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邓玉华化学科调研测试命题思路及过程原创和基础体现化学1必修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查点要落脚于教材对应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变化,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素材的新颖性和问题角度的变式阅读量,分别设计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必修1四个章节的主干知识和探究思路试题情况教高一2010.doc高一化学2011.doc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新课程中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其价值和重要性。问题的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设置了八个模块,分别是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从内容的深广度来说,必修模块内容相对宽广,要求比现行课程明显降低。很多老师认为必修模块的内容深度降低、广度增大,但广度太广了,什么都不落实,学生把握不住,心中没有底。同时,跟过去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的知识体系线索不是很清楚,要求的深度、难度不是那么明确,也让老师们感到不适应。

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分类”是新增内容,也是贯穿变化最大、最不好把握的的第三、四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始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何抓住教学着重点和“方法学习”的基本策略?如何既能体现新课程思路,又能区别于其他学科、体现出化学学科的“分类”特质和价值?第二、三节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陷阱”重重,很容易仅考虑内容增减而“穿新鞋走老路”,一竿子插到底,造成课时不够(本来就很紧),学生严重消化不良。因此对学生原有准备状态的分析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定位,与原有教学比较,更需要耐心和智慧。再如“新教材蒸馏装置没有温度计,要不要补充初中图片或实物对比,需不需要安排学生讨论活动,或教师怎样进行说明”等教材教法分析,是新课程中教师解读课标,理解和分析教材编写体系与意图的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基本要素

学习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确定学法分析教学基本设计首先要分析所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其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功能定位。解剖教材编写意图,理清课题→节标题→教材内容的体系关系;所学内容在阶段性、水平考试、高考等的要求与考察方式方法;确定重点和难点。不仅要分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其在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不同节标题下的位置和篇幅,从而对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易错点等学习注意事项进行初步确定。

学习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知识的整体背景、发生时的关联或演绎框架做一概括性说明。因此教师需对教材素材作总体思考,提出创造性的处理意见,如教材的文本内容、表格、讨论活动、实验等。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教材编写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体系的基础。把物质分类编排在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并通过归纳和总结学习简单分类法,对初中化学已学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整理。内容: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1)新旧教材的对比(2)本节是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在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学习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所谓“承前启后”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对酸、碱、盐、氧化物知识进行梳理,还能在以后学习中用分类的思想认识其他物质及其变化。3.教材素材处理(1)新课引入:建议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体会分类的好处:比如将学生用的笔进行分类。并用ppt展示图书馆怎么陈列图书、超市怎么摆放物品、实验室是怎么存放药品。(2)P24思考与交流1的处理:准备5种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碳酸钾,让每一小组(4-6人)学生讨论找到分类依据后进行分类,并填写学案。可采用小组交叉检查(也可投影后订正)。增加碳酸氢钠目的就是为了和碳酸钠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找分类依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阅读P24相关内容及图2-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交叉分类法的依据: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3)P24思考与交流2的处理:学生举例,老师点评。(4)树状分类法的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模仿画出图2-3,建议把单质再分为金属和非金属,再把给出的具体物质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完成学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树状分类法的依据:将某些方面相似的物质归为同一类,然后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的方法。(5)P25实践活动1的处理:可作为课后练习处理。3.教材素材处理

(6)P25实践活动2的处理:作为交叉分类法的巩固练习完成P29习题2;(7)P25实践活动3的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宜拓展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离子反应、第三章、第四章有专题讨论和归纳),建议把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对应引申出两条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盐在完成Ca和C元素转化的相关反应方程式后,再将金属和非金属各举一例,让学生体验转化关系,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才用图表示酸、碱、盐、物之间的转化规律。(8)P25实践活动4的处理:学生自学讨论完成4.需补充的素材教学媒体:学案、多媒体设备、PPT等化学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碳酸钾例如,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选修5第三章第1节“醇酚”中的乙醇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表1: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内容标准和活动探究对比表2: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对比

教材编写意图①教材编写课题节标题内容间的编写体系理解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文本内容

③教材素材处理表格(每一课时)讨论活动实验、课后习题④需补充的素材,参考内容标准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关键在于目标的主体性,即必须针对施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及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学习的欲望和心向是属于学习的动力部分,因此,学情分析的另一要素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等。学情分析①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②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好的影响不好的影响缺陷、存在错误或不足的认识本节教学中在哪个环节进行补充、补充多少例: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1.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1)学生已经了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不清楚。(2)了解几种常见酸、碱、盐(如下图),但没有形成概念。初中教材弱化了“酸、碱、盐”知识的系统性,知识是以零散的识记为主,无相关通性的知识储备。

(3)学生知道“解离”却并不知道电离和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4)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5)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但探究的质和量都不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2.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对本节学习的影响好的影响: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活动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初步具备实验的基本技能。不好的影响:知识零散,不成系统,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不强。教材素材处理建议:(1)P30电离相关文本内容学生观看导电性实验视频后阅读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分析并完成学案。根据自己理解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2)“图2-9”提出问题“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Cl-的变化,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也可采用观察FLASH后,学生归纳),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后,完成学案,学生展示,评价和总结。(3)P30电解质相关文本内容,在问题情境下阅读教材,根据自己理解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完成学案,学生展示,评价和总结(建议只补充非电解质概念对比区分,对强弱电解质内容不作补充;设计概念判断题和概念选填题两种类型的巩固练习)。(4)P30“图2-9”下方文本内容“电离方程式”,结合“图2-9”理解引出“电离方程式”书写,以常见强碱、盐为例,学生模仿、思考归纳总结出电离方程式书写方法并完成学案。(5)P31“思考与交流”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形成酸、碱、盐的概念。

4、需补充的素材

导电性实验视频、电离FLASH学习目标确定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可采用明确、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必要诊断,根据课标和教材,确定基础性目标,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其次,根据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拓展性目标。拓展性目标不仅指根据基础性目标确定的有根据且恰当的某一知识要点的延伸,更应包括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性要求。拟定拓展性目标时,要依据课标和教材的阶段性,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重点把握好深广度。

教学目标确定1、通过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解电离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2、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知道电解质概念,知道几种常见的电解质。3、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知道酸、碱、盐的本质并形成概念。4、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法分析

新课程教材教法分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法分析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和困难进行分析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学科兴趣及学习信心了解和细分学生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课前已经做了什么等选择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探究、有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提高学习、探究的能力。

比如,必修1教材30页图2—3,最初的建议是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学生观看;换个角度,发现“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更多指向对学生观察和微观想象能力的要求,素材处理应改为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Cl-的变化,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同时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对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解电离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

例如: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章定稿.doc必修1第一章学案修改.doc教学设计的原则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获得进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出现的顺序,到学习活动设计与学习质量的指标设定,再到习题训练的类型和层次,都应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宗旨。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学习意向,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目标性原则

准确、清晰地设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要对学习的进程和质量进行评估和判断。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为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提供一个明确而有效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依据或标准,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出发点,也是直接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终点。为此,目标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即教学的可行性。指教学内容要求与形式同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要适当,进展的跨度要适中,要落实于“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学内容同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距离太远,学生缺乏必要的经验基础,势必导致跨度太大,难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消极迁就学生的已有水平,要求过低,步子太小,缺乏必要的挑战,也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最近发展区”和“已有发展区”的区别,跨度太大和太小,都不符合可接受性的根本含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课的类型及教学方法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依据学习的需要与各种教学方法所固有的特点,灵活应用,相互配合,使教学获得最佳效益。“教学无定法,但教学需得法”。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经验传输,其成效首先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把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向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即指向于学生的意义建构。因此,对于听讲、观察、思考、实验、交流等化学学习活动,不宜片面强调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