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朴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懂得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亲密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理解实验的普通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有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构造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寻找变化摩擦力大小的办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有关。单元教学目的:1、初步懂得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懂得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有关。2、初步懂得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初步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懂得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懂得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4、初步懂得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构造有关。5、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理解变化摩擦力大小的重要办法。6、初步尝试通过简朴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活动安排:4学时
第一学时:弹力与形变(P1—P2)教学目的1、初步懂得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初步理解简朴实验的普通环节,能够通过简朴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3、初步懂得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4、初步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初步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简朴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有关条件。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认识弹力螺旋弹簧、小球活动二:弹力与形变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活动三:力的测量测力计、钩码活动四:弹力的应用配套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弹力(P1)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活动: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协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弹力的爱好。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弹簧形状变化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自己的想法?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3.讨论:实验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行驶距离。5.统计:把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页上。6.交流:实验成果和得到的结论。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变化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通过小车实验来探究吗?弹簧的弹力大小能够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实验中哪些条件要变化,哪些条件不需要变化?*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激励,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方案,尽量地发明条件让其付诸实施。*实验中,能够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置。选择车头位置,解决办法与此相似。能够提示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才科学。活动三:力的测量(P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测力计的构造。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能够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成果同样吗?每个人的测量办法有什么不同?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办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对的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统计:完毕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办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里应用了弹力?2.讨论:生活中尚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第二学时:重力与承重(P3—P4)教学目的1、初步懂得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懂得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学重点: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这个探究活动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认识重力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球、帽子、缎带等多个耐摔的小物件活动二:重力与承重沙盘、砖块、尺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双肩背包、坦克照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重力(P3)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小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4.阅读:教材第3页有关“小苹果和大发现”的资料。*学生以往通过多个渠道可能已经懂得地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但是他们普通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因素能够充足调动学生的爱好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立一种良好的开端。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状况会如何?将预测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3、实验: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状况,将实验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同?5、小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触的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似时,物体越重,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物体越轻,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人状况会如何?将预测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7、实验: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9.小结:当物体的重量相似时,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施重物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较实验构成。实验前应提示学生把砖块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下。*教师应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成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一,这样学生易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只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一词替代重力。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双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3.讨论:生活中尚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法?*激发学生将有关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某些有关的现象。
第三学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教学目的:1.初步懂得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构造有关。2.懂得三角形的构造最稳固。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亲密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边事物主动探索的爱好。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构造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构造的关系。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构造与形变带弯管的塑料吸管、大头针活动二:搭支架木条、橡筋活动三:三角形构造配套投影片【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构造与形变(P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脚手架的投影片。2.讨论:为什么脚手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量却不坍毁?3.实验:将吸管搭接成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3页的表格中。4.讨论:不易变形的构造有什么特点?把结论统计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5.小结:当物体的形状中出现三角形的构造时会比较稳固,不易变形。*用吸管搭接不同的形状为学生提供了充足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应尽量地满足学生的器材规定,激励学生多设计某些形状。对学生的作品应加以必定,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够事先搭接某些难度较大的形状,辅助学生实验,开阔学生思路。活动二:搭支架(P6)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如果用木条和橡筋搭建支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构造,把构造图画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3.交流:展示构造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4.解说:比赛规定。(1)规定时间:20分钟。(2)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3)以支架能承受课本册数的多少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5.制作:搭支架。6.交流:作品展示,并以支架能承受的课本册数对支架的稳固程度进行测试,评出“最稳固支架”。7.交流:请“最稳固支架”的制作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8.讨论:找找“最稳固支架”在构造上的特点。9.小结:三角形的构造是最稳固的,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容易变化。因此,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构造经常出现在多个物体上。*为了更充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制作活动更具挑战性,教师能够把制作活动设计成比赛的形式,明确比赛规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比赛也能够以个人为单位参加。以支架能承受的课本册数来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以主动的情绪投人教学活动,并且能更加好地发挥学生的发明性。活动三:三角形构造(P6)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桥梁、晾衣架、树木支架、蜘蛛网、摄影机架等物体的投影片。2.思考:这些物体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讨论:结合投影片,讨论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能找到三角形。4.考察:进一步寻找身边的三角形。*与本课的开头呼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揭开脚手架的秘密。
第四学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教学目的: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懂得什么是摩擦力。2.初步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3.初步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办法。4.初步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办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懂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办法。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玻璃板、表面粗糙的木板、毛巾、测力计、木块活动三:变化摩擦力洗洁精、机油、滑石粉、镁粉、水、松香、蜡烛、测力计、木块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配套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P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活动:用手单向摩擦粗糙的桌面和双手互相摩擦,说一说手的什么感觉。2.小结:当一种物体在另一种物体的表面移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妨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这是一种导人活动,重要是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下面的活动。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P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接触面不同.摩擦力同样吗?2.实验:用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和毛巾三个平面上缓慢匀速地拉动木块前行,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3.交流:实验现象。4.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本活动看似简朴,事实上需要把多个环节控制好,才干确保明验的科学性,例如: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拉动的速度、测力计的读数时间等,都应尽量保持一致。教师应提示学生控制这些环节。*如果学生有其它好的实验方案.应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尽量为学生发明实验条件。活动三:变化摩擦力(P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如何才干变化摩擦力?2.实验:在木板上分别涂上教材呈现的不同材料,如滑石粉、洗洁精、松香等,然后在这些材料上拖动木块前行,观察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如何变化。3.统计:把材料名按照规定填写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力。*能够由每个小组实验1—2种材料,全班共同交流。*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类似活动二。*能够增大摩擦力的材料是:镁粉、松香,能够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洗洁精、机油、蜡。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摩擦力的?2.讨论:图中的办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3.调查:找找生活中尚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在有些状况下对人有利,在有些状况下对人有害。
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单元概述: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原则(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规定是:懂得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规定是用简朴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学时完毕。单元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3.懂得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4.初步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运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7.进一步提高构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教学活动安排:3学时第一学时:溶解(P10—P11)教学目的: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3.理解某些生活中运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爱好,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懂得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教学难点: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与否溶解。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溶解现象清水、食盐、蔗糖、沙、搅棒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面粉、高锰酸钾、藕粉、食用油、酒精、麦片、味精、黏土、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有关投影片或者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溶解现象(P10)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实验: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蔗糖、沙,充足搅拌,观察静置后的现象。2.统计:把搅拌后和静置后的现象画在活动作业第8页上。3.讨论:三种现象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4、小结:食盐、蔗糖与水充足混合后,液体澄请而透明,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沙与水充足混合后,液体混浊,阐明沙不能溶解于水。*注意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蔗糖、沙的量,不适宜太多,否则会造成食盐溶液饱和,干扰观察效果。*能够提示学生在每一次使用搅棒之前,先在清水中冲洗一下,以防干扰实验现象。食盐、蔗糖与水搅拌后,仿佛消失了同样,静置半晌后,没有下沉、分层现象;沙与水搅拌后,液体里悬浮着诸多沙粒,静置半晌后,沙粒下沉。*建议设立两个大广口瓶,贴好标签,分别回收食盐水和蔗糖水,在背面两课的活动中加以利用,培养学生节省资源的意识。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P11)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哪些物质像食盐同样能溶解在水中?2.讨论:判断物质与否溶解的办法。3.实验:把面粉、食用油等多个固体和液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比较实验现象,统计在活动作业第9页上。*能够提供教材上显示的物质,也能够激励学生选用他们感爱好的物质。*在学生讨论判断的办法时,教师应注意协助学生提高体现能力。*能够发生溶解的是:味精与水、酒精与水、高锰酸钾与水。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P11)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测力计的构造。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能够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成果同样吗?每个人的测量办法有什么不同?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办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对的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统计:完毕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办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2.交流:生活中尚有哪些运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教师还可呈现其它某些图文资料,以协助学生拓宽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溶解实例的爱好。教后感:第二学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2.初步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理解加紧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办法。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托盘天平蔗糖、食盐、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蔗糖、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搅棒活动三:加紧糖果的溶解糖果(硬糖)、冷水、热水、小锤子、搅棒教学过程: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P1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猜想:蔗糖和食盐在水中哪个溶解得多?把猜想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2.讨论:如何比较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操作时应当注意什么?3.实验: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量,把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实验之前,可参看活动作业第10页,激励学生展开猜想、设计实验环节。室温下,蔗糖在水中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见参考资料)。*在加入食盐和蔗糖时,水的量要相似,每一次加的量要相似。课前可用天平称好质量相似的食盐和蔗糖若干份备用。在加入更多的食盐和蔗糖之前,应搅拌至完全溶解。另外,还要注意每一次加的量不能太多。*教学中不需要出现饱和溶液的概念。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P1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猜想:加热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有什么影响?2.实验:向水中加入蔗糖,直至不能溶解,加热蔗糖溶液,观察蔗糖的变化。3.小结:温度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化。*本活动中的实验为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要在冷水中加入足够的蔗糖,直至不再溶解为止。*在使用酒精灯时,能够协助学生回忆使用要点。*能够告诉学生,温度升高时,不是全部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都会提高。活动三:加紧糖果的溶解(P13)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什么办法能够加紧糖果在水中的溶解?2.构想:各小组构想自己的实验办法。3.实验:尝试加热、搅拌、敲碎等实验办法,并进行对比实验,观察、比较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应关注学生交流的多个办法,有可能的话,都给与实践机会。*在学生实验之前,宜予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构想实验环节。*在学生构想实验办法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协助学生意识到应进行对比实验。*宜选用形状、大小相似的硬糖,也能够用方糖。教后感:第三学时:食盐的提取(P14—P15)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人类是如何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程是可逆的。4.进一步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教学重点:是构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构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有关的投影片或者图片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食盐、清水、蒸发皿、搅棒、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食盐、热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搅棒、竹筷、细铁丝、棉线或毛线【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构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P1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阅读:教材第14页有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资料。2.构想:运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把想法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1页上。3.交流:各自的构想。*能够准备有关“煮海为盐”的精彩图文资料。*允许学生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电电扇(或扇子、电吹风)吹风可替代海风,酒精灯(或煤气灶等)可替代日晒,小烧杯(或蒸发皿等)可替代晒盐场。*在学生交流构想时,可让学生阐明构想的根据。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P1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溶解前的食盐。2.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3.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提取出的食盐,比较溶解前与提取后食盐的形状差别。*也能够选用以前从食盐水中提取出来的食盐,这样溶解前后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形态就没有差别。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P1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在热水中加食盐至不再溶解。2.把棉线或毛线缠绕在铁丝上,把缠绕着棉线或毛线的铁丝缚在竹筷上。3.将铁丝下端弯折成圆环或小花等形状。4.将竹筷架在盛有热食盐水的杯子上,使圆环或者小花垂入食盐水中,待食盐水慢慢冷却。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制作美丽的盐花”这个实验可作为选用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做一做。教学中不必规定学生使用酒精灯,教师提供热水即可。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提示他们注意安全,以免热水伤害或者铁丝伤害。*课上来不及看到盐花的形成,应提示这一点。*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时.教师可协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有些变化是可逆的。第三单元温度的变化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温度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数据,整顿后绘制折线图,发现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体会长久观察与统计是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久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实验、统计和整顿资料为基本办法,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比较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长久观察与统计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
单元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数据,整顿后绘制折线图。2.初步懂得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折线图总结水温、沙温的变化规律。3.探究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懂得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状况也不相似。4.体会长久观察和统计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5.进一步培养认真观察、主动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久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时安排三学时第1课
水温的变化
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数据,整顿后绘制折线图。2.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3.初步懂得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4.培养如实统计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学习用简朴的图表、文字等统计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作出简朴描述。教学难点:温度计的对的读数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秒表、演示板。活动一
水的加热和冷却(p.17)活动目的
1.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统计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2.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猜想:加热和冷却一杯水,水温会发生如何的变化?2.讨论:如何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3.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加热烧杯中的冷水,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水温,当水温保持不变之后将盛有开水的烧杯从上取下静置一旁,继续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水温。把成果填在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4.交流:实验成果。5.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1、实验前应引导学生对加热和冷却实验的办法进行充足讨论,讲清加热的注意事项和温度计的使用办法,确保明验数据的科学性。同时应提示学生以实事求是、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进行观察、实验和统计。2、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时,烧杯中的水加到1/3即活动二
水的温度变化规律(p.18)活动目的
1.根据统计和整顿的实验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2.根据折线图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根据表中的统计数据能清晰地看出水温的变化规律吗?2.介绍:折线图的绘制办法。3.绘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的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4页上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图。4.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使用折线图有什么优点?5.交流:水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6.小结:水被加热时,开始温度上升得快,后来越来越慢,达成1000C时,温度不再上升。停止加热,使热水冷却时,开始温度下降得快,后来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使用折线图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水温的变化规律。1、提示学生绘制折线图时,横线代表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纵线代表温度,要对的对应时间和对应的温度,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可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水温,也能够根据上课的实际状况拟定间隔的时间。加热活动能够在水达成沸点2—3分钟后停止。教师可事先进行实验,掌握把一定量的水加热到沸腾状态需要多少时间。教后感:第2课
沙的温度变化
教学目的1.进一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数据,整顿后绘制折线图。2.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沙的温度变化规律。3.根据折线图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4.培养如实统计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根据折线图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的不同点。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坩埚、秒表、演示板。
活动一
沙的加热和冷却(p.19)活动目的1.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办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2.进一步培养如实统计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导入:在新疆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这样呢?2.猜想:加热和冷却沙时,沙的温度变化会和水同样吗?3.讨论:如何进行沙的加热和冷却实验?4.观察:实验室用的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的刻度范畴。5.介绍:加热沙的时候,我们会使用水银温度计。6.实验:加热坩埚中的沙,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沙温,把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的统计表中。然后停止加热,使坩埚中的沙冷却,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沙温,把成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统计表中。7.交流:实验成果。1、让学生理解新疆夏季的气温变化特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爱好。2、有第1学时的铺垫,实验办法应由学生讨论得出,教师合适引导。由于沙的升温范畴较大,实验前应提示学生对此加以讨论。3、在实验过程中,规定学生充足发挥合作的精神,在小组内部安排好读数、统计、绘图、酒精灯的移动等工作的分工。实验时先请各小组读出起始的温度,从而理解各组读数的精确性。提示学生在读出初始温度后点燃酒精灯做好加热准备。由于实验中沙的温度较高,同时使用了水银温度计,一定要高度强调实验中避免烫伤,避免打碎水银温度计。活动二
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19)活动目的
1.根据统计和整顿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2.根据折线图探究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沙温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如何才干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状况形象地表达出来?2.绘制:根据统计的实验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绘制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3.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4.交流:沙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5.小结:沙被加热时,温度开始升得慢,后来升得快,并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度。停止加热后,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会逐步下降。1、这个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进行,以此检查学生前一课的知识掌握和应用状况。教师应更多地关注需要协助的学生,及时予以合适的辅导。2、绘图时加热用红笔表达,冷却用蓝笔表达,以示区别,并且能够方便学生背面的比较。
活动三
比较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20)活动目的根据折线图比较水和沙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2.讨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状况有什么相似和不同?3.小结:水和沙加热后,温度都会逐步升高。水温开始升得快,后来升得慢,到100℃后来温度不再上升。沙的温度开始升得慢,后来升得快,并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度,在统计范畴内没有出现温度平台。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逐步下降,而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也会逐步下降。1、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折线的陡和缓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状况。教后感:
第3课
气温的变化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2.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3.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懂得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状况也有不同。
教学重点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异同。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持续几天的一日气温表、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表。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p.21)活动目的
1.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上海某学校气象小组在5月中持续五天测得的气温数据表。2.讨论:你能一眼就看出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吗?如何才干较快地找出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3.观察:教材第21页上5月7、8日的折线图。4.绘制:将其它三天的气温变化状况也制成折线图,统计在活动作业第16页上。5.讨论:从折线图中能够发现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6.小结:普通状况下,一天当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两点左右气温最高。晴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大;阴雨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小。学生绘制折线图要进一步强调认真、认真的态度。
活动二
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p.22)活动目的
1.懂得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状况也有不同。2.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我国含有代表性的上海、昆明、海口、哈尔滨四个都市的月平均气温表。2.绘制:在活动作业第17页上绘制四个都市的气温变化折线图。3.讨论:一年中,四个不同都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特点?4.小结: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状况也有不同。有的地区四季分明,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高,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低。但总体来说一年中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5.讨论:人们是怎么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的?6.总结:长久的观察和统计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要养成长久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才干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1、哈尔滨一年里有五个月左右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下列,如何把零下的温度在折线图中表达出来学生还不懂得,在绘制折线图时教师要加以指导。2、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折线图上的曲线变化状况,找出各地区全年的重要气温特点,发现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状况不尽相似。教后感:第四单元家蚕的一生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在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喂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步理解家蚕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性和生活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喂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爱惜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喂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学时安排基本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下列四学时:孵化(涉及产卵、孵化)、蚕宝宝在长大(幼虫期)、结茧(涉及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涉及成虫、交配、产卵)。如果教师能够直接获得蚕卵,那么能够从第1课开始教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那么能够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行。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从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环境条件及蚕的实际生长状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课的上学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能够穿插教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能够采用与其它学科教师换课的办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提前从事孵化和喂养(分批进行),以确保每学时都能给学生提供对应阶段的蚕进行观察,同时予以必要的喂养指导,学生随即从事喂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单元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懂得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理解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性和生活习性。2.初步含有长久观察的能力。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4.初步学习长久喂养小动物,初步形成喂养小动物的爱好。5.初步含有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教学活动安排:4学时第一学时:孵化(P24—P26)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2.懂得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性。3.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朴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4.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5.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喂养。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理解其形态。教学难点: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教学办法:讲授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观察蚕卵蚕卵的放大图片蚕种纸、放大镜活动二:观察孵化与蚁蚕蚕卵孵化的图片蚁蚕、放大镜活动三: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根据各自探究的内容自行准备活动四:喂养蚁蚕桑树的图片、桑叶的图片或实物、纸盒、蚁蚕、羽毛或干毛笔、剪刀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蚕卵(P24)活动目的:1.初步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2.初步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3.通过肉眼及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2.再次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蚕卵。3.讨论:蚕卵的相似与不同。4.猜想:哪种颜色的蚕卵先孵化?*提示学生能够用尺测量蚕卵的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等,并提示学生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能够启发学生运用多个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能够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蚕卵。活动二:观察孵化与蚁蚕(P2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分组观察:蚕卵孵化过程的图片。2.观看:蚕卵孵化过程的影像资料。3.比较:不同颜色的蚕卵哪一种先孵化,把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4.观察:蚁蚕的身体特性。*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蚕卵的颜色,发现蚕卵色深就意味着即将孵化。活动三: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P2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为什么有的蚕卵孵化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有哪些因素影响孵化的快慢?2.构想: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3.设计:验证自己构想的实验方案。4.实验:课后从事探究影响蚕卵孵化快慢的因素的对比实验(为蚕卵设立不同的孵化环境),把实验过程和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5.交流:各自的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目的设立环境条件,探究其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提示学生尽量用简朴的措施来设立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设立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且含有可比性。例如,研究温度对孵化快慢的影响,光照、湿度等其它环境因素应当恒定。*学生要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某环境因素对孵化快慢有无影响,如有影响,是如何的影响。活动四:喂养蚁蚕(P26)活动目的: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喂养。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阅读:教材第26页资料,认识养蚕工具、蚕的食物和如何收集蚁蚕。2.观察:桑叶的特性,识别桑叶。3.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喂养工具,课后开始喂养工作。*可演示如何准备养蚕的纸盒,如何用羽毛或干毛笔收集蚁蚕。*可从叶脉的深浅、叶缘有无锯齿、叶表面的触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识别桑叶。*教材中提供了一份统计的范例,学生也能够自己设计统计项和统计的格式。教后感:第二学时:蚕宝宝在长大(P27—P28)教学目的:1.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身体构造,懂得蚕宝宝是蚕的幼虫。2.初步理解蚕宝宝的运动方式与进食方式。3.初步理解蚕宝宝的蜕皮过程,懂得蚕宝宝需要蜕皮才干长大。4.继续学习喂养蚕,进一步培养喂养小动物的爱好。教学重点:观察蚕宝宝的外形以及理解蚕宝宝需要蜕皮才干长大。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蚕宝宝蜕皮前后的体现以及蜕下的皮,猜想蚕宝宝蜕皮的因素。教学办法:谈话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蚕宝宝的图片蚕宝宝、桑叶活动二:观察蜕皮蚕宝宝蜕皮的图片或录像蚕宝宝、蚕宝宝蜕下的皮活动三:继续喂养蚕宝宝有关喂养蚕宝宝的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P2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喂养大的蚕宝宝。2.画一画:蚕宝宝的外形。3.模仿:蚕宝宝的运动。4.观察:蚕宝宝的进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身体的长短、构造及颜色。可让学生数一数蚕宝宝的身体分多少节,足有几对,还能够观察口器及气孔等(详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蚕宝宝的身体各部分是如何配合的。*运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蚕宝宝的进食状况,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动作。活动二:观察蜕皮(P2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图片。2.交流:蚕宝宝的蜕皮过程。3.观察:课后观察自己喂养的蚕宝宝的蜕皮过程,收集蚕宝宝蜕下的皮,把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4.交流:喂养到现在蚕宝宝蜕过几次皮?5.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观察时能够结合活动作业上的规定进行。*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发现蚕宝宝要长大必须蜕皮。活动三:继续喂养蚕宝宝(P28)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交流:蚁蚕喂养到现在的经验。2.阅读:教材第28页的内容。3.为蚕宝宝的生长继续设计成长统计册。*重点交流蚕宝宝的生活规律,特别进食时对食物的规定。*提示学生每天观察并做统计。教后感:第3学时
结茧
教学目的1.懂得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2.初步理解蚕结茧的过程。3.初步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步变成蛹。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茧和蛹的形态特性,教学难点是观察蚕结茧后的变化。课前准备
有关蚕蔟的图片、纸条、麦秆、吸管、剪刀、蚕宝宝结茧的图片或录像、蚕茧和蛹的图片、蛹形态变化的图片或录像、蚕茧。教学办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活动一
准备蚕蔟活动目的懂得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制作:阅读教材第29页,制作蚕蔟。2.讨论:蚕宝宝对结茧地点的选择是如何的?3.讨论:没有蚕蔟,蚕宝宝还会吐丝吗?教师能够解说蚕蔟的制作过程。实际喂养中蚕蔟的形状能够有多个,只要让蚕宝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即可。制作时注意安全。活动二
观察结茧活动目的初步理解蚕宝宝结茧的过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看:蚕宝宝结茧录像。2.交流:蚕宝宝结茧的过程。3.观察:课后观察自己喂养的蚕宝宝,把它们的结茧过程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重点看蚕宝宝结茧前的变化,必要时运用遥控器做停止、慢放操作。例如启发学生关注蚕宝宝如何选择结茧的地方。
活动三
观察蚕茧和蛹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蚕茧和蚕的形态变化过程,初步理解蚕茧和蛹的特性。2.初步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步变成蛹。3.在剖开蚕茧的操作中,培养胆大心细的实验技能及爱惜生命的科学态度。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蚕茧的形态和构造。2.猜想:蚕茧中的蚕宝宝在做什么?3.观察:剖开蚕茧,观察蚕宝宝变成蛹的过程。还能够用手触碰,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等特性。教师能够提供录像资料,也能够提供过程标本。提示学生蚕茧中的蚕还处在生命变化过程中,剖开时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害到它们。引导学生观察蛹的外形。教后感:。第4学时
破茧而出的蚕蛾教学目的1.懂得蚕蛹变化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2.初步理解蚕蛾的外形构造。3.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4.培养尊重生命、爱惜生物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蚕蛾的外形特性和蚕一生经历的阶段,教学难点是辨别雌雄蚕蛾。教学活动指导教学办法:参观法课前准备
蚕蛾破茧过程的图片或录像、蚕蛾交配与产卵的图片或录像、蚕蛾(雌雄)、放大镜。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蚕蛾(p.31)活动目的
1.懂得蚕蛹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2.通过观察,初步理解蚕蛾的外形特性。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2.观察:蚕蛾的身体特性。3.阅读:教材第31页的资料,懂得家蚕是昆虫。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刹那,能够控制录像的画面进程。引导学生观察蛾的触角,数一数足有几对,翅有几对(详见参考资料)。懂得蚕蛾是蚕的成虫,成虫的身体特性符合昆虫的原则,即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活动二
观察交配与产卵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蚕蛾交配和雌蚕蛾产卵的状况。2.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3.继续进行喂养与观察,保持较强的探究爱好。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蚕蛾交配过程的录像。2.观察:雌蚕蛾的产卵。3.讨论:如何辨别雌雄蚕蛾?4.讨论:根据自己养蚕的过程,说说蚕的一生涉及哪些阶段。能够观察雌雄蚕蛾在形态上的差别: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结合教材第32页的图片进行讨论。教后感:第五单元磁极与指向单元概述: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某些有关磁铁的知识,如磁铁有吸铁的性质、磁铁能隔着某些物体吸铁等。本单元拟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简朴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磁铁的两极”为核心内容展开探究活动,重点探究磁铁上磁性强弱的分布状况、磁铁两极间的互相作用、磁化和去磁的办法等。首先通过实验理解磁铁两端极性的差别和磁铁上磁性强弱的分布状况;接着通过制作小磁针懂得能够用哪些办法使铁制和钢制物品带上磁性.并且通过实验认识到在一块磁铁上;其南极(S极)和北极(N极)总是同时存在的;最后自制小磁针,并做成指南针,理解指南针的使用办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单元教学目的:1.懂得磁铁静止后能批示南北。2.懂得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不同。3.发现磁铁含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进而懂得指南针为什么能批示方向。4.懂得如何使用指南针,初步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5.初步理解如何使铁制和钢制的物品磁化和去磁。6.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设计的能力。7.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办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活动安排:3学时第一学时:磁铁的两极(P34—P35)教学目的:1.懂得磁铁静止后能批示南北。2.懂得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强弱不同。3.发现磁铁含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进而懂得指南针为什么能批示方向。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办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5.渗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探究磁铁两极间互相作用的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办法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磁铁的指向条形磁铁、磁针、支架、细线、泡沫塑料片、水活动二:磁极的互相作用条形磁铁、磁针活动三:磁铁不同部位的磁性多个形状的磁铁若干块、回形针若干活动四: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史司南、指南鱼、指南车等模型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活动一:磁铁的指向(P3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猜想: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后会指向哪里?2.设计:能观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后指向的小实验。3.实验:用多个实验办法使磁铁自由转动,然后观察其静止后的指向。把自己的实验办法和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6页上。4.交流:实验办法和实验成果。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静止后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达,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达。*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提示学生从下列角度进行思考:如何才干使磁铁自由转动?形状不同的磁铁,指向会有不同吗?*学生交流、汇总实验办法和成果,并得出结论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表达磁极的符号。活动二:磁极的互相作用(P3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实验:把两块磁铁互相靠近,观察现象。2.交流:实验成果。3.小结:磁铁含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规定学生拿一块磁铁的一种磁极去靠近放在桌上的另一块磁铁的磁极,观察桌上磁铁的变化;也可让学生双手各拿一块磁铁,再将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感觉手中磁铁所产生的推力或吸力。活动三:磁铁不同部位的磁性(P3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比较磁铁不同部位磁性的差别?2.实验: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吸回形针,并在活动作业第26页上统计实验成果。3.小结:磁铁的两极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用磁铁吸回形针时要注意:应指导学生一种接一种地吸回形针,即在同一种部位处,在吸住一种回形针后再接上一种回形针,直至吸不住为止。活动四: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史(P3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指南针为什么能批示南北?2.阅读:教材第35页的小资料。3.交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奉献。*在交流过程中要有机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学时:小磁针的奥秘(P36—P37)教学目的:1.初步懂得什么是磁化,哪些物体能被磁化,初步掌握使铁制和钢制材料磁化的办法。2.发现自制的小磁针性质与磁铁相似。3.初步懂得什么是去磁,初步掌握使磁性物体的磁性削弱甚至消失的办法。4.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进行简朴实验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使铁制和钢制材料磁化的办法,并研究自制小磁针的性质。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使磁性物体的磁性削弱甚至消失的办法。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自制小磁针磁铁、回形针活动二:小磁针的磁极自制小磁针、磁铁、细线、尖嘴钳活动三:如何去磁酒精灯、木夹、自制小磁针、回形针教学过程:活动一:自制小磁针(P36)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放在磁铁旁的回形针为什么会带上磁性?2.制作:学习制作小磁针。3.介绍: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含有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制和钢制的物品都能被磁化。*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示展开导入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回形针能够作为制作小磁针的首选材料,拉直后即为小钢针。制作前教师能够先行演示,提示学生朝同一种方向摩擦小钢针,并要摩擦足够的次数。完毕制作后要让他们试一试小钢针与否已含有磁性。活动二:小磁针的磁极(P3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思考:自制的小磁针和磁铁的性质相似吗?2.实验:探究小磁针与否含有南北极、与否指南北、折断后磁极的变化.把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7页上。3.交流: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在学生实验时,应故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如让小磁针转动,静止后它指向哪里?将磁针截断后,每个磁针都有两个磁极吗?活动三:如何去磁(P37)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磁铁的磁性能消除吗?2.实验:用加热和激烈震荡的办法使自制小磁针的磁性削弱或者消失。3.介绍:使原来有磁性的物体失去磁性的过程叫去磁。4.讨论:你还懂得能够用哪些办法去磁?*这里重要为教师演示实验。能够在去磁前后用小磁针吸回形针,比较回形针的数量,从而比较小磁针的磁性强弱。*还可运用充磁器的去磁功效来去磁。对于学生提到的办法,有条件的能够实际操作一下。第三学时:指南针(P38—P39)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指南针的基本构造,学会制作指南针。2.学会使用指南针。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明思维和动手制作的能力。4.初步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指南针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指南针的基本构造和制作指南针。教学难点:理解指南针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指南针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制作指南针磁铁、拉直的回形针、尖嘴钳、底盘、橡皮泥、铅笔活动二:设计不同的指南针回形针、尖嘴钳、纸、剪刀、细线、水、泡沫塑料活动三:指南针的应用某些应用指南针实例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活动一:制作指南针(P38)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阅读:理解指南针的基本构造和制作办法。2.制作:按照教材所示制作指南针。3.操作:用自制的指南针判断周边物体的方向,把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28页上。*制作前,可提示学生回忆一下上节课使回形针磁化的办法。*能够先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判断,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某些物体进行判断。活动二:设计不同的指南针(P39)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指南针?2.设计:自己设计一种和教材不同的指南针,把设计图画在活动作业第28页上。3.交流:设计方案。4.制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材料制作指南针。5.展示:大家制作的指南针及其效果。*能够提供某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有发明性构想、使用其它材料的学生,能够让他们在课后继续制作。*能够挑选几个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活动三:指南针的应用(P39)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阅读:教材第39页资料。2.讨论:生活中尚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指南针?3.小结:指南针对于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户外活动十分重要。*在学生讨论时.能够根据学生提到的某些实例出示音像或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也能够合适补充某些实例。第六单元种牵牛花单元概述:本单元在学生初步理解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久栽培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并初步培养学生长久观察与统计的能力。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原则(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规定是:懂得有些植物要经历从种子到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涉及诞生、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懂得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根据上述原则,教材编写总纲还对本单元提出了“长久观察与统计,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规定。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牵牛花为载体,协助学生理解有些植物一生中经历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根据牵牛花的生长发育次序.本单元设计了三个主题:播种、茎和叶的生长、开花和成果,分三学时完毕。三学时的内容有三个不同的侧重点:第一学时,能够着眼于牵牛花种子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设计;第二学时,能够将重点安排在交流观察统计与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中发现牵牛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第三学时,能够关注对植物生命周期的认识。由于牵牛花普通在4、5月份达成适宜温度时播种,因此在本学期结束前,学生可能无法看到自己载种的牵牛花开花、成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其它有关的图文或音像资料使他们对牵牛花的花开、花谢与成果的过程有理性的认识:对实物的观察可留待暑假中由学生自己在家中进行。单元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有些植物能够用种子来繁殖后裔。2.初步理解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细节不同。3.关注牵牛花生命过程中的多个变化,关注生命的孕育和生长。4.培养探究植物生命周期的爱好和能力。5.初步培养进行较长久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毅力。教学活动安排:3学时第一学时:播种(P41—P42)教学目的:1.激发栽种牵牛花的爱好。2.认识牵牛花种子的外部特性。3.初步学会播种牵牛花。4.培养长久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爱好。5.设计牵牛花的成长统计单,培养发明性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牵牛花种子的外部特性和理解如何播种。教学难点:牵牛花种子的播种。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观赏牵牛花各色各样的牵牛花(图片像或其它)活动二:观察牵牛花的种子牵牛花种子、一角硬币、彩色蜡笔活动三:播种牵牛花花盆、喷壶、铲子、土壤、肥料,有关播种的音像资料或演示材料细砂皮、盛有清水的杯子、浸泡过的种子、花盆、土壤、盛有清水的喷壶、自由统计单教学过程:活动一:观赏牵牛花(P41)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赏:教材上各色各样的牵牛花或者教师提供的图片、音像资料。2.描述:牵牛花的美丽。3.阅读:教材第41页有关牵牛花的资料。4.讨论:这样美丽的牵牛花是如何种出来的它们是如何生长、开花、成果和传递后裔的?*呈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旨在引发学生播种、哺育、长久观察等探究爱好。活动二:观察牵牛花的种子(P4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牵牛花种子的形状、颜色等外部特性。2.猜一猜、试一试:一角硬币上最多能够平放几粒牵牛花的种子?3.看一看、画一画:找出牵牛花种子表面发芽的部位,把观察到的牵牛花种子画在活动作业第32页上。*不同品种的牵牛花种子的大小、形状、发芽的部位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统计可能不同,这时应当协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习惯。活动三:播种牵牛花(P42)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种牵牛花需要准备些什么?2.观察:某些惯用的栽培器材。3.观察:播种的操作过程。4.操作:把前一天教师已浸泡过的种子种人土中,适量浇水。5.设计:在自由统计页上设计、绘制牵牛花的成长统计单。6.交流:各自设计的牵牛花成长统计单。*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能够协助学生从已有的栽培经验出发,讨论牵牛花的播种准备。*在学生观察惯用的栽培器具时,应当告诉学生在大自然里,牵牛花也能够从种子开始并完毕一种生命周期。*呈现播种过程的音像资料(或演示)。提示学生将种子种人土中的深度约l厘米左右,磨破种皮时需要避开发芽部位等。*提前一天将牵牛花,种子磨破、浸泡(也能够请前一种班的学生准备,而本班学生则准备下一种班使用的种子)。应当为学生提供某些磨种皮时需要的材料(细砂皮等)。*在学生设计、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示学生每一次观察的时间、留出每一次统计的空白。*激励学生充足体现,激励学生的创新想法。第二学时:茎和叶的生长(P43—P44)教学目的:1.学会一两种观察茎、叶生长的技能。2.激发长久探究植物生长过程的爱好和毅力。3.进一步培养长久观察、统计的能力,并对观察与统计的成果作分析。4.发现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教学重点:协助学生学会一两种观察茎、叶生长的技能。教学难点:协助学生学会一两种观察茎、叶生长的技能。教学办法:谈话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观察牵牛花的叶牵牛花成长统计资料、牵牛花植株(长有子叶、叶、藤蔓)活动二:牵牛花叶的生长有关牵牛花生长的图文或音像资料牵牛花植株(长有子叶、叶、藤蔓)、水笔、铅笔、尺、纸活动三:牵牛花藤蔓的生长有关牵牛花生长的图文或音像资料牵牛花植株、尺、同心圆纸、剪刀、水笔教学过程:活动一:观赏牵牛花(P43)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交流:各自的牵牛花成长统计资料,讨论牵牛花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发现。2.观察、比较:牵牛花的子叶和真叶。3.统计:把牵牛花的子叶和真叶画在活动作业第32页上。*可在下课之前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观察和统计牵牛花的生长状况。*引导学生发现子叶和真叶的外形有较大差别。*由于这里要交流的是学生一种半月以来课余时间的统计,并且在本节课后来还要继续观察、统计牵牛花的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并充足必定比较杰出的统计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的爱好。活动二:牵牛花叶的生长(P43)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讨论:如何观察牵牛花叶的生长?2.阅读:教材中观察叶的生长的办法。3.交流:自己构想的办法。4.操作:选择一种办法,按照活动作业第33页的规定观察、统计牵牛花叶的生长变化。5.交流:各自的观察成果。*在学生阅读之后.能够让他们讨论每一种观察办法所需要的器材和优点,加强学生对于办法的掌握。*在学生操作之前,能够采用演示、师生演示等办法协助学生学习这些观察办法。*教材中呈现的是比较惯用的观察办法,能够告诉学生它们分别是“测量叶的长和宽”、“画叶的轮廓”、“在叶上画方格”,方便学生统计。活动三:牵牛花藤蔓的生长(P44)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牵牛花藤蔓的特点,把观察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34页上。2.讨论:如何观察牵牛花藤蔓的生长?3.阅读:教材中观察牵牛花藤蔓生长的办法。4.交流:自己构想的办法。5.操作:选择一种办法.按照活动作业第34页的规定观察、统计牵牛花藤蔓的生长变化。6.交流:各自的观察成果。*教师能够告诉学生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呈藤蔓状,因此普通把牵牛花的茎称为藤蔓。在学生观察、交流牵牛花藤蔓特点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机会,不必拘泥于活动作业上的统计。活动作业第34页上牵牛花藤蔓的缠绕方向对的的是右图。*在学生讨论观察藤蔓生长的办法时,教师能够提示学生在操作之前预先列出所需器材。*激励学生选择感爱好的观察办法。在学生操作之前,能够通过教师演示、师生演示等办法协助学生学习这些观察办法。至于剪去顶端的观察办法。教师要提示学生选用已长出三四片叶子的植株。也能够提供某些有关牵牛花定植、做支架、摘心等技术的音像资料(或图文资料)。第三学时:开花与成果(P45—P46)教学目的:1.懂得牵牛花开花、凋谢和成果的特点。2.进一步激发对生命现象展开长久探究的爱好。3.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整体上有初步认识。教学重点:协助学生理解牵牛花开花、凋谢和成果的特点。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整体上有初步认识。教学办法:谈话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交流牵牛花的成长统计牵牛花成长统计资料活动二:牵牛花的开花过程有关牵牛花开花的图文或音像资料牵牛花植株(长有花蕾、开着花朵)活动三:牵牛花凋谢和成果有关牵牛花凋谢和成果的图文或音像资料制作牵牛花生命周期剪贴画的材料。教学过程:活动一:交流牵牛花的成长统计(P4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交流:各自的牵牛花成长统计。2.讨论:这段时间,牵牛花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课后教师应不停监督学生的栽种、观察和统计过程。活动二:牵牛花的开花过程(P45)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牵牛花开花过程的图片(或录像)。2.观察:牵牛花的花冠、花萼和花蕊.把观察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35页上。*能够结合活动作业提示学生关注花冠的卷曲方向、花的构成等。活动作业第35页上花冠卷曲方向对的的是左图;牵牛花有雄蕊五枚,雌蕊一枚。*由于牵牛花开、谢的时间比较特殊,能够提示学生观察的时间。在日常的观察与统计活动中,应激励学生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发现。活动三:牵牛花凋谢和成果(P46)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牵牛花凋谢过程的图片(或录像)。2.观察:牵牛花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并寻找种子。3.小结:牵牛花的生命周期。4.制作:牵牛花生命周期剪贴画。*由于学生要到秋季才干观察果实成熟、种子散落等生命现象,因此资料中要有有关的、比较充足的内容,以此协助学生理解牵牛花的生命周期。*提供应学生的剪贴图片必须体现出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成果、果实成熟、种子散落等重要的生命现象。在学生剪贴图片的过程中,能够提示学生用箭头表达先后.协助学生用一种环形表达牵牛花的一种生命周期。第七单元水和空气的压力单元概述: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有关水和空气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某些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本单元的设计目的重要是通过简朴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去感知和认识水和空气的压力方面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水和空气是学生最熟悉的对象,其压力方面的特性能够进行对照学习。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先分别感受水和空气的压力,再理解水和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首先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验两种办法使学生认识到水对浸人其中的物体会有压力,并且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压力的特点;然后用实验的办法认识空气的压力,并理解其特点:接着通过几个活动使学生体验、理解空气压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最后通过玩注射器比较水和空气压力的不同之处,懂得能够如何运用它们的不同性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单元教学目的:1.懂得水和空气有压力。2.懂得水和空气的压力在方向和大小等方面的特点。3.初步理解水和空气的压力在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实例。4.初步培养运用实验的办法研究事物性质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活动安排:4学时第一学时:水的压力(P48—P49)教学目的:1.懂得水有压力。2.初步懂得水的压力是向四周八方的,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而与水的多少无关。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水有压力教学难点:探究水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办法:实验法教学活动准备:课前准备:活动名称教具学具活动一:感受水的压力水槽、水、塑料袋活动二:水压造成的水槽、水、铁架台、微小压强仪活动三:水的压力的特点塑料瓶(两个同样的瓶,并在同样高度打一种同样大小的洞:其中一种瓶在其不同高度打几个小洞)、水槽、水、小重物水槽、水、塑料袋、牙签教学过程:活动一:感受水的压力。(P48)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感受活动:手上套一只塑料袋伸入水中,感受水对手的压力。2.交流:手在水中的感觉。3。讨论:手的感觉阐明了什么?4.小结:手在水中能感受到水的压力。*塑料袋要完好,不能有漏洞。活动二:水压造成的变化(P48)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观察:实验前微小压强仪液柱的高度。2.实验:用手压微小压强仪上的橡皮薄膜,观察液注高度的变化。3.实验:把微小压强仪的探压部分伸人水中,观察液注高度的变化。4.讨论:微小压强仪伸入水中后.液柱高度的变化阐明了什么?5.小结:液柱的变化阐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力。*学生活动前,先要把微小压强仪的构造和使用办法介绍给他们。*讨论时,能够通过演示、重现实验成果来配合学生的分析。活动三:水的压力的特点(P11)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实验:在装满水的塑料袋的四周打上某些小洞,观察现象。2.讨论:实验现象阐明了什么?3.讨论:水的压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4.实验:在塑料瓶上的不同位置打洞,观察水喷射的远近,把实验成果统计在活动作业第39页上。5.讨论:实验成果阐明了什么?6.小结:水的压力是朝着四周八方的:水的压力和水的深度有关,而与水的多少无关。7.阅读:教材第49页的资料,理解人类对水压的挑战。*能够在一种塑料瓶上高低不同的位置依次打三个小洞。在另一种同样的塑料瓶上选择一处相同的高度打一种小洞.比较水的深度对水的压力的影响。也能够选择一大--4,两个塑料瓶,在高度相似的地方打洞,比较水的多少对水的压力与否有影响。*可运用有关音像资料进行介绍。第二学时:感受空气的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招标代理服务协议
- 2024教育培训费用协议协议
- 2024年车展参展商协议范本
- 保健食品区域代理协议(2024年)
-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 2024装饰监理服务化协议
- 2024年专业物流服务协议全书修订
- 2024年度电力工程技术合作协议
- 2024年企业万股股权融资合作协议
- 文书模板-《承重架使用协议书》
- 2024届新结构“8+3+3”选填限时训练1~10(学生版)
- JTT791-2010 公路涵洞通道用波纹钢管(板)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无人机AOPA驾驶证考试(视距内驾驶员视距内驾驶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 山东联通公司招聘笔试题
- 2024年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金属探测器检测记录
- 安全教育记录范文(25篇)
- 2024年供应链管理竞赛考试题库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习思想教材配套练习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