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_第3页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_第4页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我们处于经济和技术的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在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中,更多地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竞争。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已成为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研究生作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其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开拓意识的创新型人才,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注重科学实践和科学创造活动。因此,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在着重培养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大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创新是增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正在生成,也就是学校导师和企业、管理部门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的制度,简称“双导师”制。一、导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仍主要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方式,研究生导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指导任务。尽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研究生导师的权限与责任历经变迁,虽然在各个发展时期与各个培养单位有不同的表现,但在师生关系上,导师作为指导者的地位和作用从未出现动摇,且在新时期有更全面的要求。研究生导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指导、职业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之一:研究生扩招与导师队伍不足的矛盾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研究生培养规模急剧增加。随着招生规模的膨胀,原来居培养主体部分的理论指导力量渐显不足。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挑战性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学用结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寻求创新。这种实践机会的提供和利用在我们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运用是不够的,对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也是很不利的。挑战之二:导师队伍本身知识与能力的矛盾多年来,高校研究生导师绝大部分来自高校自身的培养和补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毕业就走上了教学研究工作岗位,本身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经验,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近亲繁殖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种体系下的导师受制于教育背景的影响,很难做出开创性成果,往往从属于母校的某一学术门派,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不少导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能力偏弱,有的知识出现老化,有的研究经费不足,在推进研究生创新教学与科研国际化合作方面难有大的作为。由于导师本身存在知识与能力的不协调,导致整个研究生教育还是以课堂为中心的集体授课模式,崇尚书本,内容陈旧,学用脱节,导师的指导作用得不到应有体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都正在探索能够激发创新潜力的师生双赢培养模式。挑战之三:研究生重理论提高与轻实践创新的矛盾双导师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有利于改变目前研究生培养中整齐划一、忽视个性发展、从理论到理论建树的呆板模式,强化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说,目前高校培养研究生比较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不少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计划的要求,发表了不少专业论文,反映了一定的学术水准。但是,由于许多研究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更缺少动手能力。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是不可能真正改变研究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新的实际状况的。双导师制的设立,有利于改变研究生培养现状,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优良的环境。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双导师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吸收校外新鲜血液加入导师队伍,集理论与实践培养创新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双导师制不仅有以校内教授为主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来担任职业导师。校内外两位导师的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经验,缩短成才过程,并能促进导师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1.完善导师教学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双向互补。两位导师虽一个在学校、一个在企业(管理部门),但彼此经常交流情况,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的导向功能。在双导师制的框架下,校内导师可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品德给予更多关注,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就对他们的研究方向予以确定,考虑创新的可能性空间,留出更多精力来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校内导师也能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刻板授课方式,多采用讨论启发式等更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索学科前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开拓意识,为做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打好坚实的基础。双导师制的设置,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归纳,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不断提出新设想,构建新理论,而且能够督导学生以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全面透彻地领会理解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形成整体性的拓展能力,使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研究问题积累知识,定期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情况。与此同时,校内外导师积极沟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探究,边思考边实践边验证,逐步寻找突破口,能够发掘出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潜力。2.双导师实践探索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创新教学对象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社会活动能力也得到提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等;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工作。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校外导师则负责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生活中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利用其工作经验和社会影响力,负责联系实习单位,争取研发课题,寻求企业合作,洽谈资金支持等。在培养过程中,双导师都是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具体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能够提供更多社会资源供学生利用,指导学生以问题牵引创新学习,多出原创性成果,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更易出创新成绩。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本来就是一种计划性组织性较强的校外活动,以往放任自流的社会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研究生与校外实践单位产生许多利益冲突,一旦将这种实践纳入教学环节中,校外导师作为中间人,便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对口锻炼岗位,避免种种不规范引发的弊端,如专业不对口、干活不给钱、工作不连续等。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校外导师还会就工作中的问题给予研究生及时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师生形成一个互利共荣的创新团队,与实践单位一起构建创新平台,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学生自身也获得经济收益,免除弟子学而无用的后顾之忧,为学生谋得了生计,也为校外实践单位提供了一次选拔人才的好机会。3.以校企合作提升研究生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制度的创新双导师制育人模式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人格,应当立足于现实经济生活,着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善于把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就意味着创新,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且校外导师的设立为这种转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抓科研训练,主要是追求课题自身的目的,局限于课题的立项,既忽视了研究成果向生产的转化,又忽视了研究生人格的培养。双导师的合作,有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第一线,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之研究利用提炼成为新知识,知识加以应用就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节省了研究经费。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课题,不仅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境界,而且容易得到政府、企业或社团的支持,研究经费取自社会,使研究成果最终走向社会、造福人类。4.指导学生从学科研究中创新双导师制教育模式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更好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更有利于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校内导师侧重理论培养,教给学生更多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而校外导师着重实践指导,教给学生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学生就能从中学到如何在科研中创新,并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像在学位论文课题的选择上,两位导师都能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选题,多数论文都能解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实际难题,这样就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设立双导师后的反馈情况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培养方案,不仅发展目标明确,研究内容新颖,考核标准具体,而且强化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三、双因素教师系统的运行1.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实现导师终身制的改革在实施互利共赢的双导师分工合作的新培养机制时,聘请到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素质,即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导师一直集中在学术领域范围内进行选拔和聘用,来源过于单一,体制相对死板,应当建立开放、流动、竞争的选拔制度,由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人才,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任导师与兼任导师相结合,打破导师终身制,避免近亲繁殖。为使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切实取得成效,需要高度重视对校外导师的选聘。要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信息,把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记录在案,建立校外导师库,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2.强化了导师的制度化沟通合作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学术事业的开拓,理论水准的提升,也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校内外导师的制度化沟通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作出切合实际、引领学科前沿的选题,实施校内外导师强强联合,以优秀的导师指导优秀的学生,营造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的新的培养机制,能够避免因单一培养模式而造成学术氛围压抑的状况。可以说,在研究生培养中,一旦丧失了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氛围,就会窒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积极筹措和考核,双导师制将流于形式,不符合创新模式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的设立,是研究生培养创新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新的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更需要加强对双导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充分调动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费投入到位。两位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意味着教育成本的增加,对研究生教育投资是一大考验。要积极筹措双导师专项研究生培养经费,没有一定的经费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