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增强自己的华夏认同观念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多角度对商鞅变法作出历史解释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实证比较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种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四大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②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③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1.情境再现——礼崩乐坏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①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②货币流通广泛③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政治①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②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评价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误区警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3.图解历史——商鞅变法►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成就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①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观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4.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5.误区警示——道家和道教(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2)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笔记:►知识点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内容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6.情境再现——百家争鸣关于“百家争鸣”,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指哪个群体?此论述反映了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提示:“新集体”指士人。反映了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或答: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7.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地位笔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改革■史料实证…………………史料一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解读: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变法改革运动。提示: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史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所推行的具体举措。解读: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商鞅变法的目的、策略等。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促使秦国强大,改革落后的制度,采取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提示: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什伍连坐。集权: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命。■素养阐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贵族专政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巩固和扩展自身利益,掀起了变法运动。(3)战争的频繁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开放探究………………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急剧的变化,从奴隶制度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在学术上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构筑成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摘编自《浅析先秦诸子思想异同》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先秦诸子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提示:示例: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素养阐释…………………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等重要思想的来源。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3.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希望富国强兵的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4.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课堂练习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进入战国后,周边的戎狄蛮夷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这表明()A.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C.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这表明民族认同观念产生并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之间的冲突,排除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2.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下表所示:朝代名称效益战国(秦)都江堰“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战国(魏)西门豹渠“以富魏之河内”汉朝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些工程的兴建()A.阻碍了经济交流 B.不利于商业进步C.促进了农业发展 D.实现了国家统一C[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因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阻碍”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进步,排除B项;战国是分裂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D项。]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变法。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富国强兵 B.强化华夏认同观念C.重农抑商 D.促进工商业的发展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纷纷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在乱世中生存下来,A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指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周边的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重农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