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责任危机报道的定位三重关系不可偏废_第1页
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责任危机报道的定位三重关系不可偏废_第2页
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责任危机报道的定位三重关系不可偏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事件报道与媒体责任危机报道的定位三重关系不可偏废

危机事件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信息交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高度敏感和动荡的危机事件,并以“零差”的速度迅速传播给成千上万的家庭。但是,多年来,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报道的滞后或失语已经引起公众的不满,而个别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无原则的渲染,则对公众的认知和情感产生了不正确的舆论影响。2011年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危机管理与媒体责任”上,大家一致认为,媒体应该对过去报道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行为得失进行反思,在危机报道中应有更多的担当,搞好危机报道三重关系不可偏废。一、媒体报道和渲染是过度的渲染危机总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但“坏事情好消息”,危机事件的出现,对于媒介而言,未必是坏事,恰巧相反,如果处理得好,完全可能因危机事件报道使一个媒体的形象大振。如海湾战争使CNN一举成名,伊拉克战争成全了半岛电视台等。由于竞争的需要,媒体进行危机报道时,往往追求轰动效应以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这是可以理解的。危机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派出主力团队奔赴一线,有的记者甚至献出生命。趋之若鹜的采访报道也是出于职业的本能,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展示自身价值,实现媒介社会功能的良机。但过分的渲染便有了炒作的嫌疑。如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起初出于多种原因,媒体反映迟钝,导致处理不够及时,事态不断扩大。随后,由于政府对隐瞒不报的官员进行处理,使媒介打消了顾虑,此后的报道,而且变本加厉,遍布各个媒介,使全国上下时时刻刻都感受到“非典”的威胁,这样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把“非典”的影响估计得过大,把“非典”的传染性描述得过于玄乎,把“非典”持续时间也估计得过长,这种过度的报道,起到了“放大器”作用,使人们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心理负担沉重。危机报道中,这种激进或迟钝都是信息不对称在危机传播中的反映。激进者信息量供大于求,一时间出现一个人人自危的假环境。如“非典”时期的抢购药品,预防感冒的10克装板蓝根从每盒6元涨到28元;日本核泄漏后,搜狐网转载了《东方早报》的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随后,全国各地突然发生“抢盐”风暴,各地食用盐被抢购一空,500克加碘盐竟卖到10元。有些股民甚至重仓买入相关股票。毋庸置疑,其中媒体的报道和渲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迟钝者信息量供小于求,使受众对危机缺乏应有了解,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导致危机迅速地扩散蔓延。因此,媒介应对危机进行适当的报道,应既能做到传播信息,警示公众,加强预防,又能做到不迷失,不误传,保证应有的分寸。二、对人性的背离危机报道中,大众传播媒介要始终保持“以人为本”这种理念,既保证危机中不同人的知情权和传播权,又体现对遇害者的同情,对危害制造者的鞭笞,对英雄精神的张扬;不能无原则地夸大或刻意渲染灾害的负面因素,不能无视灾难中人及亲属的情感承受能力,使受害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往往伴有一定的灾难出现,危机报道最容易使人看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灾祸,特别是其中常常包含着大量的血腥和强烈刺激性的情节,而有些采写者和媒体沉溺其中,专门寻求那些对人本能的刺激,血淋淋的图片,惨不忍睹的灾难现场镜头,还有对于灾祸细节的描述。如韩国人质金善日被伊拉克武装人员劫持后遭遇斩首,有媒体全程播放了金善日被斩首的每一个细节,血腥的场面,人质被斩首前的嚎叫,其家人披头散发、撕心裂肺的疼痛。还有萨达姆被执行绞刑的恐怖场面,本·拉登被击毙的惨像等,完全是一个恐怖片,让人毛骨悚然。即使一个十恶不赦者走向末路,也未必非要通过这种惨烈的画面来展示。放弃了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忽视对人的应有关怀,实质上是对人性的背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美国职业记者协会的《职业伦理规范》中有这样的表述:“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一般情况下,对于灾难、罪案现场,对于现场的死伤情况、罪犯的残忍程度,最好是概述、模糊而不宜描写、特写。文字、图片的表现都应当以不令读者惊惧、反感为限。尽量避免以特写展示死难者亲属悲痛欲绝的表情,尽量避免死伤者血肉模糊的画面或特写镜头,这既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准则,也是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要求媒体对于受众给予足够的关照。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时刻把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感情倾注在对危机报道之中。既向公众提供危机事件的信息,还要在事态的变化中,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心理安慰,减少其恐慌与紧张情绪,使心理的创伤得以抚慰,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复。同时,危机事件中可能有一些“好人好事”或英雄人物与行为的出现,还有党委、政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施救措施等,要及时进行报道,使灾难中的人们看到希望和光明,使全民族因灾害的发生更加凝聚在一起,从而增强抵抗灾难的勇气和信心。当然,关照受众也应该是以人为本原则之下的关照,不能单纯为了安慰受众而无视危机的存在,一味大事说小,粉饰太平。三、碘盐是救赎社会“保护”的有效手段面对危机事件中突如其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全社会容易产生惊慌、恐惧的不安心理。危机报道首先要向社会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这是职责所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社会雷达”,只做灾难材料的供应者和意见的反映者。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采写者要有所选择和取舍,一方面要敢于直击危机出现后相关部门态度冷漠、应对措施的缺乏等问题。如2008年我国南方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后,不少媒体如实报道了公路、铁路长时间阻塞,相关部门手足无措,救助措施迟迟不能到位等事实,立刻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是,危机报道更应以凝聚人心、提振信心为主导。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纷纷报道政府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的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特别是电视24小时滚动直播,更激发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许多媒体设置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向社会所有关注此次灾情的民众提供最新的消息,分析事件发展的方向,通过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动员功能。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导致核泄漏,商家借助媒介的影响,传播海水被污染,食用加碘盐可以防止核幅射的虚假信息,从而暴利促销。面对公众盲目抢购食盐哄抬物价的现象,全国许多传媒及时传递政府相关部门澄清事实、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商贩的具体措施。3月17日,抢盐事件发生,次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盲目购买食盐,没必要》的重头文章。文章从“碘盐能预防核辐射?”“我们会没盐吃?”“海盐会被污染?”等方面,让权威专家告诉百姓,碘盐是完全预防不了核辐射的,我们的海盐没有被污染,且我们主要是食用矿盐,所以不会没有盐吃。《北京新闻》节目热线虽然接到了很多超市、批发市场抢购碘盐的信息,但为了有效疏导群众恐慌心态和行为,节目组并没有派出大量记者扑向各“抢购点”,而是“追根溯源”,向各权威部门寻求真相,进行辟谣。尽可能降低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是灾难发生后的首要选择,其现实价值高于危机报道本身。灾难到来,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抢救被伤害人员和财产,一切为抢险救灾让路,这是最简单的价值取向。但有的媒体过分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要求营救行动为采访让路,甚至让灾难的承受者重现灾难现场,以供拍摄,这实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一个救灾现场,废墟中压着两位幸存者,某电视台主持人对营救人员说:“你让让好不好,我们先拍。”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