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_第1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_第2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_第3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_第4页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农作物起源中心:(1)中国起源中心(最早、最大的起源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2)印度起源中心(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4)近东起源中心。玉米起源于墨西哥,智利是马铃薯的起源地。2、 农作物分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三部分八大类。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豆菽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嗜好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2)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喜温作物(10°C)(水稻、玉米)和耐寒作物(5°C)(小麦、油菜)长日作物(小麦、油菜1短日作物(水稻、玉米)和中性作物四碳作物(玉米)和三碳作物(水稻、油氣小麦)3、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1)模式化生产技术(2)轻型化生产技术(化学调控、抛秧、叶面施月巴)(3)信息化生产技术(4)生态化生产技术(地膜覆盖、免耕)4、 耕作制度:(1) 概念: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以及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以种植模式为中心,配合土壤耕作、管理、施肥、灌溉以及植保等环节组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体系。(2) 组成部分: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农田土壤管理制度(3)中心环节:种植制度。5、 种植制度:(1)概念: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2)内容: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6、 作物布局(作物配置):是种植制度的首要内容。(1)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的空间酉己置;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的比例安排。(2)原则:a、统筹兼顾,全面安排。b、因地制宜,因土种植。c、用养结合,增进地力。7、复种:(1)概念:扌旨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程度高低的表示:复种扌旨数(二全年收获面积/耕地面积)(3)技术:a、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b、采用套作。c、改直播为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d、推广新技术。(4)效益:a、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b、复种可以扩大土壤碳循环,促进农田物质循环。c、可以促进农业的均衡发展。&间作、混作、套作(1)概念:a、间作: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b、 混作:指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c、 套作:指在前作物生长的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2)增产的原因:a、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b、 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保证作物适时收播。c、 充分利用地力,提高产量。d、 有利于增强作物群体的抗逆能力,实现稳产保收。(3)技术措施:a、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b、建立合理的田间复合群体结构。c、适时播种,缩短共生期。 d、加强田间管理。9、轮作:(1)概念: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的作物在一定的年限内,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的方式。(2)增产原因:a、 能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b、 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c、 有利于减轻农作物病虫危害。d、 可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原则:a、 轮作中的每一种作物都要放在最适合的茬口上。b、 安排作物轮作时,应考虑前茬对后茬的影响。c、 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10、土壤耕作:(1)概念: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运用人、畜、机械动力来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2)特点:精耕细作。(3)实质:通过机械作用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孔隙度,调节土壤中水分与空气状况,从而调整土壤各肥力之间的矛盾。(4)作用:a创造和维持良好的耕层结构。b、创造适宜播种的表土层。c、翻埋残茬和施绿肥、混合土肥。d、防除杂草和病虫害。(5)措施:基本耕作措施(土壤耕翻、深松土)辅助耕作措施(耕地、镇压、中耕、旋耕)11s耕作制度发展:动力:社会需要重要内容:土地的用养结(3)标志:土地利用率的提高。(4)必要条件: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5)重要原则:继承与发展相结合。12、水稻的类型:据丁颖研究,我国栽培稻起源于华南普通野生稻中的多年生野生种,有自己独立的演变系统,可分为Ml稻(基本型)和粳稻(变异型)两个亚种,每个亚种各分为早、中稻(变异型)禾Oft稻(基本型)两个群,每个群又分为水稻(基本型)和陆稻(变异型)两个型,每个型又分埠稻(基本型)和糯稻(变异型)两个变种。13、品种:(1)概念:是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栽培稻基本单位。分类:①按熟期分类有九个类型。按穗粒性状分类,可分为大穗型和多穗型。14、 水稻品种的三性:(1)概念:水稻原产于热带低纬度地区,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同化了高温短日条件,从而形成了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性的遗传特性。品种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性。(2)特点:早稻品种的基本营养性较小,感光性弱,感温性较强;晚稻品种的基本'吕,养性小/感光性感温性均强。15、 种子的萌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吸胀阶段:以水分为主,故发芽前应先浸种(2)萌发阶段:以温度为主,古她适温催芽(3)发芽阶段:以氧为主,古她保持土壤湿润、通气,以促进扎根、培育壮芽。16、 三叶期以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由胚乳供给,属于异养阶段。三叶期时,胚乳内的养分一般消耗完毕,这时称为”离乳期"。当第四片叶抽出时,第一叶茎节上就可能产生分篥。凡在主茎上的分篥称为第一次分篥,发生在第一次分篥上的分篥称为第二次分篥。分篥的第一叶抽出后,其出叶速度大体与母茎相同,即1/1与4/0”2/1与5/0,3/1与6/0,4/1与7/0......大体同时抽出。17、 拔节:地上第一节间伸长达1.5〜2.0厘米,夕卜形由扁变圆。18s幼穗分化过程:(8个时期):第一苞分化期、第一次支梗原基分化期、第二次支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粉内容物充实期、花粉完成期19:(1)稻谷的成熟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孚L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是水稻收获的适宜时期)(2)水稻产量是由: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每穗颖花数(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个因素构成。一切有利于减少枇粒产生的措施和条件,都有利于提高粒重。(4)据分析,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除结实率和粒重呈正相关夕卜,其他各因素之间均呈负相关。(5)结实率:指最后形成的饱满谷粒占稻穗颖花数的百分率。20、当前水稻生产上采取的穗粒结构形式较多”但归纳起来有三类:多穗型:当前南方地区双季常规早稻的高产田地多属于此类。大穗型:当前推广的杂交中稻和某些大穗型品种常采用这一类型。穗、粒并重型:在当前推广的早、中、晚稻矮杆优良品种中较为常见。21、水稻安全生长期温度指标:(1)水稻安全播种期:以当地历年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弋和12弋,年保证率在80%以上的日期分别作为粳稻和籼稻品种露地育秧的安全播种期。(2)水稻安全移栽期:一般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弋或以上的日期作为安全移栽期。(3)水稻安全齐穗期:一般以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弋、竺和23弋以上,年保证率在80%以上的终止日期分别作为粳稻品种、籼稻品种和籼型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4)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安全播种期安全齐穗期安全成熟期籼稻4月上旬9月初10月中下旬粳稻3月中下旬9月中旬22、 水稻精选种子要求溶液或悬浮液的密度为:1.08(籼稻谷种) 1.10(粳稻谷种)23、 水稻秧龄的确定:a、小苗秧:移栽时叶龄少于3.0叶。b、中苗秧:3.0〜4.5叶龄。c、大苗秧:4.5~6.5叶龄。 d、老壮秧:大于6.5叶龄。24、 催芽的目的:快(2—3天内催好)、齐(发芽率90%以上)、匀(芽长整齐一致)、壮(芽白色,无异味,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25、 催芽的过程:(1)高温露白:以无氧呼吸为主,对氧气要求不严格,温度是主要条件(35—38°C)。(2)适温催根(30—35°C)。(3)保温催芽(25—30°C)、(4)摊晾炼芽(室内摊薄炼芽半天至1天。26、 育秧方式:⑴露地湿润育秧:①概念:在播种到3叶以前,保持秧床湿润的育秧方法。②秧田管理:A、肥水管理a、水分:在芽期,秧田土壤保持湿润,防止厢面积水;三叶期后,田面保持浅水层。b、施肥:秧苗1叶1心期,在厢面撒施草木灰、火土灰等暖性肥料作秧针肥;2叶1心期,可用尿素或复合肥等作为断奶肥施用;拔秧移栽前3~5天,可施用起身肥(送嫁肥)B、秧田管理还要注意的技术问题:a、若秧田杂草较多,苗床宜在播种前进行化学除草处理。b、寒潮来临前要做好灌水防寒,防烂秧。C、防病虫害。⑵薄膜保温育秧:盖膜方式:①搭架盖膜:a、密封期(膜内温度不超过35C)b、炼苗期(超过30C就应通风煤苗)c、揭膜期(三叶以后,当气温稳定在15C时,便于揭膜,揭膜前要先灌水)②平铺盖膜(二叶一心期揭膜为好)⑶温室育秧:①温室建造原则:能密封、保温、调湿、侧面和顶部透光。分为三个阶段:竖芽期(35°C—38°C)、一叶盘根期(35C——30C,室温要先高后低)二叶壮苗期(25C——28C)⑷两段育秧:分为两个阶段:小苗秧田阶段、寄秧阶段。27、水稻常规育秧大田肥水管理:⑴大田的水分管理: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抽穗扬花、干干湿湿壮籽。⑵大田施肥:①方法:a、前促施肥法b、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c、前稳中促后补施月巴法施肥量:根据产量高低而确定。施肥时间:秧苗移栽后4~6天返青前后施第一次促蘖肥,10〜15天施第二次促蘖,壮蘖肥,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50%~70%。进入幼穗分化的第二和第五期施促花肥和保花肥,齐穗前后施入壮籽肥,灌浆期间视叶色进行根外追肥。中后期施肥要注意N、P、K肥配合施用。28、杂交水稻(1) 生长发育的特点:a、根系发达。b、分蘖能力强。c、穗大粒多,谷粒重。d、叶片叶

绿素含量及植株干物质产量高。e、安全齐穗期对温度条件要求高,抽穗期对温度较敏感。(2) 生产技术:①杂交早稻:A、选用适宜的强优组合。B、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播种前以清水选种为宜)C、插秧规格与基本苗。D、大田施肥:a、基肥(可占总施肥量的60%)b、促蘖肥(在移栽后3—7天,秧苗返青施用,其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5%——30%)c、穗肥(在幼穗分化第二和第五期,叶色退淡时轻施)d、粒肥(在齐穗期以及灌浆结实期施用,用量一般不超过施氮总量的10%——15%)。E、大田水分管理:a、苗期(实行寸水返青,浅水分蘖的原则)b、分蘖中后期(适时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实行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的露晒田用水原则)c、孕穗、抽穗期(浅水勤灌”促花保花)d、灌浆、成熟期(干干湿湿,切忌过早断水)。F、综合防治病虫草害。G、适时收获(完熟后)②杂交晚稻:A、选好优良杂交组合。B、培育多篥壮秧(多效輕在秧苗_叶一心期前后施用IC、加强大田管理:a、分篥期:早施促篥月巴;"浅、露、晒"相结合。b、中后期:灌好孕穗保胎水;防止早衰,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加强病虫防治。29、 水稻抛秧生产:(1)特点a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b、节省专用秧田。c、降低生产成本。d、有利主动掌握生产季节。(2)生长发育:A、秧苗素质好:(a、种子内胚乳转化率高。b、秧苗中营养物质含量高。c、成秧率高。)B、基本苗多。C、分篥苗多。D、穗数多,总实粒数多。(3)育秧技术:塑料软盘育秧:A.备足塑料软盘:B.备好善养善养土(a、养分全面。b、黏性要适合。c、泥土颗粒要细。d、酸度适宜,PH应控制在4.5—5.5。e、无菌源、虫源、杂草和杂物等。)C、选好育秧场地。D.整理苗床。氏品种选择及用种F.播种期的确定(8-10X1G.播种方法。H.苗期管理(保温育苗、保湿育苗、保证营养、户秧苗)沙育旱秧:A、秧床整理B、播种方法C、秧床管理(a、早稻:防高温烧苗、防渍水上秧厢、防秧床干燥。b、晚稻:(秧苗现青时揭去覆盖物,及时喷施多效輕防徒长。)(4)抛秧技术:①抛秧时间:秧苗二口一心至五叶一心范围内抛秧,以二叶一心时抛单产最高。②提高抛秧质量:a、抛秧方法要正确。b、大风大雨不宜抛。c、抛秧田的水分愈浅愈好。d、对土质粘重、烂泥田需待泥浆下沉后再抛秧,土质过沙必须随整地随抛秧。(5)大田管理技术:①合理施肥、稳前攻后②合理灌溉,科学用水③化学除草及病虫防治。30、 玉米的器官形态:(1) 种子:由四个部分组成:果皮、种皮、胚乳、胚。(2) 根:可分为初生根、次生根和支持根(在玉米拔节后到抽穗前靠近地表的茎节长出的几层根。)(3)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组成。(5)雌雄穗:雌雄异花同株作物。a、雄花序即雄穗(天花),属于圆锥花序。b、雌花序即雌穗,属于肉穗花序。辽玉米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整个生育期”可划分为苗期、拔节孕穗期(也称雄穗、雌穗发育期L抽穗开花期、成熟期等4个主要时期。32、生产上,由于播种时间不同,习惯上把春分前后早播的玉米称为春玉米;立夏或麦收后播种的称夏玉米;在小暑至立秋播种的则称为晚玉米或秋玉米。33s一般玉米的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晚熟品种对光照反应较敏感,即在短日光照下发育较快,在长光照下发育延迟。34、 玉米产量的形成:(1)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叶面积增大而提高。(2)光合势与玉米产量形成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群体光合势越大,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产量就越高。因此,在生产上适期施用穗肥,以扩大和保持叶面积稳定期的光合势;巧施粒月巴,以减缓叶面积衰亡期,保持较大的光合势,是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3)净同化率对产量形成的作用。(4)光合势、净同化率、经济系数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随着玉米经济产量的提高,光合势与经济系数都相应增高,而净同化率则有下降趋势。35、 露地直播玉米生产技术:(1)玉米的Hk套作。(2)錚良种的选用。(3)深餅改土、施足基肥: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60%为宜。(4)适时播种.合理密49:①种子精选和处理。 ②适时早播:a、春玉米应当"适时早播",主要以5〜10厘米土温稳定在10〜12°C为始播的指标;b、夏玉米在”清明"、"谷雨"间播种;c、秋玉米则宜在"小暑"至7月底播完。 ③合理密植。a、南方气温高、日照短,玉米生长发育快,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矮杆、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可适当密些,反之宜稀些。b、种植方式:等行距单株留苗、等行距双株留苗、宽窄行。(5)田间管理:①苗期田间管理:a、防旱、防板结、助苗出土。b、查苗补苗、培养壮苗(一般3叶间田/4 5叶疋田1c、中耕除草。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a、中耕培土。b、巧施攻杆月巴(拔节月巴),重施攻穗肥(大喇叭口期施用,占总追fl巴量的60%)。c、去篥。d、防治病虫害。后期管理:a、人工辅助授粉。b、灌溉与排水。玉米空杆、秃顶和缺粒产生的原因及防止途径:A、 原因:一是密度过大,二是营养物质供应失调,三是不良的气候,四是栽培管理技术不良等。B、 防止途径:一是合理密植;二是施足基肥,合理追肥,适量施月巴,适量供水;三是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四是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不形成强株弱株;五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加强3巴、水的管理。36、 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早熟生产技术:⑴选地整地,增施肥料:①选地②整地③增施肥料:a、基肥b、种肥c、追肥⑵因地制宜,合理密植:遵循平展叶型品种宜稀些,竖叶型品种宜密,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的原则。⑶播前种子处理,播后化学除草:a、种子处理b、播后化学出草⑷适时早播,严格盖膜:①播种期:一般应比当地露地玉米提前10-15天为宜。②播种方法:a、先盖膜后播种。b、先播种后盖膜。③严格盖膜:a、人工铺膜。b、机械铺膜⑸田间管理技术:苗期管理:a、及时破膜放苗:出苗50%左右开始分批破膜放苗。b、及时补苗定苗:补苗:2~3叶;定苗:4~5叶。中期管理:施攻穗肥;浇水;中耕高培土;早掰分篥;防玉米螟。花粒期管理:进行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叶面喷肥;防虫害;防旱排涝。揭膜与拣膜:7叶期以后揭膜。37、 玉米的成熟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孚L熟期、蜡熟期、完熟期(收获)38s小麦的生育期:扌旨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39、小麦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水分(种子本身重量45%—50)、温度(15—20°C\氧气三个必备条件。40、 小麦出苗:种子发芽后,待芽鞘出土,第一片真叶伸出芽鞘。41、 小麦的叶由4部分组成:叶片、叶鞘、叶耳、叶舌。42、 小麦种子的成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孚L熟期、黄熟期、完熟期。43、 根据春化阶段所需温度和天数的不同,可将小麦品种划分为冬性、春性和半冬性三种类型。(1)、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较低(0~5°C),通过的时间较长(30天以上),春播不能抽穗。我国北方的冬小麦属于这一类型的品种。(2I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的温度较高(0~12°C),需要的时间较短(5〜15天),春播能正常抽穗。我国华南地区的冬小麦,大多属于这一类型的品种。(3)、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的温度与时间介于上述两类品种之间,春播延迟,且不整齐。我国黄淮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大咅枚分麦区的小麦品种属于这类。44、 光照阶段:小麦通过光照阶段主要是要求一定的长日照。就全国范围来说,南方的小麦品种对长日照反应很迟钝,中部地区的反应中等,北部地区的则反应很敏感。45、 小麦品种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温度较高,日照时数较短,春化与光照阶段的发育均迟缓,表现迟熟,甚至不抽穗。南种北引,则一般表现早熟,但易遭受冻害。冬性品种应早播,春性品种应晚播。春性品种的播种量应多于冬性或半冬性品种。46、 小麦的产量是由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子粒千粒重这三个因素构成。47、 小麦高产的三条途径:⑴瞬主茎和分则时高产。分m畛主夺高产。(3仙主茎成昵主夺酣。48、 小麦高产栽培模式:⑴常规播种(中量播种}⑵精量播种。⑶晚播独杆小麦。49、 小麦的需肥特性:冬小麦生育期长,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lOOKg小麦,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3Kg,磷素1—1。5Kg,钾3—5Kgo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是不同的。50、 小麦高产的肥水促控:施肥原则是"前促、中控、后补",即施足基肥,早施苗月巴,不施或少施蜡肥,补施穗粒肥。前促一促壮苗早发 中控一一控制最高苗数 后补一补施穗肥51、 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防止湿害,排除渍涝。52、 精细播种包括:播种前的耕作整地、施基肥、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等一系列生产环节。53、 小麦的合理密植,包括两方面:⑴确定播种量。⑵播种方式:彌(t做合理的播种方式X 点播54、 小麦的田间管理:出苗分篥期的田间管理:a、查苗补缺。b、早施苗肥促早发。c、施好腊肥保冬壮。d、抗旱排水。e、中耕、除草°f、镇压(2)拔节、孕穗期田间管理:a、施好拔节、孕穗肥。b、春灌和防渍。c、防倒伏。(<IMI伏的原因:可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种情形。茎倒伏是由于追肥不当,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茎基部节间柔弱所造成。根倒伏是由于耕作层浅,播种太浅,或因土壤渍水,根系发育不良所造成。"Ml伏的防止描施:选用高产抗倒品种;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安排基本苗数,改善小麦株间光照条件;如果发现,麦苗有徒长趋势时,可用深中耕或培土、镇压来控制茎叶生长,促使基部和节间缩短。另外在分篥末期至拔节前喷多效輕、矮壮素等对抑制旺长,矮化植株,防止倒伏有明显的效果。)(3)抽穗成熟期田间管理:a、后期灌、排水。b、根外追肥。55、 小麦收获的最适时期:蜡熟后期56、 小麦种子的安全贮藏,取决于种子含水量的程度。贮藏期间要注意防湿、防热,伏天应进行翻晒,同时还要防止虫害蛀食。57、 油彌含油-站%/。%。58、 双低品种是:低低芥ML59、根据油菜植物学形态特征、遗传亲缘关系和农艺性状的差别,将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别名甜油菜,形似白菜辣油菜或苦油菜洋油菜体细胞染色体数2n=202n=362n=38株型较矮高大松散中等或高大花花瓣大,开花时相互重叠花瓣小,开花时相互分罔花瓣较大,开花时相互重叠授粉方式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千粒重及含油量2.5—4.5g,30%—40%1.5—2.5g,30%—50%2.5—4.5g,35%—45%60、油菜的器官形态:⑴根:直根系,具有主根、侧根。⑵茎:包括主茎和分枝两种。茎可分为三段:编茎段、伸长茎段和■茎段,根据第一次分枝着生在主茎上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种分枝类型:下生分枝型(白菜型油菜1上生分翹(芥SS!油菜]匀生分枝(甘蓝型油菜)⑶叶:长柄叶、短柄叶、无柄叶。⑷根颈:种子荫发后,子叶以下至根开始的那一段茎,称为胚茎或根颈其长短、粗细是衡量苗弱苗壮的形态指标之一。⑸花和花序:花序为总状无限花序。⑹角果:⑺种子:一般子粒大,皮色浅的种子含油■高于子粒小■皮色深的。61、 油菜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⑴苗期:从出苗(子叶出土平展)到现蕾。又分为苗前期和苗后期。⑵蕾薑期:油菜现蕾后或现蕾的同时主茎节间开始伸长,称为抽薑。是搭好高产架子的关键时期。⑶开花期:油菜花期是决定角果数和粒数的重要时期。⑷角果发育成熟期O62、 根据油菜对温光反应的特性,可分为冬性、半冬性、春性三个类型。63、 油菜的产量是由每公顷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要使高产变低产,増加每公顷角果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64、 油菜栽培技术路线可分为:冬壮春发.冬春双发和秋发冬壮三类。秋发冬壮栽培路线是油菜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以下优点:(1)高产、稳产、经济效益高。(2)节省秧苗(3)有有利于缓和秋播季节紧张的矛盾。(4)能够减少田间管理工作量。65、 油菜的需肥特性:(1)油菜株体高大,生育期长,对N、P、K的需要量比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多,N:P:K“:0.4:—且对P、B反应敏感的特点。(2)油菜各生育期对N、P、K的吸收比例是不同的。氮素的吸收高峰主要在苗期和蕾薑期;油菜全生育期均不可缺磷,旦以苗期对磷期最为敏感,对磷的吸收利用率较高。钾素以苗期和蕾薑期吸收比例较高。66、 选用优质杂交品种:选用优质杂交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来提高优质油菜的产量是油菜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油菜秋发冬壮栽培的前提是早播早栽。67、 优质油菜的保优措施:搞好隔离防杂,实行大面积连片种植。严格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坚持统T共种。(3)防止机械混杂。6&油菜育苗的技术措施:留足苗床。(2)精细整地,施足底肥。(3)选用良种,稀播匀播。(4)加强苗床管理:苗床管理要做到"两早两勤”。①早间苗、定苗。一般间苗2-3次,三片真叶时定苗。②早追肥。一般在定苗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隔10天左右看苗酌情追第二次月巴,移栽前需施一次"送嫁肥"。③勤治病虫。④勤排灌。遇干旱及时浇水,雨多及时清沟排水。对幼苗长势偏旺时,于三叶一心期施多效坠69、 油菜基肥的施用:应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迟效与速效搭配。秋发冬壮栽培的肥料配比,氮肥用量,基肥占一生总量的60%左右,薑肥占30%,花肥占10%;磷肥全作基肥施用,钾肥按基肥、薑肥各半施用”硼肥以基施效果较好。70、 免耕油菜生产技术要点:早播早栽。防除杂草。根除渍害。施好随根肥。(5)防止早衰。71、 油菜大田直播栽培技术要点:(II适当推迟播种期。同品种的播种期可以比育苗晚10天左右。(2I増大种植密度。(3)、加强田间管理。直播油菜因播种量大,出苗后往往幼苗密集成丛,应及早间苗,及时追肥和防治病虫。72、 品种混杂退化:(1)原因:①、机械;昆杂(是品种;昆杂的主要原因)o②、生物学;昆杂。③、品种本身的性状分离和自然变异。④不正确的选择。⑤不良的环境和栽培条件。(2)防止方法:①、严格操作,防止机械混杂。把住"四关"(种子处理关、布局播种关、除杂去劣关、收脱晒藏关),、严格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防止生物学混杂的关键是搞好隔离。、连续选择。连续选择和去杂去劣是防止混杂退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异地换种。、改善栽培条件。73、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1)、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是指以雄性不育系为母本,雄性不育恢复系为父本,按一定的行比相间种植物,生产杂交第一代种子,供大田用种的过程。(2)、制种成败和产量高低的前提是: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能否安鉗A穗扬花花期是否完鈿遇。(3I三系杂交稻制种亲本抽穗扬花最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日平均气温23—30°C,相对湿度70—90%。一般说来平原、丘陵地区最适宜的扬花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4)、三系杂交水稻计算父母本播种期常用的方法是:时差法和叶差法。花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是:绷SSI检法。(5I三系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进行花期调控是非常关键的,具体的调控措施有:月巴调:利用氮控钾促的原理,对生长发育快的亲本偏施氮肥,对生长发育慢的亲本则叶面喷施KH2PO4。水调:利用干控水促的原理调节父本的生长,可调节花期3——4天。另外,还可对生长发育快的亲本采用提蔸、割叶、伤根等措施,或对发育慢的母本在破口期喷施920等方法调节花期。(6)、三系杂交水稻制种制种行比安排,早、中熟组合为2:(12——14),迟熟组合为2:(16——18)。(7)、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喷施920可以使母本穗颈伸长,解除母本“包颈”,提高穗粒外露率,又可增加种子的千粒重,但使用920要注意“三适”,即“适量、适时、适法”。(8)调节花时的方法:赶露水,赶母不赶父;喷冷水,喷父不喷母;喷施调花灵或硼肥。(9)、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制种高产的基础。(10)、三系杂交水稻制种的隔离方法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屏障隔离、父本隔离。(11)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作母本和恢复系作父本,按一定行比种植在同一块田里,用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生产杂种一代种子的过程。(12)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所用的不育系属于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的稳定性受控于光温条例。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可以制种。(12)、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所用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温度指标:日平均温度高于24弋,不低于20弋,光照时数必须长于14小时。74、杂交玉米制种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