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_第1页
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_第2页
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_第3页
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_第4页
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新疆民间文化考察

2011年8月11日至24日,由中国通俗艺术协会和自治区文联、新疆通俗艺术研究会联合调查小组率领的78名中国通俗艺术专家对新疆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团越天山,跨戈壁,走草原,住毡房,辗转奔波5000余公里,先后到了吉木萨尔县(属昌吉回族自治州)、福海县、布尔津县(以上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博乐市(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源县、尼勒克县(以上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静县、库尔勒市、博湖县(以上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和乌鲁木齐市等15个县市,考察了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达斯坦,蒙古族的“江格尔”及“托布秀尔”、萨吾尔登、长调、马头琴,锡伯族的贝伦舞,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赛乃姆、麦西来甫、手鼓舞等,调查其保护、传承情况;看望、慰问了一批民间艺人,其中多位民间艺人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到了新疆,深入民间,才知新疆民间文化之美、之丰富。一、民间文艺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个多民族地区,有47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834万多人,占全疆总人口的43.35%,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以及东疆的哈密、吐鲁番等地区。除维吾尔族外,世代居住在新疆的还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哈萨克族占全疆人口的6.47%,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回族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焉耆回族自治县;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柯尔克孜族80%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锡伯族大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塔吉克族60%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汉、锡伯、满、达翰尔等民族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锡伯、满、达翰尔等民族部分群众信仰萨满教;汉族中还有一些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道教。宗教在新疆相当一部分群众中影响较大,如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他们的不少风俗习惯就源于宗教。各民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新疆民间文化考察团在新疆期间,先后观看了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维吾尔族民间歌舞表演12场:在福海县观看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在布尔津县禾木乡“苏力德家访”点观看蒙古族图瓦人的演出;在和布克赛尔县观看蒙古族《江格尔》及“托布秀尔”、长调等歌舞表演;在博乐市观看蒙古族《江格尔》、“马头琴”、长调等歌舞表演;在察布查尔县观看锡伯族贝伦舞;在库尔勒观看木卡姆、赛乃姆、民间艺人弹奏等维吾尔族歌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歌舞表演,加深了我们对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文艺精品的了解。“阿肯阿依特斯”新疆人习惯称作“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阿肯”是哈萨克族人对歌手的称呼,在哈萨克族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阿肯是世界上的夜莺,冬不拉手是人间的骏马”。每逢阿肯弹唱会,远近的人们身着盛装,骑着马,弹着冬不拉载歌载舞来到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场献艺,听众们喝彩助威,经常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地尽兴。他们所唱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为全面反映哈萨克族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阿依特斯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斯坦,原意为叙事长诗。在新疆,有维吾尔族达斯坦、哈萨克族达斯坦及柯尔克孜族达斯坦。哈萨克族达斯坦大约诞生于公元9世纪到10世纪,由民间诗人、歌手长期传唱加工而成,是哈萨克族民间口述的文学形式,情节复杂,篇幅很长,一首达斯坦往往要唱上一天一夜。善于演唱这种达斯坦的人被称为“达斯坦奇”。表演时,用冬不拉伴奏,多为自弹自唱。唱词富于哲理和智慧,给人以深刻启迪。闻名遐迩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英勇、聪慧的卫拉特蒙古人为中华文明和人类文化宝库所增添的瑰宝。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在不断的演进发展过程中融汇了蒙古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蒙古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江格尔》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长达10万多行。史诗的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具有蒙古说唱艺术的特点,语言丰富优美,风格粗犷豪迈。新疆锡伯族能歌善舞,贝伦舞最受欢迎。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只要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在锡伯人眼里,东布尔与贝伦舞是一个整体。凡是有东布尔的地方就会有热闹的贝伦舞,而且只有在东布尔的伴奏下,才能使贝伦舞更原始、更自然、更和谐、更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布尔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使贝伦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舞蹈。目前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已搜集到十六七种东布尔曲子和贝伦舞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是“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木卡姆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穹乃额曼”(大曲),第二部分“达斯坦”(叙事组曲),第三部分“麦西来甫”(歌舞组曲)。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为期14天的考察中,我们既欣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汁原味的”演出,也看到了一些专业歌舞演员的表演。“原汁原味的”演出让我们感受到了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专业演员的演出又使我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收获。凡搬上艺术舞台的,均为经过提炼的、选择的、升华的、改造的,这些艺术化的表演更受年轻人的欢迎,更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演出的并存,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主要靠三种形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会传承。这三种传承方式中,风俗习惯、口头遗产的语言类常常需要社会传承,其他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主要靠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在库尔勒市,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家族传承的例子。在市文化活动中心,我们观看了库尔勒赛乃姆、民间艺人弹奏等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其中第一个节目叫“家庭麦西热甫”,主角是库提热提汗。库提热提汗是库尔勒市普惠乡人,为库尔勒的民间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不但独自养活自己的十个孩子,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了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通过代代相传,现如今她们家族中最小的传承人只有6岁。由于她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2008年库尔勒市已申报“自治区级文化大户”。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能够比较真实、比较完整的或者说“原汁原味的”保存民间文化,也符合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但它更是传统农牧时代的一种传承方式。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民间文化的保存与弘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护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疆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认定、发现、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大力提倡、组织传习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将非遗工作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建立教育传承基地。这样,就出现了新的社会传承方式,即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传承。民间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调查、认定、发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一方面,这也是更重要的,就是通过普及、教育的方式进行全社会的传承。大力提倡、组织传习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将非遗工作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建立教育传承基地,自然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承方式。传承民间文化,“灌输”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新的方式传承过程中,一些歌舞形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为了表演的需要,或者为了容易被受众接受,民间文化在传承中有所“变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民间文化从来都是活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传承。这种“变异”,其实就是发展。说新疆各地、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自然是说它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这方面,锡伯族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锡伯族是我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现有人口不到20万,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省区。新疆也有锡伯族,系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从东北地区调来戍守的。2003年人口普查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03万人,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喀纳斯湖畔,还居住着一个原始部落,人口不多,还不到2000人。他们以山林为家,以放牧、狩猎为生,不与外族通婚,自称图瓦人,以成吉思汗为自己的先祖。关于他们的来历,有这样的传说:成吉思汗征伐西域,他的次子察合台派遣了一支先头部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后来,这支队伍在阿尔泰山的深山老林中迷了路,神秘地消失了。据说,这支迷路的先头部队后来就定居于喀纳斯湖畔。图瓦人世代垒木为屋,善于骑射渔猎,保留着原始的萨满宗教仪式和图腾崇拜,秉承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游牧文化,流传着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他们每年都要开展祭山、祭水、祭天、祭树、祭鱼、祭火、祭敖巴、祈佛和诵经等宗教活动。听图瓦人吹“楚尔”是一种享受。“楚尔”是用喀纳斯湖边生长的一种叫“芒达勒西”苇科植物茎秆掏空钻孔后做成的,看上去有点像箫,大约有50厘米长,下端略粗,有3个用于演奏的孔。这种乐器吹出来的曲调沉郁苍劲,整首曲调比较平直,变化不大,但极具震撼力。有学者认为“楚尔”就是现存的古代乐器胡笳,也有人说“楚尔”是一种从未被发现和记载的乐器,更有人说它是古老音乐的“活化石”。三、和静县的程序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各级文联、民协组织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建立自治区级、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加大资金投入,为传承人的文艺活动与实际生活困难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命名一批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术传承人,鼓励传承人开门授徒;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这其中,十二木卡姆和库尔勒赛乃姆的保护与传承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长期以来,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艺术都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这种传承形式,在岁月的荡涤下,极易流失。加之十二木卡姆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十二木卡姆已濒临灭绝。为了抢救这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万桐书、刘炽等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开始了艰辛的挖掘、整理工作。音乐家们找到“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老人,用一台老式钢丝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用了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经过整理和编辑,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为了加强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政府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还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在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库尔勒赛乃姆就是其中一支绚丽的奇葩。库尔勒赛乃姆歌舞一般多在婚礼、节庆等庆典活动上表演,舞蹈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舒畅,时而如燕雀展翅般飞舞,时而如旋风般旋转,令人赏心悦目。它将库尔勒人的精神风貌以及特有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个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新疆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但当时的库尔勒县委、县政府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政府依然大力关心支持库尔勒市有名的民间艺术家艾伊提·萨迪尔,请他将自己传唱一生的库尔勒赛乃姆歌曲中由三、四、五、六变构成的36首赛乃姆歌曲加工整理后提供录音,并将以上赛乃姆歌曲的配套舞踏动作传授给年轻的舞蹈演员,这才使整套库尔勒赛乃姆歌舞能够传到今天。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系东归土尔扈特的主要聚居地,拥有独具东归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静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自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在和静县全面开展以来,全县已有两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新疆蒙古族那达慕节;5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新疆蒙古族那达慕节、新疆蒙古族奶酒制作技艺、新疆蒙医药、新疆蒙古族婚俗;44个项目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5个项目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静县除了在东归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传习活动,举办培训班,还非常重视教育传承,将非遗工作从娃娃抓起,在和静县一中、四中、—小、二小都建立了教育传承基地,并颁发传承基地牌匾。县文化部门还自己筹措资金,试发行了《江格尔》校本教材。结合“文化遗产日”,他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建了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充分展示和静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县人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据长期从事新疆民间文化研究与出版工作的新疆民协主席马雄福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新疆民协组织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等开展了普查。他们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史诗的采录、整理、出版、翻译和研究为重点,先后出版了柯尔克孜文版《玛纳斯》8部18本书,共23万行,并进行了汉译工作;出版了蒙文版《江格尔》70章和资料本14部,汉译本6部;《格斯尔》史诗出版了3部资料本。采集了“玛纳斯奇”、“江格尔奇”和“格斯尔奇”各类演唱版本盒带近500盘,并对录音带进行记录、整理。多次成功组织、举办和参加了三大史诗工作成果展、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通过举办民族文化展览进行展示弘扬,为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专门制定了尊重、继承、保护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有关条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发现、鼓励和培训这方面的人才,把扶持与抢救工作落到实处。对确属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名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首先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指定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所谓“特别委托项目”,就是指中央领导特别委托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2011年2月,国家又专门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事实充分说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文联、民协组织的不懈努力,在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也才使新疆民间文化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保存。四、演唱:“哈萨克斯坦达斯坦”传承人在当地都有较高的威信,在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方面起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中国民间文艺家新疆民间文化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了新疆各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每一处演出现场,民间艺人们都是早早赶到,认真表演,有的民间艺人已是古稀之年,仍是精神矍铄,全然不顾年老体衰,不顾高温酷暑,有的民间艺人竟然步行五六十华里赶往演出地点,充分表现了他们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8月12日,我们在福海县看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9岁的哈孜木·阿勒曼老人;8月14日在和布克赛尔县看望了《江格尔》演唱大师、86岁的加·朱乃老人和国家级长调传承人、69岁的加·道尔吉老人;8月16日在伊犁州伊宁市看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大师阿迪力汗·阿不都拉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库尔曼江·孜克热亚;8月17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看望了国家级贝伦舞传承人、75岁的月香老人。……在同他们及其周围的群众交谈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一名杰出传承人,就是一部民间文化大典,一座民间文化宝库。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当地都有很高的威望,很受当地人的尊重和羡慕,在保护、传承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哈孜木·阿勒曼是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人,他13岁开始学艺,是至今唯一能说唱104首“哈萨克族达斯坦”的传承人。在这104首达斯坦里面,有历史故事、英雄传说,有爱情故事、革命传奇等等。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存的哈萨克族达斯坦文学作品有200多部,而哈孜木老人能唱其中的104部,是目前民间吟唱达斯坦数量最多的人。他不但可以吟唱104部达斯坦,而且可以在不翻看任何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就能将一部上万行的哈萨克族达斯坦完整地演唱出来,因此,被人誉为“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和“活化石”。2008年,“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4月24日,哈孜木老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成为“国宝级”的人物。加·朱乃老人是第十三代江格尔奇的传人。“江格尔奇”就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是这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今年86岁的加·朱乃老人能演唱《江格尔》45章、24万行,被国际史诗学会主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约瑟夫称之为“当代传唱《江格尔》史诗的杰出代表,是大师级的民间艺人”。朱乃老人的太祖父能说唱70部《江格尔》,他小时候受父亲和爷爷的熏陶爱上了《江格尔》说唱。1981年朱乃老人说唱了45章《江格尔》,同年12月文化部正式任命朱乃老人为江格尔奇。朱乃老人现在除了重大节日出来活动,其余时间都用在了整理记录《江格尔》诗章和培养弟子上。生活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村的农民月香是锡伯族贝伦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12岁开始自学贝伦舞,积累了丰富的贝伦舞表演经验,舞蹈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在此基础上,她又对锡伯族汗都春、锡伯族民歌进行了无数次的表演和研究、创作。在1991年察布查尔县首届锡伯族贝伦舞大赛活动中,月香荣获表演一等奖。她曾在1986年至1995年代表锡伯族多次去乌鲁木齐、克拉玛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