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及物动词后跟非核心论元结构的语法化
1.动词行为的选择关系根据传统观点,汉语动词的宾语具有多样性和任意性。孟琮等(1999:8-12)认为,汉语动词后可出现14类名词性宾语,如(1)所示:(1)a.受事类:钓鱼b.结果类:盖房子c.对象类:敬老师d.工具类:抽烟斗e.方式类:唱A调f.处所类:回南京g.时间类:起半夜h.目的类:考研究生i.原因类:逃荒j.致使类:开门k.施事类:出去了一个人l.同源类:吹气m.等同类:担任班长n.杂类:闯红灯、吃父母、打官司、醒酒Lin(2001:201-251)认为,汉语动词与其宾语之间不存在选择关系,如(2)所示:(2)a.吃面条(受事)吃食堂(处所)吃大碗(工具)吃筷子(工具)吃工资(?)吃父母(?)b.睡地板(处所)睡半天(时间)睡女人(?)如果把(1)和(2)中的名词短语都当成宾语,我们很自然地得出以下结论:它们应该在同一句法位置(即Spec-VP,见Larson1988;Hale&Keyser1993;Bowers1993等)进入句法推导,但这违反论旨等级结构(ThematicHierarchy,见Larson1988:382),因为这些名词短语担任不同的论旨角色;相关动词应该是及物动词,但把它们都当作及物动词并不符合人们的语感;汉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界线不复存在,汉语动词没有内在的论元结构,这有悖常理。我们的观点是:汉语动词具有内在的论元结构,动词与其宾语之间有着严格的选择关系;动词后的名词短语并不一定就是动词宾语,只有在及物动词后担任PROTO-PATIENT论旨角色的名词短语才算得上动词宾语;不及物动词后的名词短语不担任PROTO-PATIENT论旨角色,属非核心论元,算不上动词宾语,这类论元通过一个虚介词P与动词建立联系,构成动词短语[VP[V′V[PP[P′PDP]]]];汉语不及物动词后跟非核心论元的结构(以下简称IVO)可分析为Pylkk覿nen(2002)提出的H-APPL结构。动词短语[VP[V′V[PP[P′PDP]]]]中的介词P由于汉语音韵规则NSR的作用而虚化,导致PF部分的“文体操作”,即[VP[V′V[PP[P′PDP]]]]向APPL结构的转化。而IVO结构的最终形成还受语义的制约。2.元受事论旨角色根据Dowty(1991)关于元论旨角色及论元选择的理论,汉语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不担任元受事(PROTO-PATIENT)论旨角色,因此不是动词宾语。那么,这类成分属于什么句法范畴呢?我们假设,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论元通过一个虚介词P与动词建立联系,构成动词短语[VP[V′V[PP[P′PDP]]]]。换言之,这类名词短语实际上是一个由虚介词P投射的PP。2.1根据《法国民法典》第5条,直接规定,在第4种状态下,各有制词法集中指向对第4位即状的3.2根据Dowty(1991)关于元论旨角色及论元选择的理论,论旨角色不是离散性的范畴,而是原型性的概念。在句法中处理论元选择的问题只需两个元论旨角色即可:PROTO-AGENT和PROTO-PATIENT。每个元论旨角色由一个动词蕴涵的集合来定义,如(3)(Dowty1991:572)。一个动词论元的句法功能取决于它担任的元论旨角色,如(4)(Dowty1991:576)。(3)a.PROTO-AGENT的属性i.主动参与事件或状态;ii.有感知力;iii.引起涉及另一参与者的事件或状态变化;iv.(相对另一参与者)处于运动状态;b.PROTO-PATIENT的属性i.经历状态变化;ii.为增量受事(incrementaltheme);iii.受另一参与者之影响;iv.(相对于另一运动的参与者)处于静止状态;(4)论元选择原则对于带有语法主语和宾语的谓词,谓词为其蕴涵最多PROTO-AGENT属性的论元会成为谓词的主语;谓词为其蕴涵最多PROTO-PATIENT属性的论元会成为谓词的宾语。拿(3b)和(4)中的规定来考察(1)和(2)中的名词短语,我们发现,只有(1a)、(1b)、(1j)、(1l)和(2a)中的名词短语能被赋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并充当动词的(直接)宾语,而其它名词短语都不符合(3b)和(4)中对动词宾语的要求。可见,汉语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实际上并不是动词宾语。下面,我们讨论IVO结构中这类不能被当成动词宾语的名词短语的句法归属。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名词短语称作“非宾论元”。2.2动词的语义结构尽管IVO结构中的非宾论元不是动词宾语,但它还是和动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非宾论元是如何与动词建立关系的呢?目前,我们见到两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郭继懋(1999)把“飞上海”之类的IVO结构概括为(5b),其中的非宾论元通过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却有语义内容的成分PREDICATE与动词相联系,该成分可以解释为一个动词或介词,如“往”、“因为”、“在…时”等,IVO结构和“介词短语+不及物动词”结构表达相同的意义。(5)a.飞上海忙搬家闯红灯Lin(2001)认为,联系一个动词(不管是及物还是不及物)和其后论元的是一个轻动词。以(2b)中的“睡地板”为例,其基础生成和最终结构分别如(6b)和(6c)所示,这里的ON和DO为语义轻动词,连续的中心语移位最终生成所期望的表层线性结构。选择VP的轻动词不受限制,因而在Spec-VP位置出现的论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表层线性结构中动词后跟什么样的论元也就不受限制。Lin依此得出结论,汉语动词与其宾语之间缺少选择关系。(6)a.睡地板2.3动词的补语选择Lin(2001)的观点最终导致汉语动词不存在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以及汉语动词无内在论元结构的结论。我们倾向于支持郭继懋(1999)的观点,提出“虚介词假设”(7a),如(7b)所示:(7)“虚介词假设”a.IVO结构中的非宾论元通过一个虚介词P与动词相联系;P选择非宾论元作补语,投射PP;动词选择PP作补语,投射VP。b.[VP[V′V睡[PPPon[DP地板]]]]按照这一假设,IVO结构的名词短语实为一个PP,作动词的补语。这一假设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汉语动词的常规认识,即汉语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有内在的论元结构、与其宾语之间有强选择关系等,另一方面反映出动词宾语与补语之间的差别,即动词与其宾语之间有强选择关系,而与其补语之间的选择关系较弱。对于(1)和(2)所反映的语言现象,我们也有了新的解释:(1a)、(1b)、(1j)、(1l)和(2a)中的名词短语被赋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并充当动词的(直接)宾语;(1k)中的“一个人”具有元施事论旨角色PROTO-AGENT;其它名词短语不能被赋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不充当动词的(直接)宾语,而是通过虚介词P与动词相联系,充当动词的补语。3.动宾动词前pp“虚介词假设”为讨论一系列汉语句法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现象包括IVO结构、动宾短语后跟“宾语”现象、名词性状语、动词前PP和动词后PP在数量上的不对称性等。3.1iiio结构是否符合语法郭继懋(1999:341-2)认为,“飞上海”一类的IVO结构和与之对应的PP-VP结构(如(8b))在语义上是相同的,但在生成方面,前者是通过短语规则转化而来的,而后者是基础生成的。他的理由是,前者的使用频率比后者低得多,外国学生产出前者时的表现要比后者差许多。他甚至认为,IVO结构实际上是不符合语法的,只是因为这类结构也能实现交际目的所以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郭的论述中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既然IVO是不符合语法的结构,又怎能通过短语规则转化而来呢?(8)a.飞上海b.往上海飞根据“虚介词假设”,(8a)的结构为(9a),其中的虚介词Pto选择DP“上海”作补语并投射PP,动词“飞”选择PP作补语并投射VP。而(8b)的结构为(9b),介词“往”投射的PP左向附加于VP。两类结构的推导不违反任何句法原则,因此都是符合语法的;两类结构中的PP都没有经过显性移位,因此两者都是基础生成的。至于外国学生产出前者时的表现比产出后者时差,原因可能在于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因为英语等语言中一般不允许IVO结构。(9)a.[VP[V′飞[PPPto上海]]]b.[VP[PP往上海][VP[V′飞]]]总之,“虚介词假设”使我们看到,IVO结构是一种基础生成的符合语法的结构。3.2动宾动词voi的构式特点汉语中,不仅不及物动词能带所谓的宾语,而且已经带有宾语的及物动词也可再后跟一个名词短语(简称VOO结构),如(10)所示。“虚介词假设”也能对VOO结构提供一种解释。(10)a.回首往事b.出兵海湾c.放歌原野d.跟踪罪犯e.领先世界从理论上讲,动宾短语中的及物动词带有PATIENT/THEME论元,已经满足了论元结构的要求,不宜再带一个宾语;另一方面,VOO结构中第二个名词短语的论旨角色呈多样性(胡国清2003:110-2),但很少有担任元受事论旨角色PROTO-PATIENT的。此外,动宾短语的组合越固定,其再带一个名词短语的可能性就越大(刘大为1998)。所有这些特点都指向VOO结构与IVO结构之间的相似性:组合比较固定的动宾短语相当于一个不及物动词;其后的名词短语与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一样,通过一个虚介词与动宾短语相联系。因此,我们给予VOO结构和IVO结构一样的分析,以(10a)为例:(11)[VP[V′V回首[PPP[DP往事]]]]3.3光杆名词动词作动词按传统观点,汉语中名词短语也可以作状语(刘月华等2001:49-50),如(11)所示:(11)a.下星期我离开广州。b.咱们上海见。c.您屋里坐。这里下划线的成分可以作动词论元,一般不被当成副词。既然是论元,就应该被指派格,但语句中没有任何可以给它们指派格的显性成分。在自然语言中,名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有三种情况:带专门的格标记,如俄语;用介词,构成PP,大多数语言如此;光杆名词短语,如汉语中表时间、地点、动量等的名词短语。此外,(11)中下划线的名词短语前都可以加上一个介词,如(12)所示:(12)a.在下星期我离开广州。b.咱们在上海见。c.您在/到屋里坐。因此,我们沿着“虚介词假设”的思路,假设汉语句法中作状语的名词短语实际是一个由虚介词P投射的PP,名词短语为PP的补语,如(13)所示:(13)a.[PPP[DP下星期]]我离开广州。b.咱们[PPP[DP上海]]见。c.您[PPP[DP屋里]]坐。这种分析的优点在于短语句法功能的专门化:名词短语DP作句子主语以及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满足谓词性成分对论元结构的要求;介词短语PP作状语、定语和补语,对谓词性和体词性成分给予修饰补充。3.4动词后的pp现代汉语中,无论从类型上还是从实例看,动词前的PP明显多于动词后的PP,这一现象被归因于汉语句法中PP的历时转移:魏、晋、南北朝以前大多数与动词相关的PP都出现在动词之后,而之后大多数与动词相关的PP都转移到动词之前。而PP的历时转移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句法经历的剧烈变化导致的动词后结构的复杂化。这些变化包括动词后的时体成分“着”、“了”、“过”的出现、动词后的结果、程度、方向补语的出现等。动词后结构的复杂化“迫使”PP从动词后转移到动词之前。参见张赪(2002)及其引用的相关资料。从理论上讲,PP既可作为附加语左向附加于VP,也可作为动词补语合并于VP-Comp位置。诚然,如张赪(2002)所说,动词只有一个补语位置,如该位置已被某成分占据,就不再能够容纳另一个PP,如(14)所示。但如果动词补语位置空着,那么就应该能够接纳一个PP。事实上,动词后的PP在汉语中也屡见不鲜,如(14c)和(15):(14)a.*跑得快向山下b.向山下跑得快c.跑向山下(15)a.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b.走向世界除了像(14c)和(15)中这类由显性介词投射的动词后PP,IVO和VOO结构中的虚介词P也投射动词后PP。而传统观点不认为IVO和VOO结构中包含PP。因此,如果考虑进IVO和VOO结构中由虚介词P投射的动词后PP,那么动词前PP和动词后PP在数量上的不对称就可大大降低。可见,“虚介词假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汉语中动词前PP和动词后PP数量不对称性的可能。综上所述,“虚介词假设”为讨论IVO、VOO、名词性状语以及动词前PP和动词后PP在数量上的不对称性等汉语句法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显示了相当的合理性和较强的解释力。4.“虚媒介假设”传统观点认为,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是动词的宾语(孟琮等1999;Lin2001);而根据“虚介词假设”,其中的名词短语是通过一个虚介词与动词建立联系的。“虚介词假设”对IVO结构的解释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传统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感:这类名词短语处于动词宾语的位置上。如何将这两种观点统一起来呢?我们认为,在基础生成时,IVO结构中的名词短语通过一个虚介词与动词建立联系,但随后的句法操作将其转化成增元结构(applicativeconstruction),名词短语最终移位到Spec-APPLP位置———一个动词论元位置。4.1高位增元结构增元结构是指一个非核心论元升格为核心论元并进入动词的论元结构而生成的结构,这样的论元称作新增论元(appliedargument)。Pylkk覿nen(2002:19)将人类语言中的增元结构分为两类:高位增元结构(Highapplicatives)和低位增元结构(Lowapplicatives),如(16)所示。1(16)a.高位增元结构b.低位增元结构根据Pylkk覿nen(2002:19)的研究,高位增元结构和低位增元结构具有以下的差别:(i)句法上,高位增元结构中APPL投射高于动词投射,APPL选择VP作补语,低位增元结构中APPL投射低于动词投射,APPL选择DP作补语;(ii)语义上,高位增元结构中APPL成分联系新增论元和VP所表达的事件,新增论元和VP内的THEME论元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如(17a);低位增元结构中APPL成分联系新增论元和动词的THEME论元,新增论元与THEME论元之间存在领属转移关系,新增论元和动词所表达的事件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如(17b);(iii)只有高位增元结构中APPL成分能够与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s)结合,因为低位增元结构中APPL成分表达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之间的关系,不能出现在缺少直接宾语的结构中。(17)a.高位增元结构λx.λe.APPL(e,x)(APPL表达BENEFICIARYINSTRUMENT,LOCATION,SOURCE等)b.低位增元结构λx.λy.APPL(y,x)(APPL仅表达RECIPIENT)4.2虚媒介使用s.p进行dp,生成p-睡眠Pylkk覿nen(2002:127)、Soh(2005:168-9)、王奇(2006:234)等人认为汉语中不存在高位增元结构。但根据以上区分高位增元结构和低位增元结构的标准,汉语IVO结构应属高位增元结构。以“睡地板”为例,(18a)表示“虚介词假设”下的IVO结构,(18b)表示高位增元结构分析模式下的IVO结构,(18c)表示两种结构之间进行转换并推导出表层词序的过程:非核心论元“地板”从基础生成的位置PP-Comp上移到Spec-VP,再移至Spec-APPL位置;虚介词P进行中心语移位,先移到V形成动词复合体[P-睡],[P-睡]再移到APPL,形成动词复合体[P-睡-APPL],[P-睡-APPL]最后移至v。(18)a.虚介词假设b.高位增元结构c.虚介词PP的高位增元结构化(18c)表示的虚介词PP向高位增元结构转化的句法推导过程可以解释以下现象。首先,IVO结构中的动词一般为不及物动词,因为只有不及物动词的Spec-VP位置才空闲,PP-Comp位置的DP才能经过Spec-VP移到Spec-APPLP。再者,对于兼作及物和不及物两种用法的动词,如果作不及物动词使用,则可进入IVO结构,如“吃食堂”,这是因为Spec-VP位置也空着,PP-Comp位置的DP能够经过Spec-VP移到Spec-APPLP;但如果作及物动词使用,后跟宾语,则不可后跟类似IVO结构中名词短语的非核心论元,如“*吃饺子食堂”,这是因为Spec-VP位置被DP“饺子”占着,PP-Comp位置的DP无法经过Spec-VP移到Spec-APPLP。最后,在VOO结构中,动宾词组的结合越固化,其后再跟一个名词短语的可能性就越大(刘大为1998),因为固化的动宾词组可以被重新分析为一个不及物动词,在V位置基础生成,投射VP,其Spec位置空着,为PP-Comp位置的DP移到Spec-APPLP创造了条件。综上所述,虚介词PP的增元结构化把“虚介词假设”下的IVO结构与语言使用者对IVO结构的语感联系了起来,也为与IVO结构相关的一些现象提供了解释。5.核心重音规则虚介词PP在向增元结构转化的过程中,PP下的DP之所以进行移位,是因为PP的中心语P没有语音形式,不能与PP-Comp位置的DP建立特征核查关系;当DP最终移到Spec-APPLP位置后,就可以与APPL位置的成分(如(18c)中的[P-睡-APPL])建立特征核查关系。如果PP的中心语P具有语音形式(如(15a-b)),则可以直接核查PP-Comp位置DP的格特征,DP无需移位,P也无需移位,也就不会生成IVO结构。现在的问题是,不及物动词后PP中的介词为什么会虚化以致生成IVO结构呢?我们注意到,汉语[V[PDP]]结构,如果其中的P为一个实介词,则具有以下特点:对大多数不及物动词来说这种结构是不可接受的,少量可以接受的结构(如(15a-b))其使用频率很低且局限于特定文体(诗歌、歌词、口号、标语等)或局限于单音节动词(如(14c))2;实介词P倾向于和动词合并,如(19a-b)所示,在P和DP之间可以有“了”或语音停顿(用“ˇ”表示);在V和P之间增加语音停顿,也可使该结构变得可接受起来,如(19c)所示。(19)a.张三醉在了酒店,睡在了地板。b.张三醉在ˇ酒店,睡在ˇ地板。汉语[V[PDP]]结构这些特点与句法无关,因为在VP-Comp位置基础生成一个PP并不违反任何句法原则。Feng(2003)认为,汉语动词后的PP受汉语音韵规则的制约,上述特点是“核心重音规则”(NuclearStressRule,以下简称NSR)起作用的结果。根据NSR,对于句法结构树上的两个姊妹节点C1和C2,如果C1和C2按选择关系排定词序,则在该排序中处于较低位置的成分比较突显,获得核心重音(NS),如(20)所示(NS用粗体表示)。C1和C2之间的选择关系即为管辖关系,只有在管辖成分(即C1)的辖域内的成分(即C2)才获得NS,以(21)为例。(21)a.他不想跟我看电影。b.他总在家吃晚饭。名词短语DP只有处在其动词V的辖域内才能获得NS,这种音韵要求可能导致句法结构的进一步调整。Chomsky(1995:324-6,2000:144)将这类句法结构的变化称作“文体操作”(stylisticoperations)。就(19)而言,狭义句法生成如(22)的结构。如果NSR应用于VP,则动词“醉/睡”不能管辖DP“酒店/地板”,后者因此不能获得NS。(22)[VP[V′V醉/睡[PPP在[DP酒店/地板]]]]要解决DP的NS问题,选择有三:其一、DP的管辖成分P移位至V并与动词合并,这样一来,V位置的复合成分V-P就可管辖DP,后者就可获得NS,如(23a)所示,这就可以解释(19a-b)所反映的事实;其二、为满足“结构清除条件”(StructuralRemovalCondition,Feng2003)将PP移出动词的辖域,DP也就被免除了NSR的要求,如(23b)所示,这就可以解释(19c)所反映的事实;其三、为满足“不可见性条件”(InvisibilityCondition,Feng2003),消除介词P的语音形式,使动词成为DP唯一的管辖成分,DP就可获得NS,如(23c)所示,这就可以解释IVO结构的成因。总之,汉语音韵规则NSR会导致不及物动词后PP中的介词虚化,介词虚化又引起该结构的增元结构化,最终形成IVO结构。6.语义因素对iiio结构的形成决定了一个人句法允许生成动词短语[VP[V′V[PP[P′PDP]]]],而汉语音韵规则NSR可能导致其中的介词虚化,进而引起“文体操作”(即[VP[V′V[PP[P′PDP]]]])向增元结构的转化,最终形成IVO结构。但是否所有的动词短语[VP[V′V[PP[P′PDP]]]]都可经历这些操作最终形成IVO结构呢?我们认为,IVO结构中的动词V和名词短语DP之间有常规性的语义搭配,这一语义要求制约着IVO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动词对名词短语进行语义选择,如(24)、(25)所示。(24)a.*张三醉酒店了。b.张三醉酒了。(25)a.张三睡地板了。b.*张三睡白天了。另一方面,名词短语对动词进行语义选择,如(26)、(27)所示。“跑亲戚”和“走指标”不常说,“走亲戚”和“跑指标”则是完全可以说的。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下,“跑亲戚”和“走指标”也有可能变得可接受起来。例如,某人需拜访的亲戚太多,一天马不停蹄地去了十五家,于是,他说:“这哪里是‘走亲戚’,这简直是在‘跑亲戚’嘛”。还有,某项指标现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竞争不再激烈,于是,有人说:“现在的指标不用你跑,该叫‘走指标’啦”。(26)a.走亲戚b.*跑亲戚(27)a.跑指标b.*走指标由此可见,语义因素对IVO结构的最终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句法规则和音韵规则生成的动词短语[VP[V′V[PP[P′PDP]]]],必须经过语义的过滤,才有可能成为IVO结构。7.不及物动词+动词的双宾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不及物动词后跟的PP有两种:(i)介词虚化隐去,形成IVO结构;(ii)介词实现,形成“不及物动词+介词+名词短语”结构。上面第二节至第六节主要讨论了IVO结构的生成机制,分析其所受的句法、音韵和语义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024-2024云制造服务评估要求
- 延安大学《立体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舞蹈学专业导论与创业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徐州工程学院《明清经典小说文化解读》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社区爱心助力计划
- 学校社团发展规划计划
- 徐州工程学院《服装结构设计(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研究开发的创新项目进度安排计划
- 三基护理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 公司业务转移协议书(2篇)
- 物业管理师考试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村集体资产盘活方案
- 2024年辅导员年终总结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次月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 GB/T 44811-2024物联网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 化工产品代加工协议模板
-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六单元跟踪检测卷(苏教版)
- 2024-2030年中国非晶合金带材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