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_第1页
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_第2页
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_第3页
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_第4页
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五、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第三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第三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Clicktoaddtitleinhere4456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涵义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1、涵义:选修制度是现代中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它有广狭两种涵义。广义: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分轨(分科)型课程体系。狭义:是指将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种,通过二者的种种组合编制课程的方略系统。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正式确立:1869年,美国化学家、教育家埃利奥特

,哈佛大学1893年,倡导在中学开设最早实行: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柏林大学GrowthStartJump目前20c初

19C初——19C70S充实或改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制度的基石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从内涵发展来看:初中阶段: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高中阶段: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形成特色

课程,主要表现为:第一,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学科体系第二,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第三,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第四,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个性:指个体拥有的“独特性”,意味着个体最能发挥自身存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特征。属于内心精神世界的范畴,即是涉及主体的感受、观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范畴。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要求一方面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承担塑造学生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社会化的课题。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可归结为“公平发展”

“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二者具有等价性,即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

在主次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再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成为

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公平发展”的理念:指一切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二者对立统一,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螺旋式课程提出者:布鲁纳变动:凯勒,逐步深入课程涵义: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学科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能够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较好的结合起来

: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涵义: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能较好的反应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课程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

:不能恰当体现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也不利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结果尽可能早的反应在教学中。五、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直线式课程相互独立互相补充(一)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二)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点(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四)隐性课程的开发问题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1、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克伯屈20世纪初,杜威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附带学习”就是伴随着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情感。(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1、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克伯屈克伯屈提出“附学习”。克伯屈认为,整体学习包含三个部分:“主学习”(直接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

接获得知识与技能。“副学习”(相关学习):指由“主学习”而联想到的有关

知识与技能。“附学习”(间接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经获得,便会持久保持,影响一生。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批判课程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揭示班级生活或学校生活的社会关系结构总的隐性信息教育社会学者(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20c60s隐性课程概念被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揭示学校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研究维度(美)杰克逊(美)鲍尔斯、金帝斯(美)阿普尔、吉鲁、威利斯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杰克逊1968年出版《班级生活》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隐性课程”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性。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班级生活要素

群体

权利

表扬学校隐形课程的基本结构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杰克逊

总之,结构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学者把隐性课程视为蕴含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班级生活结构、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为深入研究隐性课程奠定了基础。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批判课程理论20c70s后期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抵制性的隐性课程鲍尔斯、金帝斯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阿普尔、吉鲁、威利斯批判课程理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美国激进主义教育学者:鲍尔斯、金帝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建立了“经济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不仅“再生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而且“再生产”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结构。阐明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结构的和意识形态的联系的关键理论便是隐性课程的理念。他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批判课程理论——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的社会关系所包含的特殊的隐蔽的信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隐形课程研究的流变

“低层次”的个体相互作用形式(集体共享)“高层次”的个体相互作用形式(个体竞争)对峙“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形式(等级制)“低层次”的社会组织形式(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