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古诗教案设计意图(14篇)作为一名教师,寻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当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同学们,你们十分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勉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状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方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其次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测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测“皆〞字的间架结构。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1.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10个生字。
1、朗读指导
2、利用熟字稳定6个单韵母
3、指导水的书写
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有关音乐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十分漂亮的图画,让我们去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注意观测图画时要有顺序。(出示挂图)
(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尽量用美的语言来表达看到的。)
二、教学诗歌
1、导入。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听到同学们这么美丽的描述,我真想送一首诗歌给大家,那就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咏鹅》(板书课题,贴“鹅〞字)。
2、齐读课题,随文学习“鹅〞字
师:请小朋友们跟着唐老师一起读读课题。
师:这个“鹅〞字真是太难了,唐老师都不知道怎样来记住它,有谁能够教教我怎样来记住“鹅〞字。
抽生回复(引导“鹅〞字左边是我加上右边的鸟)
师:你能为鹅找个朋友组成词语吗?
抽生回复
师:真是个思维灵敏的孩子。和我们《咏鹅》的骆宾王一样聪明。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骆宾王是怎样来描绘鹅的。
3、读一读,读准字音
(1)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教师:请孩子们翻开书39页,老师要把这首诗送给大家,请孩子们认真倾听,特别注意那些你不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孩子们,带着你不认识的字和同桌一起读读《咏鹅》,我要听听谁能把诗歌的每一个字读准。
(2)抽生读(评价字音,改正字音)
(3)学生齐读
4、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1)师:同学们读得真是太准了,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你喜欢大白鹅吗?
(2)抽生回复。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它有着白白的毛,红红的脚掌……
寻机单独指导朗读。(白、红、绿、青波重读。)
寻觅机遇延伸:大白鹅向着天唱歌,都会唱些什么呢?
(同步出示“歌〞字,随文识字。)
师:这“歌〞字谁又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它?
抽生回复,并口头组词。
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开心的歌,一身纯洁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
(3)抽生带着感情读诗歌。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读得真棒,有谁来给大伙读读整首诗?
(4)教师评价,引导感情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呢?
生:(好,由于有感情。)
(5)同桌读
师:对,有感情才能读好书。我想孩子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练习练习,注意带上自己的感情。(教师巡回。)
(6)全班齐读
师:我听到好多的孩子读得可有感情了,那就请全班同学带着对大白鹅的爱好之情齐读诗歌。
三、识记生字。
1、复习单韵母,勾画含有单韵母的生字。
(1)圈画生字。
师:孩子们可真棒,一会就把诗歌读得这么棒。可是聪明的孩子除了读书读得好,观测事物也特别细心。唐老师马上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眼睛敞亮的孩子,找出含有单韵母的生字,并用铅笔圈画出来,看谁圈得又快又好。
(教师巡回指导。)
(2)抽生读、教读、
2、认读生字“红〞“绿〞。
师:孩子们真能干哟,一下子就把这些字给找了出来。可是唐老师被诗歌里的两姐妹难住了,看看都是谁?
(1)出示生字卡片。(绿、红)
抽读字音
教学字形
师:姐姐妹妹好相象,教教唐老师怎样分清她们俩?
抽生回复
(2)齐读生字。师:大家真聪明,学过的知识全都用上了,生活中的知识也用上了。姐姐妹妹还带来了好多的朋友,我们来认识认识
(3)老师指读生字卡片(向、白、毛、水)
抽生认识
师:读得真响亮,谁还能为生字找朋友,连成词来读。
(4)抽生组词,教师出示词语
开火车
师:开开火车,记牢它们。(水放最下面)
四、指导书写“水〞
师:同学们,这水可重要了,世界上谁都离不开它,植物离开了他会枯萎,动物离开了他会死亡,人离开了他也活不了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它。
(1)疏通“水〞的笔顺笔画。
师:让我们来看看水的笔顺笔画应当是怎样的,谁来书空?
抽生书空,教师写出笔顺笔画。
(先中间,后两边)(一笔竖勾,二笔横撇,三笔撇,四笔捺)
(2)观测占格
师:说得很确凿,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吧!
复习田字格。(水的家真漂亮,这是横中线,这是竖中线,这是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比比看,哪个眼睛敞亮的孩子能找出水的的每一笔都在那里。抽生说
(3)教师师范
(4)学生描红,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背诵诗歌
师:骆宾王《咏鹅》真让人感到开心,诗歌原来这样好玩儿,可以用这样少的字表达这么美丽的画面,真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以后也写好多好多这样美丽的诗歌。
就让我们试着来背背这首诗歌。
教学反思:
教学《咏鹅》这篇课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了,所以本课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情诗景,认识6个生字和会写3个生字“白、向、毛〞。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图片(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引导学生认真观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鹅?(生甲:这是一只白白的鹅;生乙: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鹅……)接着,我声情并茂地为学生陈述了骆宾王七岁写诗《咏鹅》的故事,由于听的是同年龄孩子的故事,学生个个听得入了神,由此导入新课,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领会诗的意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接着同桌互读(会读的教不会读的/都会读的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指名读、师生接力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感悟诗意,而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动作读,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在读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大白鹅的爱好之情,并渗透了人与动物关系密不可分、亲切自然的教育。
在写字环节,新出现的两个笔画是一个难点,只有把握了这两个笔画,才能更好地把握“白、向、毛〞三个生字,为此,我加强了示范指导,先是教师亲自示范,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人人争当“小老师〞。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强调一定要把握笔画笔顺,但对于“笔画笔顺〞这一千百年来人们写字时约定俗成的东西,我想,让学生把握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渐渐来,潜然默化。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保护孩子能学好的自信心。批改作业时,看着那工工整整的一笔一画,看着那整整齐齐的一行行字,我禁不住欣慰地笑了,瞧!这是一群多认真的孩子呀!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陈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复)
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宏大。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1、开启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确凿。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解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解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师巡查)
1、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猛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板书: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可能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可能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醉)醉在这猛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输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猛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宏大的诗篇!齐读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戎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细心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冲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遇。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日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凄凉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猛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凄凉的生活。
9、稳定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伸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伸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稳定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珍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好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珍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简单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遇。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娇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繁茂〞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繁茂。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十分繁茂)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我今年七岁了。……)“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繁茂。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枯燥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繁茂一次,枯燥一次。)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枯燥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确定会把草烧得干清白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探讨。得出:由于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由于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清白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2.用称赞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繁茂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的意思,后面的“一〞是()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里。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繁茂。(离离原上草。)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繁茂地生长起来。()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依据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课时
学习《望洞庭》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观测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缥缈蒙,不是很明白,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依据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风景,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风景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学习《菊花》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1、朗读古诗。
2、说诗意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类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一心致志围着欣赏以至于夕阳西下都不知道。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在百花丛中最终凋谢的,一旦菊花凋谢,就没有其它花可欣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背诵并默写《菊花》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学习《风桥夜泊》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解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祖国古诗历来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方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边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调。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由于,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像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开。“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长久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钝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楚伤感的气氛,马上掩盖全诗。
假使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开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楚。人世痛楚分开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近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楚。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缠绵,在表达离别之后进行了反思。相距万里,道路阻长,只要有决心走下去,还有一线希望。但是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充满艰险。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假使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然而诗人却不愿放下,他突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神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旋绕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管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胡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家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家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掉了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其次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开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含到一起呢?第三种说法,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管,只从字面是得走。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头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不愿反〞,为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作思妇之辞,譬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承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个意思。西方的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就形成了一个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里“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迫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邪臣之泯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以相通的。由于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相像。假使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另有遇合,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假使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谗言放逐了他,引导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依北斗望京华〞,“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震动人心的力量!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凄怆。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凄怆,此后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假使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由于,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凄怆,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静静承受,一切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围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繁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乱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的名字,但情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楚的爱情召唤所感动。
《行行重行行》展示了思妇的繁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透露出大量人生哲理,诗的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调。人生有限的感慨,自古便已有之。《行行重行行》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行行重行行》为女词,其中“思君令人老〞之语,产生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不仅随着岁月的流逝自然衰弱,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思君令人老〞是痛楚的人生体验,在它背后隐蔽着大量潜台词。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进一步的全面照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吟诵古诗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涵泳其间〞,被它的情调气氛包围起来,就会产生更深切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大光书局,1935年版。
赵之谦《古诗十九首论析》,台北,学海出版社,20xx年版。
一恸而绝的情感:《红楼梦》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开心常在河之对岸。
“弃妇〞形象
班婕妤《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
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教学难点:
《行行重行行》中温柔敦厚的情怀。
教学重点:《行行重行行》的主题。
用“联想〞的钥匙,开启诗歌之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案2
用“联想〞的钥匙,开启诗歌之门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像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开心;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终究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迸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乱,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去向,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确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快进入其次个环节的教学。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特别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解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终究准不确凿,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复,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昂扬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方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譬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勉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勉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璀璨的想象、大胆独特的夸诞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探讨蓄势、探讨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复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醒。《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劝戒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伸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希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确凿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其次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灿烂、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透露抢掠行径。
其次部分(第3、4段)探讨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劝戒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宏大。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探讨,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全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诞之能事,充分表达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靡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靡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璀璨,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开启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显明的画面,令人诧异,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猛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诞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燃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诞,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诞,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优点,着意铺陈夸诞,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探讨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六)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惋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惋惜〞。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巧妙璀璨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惋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担忧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大量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的认真。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已有示意。“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探讨奠定基础。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相互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弦〞用作动词,讴歌、弹琴)
04.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珍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珍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空(省略介词“于〞,在)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称赞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活力。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使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相互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勉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状况。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十分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改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细心观测、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探讨,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测、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一致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相互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2、交流、共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探讨,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状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与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查指导。
《赠刘景行》读起来十分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由于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一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特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重视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陈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的思乡之情,揣摩的表达方法。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2.是呀,家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追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透露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解释,四人小组探讨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醒: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离家十分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确凿。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终选“绿〞?
启发想象:假使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猛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猛烈的思乡之情。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探讨、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猛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状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促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开启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四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示意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四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古诗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二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开心。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配乐磁带。
2课时。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师配乐范读。
⑸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闲静、舒适、逍遥、自满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借助工具书、解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指名诵读,正音。提醒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繁茂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顺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闲静逍遥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师:想象一下,假使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诵读全诗。
终止本诗学习。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观测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通过读解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⑴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竟然撑着伞,细心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顽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⑹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测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讴歌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查,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解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改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面买卖合同(34篇)
- 解读地理关键地图
- 订餐平台服务协议模板
- 设备采购招标指南解析
- 诚信机票代购服务合同
- 详解采购合同的多元分类法
- 语文学习方法详解与指导
- 课堂纪律保证书样本模板
- 财务公正承诺书
- 购销合同中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 期中测试卷(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课件(完整版)
- TSXCAS 015-2023 全固废低碳胶凝材料应用技术标准
- 中煤集团山西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社会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 化学家道尔顿课件
- 2024坟墓修建合同范本
- 锂电池拆解合同范本
- DB34-T 4855-2024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规范
- 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第4季度(总第60期) 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踏上正常化之路 -中国银行
- 日间化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