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患者的皮肤组织学改变及角蛋白10的表达_第1页
黄褐斑患者的皮肤组织学改变及角蛋白10的表达_第2页
黄褐斑患者的皮肤组织学改变及角蛋白10的表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褐斑患者的皮肤组织学改变及角蛋白10的表达

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免疫性色素增加性疾病。亚洲人主要生活在脸、脸颊、下眼睑、鼻根等部位。对黄褐斑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很少。角蛋白属于细胞骨架中中间丝蛋白家族,它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也间接反映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我们利用常规HE染色、Fontana-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了黄褐斑皮损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角蛋白10的分布情况。1材料和方法1.1两组患者术后皮肤主动对照检测取16例黄褐斑患者的睑袋整形术后外眦处多余皮肤组织做病理检测,取5例无明显色斑的睑袋患者术后皮肤作对照检测。所有黄褐斑患者均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关于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1.2试剂抗体:CK10McAb(克隆号:DE-K10)为福建迈新公司产品,SP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公司产品。1.3免疫组化结果1.3.1皮肤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作石蜡切片,按照常规方法行HE染色和Fontana-Masson染色(胶原纤维采用VanGieson氏液作对比染色)。1.3.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1)石蜡切片用二甲苯脱蜡水化;(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H2O2甲醇水溶液室温下10min;(3)抗原修复:采用热修复法;(4)正常羊血清封闭,室温10min;(5)滴加角蛋白10抗体在湿盒中,室温或37℃,1~2h,PBS洗片;(6)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室温10min,PBS洗片;(7)滴加适量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室温10min,PBS洗片;(8)DAB显色约3~5min,显微镜下观察至特异性染色清晰,终止显色自来水冲洗;(9)苏木素复染;(10)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观察。棕黄色为阳性反应。1.3.3免疫组化结果判断:选取5例黄褐斑患者和5例无色斑皮肤的CK10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每张切片在40×10光镜下随机观察3个表皮层的视野,共观察30个视野。表皮层细胞胞浆上呈现棕色或者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半定量判定:(1)染色强度:无染色为0分,淡染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2)阳性细胞计数:细胞阳性数≤5%为0分(阴性),5%~25%为1分,25%~50%为2分,细胞阳性数≥50%为3分。取两项总分,0分为阴性-,1~2分为+,3~4分为++,5~6分为+++。1.3.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病损皮肤和正常皮肤CK10表达的差异。2结果2.1黑素—组织学特征:黄褐斑皮损处表皮变薄,角质层增厚。基底层和棘层细胞周围可见明显色素颗粒,HE染色中黑素颗粒呈红褐色,Fontana-Masson染色中黑素颗粒呈黑色,胶原纤维呈红色。色素大多数位于表皮基底层和钉状突,少数位于毛囊上段、基底上层及真皮层,并呈伞状或者帽样包绕在细胞核周围。真皮胶原紊乱、断裂,皮肤附属器数量较少。非病损皮肤真皮层胶原密度高,排列有序,汗腺、毛囊数量较多,基底上层和真皮层少见色素颗粒(见图1~4)。2.2黄斑病损基底红外纤维膜的表达CK10在正常皮肤和病损皮肤的基底上层、外根鞘内层和皮脂腺腺泡的外层均有一定程度表达,但在黄褐斑病损基底上层中表达更为明显(见图5~6)。2.3统计评估病损皮肤和正常皮肤CK10表达具有一定差异(P<0.05),CK10表达增强,见表1。3黄斑的变化情况黄褐斑在亚洲人种中发病率很高,目前黄褐斑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主要由于黄褐斑的病因尚不清楚,关于黄褐斑的病理改变也存在很多争议,具体有:(1)一般认为黄褐斑的表皮层黑素含量增加,但黑素细胞数目是否有增加存在争议;(2)一般认为黄褐斑位于表皮层,是以表皮为主的皮肤内黑色素增多,但是否存在真皮型黄褐斑也有争议。最新的黄褐斑诊断分类标准也只有按照部位和病因分类,无病理分类。国内对黄褐斑的研究文献大多以治疗效果评价为主,少数学者研究了诸如干细胞因子及其配体c-kit受体的表达情况。因此进一步研究黄褐斑的病理改变是有意义的。黄褐斑的形成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界因素。根据临床经验,黄褐斑的发生部位多为颧颊部,此处暴露突出,皮肤薄,皮下脂肪少,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害,容易发生皮肤老化和形成色斑。我们的病理切片结果表明,黄褐斑皮损表皮薄,皮肤附件和皮下脂肪少,所以较易干燥,皮肤老化较快,角质层明显增厚。色素颗粒由黑素细胞合成,黄褐斑患者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黑素颗粒通过黑素细胞树突进入角质细胞后像伞样或者帽样覆盖于细胞核顶上方,保护细胞核免受紫外线辐射损伤。因此,黄褐斑的生成除了内分泌因素之外,也可能是身体抵抗外界侵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的结构蛋白和主要蛋白,直径约为10nm左右,它在细胞内形成广泛的网状结构。角蛋白的分子量为40~68KD,随着细胞的分化程度增高,细胞表达的角蛋白的分子量也随着增加。研究表明,细胞角蛋白与很多遗传性皮肤病密切相关,如银屑病、鱼鳞病、表皮松解症和毛囊角化症等。一般认为CK1和CK10等分子量较大的为分化相关角蛋白,主要表达于有丝分裂后期的基层上细胞,在细胞增殖活跃的情况下如肿瘤、创伤下CK10表达下降。实验研究表明CK10抑制肿瘤形成和细胞增殖的能力源于它具有独特的N末端和C末端,因此CK10不仅是作为细胞骨架的中间丝结构,而且还影响表皮细胞的肿瘤易感性。黄褐斑的发生也具有某些遗传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