药那么严格的质量原则也不见得可靠,也不见得科学。西药在人体内不仅有毒副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耐药性问题。就象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了农业病虫害,使粮食增产,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难以预计的。60年代,青霉素用量几十万单位,今天增加一种数量级仍不解决问题。西药因产生耐药性问题日益快速地被裁减,只有加紧开发新抗生素,而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至今已发展到第4代产品,并且使用剂量增加了上百倍,能够说是一种典型例子。中药应用了50,并没有产生耐药性而被裁减。因素就在于整体治疗思想和复方的应用。总而言之,中西医药学是两个体系,难以采用同一原则,打篮球是不能用足球规则裁判的。中医药系列原则是不能采用西药原则裁判的,不能与西药原则接轨。中西医药学两大致系将来或许会统一,但短期内,起码百十年内绝无可能。当年物理学中光本质的波动说与粒子说之争达上百年之久,最后统一于量子力学之下。但对具体问题仍采用不同算法。中西药也如是,即使将来能用更高级的理论统一,在具体看待上也不能采用同一原则,今天特别如此。四、回归自然的潮流对中西医药学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环境的日益恶化,当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或已经取代以往的传染性疾病,同时,人类疾病谱、健康观念、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以及医疗费用等问题的变化越来越突出。人类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防止、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多个传统医学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际医药界出现了“回归自然”的潮流,这一切对我国中西医药学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当代社会疾病发病的因素已不再是单纯的感染或营养因素,而是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及身体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人类的疾病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小于细菌性疾病的威胁。西医药学是实验医学,它强调对抗治疗,采用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去除病灶等办法治疗,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个抗生物代谢的化学疗法直接杀毒灭菌,这种办法加速了病原的变异,成为制造新的病原和新的疾病的因素,使人类疾病谱变化。西医是一种群体医学,普通状况下,是针对某个患病群体,在明确病因的条件下,才干够对症下药,用药进行对抗治疗,如,用药消亡肠道病菌。而对于含有明显个性特性、必须针对复杂的、病因并非十分明确的疾病,疗效往往不是十分抱负。中医学是人类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医学,它强调非对抗治疗,引导病人依靠本身康复能力调节身体平衡,用药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办法论,更能够适合治疗当代多因素集成的、有着明显个性化特性的多个疾病。例如,今年入春以来,“非典”疫情的暴发,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西医在治疗和防止这一传染病方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特效良药;但是中医药对于“非典”起到了主动的、特殊的治疗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广东经验证明,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我国中医辨证施治的办法是有效的。中医药所含有的优势特色,蕴涵着解决现在西方医学尚未彻底攻克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等)、当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巨大潜力,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奉献,以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正被人们进一步承认。(二)人类的健康观念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不管是生物还是微生物,平衡状态是它们生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当人保持这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人就处在相对的健康水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因而对健康的规定也就不停发生变化。在当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规定不患疾病,并且规定保持最佳身体状态,以适应日益加紧的生活节奏。因此,人类对“养生保健”的客观需求越来越高。西医学的“对抗式”医疗模式适应对已发疾病的治疗,对解决局部问题有其针对性,但对于尚未形成疾病的未病状态(现在有些西医称为“亚健康”状态,实与“未病”尚有区别)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西医如果没有明确的疾病因素,就无法做出对的地诊疗,也就无法进行所谓的“对症”治疗。而中医药学重视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视发挥人体本身的调节作用,强调要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因而对于尚未进入疾病状态、而人体的阴阳平衡已经出现偏差的“亚健康”状态,通过其辨证论治,宏观调节、整体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使人体从“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中医学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汤药治疗,都遵照着两个原则,那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就是说从人体整个系统去调节平衡状态,达成征服疾病和消亡疾病的目的。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优势,悠久的历史,系统的理论,丰富的实践,浩瀚的文献,精制的方剂,是数千年实践检查的科学,因此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特别是中医药辨证论治,追求“以防为主”的理念和思路,对防止和治疗人类疑难杂病、老年病和“亚健康”状态成效十分明显。中医治病之道是恢复生态学,养生之道是发展生态学。中医药含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办法、显着的临床疗效,并且,在我国良好的科学、文化和社会基础环境中,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因此,中医药已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WHO在有关《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当继续以疾病为重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正是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智慧学,因此,中医学作为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人类健康理念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给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机遇。(三)毒副作用与耐药性问题美国蓝德公司近来发表的一种报告指出:“受全球化、当代医疗实践和农业活动造成的不良后果、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环境因素等的影响,传染病已取代来自敌对国家直接的军事威胁而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面对的严峻挑战”。“微生物仍旧是现在美国日益严峻的威胁;全球化、农业活动的变化、人类行为变迁、抗生素及其它药品的误用、捐赠血液制品、气候变化、污染水及生物恐怖主义等已成为影响美国传染病扩散范畴和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药品,以及在动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减少了这些抗生素的作用,成果产生了新的病毒。化学药品的使用,加剧了人体内化学污染,使抗负荷过重而免疫应答错误,使免疫超敏,本身免疫病和免疫缺点等由此增多。人们已经发现,百年来人类外周白细胞数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男性精子数和活动度减少显着,这显示人类的防卫能力和延续种族的能力在下降。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日益紧张,使得当代生物医学的可靠性受到挑战。过去人们仰望当代生物医学的成功,认为传染病已经基本被消亡,而余下的传染病也可通过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但是,现在发现,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旧的传染病又复燃,甚至严重暴发,并出现了某些已往不懂得的致命病毒,当代的生活方式、交通、环境等因素更增大了其传输的可能性。人民的健康已受到严重威胁,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自然将目光投向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西方文化对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大自然分析不息,穷追不息,提出了“征服自然”的标语。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即使给人类带来了某些好处,但是,也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淡水资源匮乏等等。如,化学农药和化肥减少了农业病虫害,使粮食增产,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难以预计。由于当代医学研制的西药大多为化学物质,其疗效明确且对致病原有强大的杀伤作用,这是其所含有的优势。但同时由于化学药品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某些毒副作用,有些药品的毒副作用十分明显,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药源性疾病,同时还产生耐药性。可见,西药在解决人类疾病的同时,也给人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西药的毒副作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类在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保护自然的自觉性越来越高。现在人们又开始倡导不用化肥和农药,恢复生态农业。“回归自然”的潮流已在全球蔚然成风,并且,这股潮流正在冲击着人们的医学观念和思想。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征服”。只有在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干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这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中药大多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或矿物,其针对致病原的直接杀伤力往往不如西药,但应用中药并非为消亡敌人,而是调动人体自组织或自康复能力。加之,数千年来,中药按君臣佐使配方,通过药味间的互相配伍,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毒副作用。因而,在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品的潮流中,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天然药品热,作为源自天然的中医药也将迎来一种全球性的研发和应用高潮。(四)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问题随着当代医学的发展,多个医疗检测设备日益完善,但也造成检测费用日益升高;与此同时,以化学合成为主的西药的研制费用也在不停上升,研制周期不停延长,一种新的西药开发成功约需10亿美元,的时间,造成西药的价格不停增加。现在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越来越难以支付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这使得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这种状况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谋求克制医疗费用上升趋势的方法,于是,人们逐步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学,这样中医药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人们愈来愈感受到了中医药不可抗拒的魅力。中医药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其中最大的优势除了代表将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外,就是简便廉验。与当代医学相比,中医药学无论是检测还是治疗费用都要低得多,而其疗效已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所证明,因而,对于不堪重负的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无疑发展中医药学是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一种选择。例如,西医药治疗重症心脏病缺少有效的药品,治疗手段不外搭桥、安支架、换心脏,治疗这些病约需数万至数十万元之间。而中医药采用保守的药品疗法,以北京宝仁中医院薛延平大夫的宝命十二丹为例,病人每月服药费用在600-800元之间,个别顽症需要服药二年左右,总费用约为2万元。中西医治疗费用几乎是10:1。现在,世界已出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品的潮流,一种重要因素就是负担不起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在我国,依靠中医药来确保人的健康,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仍占多数。然而,我国现有中医人员只有西医人员的五分之一,中医院数目只有西医院数目的四分之一,中医院校在校生只有西医院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国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同西医药相比,中医药呈萎缩状态。特别是我国现行的中医药法规均参考西医药原则制订,对中医药发展多有限制。这一状况必须变化。中医药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我们必须在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确立其重要地位,使其在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产生最广泛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确保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力军。五、当代科技发展对中西医药学的影响近代科学能够运用“分解-还原”原理研究多个相对为简朴的现象,但是,多个复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落在了“分解-还原”原理的视野之外。当代科学对复杂性现象的进军,逐步揭示出复杂性现象的特性和规律。1948年首先出现的系统科学,即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申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俗称“老三论”。第一次提示了世界的复杂特性和规律,提出了系统、信息、控制等科学概念,建立起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等级秩序等原理。系统理论即使提出了系统的有序性问题,但是,没有回答有序性变化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于是,60年代以来随之而兴起的被称作“新三论”的耗散构造理论(普利高津)、协同论(哈肯)和突变论(艾根),以及被称作“新新三论”的分形论、超循环论和混沌论,更以先进的思想揭示了中医理论的合理性,或说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这些科学的共同特点,是研究和提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建立和保持有序稳定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耗散造成有序、协同造成有序、超循环造成有序等基本原理,也称为系统自组织理论。钱学森讲:“新的发现阐明西医学理论局限性太大,好多现象讲不清晰,因此国外科学家反倒对中医理论很感爱好。”耗散构造理论把开放的巨系统与孤立系统明确地区别开来,把“活”构造与“死”的平衡构造区别开来,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使用了“耗散”概念。事实上,中医理论早就把人理解为一种活的耗散构造,把健康理解为有序稳定,即阴平阳秘。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列高津说“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当代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调性理解较好结合,将造成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还讲“中医涉及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总之,上述当代科学的最新理论已显示出与医学的亲密关系,并将对将来医学产生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医药学的发展。还原理论的发展对西医药学的影响20世纪前期,以原子论和元素论为基础的还原理论把一切物质现象的本质都归结为最小的物质粒子,这种观点对西医学产生较大影响。它把人的整体分解开来,运用解剖、实验等办法,对部分微观细节进行研究,提示了健康与疾病的一系列具体机制和规律,把生理、病理、药理的多个内容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和语言来叙述,提出了一系列可证明的定量的理化指标,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精确、严格,含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说,还原论思维方式对西医药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还原论对西医的局限性已显现出来。一是人体不是由部分构成的。例如,人是由一种受精卵分化发育而成的。这就阐明,整体包含部分,但整体不是由部分组合而成,恰恰相反,部分是由整体分化产生的。二是人体的可分解性是有限的。人与机器不能同等看待。由于“分解”的过程变革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造成了研究对象的某种变化,因而难以如实地反映和认识研究对象的原貌。例如,人是有思维的,人体各部分是有联系的,互相作用的,分解人体的各部分必然破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互相作用,分解后的各部分与原来整体上的各部分意义不同。三是对人体的适应范畴是有限的。人是最高级的分化系统,即使在特定角度和特定范畴上含有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还原性,但是,就其本质来讲,是不可分解、不可还原的。如果把人体还原成部分器官,就没有了人的功效和规律。1856年伯尔纳在《实验医学研究引论》一书中就明确提出:“我认为生命现象不可能全部用无生命世界中所叙述的物理-化学现象来阐明。”20世纪中叶以来,西医药学碰到了越来越多的不可还原的难题。一是疾病谱的变化,二是疑难疾病的出现,三是“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医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系统的剖析之后,开始把被拆散的那些部分重新装到一起,重新回到整体,去研究和提示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那些复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形成了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随着系统论和系统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人们才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符合系统论性质,或更严格地说,系统论符合中医的思维方式。系统理论的发展对中医药学的影响20世纪后期以来,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创系统论办法,找到了适合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普通原则。从还原论到整体观,从机械论到系统观,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一种个的零件,而是一种个的系统,从而盼望确立系统科学的观念,方便从内部构造、构造要素的互有关系中去认识世界。中国最庞大的资料库下载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整体”原则实质是相似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种以五脏子系统为中心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整体,因此才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作为一种生命体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种系统,除了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之外,人体本身的多个组织、器官构成为若干种组织、器官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气血的运行,互相联系而形成的,各子系统之间除了本身的功效活动外,又是互有关联,共同组织人体系统的功效活动。由于五脏系统互相协调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亦为中医药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领域。信息论的重要观点是对复杂事物进行研究时,不需要对事物的整体构造加以综合考虑,而仅仅从其信息的流程加以综合考察,从而获得有关系统整体性能的认识。例如:“肝开窍于目”,目就是肝的输出端,是“窗口”。肝脏有病变,能够从目的变化中观察得到。信息论的特点是以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考虑研究对象的具体构造和运动形态,将系统的目的性运动抽象为信息变换过程,即信息输入、存储、输出和反馈的过程。正是由于信息的正常流动,特别是反馈信息的存在,使得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目的实现控制。而中医学办法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作为分析和解决人体生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不侧重人体的解剖构造及其运动形态的变化,将人体生命运动的过程抽象为人体体表信息变换的过程,即人体内部变化反映到体表,通过四诊收集信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经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解决,形成处方用药,干预人体内部的变化。通过上述过程,特别是干预后产生的反馈信息,使得人体生命运动按照预定的目的恢复正常。中医药学的治疗办法重要涉及药品疗法和非药品疗法。药品治疗的研究重点不是放在中药的物质基础即化学成分及其构造上,而是通过对中药所反映出来的多个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形成对中药药性的定位,并充足运用整体和功效的准则,进行组方配伍,通过这种整体的综合应用,达成增效减毒的目的。非药品疗法重要涉及针灸以及推拿按摩等疗法,其研究的重点如经络、穴位等,也不是解剖学上的实体,而是人体复杂巨系统整体功效信息的反映。因而,中医药学的治疗办法也是建立在信息学办法基础上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科学的发展对人们进一步理解、认识和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办法将产生极大的协助。1979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北京中医研究院合作建立的“中医关幼波肝病辨证施治诊疗程序”就是信息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控制论把被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看作一种黑箱,其中一种办法就是在不干扰和破坏研究对象内部构造的条件下,通过建立黑箱“输入”与“输出”的联系,得出研究对象内容的推理,从而达成研究它本身的目的。例如:中医整体观的“以象论脏”、“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观点,正是把人本看作一种黑箱,采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办法来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20世纪后期以来出现的系统科学与中医的系统思维在理论上不谋而合。当代科学的一系列新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当代科技向着更深层的整体化、智能化发展,中医药终有一天会被后当代科技解释清晰,为世界医学发展做出奉献。总而言之,由于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与当代科学的系统论基本相似,而其诊疗及治疗手段又基本采用了系统论的办法,因而中医药学与当代科学系统论的互相结合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时,系统科学的发展,又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先进的办法和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将增进中医药学产生跨跃式的发展,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科学之一。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认为,中医药学并不是落后的科学,而是一门先进的科学。我们应当在当代科技支撑下,抓住良好的机遇,加紧我国中医药发展步伐,拟定以中医药为主导地位的我国医保体系。六、中医药学内在科学性及临床有效性必将使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事业中占主导地位中医药学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有着整体的和心身合一的科学观点,有悠久的辨证论治特色,有众多独特的治法。中医药学在防病治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防止多个传染病等方面获得了显着成果,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一)中医研究对象的特点中医研究的是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体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映状态及其运动、变化,亦即疾病过程中的证候及证候的运动、变化;西医研究的是构成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构造与功效。从研究层次来讲,中医研究的对象居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之上,介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其特点有四:1.整体性所谓整体性,首先指中医在不打开体“黑箱”的原则下所看到的处在活的生命过程中的证候,并不是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所看到的局部状态;另首先,这些证候及其运动与变化除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外,还直接随着社会、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解剖刀下的器官、组织等局部状态无此特点。因此证候是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因素作用于人体生命过程的体现在整体层次上的状态的总和。中医抓住了这一最全方面、最真实的整体状态为其研究对象,则从更科学的高度把握了生命过程的本质。2.非特异性西医临床中的体征,是内部器官、组织的病变在体表的直接反映,如腱反射与脑膜病变、麦氏压痛点反跳痛与阑尾炎等等,因此体征含有临床诊疗的特异性价值。中医根据望、闻、问、切所获取的证候对于中医的临床诊疗来说几乎都是非特异性的。例如,发热有恶寒发热、往来寒热、蒸蒸而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厥热胜复以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等;弦脉主寒、主痛、主饮、主气郁、主肝旺,却又应于春而为肝之正常脉象;至于神色形态,更需要参合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心理特点、体质特点、感邪性质以及邪正消长的复杂形式综合分析。因此,只有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所规定的基本原理,在由现象到本质的重复研究中抓住疾病演变的病机后来,这时与病机完全对应的证候才含有真正的临床价值。换言之,离开了对具体病人,证候及其运动变化都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离开了具体病人的具体病机变化,谈论证候及其运动变化,则没有任何原则和真实性可言。因此对于证候,不仅“纸上得来终觉浅”,并且实验室中难觅求。3.动态性证候是活的人身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映状态,故必然是动态的。西医研究的器官、组织由于是将它作为构成人身的一种部件来考察的。因此便失去了整体的动态特点。按照中医疾病观,“疾病就是一种时间上无数的异时持续的因果关系和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交错的无限变化”的病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病机是无限的、不停变化的,证候也必然是不停变化的。因此在疾病的诊疗上,很难说哪一种证候是诊疗某一种疾病的特定不变的指标。4.信息性不管机体反映状态或是证候,都不是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所包含的物质或能量的本身,而是生命过程的另一种物质形态。按照信息论有关“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能量,也不是物质”的基本观念,信息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构成物质世界的三种成分之一。它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据此来说,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映状态(或曰证候),正是介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信息。但西医所研究的器官、组织水平上的某些现象,只能阐明构成人的局部或零件意义上的功效,而不能等同于整体水平上的信息。况且“整体不小于部分之和”,局部器官、组织的功效相加也绝不等于整体信息。(二)中医研究办法的特点研究对象反映着该学科的本质属性,研究办法是该学科发展的工具或动力。一定的研究对象,必然选择一定的研究办法。中医所选择的研究办法有两大特点:1.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由于中医研究的对象涉及生物、心理、社会、自然诸方面,又含有整体性、非特异性、动态性、信息性等特点,这就注定了中医不是一门普通性的自然科学。就其研究办法而言,既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办法,又运用了自然科学研究办法。具体地讲,是直接运用哲学办法的同时,着重运用了普通科学办法,即系统办法。以《黄帝内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医在步入理论思维阶段时即选择了当时学术界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研究办法,并根据本身的实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完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源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而又不同于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的独特的办法论体系。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充满了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并且包含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含糊数学、含糊认别等当代科学办法论的合理内核。能够说,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与全方面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大脑思维普通规律的当代哲学办法和包含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在内的系统办法以及含糊数学、含糊识别等最新科学研究办法同轨的综合性研究办法。2.非还原性还原性研究办法是把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分别对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加以研究的办法。这种办法在近代物理学、化学、数学成果的基础上不停进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研究整体、信息系统时却显得无能为力。例如,只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原理和操作,就能够完毕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解决,实现对信息的有目的的调控,而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不能变化信息的本质属性。再例如,对于一种社会管理系统来说,通过收集来自社会某首先的信息,并对其加工(讨论、研究),然后形成调控信息(方针、政策、方法、方法等)反馈给社会,就会使该方面工作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于调控信息的内容与特点,而与信息传输方式及载体无关,用不着关心印制“红头文献”的纸张的物理、化学性能。至于这一调控信息对该方面的文化生产或物质生产发生了哪些影响,用物理、化学的办法是难以做出评定的。中医在其形成与发展中没有选择还原性研究办法,没有运用物理、化学研究的成果,不是历史对中医的局限,也不是中医本身的过失。例如,对于临床上腹痛这一证候。中医大夫根据对病人的问诊,进一步分清其刺痛、绞痛、隐痛、冷痛、热痛、喜按、拒按等特点,再与脉象、舌象、神色及气候、环境、情志等合参,便可按照中医理论这一证候作出诊疗和治疗。至于从生物物理或生物化学角度分析产生腹痛的因素及治疗方法,那是西医的事,而不是中医的事。再例如脉象,病人有脉象,正常人也有脉象。临床上某一脉象的出现既与病理因素有关,也一种人的体质、生理、心理、生活因素以及气候、季节、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果按照还原论的观点,则需要对上有关因素进行穷尽研究,才可能懂得该病人在正常状况下的脉象是什么,并进而找出产生这一临床脉象的真正因素。这种穷尽研究,现在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中医做不到,国外的西医也做不到。如果把脉象纳入信息调控系统,作为信息来研究其联系与变化规律,问题就变得简朴得多,方便得多。这就是中医在其理论与实践过中不得不选择系统办法的真正因素。(三)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特点藏象学说和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藏象学说是讲生理的,病机(涉及病因)学说是讲病理的。余如治疗原则、方药理论、临床各科的理论与实践等都是在这两个核心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其特点和优越性是:1.系统模型原则中医在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映状态的过程中,首先把人视为证候的人、信息的人,当作一种由不停运动、变化着的状态构成的整体系统。然后在阴阳五行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性能、特点、设计需要、实践经验等整体系统再分为若干互相联系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以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名称命名,表面上即使有粗浅的解剖的影子,但是不是西医意义上的器官,而是在同类状态(证侯、信息)基础上概括而成的生理与病理模型。以此为基础理论,成功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以脾为例,其生理模型的内容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应于长夏、其色为黄,与胃相表里,克我者肝、我克者肾,生我者心、我生者肺等等。其常见的病机有:脾阳虚衰、中气局限性、寒湿困脾、湿热内阻以及脾胃失和、脾肾阳虚、脾湿犯肺、心脾两虚、肝逆犯胃、肝脾不和等等。上溯到《黄帝内经》,五行的土、五音的宫、五味的甘、五色的黄、五化的化、五气的湿、五方的中、五季的长夏、五脏的脾、六腑的胃、五官的口、形体的肉、情志的思、五声的歌、变动的岁等等,都以脾为主体,以土的属性为代表,形成了脾的生理、病理模型,成为与其它四脏相联的人身整体系统下的一种特定的子系统。本世纪代,恽铁樵在他的《群经见智录》一书中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矣。”恽氏谓“四时之五脏”,即天、地、人对应之五脏。用今天的观点来讲,中医的藏象、病机是融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的内容于一体的五脏系统模型,而非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意义上的西医的器官、组织可比。由于在西医的器官上最少看不到心理、社会(自然)的内容。系统模型化是研究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时最有效的环节。人们运用模型化办法在社会科学的政治、经济、军事、生态、人口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范例。华罗庚、宋健早在80年代初就说过:“有人责怪模型不能完全体现实体的一切特性,因而否认模型的价值。这些人不懂得模型的作用,不在于也不可能体现实体的一切特性,而在于体现它的重要特性,特别是体现我们最需要懂得的那些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型又优于实体,由于模型能更深刻的更集中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特性和规律”。应当说,中医以状态、证候为基础而建立的系统模型,“体现我们最需要懂得的那些特性”,在更深刻、更集中地揭示生命与疾病的规律方面,是与西医相匹配的人类医学最成功的范例。2.以辨证为基础的信息负反馈原则体现在病人整体上的证候是临床过程中医生收集的来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的反馈信息;“辨证求因”(亦即病机)则相称于信息加工;“审因论治”则是按照以反馈原则对病人输人的治疗信息。因此,治则上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标、治本、正治、反治,配伍上的君臣佐使、七情合和,方剂上的七方、八阵、十剂,药品上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则是以藏象学说、病机学说为基础而形成的治疗学说;而针灸、推拿、按摩,特别是作为重要治疗方法的性能功效各异的种种药品,用今天的话来讲,都是为使系统康复而作用于病人的输入信息。例如,选择特定的穴位,采用特定的补泻手法对病人针刺治疗,银针刺入、退出,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作用于病人的只是医生决定输入的信息。再例如,推拿疗法的推、拿、滚、揉、捏、拨等等,也是没有物质与能量作用的信息办法。这对于在物质与能量研究上始终处在领先的西方,对于确认药品物理与药品化学作用的西方医生们来说,70年代初针灸疗法之因此在西方国家引发轰动,使他们感到神秘,其核心不是政治因素,也不是他们的谦虚,而是信息疗法打破了他们对化学特效药品的片面的物质迷信。服入人体的中药,人们经常确信其物质属性而不自觉地无视或怀疑其信息属性。其实,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乃至禁忌等等,都是信息指标而不是物质与能量指标。以单味药黄连为例:黄连味苦,性寒、入心经胃经,功在清热泻火,燥湿坚阴。大黄黄连泻心汤用其泻热除痞,白头翁汤用其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半夏泻心汤用其清热燥湿祛满,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用其苦寒坚阴。另外,临床上根据黄连的性味归经特点,还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的多个疾病治疗。当代药理研究,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小蘖碱),多用以治疗胃肠炎。但是,有效成分不等于信息指标,黄连素不等于黄连。其一,中药的黄芩、黄柏中都可提取小蘖碱,但黄连、黄芩、黄柏三药在中药理论与临床中差距甚大。其二,小蘖碱不可能替代黄连而配伍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白头翁汤、半夏泻心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中获得原来的效果。固然,我们不反对西医从中药材中提取本身认为的有效成分而用于西医临床,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抹煞或怀疑建立在藏象与病机基础上的中药学的信息负反馈原则。3.高层次的真实300数年来,西医的发展重要有三方面。其一,在解剖与实验研究的推动下,对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认识日趋深化;在消除病灶、消亡致病因子的治疗上有较大进展。其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单靠消除灶和消亡致病因子,仍有诸多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于是从本世纪以来以症或综合征命名的疾病大量出现。但是由于西医本身的局限性,对这一类疾病的治疗基本上仍处在对症治疗和特异性治疗的状况。例如对精神心理类疾病,虽有狂躁症、抑郁症、忧郁症等等临床分类,治疗该类病也时有新药问世,但总体思路仍不出镇静、克制之一筹,基本上还是对症治疗。其三,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们看到了单一的生物医学的局限性,指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性医学模式。然而三者在基本理论上并没有像中医哪样,至今仍然是三个并行的分支。中医从藏象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起,就已经将生物、心理、社会、自然诸方面的医学认识有机地包融在一起,并形成独特的、同一的概念体系和指标系统。用这些理论指导辨证与治疗,通过数千年的实践检查,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这在人类文化史上是第一家,在世界范畴内是第一家,并且至今是西医学术不能取代的唯一一家。(四)中医药学揭示了生命活动的本质生命活动的本质是人体内在的机能调控规律。用微观的思维方式,及用以微观知识为主体的当代科学技术,还无法诠释及演示人体内在的机能调控规律。人体内在的机能调控规律,受外界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种内在的机能调控规律一旦被变化,必将引发人体功效的异常,而出现病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先是功效失调,后是病理变化)。那么,人体某方面的机能调控规律的变化,必将引发与其相对应的病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同时又进一步加重原有功效的失调,并影响引发新的功效失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如:高营养饮食、高脑力劳动、低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必将引发人体糖代谢、脂代谢功效的紊乱,出现高血糖、高血脂症。而高血糖、高血脂,又会在进一步紊乱人体糖、脂代谢的同时,损伤血管内壁,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而影响人的生存质量。当今医学——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都是通过人体外在有形的体现(涉及宏观体现和微观体现),来谋求治病的办法。西医药学主张把复杂的生命过程还原为较简朴的生物学过程,并把后者进一步简化为物理、化学等活动,从而借助物理、化学等办法进行研究,重视人体的基本构造及其特性,以此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多个特点和规律。西医药学的这种思维认知办法,使其在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理解掌握人体外在有形的微观体现方面,已经走在了中医药学的前面,中医学无法与其比拟(已经研究到了基因)。但是,西医药学靠当代科学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只是能够检查出人体外在有形的病理变化,却不能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体内在的机能调控规律。因此,面对诸多病理现象,西医药学在查不出阳性体征和对应的理化指标时,就无法诊疗治疗。即便是能够明确诊疗的疾病,往往也会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无法解决。中医药学在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揭示人体外在有形的体现(重要是微观方面),远远落后于西医药学,但他通过对人体外在有形的体现(重要是宏观方面),用中医药学的思维认识办法,所总结出来的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调控规律(至今不被当代人所承认),可能就是在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只是当代人由于脱离了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而不能理解。因此,需要营造培养传统文化的氛围。)由于,中医药学按照自己所总结出来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规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析诊治疾病,确是解决了诸多西医药学解决不了的病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如:诸多西医药学认为病因不详,无法明确诊疗治疗的疑难杂症(眩晕、耳鸣、口疮、浮肿、慢性腹泻、低烧待查、尿潜血待查、多个部位的疼痛待查等等),以及西医药学认为不可逆转的多个慢性疾病(心肌病、脑死亡、慢肾衰、骨坏死等等),中医治疗确是得心应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充足发挥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救治好被西方国家宣判为脑死亡的刘海若,就是一种最佳的阐明。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办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重要采用药品和非药品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中医方剂是中医最惯用的药品疗法之一,方剂的多个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非药品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着,合用范畴广泛。现在,针灸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中医药的“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体的养生保健理论和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