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_第1页
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_第2页
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_第3页
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_第4页
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南布依族六个六的文化特征

中国著名的通俗学者钟景文说:“流行的节日是各族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所有家庭创造的文化”,即“文化意象”。节日文化,是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个民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大多都已延续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成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共同的文化现象,反映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应当研究这些民族节日文化,努力满足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需求,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黔南地区布依族“六月六”节日已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1981年农历六月初六,在惠水县拉林乡董朗桥举办贵州省第一次布依族民歌大赛之后,报请国家民委认可,正式称为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布依族“六月六”节日是在特定的时节进行的程式化的布依族生活样式之一,是包括布依族各种生活内容在内的特殊文化现象,即包括各种物质生活、习俗礼仪、民间信仰、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则是布依族在这一特定节日的各种活动。一、《月升》、《月升》、“六月六”黔南布依族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造就了黔南布依族“六月六”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有生产祭祀、有对歌娱乐、有寻偶谈情、有展示才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六月六来打保符,阿天阿地保五谷,青竹仙翁赐宝剑,人人都来打保符”。独山、平塘、荔波三县相邻的布依族,每年“六月六”村村寨寨“打保符”(1)、吃“保符酒”,家家户户将沾满牲血的“秧标”(2)插在稻田里,以警告蚂蚱等害虫不得危害庄稼,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当每年“六月六”来临之际,惠水、长顺、平塘、罗甸、都匀、龙里、贵定、荔波等地的布依族男女青年个个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对歌。在对歌时,男女双方一般都是两人以上结伴演唱,往往是以一人为主,其余数人伴唱帮腔。歌词有传统的和即兴创作的两种。通过对歌,姑娘若是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就会赠送粽粑和袜垫。然后,双双避开人群,到坡上或河边继续轻声对歌,谈情说爱。日落月升,许多人都不舍离去。每年的这一天,惠水的董朗桥、老鹰坡,长顺的古羊桥,平塘的清水桥,罗甸的边阳,都匀的营盘,龙里的羊场,贵定的石板,荔波的朝阳等地,人山歌海,热闹非凡。平塘、长顺等县的布依族地区,“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要把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衣物帐被全部拿出来晾晒在庭院里。有首童谣唱道:“六月六呀,六月六,龙王晒龙袍,老虎晒皮骨,饶布依(即我们布依人),晾衣物,晒被褥,满庭满院花花绿绿,看谁手艺巧,天王来评述……”据说这样可以让天神保佑衣物、被褥不被虫蛀,全家老少有吃有穿,日子过得欢欢乐乐。“六月六”晾晒衣物帐被,还可让大家借以考察谁家的妇女心灵手巧,纺织的衣物最多最好,让客人们看到谁家主妇或姑娘勤耕善织,从此,这家的姑娘必将赢得众多小伙子的青睐。黔南布依族地区有民谚道:“有心过端午,六月六也不迟”。其原因是历史上或因战争干扰,或因农事正忙,故而推迟日期补过端午节。平塘清水一带传说:当地杨姓祖先杨昌豪于明洪武某年端午前夕奉命率师出征,官兵要求过了端午再出发。杨说:“军令如山,不能有违,有心过端午,六月也不迟。”后来队伍凯旋,已是六月初,杨就下令六月六补过端午。因此,布依族地区过“六月六”时,就流行包粽粑,而且包的糯米要用糯米草灰或枫香叶染黑。更讲究的人家,还在染黑的糯米中放入少量炒香的花生、芝麻一同包成粽粑,有的还要包入一片腊肉或香肠。粽粑的形状有三角粽、六角粽和枕头粽等。独山麻尾一带布依族却与众不同,“六月六”之际,已婚的布依族妇女普遍流行“走娘家”。“六月六”这天,她们抬着糯米甜酒(醪糟)、米酒、面条、大米、水果(主要是桃子),还有鸡、鸭、猪肉等食品来孝敬父母;有的还根据父母的年庚八字,给老人做高寿、添粮补寿等,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因而在当地“六月六”又被人们称为“布依族的母亲节”。三都周覃一带的布依族则称“六月六”为老年节,已出嫁的女儿都会带上礼物携子女回娘家看望父母,给老人添福补寿,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二、求神拜祖的祭祀活动高占祥在《民族文化的盛典》一文中总结说:“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育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P1)布依族“六月六”节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时间性、周期性、社会性、群体性、地域性、民族性、综合性、丰富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我国民族节日的普遍性特征,同时,还有以下明显的具有布依族意蕴和内涵的文化特征。一是祭祀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和科学的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道理加以解释,于是就通过舞蹈动作,模仿大自然及动物的种种形态,以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对万物之神的敬仰,以此来取悦神灵,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节日活动而固定下来,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布依族先民也由于对自然力的不理解和敬畏心理,普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以原始宗教意识作为其精神支柱。因此,在“六月六”节日里往往要举行求神拜祖的祭祀活动,因而,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起源又与其原始宗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布依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农历的六月正是水稻秧苗返青时节,秧苗长苗分孽,最容易受到病虫灾害。这段时间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直接影响到庄稼的收成质量和数量,所以布依族群众在“六月六”节日期间要祭祀“水神”、“田神”、“天神”、“谷神”、“牛神”等。祭祀分为家祭和村祭两种,家祭是各家各户在家里神龛前由家中老人主持的祭祀活动;村祭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寨老在村旁有古树的地方或田坝或河边有奇石之处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多用猪、鸡、狗、酒、粽粑等作为祭品,目的是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四季平安。这种祭祀活动反映出布依族关于生态环境、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地方性节令文化知识,融合了布依族关于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的农耕文化知识,也反映出布依族人民追求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二是歌文化。唱歌是布依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布依族“六月六”称为歌节,唱歌对歌是“六月六”主要的活动内容,是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主旋律。作为节日期间必不可少的歌声,是表达情感、烘托氛围、凝聚民众的特殊手段。布依族地区有许多传统歌场,如惠水的董朗桥、老鹰坡,长顺的古羊桥,平塘的清水桥,都匀的营盘桥等等,每一个歌场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如《阿水与阿花》、《白老乔与谢乔妹》、《古刚与九姑》等。在平塘清水桥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有个六月间,六月桥上遇歌仙,世上姻缘她作主,传歌留名几千年”。(P288)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美貌善良的歌仙来到人间,在农历六月六这天,她在清水桥头遇到一位勤劳勇敢的布依族小伙子,俩人通过对歌,相互了解,情投意合,结为良缘。后来此事传开,青年们都想在“六月桥”上寻找如花似玉、能歌善唱、勤劳聪慧的伴侣。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很多青年男女都到歌场来对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盼望能找到理想的情人。男女青年对歌时,双方互通姓名、地址,唱起热情洋溢的相识歌,接着便是唱表达相互羡慕的赞美歌和情真意切的爱慕歌。双方在唱相爱歌之前,往往要先唱饶有风趣的盘歌,长时间的相互摸底,盘天问地,说古道今,考问生产劳动等知识。真正的歌手要唱情歌十二部———邀请歌、敬酒歌、开排歌、初会歌、赞美歌、定情歌、宵夜歌、盘歌、排歌、分离歌、送别歌……例如下面这首《定情歌》,便是男女双方经过对唱情歌增进了解之后男女之间的相互对唱:男唱:调过歌头起歌声,开口跟妹要把凭,手艺不好仁义在,留妹仁义在歌乡。分别之际,俩人既已定下情缘,便通过歌声表达出同结连理、永不分离的心愿,如下面男女对唱的《送别歌》即是如此:男唱:一里送妹出寨门,寨脚有树梭罗林,哥是梭罗千年在,妹变青藤来跟哥。不仅歌词信手拈来、随编随唱,而且还昼夜唱个不停、对个不停,白天在桥头、河边、山林脚对唱;晚上互相邀约到寨子里对唱,分不清高下,结成了情缘。唱歌对歌的形式既增添节日喜庆、热闹的氛围,又联络了感情,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还点燃了爱情的火花,促进了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三是酒文化。酒与布依族的节日密切相关,年丰岁稔,布依族群众举杯同庆;悲苦哀痛,又借酒消愁;追念先辈业绩,以酒抒怀;驱邪逐煞除秽,借酒助威。可以说,凡逢节日必用酒,如若无酒不成节。布依族“六月六”同样通过节日用酒的种种习俗,从一个侧面展示布依族节日的文化特质和民族文化的奥秘。布依族先民心目中具有特殊魔力的酒,在“六月六”节日中,满足着驱邪除秽、敬神祭祖等布依族群众的心理需要。酒,作为先民们最初发明的一种普通饮料,由餐桌奉向神坛,由物质文化形式向观念文化形态发展。酒,被神圣化了。在待客聚餐中,饮酒用酒习俗还往往发挥出聚合人群、凝结人心、加强友谊的特殊作用。在这些场合中,酒摆脱了神的支配,酒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布依族热情好客、豪爽饮酒,自古以来就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文化传统,其影响非常深远。酒文化的表现很突出,“六月六”祭祀要用酒,“六月六”聚会要喝酒,“六月六”期间馈赠亲朋好友也离不开酒,已婚妇女“六月六”“走娘家”的礼品中,酒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品。布依族素有“无歌不成敬”的酒礼酒俗,更为“六月六”歌节文化再添韵味,也展示了布依族酒文化和歌文化的相互融合。“六月六”席间酒过三巡,肴过五味,主人一定会奉上优美婉转的酒歌来助兴。唱敬酒歌是酒席的高潮,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歌的内容多是互相祝颂,往往唱到酿酒的起源、制酒的过程及饮酒的礼俗等等。席间,主人还要邀请善于歌唱的姑娘或中年妇女来向客人敬酒,她们有的拎着壶,有的端着放碗的方盘,来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热情洋溢的敬酒歌:昨夜得听客要来,提起扫把去扫街;淡酒不好自家造,要敬歌师开歌排。(P81)亲朋好友以及四方宾客在细细品味布依族佳肴美酒的同时,也体验到布依族真挚纯朴的一腔深情。四是糯食文化。糯食文化是布依族“六月六”重要的节日文化特征之一。甜酒和糯米酒是“六月六”主要的节日饮品。粽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走娘家”的礼品甜酒、待客祭祀的糯米酒也是由糯米酿造而成。布依族喜吃糯食,不仅仅是因为糯米味美、营养价值高,而且是布依族作为古老、传统的稻作民族对稻谷特殊的、深厚的,甚至是神圣的情感———布依族谷种的“种”一词和“灵魂”一词是相同的词,都写作“wan”。布依族认为糯米的“魂”最多,因此产妇坐月,以能吃糯食为佳;人到晚年,体力不好,以为自身魂魄所剩不多,便以糯米为老人添粮祝寿为俗;五色糯米饭更是布依族的特色食品;在婚礼酒宴中、起房上梁时,糯米粑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糯食文化是布依族谷魂崇拜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事象。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制作了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糯米食品,而且创作了许多有关糯食的故事、传说、诗歌、舞蹈。“六月六”节日里的粽粑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若进一步细究,可看出这种食品便于携带、食用方便,在炎夏的六月季节,多放几天也不会馊,更适用于“六月六”后布依族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布依族糯食文化与生产劳动的密切关系。布依族糯食文化的形成,与布依族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民族意识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物质方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因素,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因而它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形成布依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并通过“六月六”等节日文化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和传承。五是工艺文化。布依族的传统工艺有蜡染、枫香染、扎染、刺绣、织锦、纺织等,内容十分丰富。精美的布依族工艺,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具有华贵、瑰丽、浑厚、古雅的艺术效果。心灵手巧的布依族妇女,几乎人人能纺、能织、能染、能绣。是否能纺善织,长于刺绣,不仅是青年人选择配偶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显示其才能的具体表现。姑娘从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学习纺纱、织布、印染、刺绣,她们通过母教女、姐教妹,形成了世代传承的民族艺术。“六月六”节日里,布依族青年男女身着的盛装;送给情人的袜垫;“晒龙袍”时,凉晒在布依族庭院里的衣物帐被;“走娘家”时,妇女背小孩的背带等等,都是布依族纺织工艺、染布工艺和刺绣工艺的生动体现和美丽展示。布依族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棉花生长,布依族妇女很早就习惯并擅长种植棉花、纺纱织布、养蚕抽丝、刺绣织锦,并缝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衣裤、头巾、围腰、枕套、床单、被面、帽子、鞋袜等。其花纹图案多喜用植物花卉、虫鱼鸟兽、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为题材,美观大方又有文化内涵,色调鲜明而又富有浪漫气息,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心理、愿望和气质。布依族工艺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和民族艺术的传统性,是布依族文化资源中一束绚丽的花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六月六”节日活动便成为了传承和展示这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六是敬老文化。敬老是布依族的传统美德。在“六月六”里“走娘家”是敬老、爱老、尊老的具体表现。“六月六”这天是两个六,就是“福禄”(复六)之意。布依族民间习俗认为,这天给老人做高寿、添粮补寿等等都特别的吉利;这天给老人买衣服,更有“衣禄”之意,说明老人福禄常在,有吃有穿;送给老人的大米称“增粮米”,表达为娘家祈祷五谷丰登之意;面条称“长寿面”,希望父母长命百岁;甜酒预示老人的生活甜蜜长久;桃子意为王母娘娘的仙桃,吃了延年长寿……所以,“六月六”在很多地方又称“增粮添寿”节。其实,作为嫁出去的姑娘,确实给父母的关爱太少,唯有在节日期间“走娘家”敬一份微薄的孝心也在情理之中,而“六月六”的特殊日子,又恰恰符合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中对“六”这个数字的崇敬和喜爱,那么“六月六”节日彰显和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也就理所当然了。三、“抗辽左”仪式对布依族精神生活的意义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功能布依族“六月六”节日之所以能长期传承,或者说“六月六”节日之所以能根植于布依族群众之中而富有长足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具有布依族文化特征的意蕴和内涵,也由其社会价值所决定。它集中表现在布依族借助“六月六”节日活动将达到的目的或可以实现的愿望。一是有利于布依族文化的教育、宣传、传承。民族学家陈永龄教授说:“节日文化特别凝聚着多方面的民族传统,许多民族习俗的精华、多彩的文化传统都在民族节日活动中展现出来,特别是缺少文字的民族,更要利用节日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P43)“六月六”节日是布依族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对没有民族文字的布依族和学校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这一价值更显重要,所以民间有“送孩子上学,不如带孩子赶街”的俗话。这种教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流露于言谈举止,成为精神与气质,成为民族文化在个体成员身上的表现。例如布依族的许多音乐,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人们绝不是在学校里或通过师傅授艺学会的,而是在“六月六”歌场上和聚餐中逐渐学会的。在“六月六”节日对歌、社交、祭祖中,不断向布依族的后辈进行民族传统和民族历史的宣传和教育,让人们学到各种交往礼仪。所以从古至今,“六月六”节日活动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布依族文化的宣传教育,才使其礼仪知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代代相传。二是有利于布依族民族精神的凝聚、积淀、弘扬。社会学家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是生理与心理的有机构成;对人的教育即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大系统:学校教育和宗教活动。“六月六”节日源自布依族群体的祭祀活动。布依族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民间宗教活动特别是祭祀活动丰富多彩。参与人通过活动的特定仪式不仅实现精神寄托,而且达到娱神娱人、借神育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目的。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师或主持人所讲述的内容,都包含有育人授业、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积极因素。“六月六”节日文化中流淌的是布依族的传统精神,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从先辈那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良品质注入后代的血液和生命,构成布依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特殊魅力。所以,“六月六”节日成为传承、积淀、弘扬布依族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无论是人间亲情的渲染,还是对晚辈后生言行品德的熏陶,“六月六”节日都有所涉及。人们在欢度节日时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充满希望、互相祝福、欢聚团圆的传统礼仪,都会极大地增强布依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有利于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娱乐、社交生活的需要。“六月六”节日是布依族群众根据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需要设立的。因此,“六月六”节日文化同时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特点。从物质文化上来讲,直接对农业生产起指导作用,而且节日中聚餐享受劳动收获的活动内容,正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六月六”节日中更是注入了经贸活动内容,也反映出节日对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意义。从精神需要方面讲,人们在“六月六”节日活动中,或祭祀祖先、或祈求丰收、或对歌跳舞、或访亲会友,既自娱,也娱人,满足了广大群众于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精神生活的需要,达到心理的愉悦。同时,在文艺表演中,在节日的盛装打扮中,布依族群众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表现自我价值、获得荣誉、得到社会承认的精神欲望。“六月六”节日活动还满足了布依族群众的社交需要。人类文明始自交往。节日活动为区域民众的交往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和舞台。其中最突出的,是为青年人提供了最受欢迎的社交机会。布依族受山区地理的局限,单个村落规模都较小,一般聚族而居,通婚空间极为有限。这种情况下,扩展通婚空间成为一件不容忽视、为青年男女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六月六”节日活动,为布依族未婚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