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_第1页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_第2页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_第3页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_第4页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戊戌维新时期的文化主张与文化转向

在1898年的维新运动中,《时间》报告“传播改革的力量,影响最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上,其文化倾向并非首尾一贯,前后一致,而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倾向。本文试就该刊前后不一的文化主张及倾向作一具体的论述,并对其文化转向的原因略作探讨。一西方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文化制度具体说来,以第56期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时务报》在文化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习俗观念层面均提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主张,扩大维新文化的影响,是维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后一阶段在文化建设上明显消极、保守,不复有维新文化气象,完全成为政府的舆论阵地。我们先来看看前一阶段的文化倾向。在制度层面上,《时务报》强调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时代进步的关键。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时务报》的成就不在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揭露、批判现存官制机构臃肿、上下隔阂、效率低下、官场腐败、人才浪费等种种弊端,而在于认识到官职之变不能从传统中找出路,应以西方议会民主制度为圭臬。它一面大力介绍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一面明确主张“设议院”、“伸民权”,弹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种效法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专制制度的藩篱,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从物质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实质性转变,是维新文化的精华所在。《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第9册)、《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第41册)、《开议院论》(第43册)等数篇文章均为这一时代强音的体现。这些文章从进化的观点、救亡的目的、历史的教训、世界的眼光出发指出了实行民权的时代必然性:“至今日……求与西人相角,亦惟曰复民权,崇公理而已。”(第4册)“苟欲聚其权以办庶务,则非先立议院不可矣。”(第43册)一些文章还提出了开议院的种种具体办法3。与封建官制息息相关的是科举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个传统教育体制。对科举制,《时务报》大加挞伐,不遗余力。认为推行与经世无关的科举制造成的只是各行各业的无用之才,但自强无门,更是亡国之源,所谓“覆中国亡中国,必自科举愚民不学始”4。故须废除这一愚民制度。这也可算得上是日后废除科举制度先声了。与此相应,则须借鉴西方,采取新教育体制来适应新的形势。那就是在教育方法上,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上,兼通中西;教学范围上,遍设新式学堂,提倡女学;同时为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新型师范教育5。如此系统全面的学西教育主张,在当时显然是新颖而且急需的。对文化的物质层面,《时务报》也花了相当的篇幅专门论及。与洋务文化侧重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不同的是,《时务报》在新的形势下,主要针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商业文化提出了系列颇有新意的建议。其核心是:使商业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民族工商业的相互流通,切实保障民族工商业的权益,以最大可能与西国争利6。文化的观念习俗层面系文化的深层层面,积淀深厚,很难在短期内改观,而封建时代的许多陈规陋习又正是死拖近代化进程的巨大阻力。观念不更新,一切变法、改革终难落实,在这方面《时务报》也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努力。一、女学衰微的社会一般说来,女子教育水平的高低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面对当时女子仍被排斥在求学大门外的传统惯例,《时务报》宣称,这既违“公理家之言”,又失必需之“母教”、“胎教”,对比西方女学兴盛的情况,女学的衰微还有可能使国家难以生存7。故须提倡设立女学堂,以培养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型妇女,“为大开民智张本”8。《时务报》除在时论中大力呼吁倡女学,刊登女学堂章程外,还注意在编译栏目中介绍国外女学的最新动态,如第56册“法文译编”中的《巴黎新开女学会》,介绍巴黎新开女学会的情况,第31册“英文报译”中的《重妇女论》,提及日本大隈伯爵在日倡女学事。上述种种举措,在打破陈腐观念,扩大民众视野,促进妇女解放,提高民族素质诸方面均有开先之功,推进之力。二、严加禁止规范近代不缠足运动在甲午战后由维新派掀起,《时务报》配合这一移风易俗的运动,连连发文历数缠足时种种的惨相,痛斥这一丑恶现象“几于人神共愤”9,并将缠足陋习上升事关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这一恶习不除,不但使广大妇女在外敌入侵时任人宰割,而且令她们不能教子佐夫,又使男子丧志,祸患无穷10。故须采取各种措施严加禁止。同实际行动相呼应,《时务报》相继刊出《戒缠足会章程》、《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等各种章程,又及时介绍各地不缠足会近况,鼓励民众支持参与这一活动。同时连续几期开出“戒缠足会博议”一栏,广登来稿,造成声势。此外,第35册还在“英文报译”中刊登《劝中国女子不宜缠足》一文,借一外国女士之口,苦口婆心劝国人去此恶习。这样各种舆论汇聚一起,同社会上的实际行动一呼一应,其社会影响不言自明。倡女学和戒缠足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实质都是为了破除陋习,宣传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增强国力。这始终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大艰巨任务。《时务报》在这方面所作的大量开创性的舆论宣传,影响是深远的。三、“中本”与“西政”中西文化观是一个至今仍无定论的复杂问题。在当时,顽固派完全死守传统固不足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貌似公允,实际也不可取。《时务报》对此的态度相对要公允和开放得多。对中西之学,《时务报》总的倾向是:中西会通。认为中西不可偏废,“舍西学而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11。在列强环伺的当时,《时务报》根植于文化的民族性,强调以中学为本,无疑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必须清楚的是这种“中本”与洋务派的“中体”是有区别的。“中本”强调的是六经大义与历代兴衰之由的有机统一,即“通过六经经世之义,历代掌故之迹,知其所以然之故”12。认为在此基础上“参合于西政”,方有实效。而所谓西政,乃以“宪法官制为归”13,“略以公理公法之书为经,以希腊罗马古史为纬,以近政近事为用”14。可见,这种参合倾向于中西在根本的政治体制的层面进行融会,这就不是严复所讥洋务派之牛体马用了。这种会通观还强调,在中西文化观上,万不可“必存中西之意见”,否则“大局愈难矣”15。对待西方文化,注重全方位引进。与洋务文化不同的是,《时务报》不仅仅主张广译格致之学,而在认识到“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的基础上,认为“翻译政事之书”,比格致之书尤为迫切16。这就突破了洋务文化仅着眼于技术文化的局限性,而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毫无疑问,前一阶段《时务报》在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的,为维新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过,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文化倾向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在开议院的问题上,出尔反尔,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对西学,或简单比附中学,或持“西学中源论”;将三代文化、孔子之学拔到不合实际的高度17。二关于新政的推行如果说,制度层面上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观念层面上主张中西会通乃是维新文化的突出体现的话,那么从第56册开始,《时务报》的文化倾向基本可以说退到了洋务文化的水平。从刊物自身的内容上看,时论本是集中体现《时务报》文化倾向的部分,但自第57至60册竟没有一篇真正的时论。有的只是连篇累牍的“福州船政洋监督上船政大臣裕制船条陈”充数其中,不外洋务滥调。从第61册至69册,9册中才有11篇篇幅不大的时论(而前一阶段每册基本均有两篇以上内容丰富的时论)。它们是:《无锡白话报序》(61册)、《近代政教之原》(63册)、《保富论》(64册)、《论将来必至势》(65册)、《论变法当务为难》(66册)、《崇实论》、《说铁》、《论阻挠新法之害》(67册)、《愤言》(68册)、《论西人处置东亚之意》、《论宜令全国讲求武事》(69册)。这些文章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上,在对外方面,极言外人凌侵的严峻形势,以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有的文章认为,以国人目前“不明不强散涣失势之众”与外人相敌,必将有华人日贫、将受外人苛税之害、将受外人苛法之害乃至宗教文字语言将亡失等十七条危亡之势(65册)。有的文章专就当时上海四明公所事件中华人被枪杀十余人的情况发表评论,悲愤地指出,当时西人视华人如牲畜,华官畏西人而草菅人命,华人极度自卑甘为人下的现状,说明了华人之贱已到了极点(68册)。有的文章就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划分势力范围的这种“处置东亚”的新情况,对西方列强进行了强烈谴责(69册)。对此,解决之道在于“我君臣上下,其悉惟武是事”,使中国巍然成尚武之国。并提出国家改革统率体制,改募兵为民兵,民间速办民团等四项具体措施(69册)。在内政方面,主要就当时已举行的一些新政发表看法,或认为当时“病中国者三”,相应的解决之道乃在“废科目”、“破资格”、“除例案”三项;或对种种守旧势力阻挠新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揭露,认为“今日之祸,不在外寇之交至,而在廷臣之不忠;不在众论之不齐,而在大臣之阴阻”(67册)。在政治的学理层面,认为今日之专制独裁之政法,乃秦人之政法,而专制之源在于“秦法依于性恶”,故日后当奋于公理而弃私智(63册)。经济上,一是提出“保富”的论调。认为富国的大端有两条途径:开利源,敛民财。前者指开矿、商务、种植、制造等,但这是“不可期”的远效,切要的近功则是将中国已有的商业,加以整顿,扩大税收,同时激励民众,在危机面前,视报国如保家,国家需款,踊跃捐之(64册)。二是强调“铁”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而欲言强也,其必自铁始矣”,有求铁之人、治铁之人、用铁之人则中国强(67册)。在文化事业上,认为“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61册)。通过办报,介绍古今中西及西政西学。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时务报》,关注的重心并不在文化的建设,而在如何直接对付外侮。在途径上,避而不谈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层面的东西,对西方文化本身的林林总总也毫不涉及。一些文章只是侧重揭露新政实施中种种阻挠新法实行的情况,或就新政本身提出一些改良建议。我们知道,光绪皇帝的新政是并不涉及民主制度的东西的。此时的《时务报》不但不提西方式的民权,甚至连“西政”之类字眼都很少提及。有的文章虽提出要“奋于公理”,然什么是公理并无解释,空洞无物;虽主张“人才由学堂不由科举”,还害怕被“目为西法”,声明“亦犹行古之道也”18,谈西似成忌讳。可以说,此时的《时务报》完全成为政府新政的直接舆论阵地,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已无前期的独立意识。从问题的建设意识来看,此时的《时务报》基本可以说没有提出任何有新意的建设性主张,其中提出的敛财法、重铁说、全民皆兵的重兵说,多为应急之法,很少与西方新法搭界,有的(如敛财)甚至退到洋务以前的水平。其保守性与封闭性显而易见。所以,从《时务报》的论说上来看,后期的文化倾向完全服务于现实的政治,与前一时期开放进取的态度相比,截然两貌。此时《时务报》文化倾向的保守倒退还体现在中止宣传维新文化,漠视维新活动。表现之一是不再续登前一阶段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光辉篇章《中国除害议》。表现之二是对维新变法的重要活动置若罔闻。1898年3月,保国会在京成立,这是维新运动的重大活动之一,号称宣传“时务”的《时务报》对此却只字未提。可见,此时《时务报》的文化倾向实与维新文化愈去愈远。三扩大了《时务报》的“消费”规模,增强了汪康年的控制力《时务报》之所以出现前后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主要是内部领导的势力消长和保守势力干涉的结果。前一阶段,正处维新文化宣传的蓬勃发展时期,《时务报》内部维新势力阵容壮大,除梁启超外,先后担任主笔的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维新大将。受此感染,依违于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汪康年也一度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过代表维新文化思想的典型文章。好景不长,报馆的两大核心人物汪康年、梁启超之间开始出现矛盾。刊物开办之初,一个经理、一个主笔,汪、梁分工合作,地位平等。汪是一个热衷办报的爱国报人,一心要控制刊物大权,欲达此目的,白手起家的汪康年只能依靠其后台张之洞。汪本为张之幕僚,汪能进《时务报》及其在报馆中的经理地位均得力于张的支持。这样,张之洞对《时务报》的态度就颇为关键。众所周知,张之洞是热心改革的洋务大吏,甲午战后,对国内各具体革新尤为关心,《时务报》的创办就得到张的积极支持。开办不久,张对《时务报》大加赞赏,誉之“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19,并以当时湖广总督的身份,命令湖北全省官销《时务报》。《时务报》影响的扩大,与张之洞的这种切实支持不无关系。从创办到发行,张之洞与《时务报》可谓渊源极深。但作为“中体西用”的始作佣者,张之洞对《时务报》或革新势力的支持是有限度的,这个界限就是不能违背传统的纲常伦理,动摇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这就是张之洞强调的“中体”,也是他本人立世的根本。张之洞虽然也注重“西政”、“西艺”,但他眼中的“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体制,而只是指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时务报》正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上很快呼吁倡民权、开仪院,这就与张之洞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根本冲突,而被视为洪水猛兽,以为民权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20,从而设法加强对《时务报》的导向控制。所以当汪在前一阶段受时代思潮的感染,奋笔写下了一些要求伸民权、开议院的激进文章后,很快出尔反尔,就是遭到密切注意《时务报》动向的张之洞通过其幕僚对汪施加压力后的反应。深谙世事的汪康年明白,当时保守势力紧握大权,若过于激进,报纸生命难免不保,稳妥之道自然是多少看当时秉湖广实政的张之洞的眼色行事。为此,更须紧抓刊物的控制权。故而汪康年一方面秉张之意,在前一阶段维新势力较强的情况下,也刊发了极少数像《辩〈辟韩〉》之类公开与伸民权唱反调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