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1页
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2页
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3页
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4页
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二〇二三年八月 一、任务由来 1二、编制目的 2三、编制依据 3四、方案适用年限 6五、编制工作概况 7本情况 11一、矿山简介 11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11三、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18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28五、绿色矿山建设 28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 30一、矿区自然地理 30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32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7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58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61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 62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 65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调查概述 65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66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 112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区与土地复垦范围 120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126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可行性分析 126二、矿区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128三、矿地协同防范地质灾害的可行性分析 142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 146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 146二、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148三、矿区土地复垦 149四、含水层破坏修复 157五、水土环境污染修复 159六、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161七、矿区土地复垦监测和管护 165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部署 170一、总体工作部署 170二、阶段实施计划 170三、近期年度工作安排 175四、绿色矿山建设内容 179第七章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182一、经费估算依据 182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经费估算 188三、土地复垦工程经费估算 189四、总费用汇总与年度安排 202第八章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205一、组织保障 205二、资金保障 205三、监管保障 209技术保障 209五、效益分析 210六、公众参与 212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216论 216二、建议 218前言一、任务由来稀土是世界稀缺资源,作用重大。因为稀土具有优异的光、电、磁、超导等物理性能,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因此有“工业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电子与航天工业、能源保护、农业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稀土的性质,使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用量逐渐扩大,成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物质。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稀土产量供应全球90%以上的稀土需求。稀土需求量的年均增长在5%-10%左右。新材料稀土消费增长迅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稀土需求量很大,如高效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节能照明、节能电梯、风电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必将推动稀土产业的发展。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是在广西区党委、政府和中国铝业公司高度重视下,由中国铝业公司、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位于广西南宁市,成立于2011年07月18日,注册资本为75000万人民币元,经营范围主要是稀土矿业权投资、稀土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公司是集稀土矿产资源勘探、冶炼分离、深加工及科研、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全资企业,是广西稀土资源整合、产业发展的首要平台,也是中国铝业公司全力打造的稀土业务板块的运营中心。2023年4月6日,公司原“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2012年11月30日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同意批复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的《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区5号矿体详查设计》,详查区为矿业权空白地,详查范围由“关于2012年度第二批自治区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区5号矿体稀土矿详查设计的批复”(国土资函[2012]1810号)确认。2018年12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自然资源部申请以协议方式将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区5号矿体的探矿权出让给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桂政函[2018]211号)。拟协议出让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勘探探矿权,由6个拐点圈定,矿区总面积为14.63平方公里。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7日取得广西岑溪市糯垌矿T1000002021035028000353,矿业权人为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勘查完成。矿区范围为东经******~******,北纬******~******,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勘查面积为14.59km2,拟划定矿区范围12.3009km2。2023年2月28日,获得自然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批复文号为自然资矿划字[2023]002号。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委托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并通过评审。为减少矿山建设及生产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规范化,为加强稀土矿山土地复垦工作,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依照国务院第592号令《土地复垦条例》和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要求,以及《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的要求,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委托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二、编制目的通过调查评估和预测分析,减轻企业在建设、开采矿山各阶段矿山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遏制水土资源、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落实土地复垦管理各项规定,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矿区及周围地区生态环境,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恢复损坏土地的使用功能。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行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建设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绿色矿山。主要任务是:1、查明拟建矿山的开采、生产设计情况及矿山地质条件;2、查明拟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程度,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等;3、对矿山生产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的影响和土地损毁情况进行现状评估,定性评价和估算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4、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的方案;5、查明复垦区土壤、水文、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土地损毁等情况;6、对矿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工艺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合理确定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进行土地损毁预测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选定土地复垦措施,确定复垦费用来源,拟定土地复垦方案;7、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的经费预算,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的保障措施。三、编制依据(一)相关法律法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19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3.5);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2011.3.1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年修正);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修订);11、《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152号,1994.3.26);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13、《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修正);14、《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19年修订)。(二)相关政策性文件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2、《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3、《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9年修正);4、《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6、《国务院关于印发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29号);7、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取消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号);8、《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18〕32号);9、《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10、《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桂自然资规〔2019〕4号);11、《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桂自然资规〔2019〕5号)。(三)相关技术标准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2016);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5、《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6、《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9、《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10、《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0112-2021);TDT;:金属矿》(TD/T1031.4-2011);1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18、《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19、《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16);20、《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21、《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TD/T1044-2014);22、《矿山土地复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1049-2016);23、《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T1342-2007);2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综[2011]128号);25、《金属矿山土地复垦工程设计标准》(GB51411—2020);26、《全国统一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2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13);2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23);29、《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Z/T0320-2018);30、《有色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DB45/T1955-2019)。(四)相关技术资料依据1、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四地质队2022年3月编制的《广西岑溪市糯垌矿区稀土矿勘探报告》及评审备案证明;2、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6月编制的《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评审证明。四、方案适用年限(一)生产服务年限根据2023年6月评审通过的《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总服务年限为17年,其中基建期1年,投产期2年,达产期10年,减产期4年。根据矿山生产计划预计于2024年开始基建,2025年基建完成,生产年限为2025年至2041年。(二)方案的服务年限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2014年7月29日修订)第七条:“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按照矿山的建设规模确定,大型以上的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30年”。本项目生产服务年限17a,设计年产稀土矿****t/a(92%REO),为大型矿山,采矿证最长可申请30年。本项目根据资源量拟申请采矿证年限17a,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的工程,矿山原地浸矿采场清水清洗时间预估为0.5年。清洗期结束后,复垦期预计为0.5年,植物监测管护期3~5年。最终确定本方案服务年限为23年。依据矿山开采规划、设计,将本方案服务年限分为近期和远期,其中近期为2024年-2028年,远期为2029年-2046年。(三)方案适用年限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根据企业生产规划和矿山实际地质环境情况等因素变化,本方案适用年限为5年(2024-2028年),基准期以矿山正式投产之日算起,在实施过程中,每5年应进行修订。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要求,矿山扩大开采规模、扩大矿区范围、扩能开采方式时,应当重新编制或修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五、编制工作概况(一)工作程序本方案编制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规定的程序进行。接受项目委托后,项目组按照分工即着手搜集方案涉及区域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山开采规划及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研究区域资料,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方案大纲,开展野外现场调查工作,之后对所收集调查的资料进行室内综合分析整理和信息数据处理,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和复垦区,并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分区,最终提交了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具体工作程序详见图0-1。图0-1工作程序框图(二)工作方法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1.1-2011)中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估与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首先明确工作思路,熟悉工作程序,确定工作重点,制定项目实施计划。1、资料收集与分析2022年7月,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项目组开展评估工作。收集了与本方案编制有关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广西岑溪市糯垌矿区稀土矿勘探报告》及相关附图、《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及相关附图、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中铝广西有色稀土开发有限公司糯垌稀土矿矿区范围批复》、《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等。业调查2023年1月至5月,开展包括地质环境调查、土地复垦调查及公众参与等工作。现场地形地貌类型较为简单,为丘陵及丘间盆地,丘陵最大高差小于200m,评估区域相对集中,但是矿区面积较大,因此,本次现场调查采用1:10000地形地质图作为底图,同时参考矿区遥感影像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采用线路穿越法、追索法等方法,对主要地质现象点和可能的地质问题点进行了现场调查、观测描述,调查其基本特征,对主要地质现象点及可能的地质问题点进行了拍照及GPS定位,选择合适的点位开展了土壤剖面测绘等工作。调查过程中,积极访问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周边居民,调整和优化野外调查线路。本次调查共调查线路1条,长约38.4km,调查范围包括矿区范围,以及所有拟建地面工程的区域,完成调查面积19.56km²,野外环境地质调查点15处,拍摄照片56张,录制视频4段,采用无人机对整个矿区及主要地面工程拟建场地进行航拍,采取地表水样品22个、地下水样品9个、土壤样品20个,发放调查问卷25份,将采取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样品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前收集了矿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岑溪市糯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地方政策文件。通过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了解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规划利用方向,然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项目区土地资源进行调查。主要包括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各地类的分布情况,土地质量和利用状态等。耕地的配套设施、土壤厚度和肥力情况,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产量等。林地主要调查林地类型、土壤状况、植被群落类型、植被种类、密度等情况。3、资料整理及方案编写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糯垌稀土矿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损毁预测和土地复垦规划图;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图、预测图和治理工程部署”等图件,以图件形式反映矿区土地资源占用分布和土地复垦工程部署;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程度和恢复治理工程部署,编写《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见表0-1。表0-1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工作量1调查面积19.56km22评估面积评估区面积1956km23调查线路4环境地质调查点一般地质调查点15个,无现状地质问题点5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表6拍摄照片拍摄照片56张7影像记录4个8土壤剖面9问卷调查25份水样品31份土壤样品20份无人机航拍矿区范围及主要拟建地面工程场地(三)质量评述《方案》编制前对矿山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野外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自然人文景观、破坏土地资源调查,调查方法、工作程序以及精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编制《方案》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针对性和可操作强,实施保护、治理和复垦工程费用预算依据充分、合理,符合当地实际。为了确保《方案》编制质量,项目负责人对方案编制工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对野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室内综合研究和报告编制等工作及时进行质量检查,并组织单位有关人员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评估级别、土地利用类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把关。报告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报告内审工作,之后报告编写组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再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编制符合原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文件要求。《方案》是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及野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编制的,搜集的资料均为以往提交的成果报告和相关图件,资料真实可靠。总之,本次工作中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土地现状调查报告编制工作按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进行,工作精度符合相关规程、规范要求,质量可靠,达到了预期目的。糯洞稀土矿建设单位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及编制单位承诺方案中涉及的基础数据、结论均真实有效,无伪造、编造、篡改等虚假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岑溪市自然资源局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而来。权范围根据自然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自然资矿划字[2023]002号),矿区范定。3、资源储量及开发数据根据自然资储备字[2022]9号关于《广西岑溪市糯垌矿区稀土矿勘探报告》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和《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4、矿区社会经济数据来自岑溪市、糯洞镇政府信息公开系统2020年-2022年的统计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现有资料、现场调查、现状评估及预测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33-2011)、《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分:通则》(TD/T1031.1-2011)要求,反复讨论修改于2023年6月编制完成了《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简介(一)项目基本情况矿山名称: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项目性质:新建;建设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糯垌镇;采矿权人: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生产规模:****t/a(92%REO);开采矿种:离子型稀土矿;采矿方法:原地浸矿;矿山服务年限:17年(基建期1年);矿区面积:12.3009平方公里;开采标高:***米至***米;项目投资:******万元。(二)地理位置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位于广西岑溪市糯垌镇西侧,距糯垌镇3km,距岑溪市约15km。矿区中心点坐标为东经******,北纬******。糯垌镇两侧有207国道、包茂高速(G65)公路经过,矿区西南角有洛湛铁路穿过,矿区距离岑溪火车站25km。矿区内有村镇间简易公路相通,矿区至梧州市60km,至玉林市110km,至南宁市298km,至广州市300km。梧州西江机场位于矿区北东方图1-1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交通位置图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一)矿区范围2023年2月28日,获得自然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批复文号为自然资023]002号。矿区范围由666个拐点圈定,矿区内矿体有5-1、5-2、5-3、高从342米至80米,矿体赋存标高为80~342.40m,将离基本农田30m范围内作为环保缓冲带,环保缓冲带内的资源暂不利用。矿区面积12.3009km²。其划拐点坐标见表1-1。表1-1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拐点坐标4481549265037514852595360547155825693574585596607618629630641652663674685696707718729730741752763774785796807818829830841852863870488158926903791489259936094719582969397498599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图1-2糯垌稀土矿划定矿区范围(二)资源储量1、设计利用开采量为保护基本农田,防止浸出母液污染基本农田,将离基本农田30m范围内作为环保缓冲带,环保缓冲带内的资源暂不利用。矿区内设置的4个水冶厂压覆了部分资源,由于矿山分两期进行建设,因此对于水冶厂压覆资源,一期时建设的一、二水冶车间压覆部分资源无法进行利用,二期时建设的三、四水冶车间可通过一期时提前回采二期水冶厂压覆资源,以减少资源损失。原地浸矿可利用资源为开采范围内的资源扣除环保缓冲带内资源,原地浸矿可利用资源表1-2原地浸矿可利用资源量资源类型矿石量/万tTREO资源量/tTREO品位/%SREO资源量/tSREO品位/%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合计2、确定采出量本项目设计采矿采用原地浸出开采方式,开采回采率为85.5%。水冶车间选矿回收率92%(除杂损失率6.3%、稀土沉淀率98.3%),计算得原地浸出普通区域及难采区域的水冶工艺采、选环节和最终产品的离子相稀土氧化物量。普通区域区域和难采区域确定采出矿量见表1-3、表1-4。表1-3普通区域确定采出矿量资源类型设计利用矿石设计利用离子相资源量/t平均品位/%采出离子相量/t选出离子相量/t最终产品量(92%REO)/t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合计表1-4难采区域确定采出矿量资源类型设计利用矿石设计利用离子相资源量/t平均品位/%采出离子相量/t选出离子相量/t最终产品量(92%REO)/t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合计总采出矿量见表1-5。表1-5确定采出矿量资源类型设计利用矿石设计利用离子相资源量/t平均品位/%采出离子相量/t选出离子相量/t最终产品量(92%REO)/t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合计三、开发利用方案概述(一)项目基本组成项目总平面布置图见图1-3。典型矿体空间展布图见图1-4。原地浸矿采场工程情况一览表见表1-6。水冶车间等工程情况表见表1-7。表1-6原地浸矿采场工程情况一览表工程名称建设位置建设内容注液工程高位池采场顶部首采区高位池覆盖范围广,选择相对较固定的高位池,数量为2个,设1个浸矿液池和1个清水池,每个容积大于30m3。简易高位池服务较小范围。简易高位池根据开采进度设置浸矿液池和清水池的数量。高位池铺设输液主管道、注液接口设施。高位池池底和池壁采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止腐蚀池壁和池底,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注液孔采场表面注液孔为φ110~180mm的小圆孔,孔深为见矿1~2m,注液孔网度为2×2m,分布采用菱形均匀布置。收液工程收液巷道采场底部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收液主巷,收液主巷平行布置,收液主巷布置间距约30m,以收液巷道通达基岩顶板为准。在收液主巷中按30m左右的间距,在两侧布置垂直收液支巷。巷道断面为梯形(上宽0.8m、下宽1.2m,高1.8m)巷道坡度为2~3°,巷道底板在导流孔工程完成后修成浅“V”字形,并且采用水泥浆进行防渗漏处理。导流孔导流孔布置在矿体下盘,导流孔方向按地面等高径向布置,孔径为φ100mm,倾角为5~8°,4孔/m,导流孔分1-2层布置,孔距0.5~1m,层间距为0.5~1m,交错布置,孔深地表至基岩或微风化层。集液沟/管采场周边采用集液沟方式,集液沟断面采用矩形断面,宽0.2~0.5m,高0.2~0.5m,断面规格以满足集液水量要求为准。采用集液管方式,可减少外部雨水进入收液系统,降低母液浓度。集液管选择可弯折的波纹管,根据地形铺设,波纹管直径100~300mm。工程名称建设位置建设内容母液收集池采场周边在注液区下游合适地点设置母液收集池,地点可根据注液区及未来规划注液区统筹设置,原则为尽可能少设置、兼顾多个采区,均采用自流方式。母液收集池池底和池壁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止腐蚀池壁和池底,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环保工程截水沟集液沟上部为减少下雨时雨水流到集液沟,稀释浸出母液,增加水冶车间处理量,在集液沟上部沿矿块走向方向开挖一条截水沟,截水沟选用梯形断面,矩形沟,宽度为0.6m,深度为0.6m水力坡度不小于1%。排水沟采场周边将截水沟中的水引入排水沟,然后排放至流域中。矩形沟,防渗工程收液系统、集液沟、高位池等原地浸矿采场收液系统全部采取防渗措施,其中收液巷道的地面采用水泥防渗,集液沟、高位池等全部采用防渗膜进行防渗,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采场事故池地浸矿采场地下水流向下游低洼处原地浸矿采场地下水流向下游低洼处按流域设一定数量事故池,原则每个原地浸矿采场设1个,池容积不小于100m3。观测截获井采场外围在矿块的山脚下,距离矿块20~30m处挖2~3个井作为观测截获井,井深为潜水面以下1~2m,直径200mm,,一旦发现有母液渗下,便作为收液井,并利用山脚原有水沟加深作集液沟作为补充收液工程。管网工程注液管网从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从高位池至开采矿块各注液孔φ110mmPVC耐酸耐压管,各供水、供液主管均安装水表以便计量;高位池至采场铺设多条管路至支管分路,各个支管分路装有闸阀,控制各支路流量,各支路采用φ20mmPVC耐酸耐压管至各个注液孔,用φ20mm塑料龙头控制注液速率。收液管网各收液巷道口至母液池及从母液池至水冶车间各收液巷道口至母液池及从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母液输送管网系统。各收液巷道口至母液池之间的母液输送采用集液沟自流输送;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母液输送采用管道自流或泵压输送。母液管网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从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管道采用φ110mmPVC耐酸耐压管。耐酸泵安装在各母液池附近的水泵房内,池容积不小于50m3。辅助工程表土堆存场水冶车间和矿部附近堆存在水冶车间和矿部附近,最终用于复垦。表1-7各水冶车间、办公生活区及辅助设施情况一览表工程名称各车间母液集中池1个,容积1200m3/个消防池1个,460m3/个沉淀池产品池2~4个,容积800m3/个配液池个,容积800~1000m3/个清水池1个,容积1200m3/个雨水池1个,容积1500~2000m3事故池1个,容积1500~2000m3原材料仓库碳酸氢钠原料库、无水硫酸镁库房各1座硫酸罐房压滤包装车间污水处理车间压滤机4台水泵房配电室变电所、柴油发电所各1座办公生活区在各水冶车间建设小型办公生活区。每个小型办公生活区设有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员工宿舍等,用于员工值班时临时办公、休息场所。在矿部内建设大型办公生活区,建筑主要有办公室、会议室、监控室;员工宿舍、食堂、浴室、运动场所等,用于员工日常生活、办公及管理。设施材料仓库每座水冶车间分别设无水硫酸镁和碳酸氢钠材料库、硫酸酸罐房,用于储存沉淀、配液所需药剂,设置压滤包装场所,用于包装和存储矿产品。试验化验室试验室、化验室与设置在办公楼内,与水冶车间毗邻。对矿石水冶特性进行试验,确定原矿浸出率、试剂消耗量等指标,对观测截获井回收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用以确定是否有浸出液渗流、漏液的情况,并确定水质是否达到排放标准,若水质未达到排放标准,应予以及时回收,直至达标为止。道路连接外部与水冶车间、矿部,水冶车间与矿部,水冶车间与浸矿采区,浸矿采区内的高位池、注液工程、收液工程之间。1)外部道路外部与水冶车间、外部与矿部、水冶车间与矿部之间的道路为矿山主干道,需满足大型设备、大量材料、产品的运输,设计矿山主干道路等级为四级,路面宽6m,路基宽7m,单车道。道路最小圆曲线半径30m,极限最小圆曲线半2)内部道路水冶车间与浸矿采区,浸矿采区内的高位池、注液工程、收液工程之间的道路为厂内支路,厂内支路需满足高位池、注液工程、收液工程等的建设施工,采场管道铺设及设施维护,工作人员通行等。设计厂内支路路面宽3m,路肩宽1m,路面要求平整,不能坑坑洼洼,要便于通行。道路最小平曲线半径10m,径12m,纵坡9%。矿山基建期需完成外部与两个水冶车间、外部与矿部、水冶车间与矿部之间的主干道的建设,主干道路总长约608m;需完成水冶车间与首采区、首采区内高位池、注液工程、收液工程之间的支路建设,支道总长约290m。矿区范围内共建设4个水冶车间和1个矿部。水冶车间内有集中池、除杂池、沉淀池、产品池、配液池、污水处理系统、各类材料库和产品库、配电室、以及小型办公生活区域等。矿部内有办公大楼、公寓楼、活动中心、食堂等设施。图1-3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图1-4典型矿体空间展布图(剖面图)(二)项目区工程介绍1、原地浸矿采矿工艺(1)工艺流程原地浸矿回采工艺流程见图1-5,水冶工艺流程见图1-6。浸采区及水冶车间平面图见图1-7所示。图1-5原地浸矿回采工艺流程图1-6水冶工艺流程图1-7浸采区及水冶车间平面图(一采区、一车间、矿部)图1-7浸采区及水冶车间平面图(二采区、二车间)图1-7浸采区及水冶车间平面图(三采区、三车间)图1-7浸采区及水冶车间平面图(四采区、四车间)原地浸矿回采工艺主要采用原地浸矿法开采,原地浸矿在采准工程和管路工程完成后,矿块开始浸采,浸采时要加强管理,一方面要保证把浸矿液按要求注入到矿体;另一方面要防止跑冒滴漏浸矿剂和稀土母液。同时要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后,调整浸矿液浓度并最终确定注液量。(1)注液方式采用由上而下的注液方式,根据矿体的厚度控制每个不同地点的注液量。(2)浸矿剂根据浸矿试验,本次设计采用1.0%~3.0%硫酸镁水溶液作浸矿剂。(3)注液量硫酸镁水溶液固液比(体积比)为1:0.33计算,考虑到矿山原地浸矿产能为****t/a(92%REO),消耗原矿634.12万t/a,矿石体重为1.45t/m3,则年硫m×0.33=144.32万m3。约为144万m3。初mm制,具体视生产情况确定。浓度调整顺序采用先浓后淡的原则。m3×0.67=293.00万m3。初定总顶水量为293万m3左右,具体用量根据生产的情况最后确定。根据矿区原地浸矿生产能力****t/a(92%REO)、矿体平均厚度9.24m等条件,矿山每年需浸采约48万m2面积矿体。年浸矿液+顶水用量约437万m3,年消耗无水硫酸镁约3.08万t。(4)注液周期采场生产期一般由矿体游离稀土元素与硫酸镁溶液交换反应充分程度决定,交换反应充分的时间越短,采场生产期越短。根据一般经验,采用原地浸出采矿方法开采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一般需要6个月,具体时间根据现场注液强度和截止收液浓度确定,截止收液浓度一般取为0.2g/L。(5)采场清洗在加注顶水完成后,原地浸矿采场的矿体和土壤内还含有硫酸镁,因此在加注顶水完成后,矿山需进行加注清水清洗,然后利用原地浸矿采场的收液系统进行尾水收集,将收集的尾水全部回用到水冶车间,尾水中硫酸镁浓度较高,直接通过车间周转后用于第二批次矿山的生产补加水。浸采区最后一个矿块浸采结束后加注顶水形成的尾水收集至水冶车间,在尾水处理池中处理达标后外排。采场清洗至硫酸镁浓度稳定,清洗水量因浸采矿块的大小和地质条件而异,清洗原则为保障矿区内地表水满足水功能需求——农田灌溉和鱼塘水质要求,矿区外混合区后地表水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III类水质标准为止。原地浸矿开采工艺矿山主要工程包括注液工程、收液工程、环保工程等。(1)注液工程①高位池高位池的布设应在采区相对高处,以最少输送功率、尽可能多服务矿块、经济合理为原则。具体位置应根据矿块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确定。高位池分为相对较固定的高位池和较简易的高位池,较固定的高位池可服务较大范围;简易高位池服务较小范围。较固定高位池设浸矿液池和清水池,数量在2个以上,以便高位池覆盖范围内可满足多个不同步矿块同时生产用液、用水的调度需求。简易高位池根据开采进度设置浸矿液池和清水池的数量。首采区高位池覆盖范围广,选择相对较固定的高位池,设1个浸矿液池和1个清水池,每个容积大于30m3。高位池铺设输液主管道、注液接口设施。高位池池底和池壁采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止腐蚀池壁和池底,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②注液孔根据矿区内矿体渗透性特征,本次设计注液孔为φ110~180mm的小圆孔,孔深为见矿1~2m,注液孔网度为2×2m,分布采用菱形均匀布置。布孔的相关参数可在实际生产中根据矿体开采条件及矿体埋藏条件进行优化。尽可能减少注液盲区,降低生态破坏。注液孔口安装龙头控制其注液量及注液速率。单个注液孔产生弃土量很少,可用于堆筑注液孔口拦水围堰,以防止地表雨水灌入引起堵孔和塌孔。③注液管网注液管网是指从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从高位池至开采矿块各注液孔的注液管网系统。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的管液输送一般需耐酸泵动力输送,耐酸泵型号及数量、管道型号及长度由水冶车间与高位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输液量设计确定;高位池至开采矿体各注液孔的管液输送一般自流输送,管道型号和长度由拟采矿体单体设计确定。每个矿体的浸矿液和顶水使用同一套管网系统。从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的注液输送管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止回阀,在注液输送管线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在低洼处设置事故池,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池容积不小于50m3。从水冶车间配液池至高位池铺设两条主管路,管道采用φ110mmPVC耐酸耐压管,各供水、供液主管均安装水表以便计量;高位池至采场铺设多条管路φ20mmPVC耐酸耐压管至各个注液孔,用φ20mm塑料龙头控制注液速率。首采浸矿开采区内一水冶车间与高位池最远距离约1500m,最大高差约215m。综合输送和注液工序之间的不均衡性,每座水冶车间选择耐酸泵型号为DF280-43×5,局部地方选择级数更多的耐酸泵,或借助临近高位水池接力的方式输送浸矿液或顶水。首采浸矿开采区内二水冶车间与高位池最远距离约1000m,最大高差约70m。综合输送和注液工序之间的不均衡性,每座水冶车间选择耐酸泵型号为DF280-43×2,局部地方选择级数更多的耐酸泵,或借助临近高位水池接力的方式输送浸矿液或顶水。耐酸泵安装在水冶车间配液池附近的水泵房内。(2)收液工程根据地质类型,设计主要采用收液巷道+导流孔的方式收液,局部裸脚式矿体采用导流孔方式收液。收液巷道收集的浸出液通过集液沟自流至母液收集池,再通过自流或泵送的方式输送至水冶车间。①收液巷道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收液主巷,收液主巷平行布置,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和山体形态,收液主巷布置间距约30m,巷道位于矿体下盘,巷道长度根据山坡地形条件、浸出液渗透性、导流性、现场试验情况确定,以收液巷道通达基岩顶板为准,以此保证收液系统完善,又尽可能的减少集液工程量,在收液主巷中按30m左右的间距,在两侧布置垂直收液支巷。巷道断面为梯形(上宽0.8m、下宽1.2m,高1.8m)巷道坡度为2~3°,巷道底板在导流孔工程完成后修成浅“V”字形,并且采用水泥浆进行防渗漏处理。收液巷道在松散的风化-半风化岩土中掘进,掘进过程中使用局扇通风,掘进期间及时支护,支护方式和参数根据岩体条件单独设计。巷道掘进完成后在巷道内塞满枯枝和茅草滤水材料,以避免巷道内壁岩土冒落造成水沟堵塞,保证母液顺利流出。②导流孔导流孔布置在矿体下盘,导流孔方向按地面等高径向布置,孔径为φ100mm,交错布置,孔深地表至基岩或微风化层。收液巷道和导流孔是渗流液的导通弱面,两者结合形成了矿块的底部收液网,在矿块内若遇到小的构造弱面,则利用收液巷道工程进行水泥浆防渗处理,以提高浸矿回收率。③集液沟/管在收液巷道口沿矿块长度方向开挖一条集液沟,或铺设集液波纹管,延伸至母液收集池,进行母液收集。采用集液沟方式,集液沟断面采用矩形断面,宽0.2~0.5m,高0.2~0.5m,断面规格以满足集液水量要求为准。当多个矿块共用一条集液沟时,根据同时回采矿块数量调整集液沟断面尺寸。当集液沟经过陡坡时需设跌水池,以防止母液冲出水沟导致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所有的集液沟沟底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采用集液管方式,可减少外部雨水进入收液系统,降低母液浓度。集液管选择可弯折的波纹管,根据地形铺设,波纹管直径100~300mm。④母液收集池在注液区下游合适地点设置母液收集池,地点可根据注液区及未来规划注液区统筹设置,原则为尽可能少设置、兼顾多个采区,均采用自流方式。母液收集池池底和池壁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止腐蚀池壁和池底,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⑤母液管网收液管网是指从各收液巷道口至母液池及从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母液输送管网系统。各收液巷道口至母液池之间的母液输送采用集液沟自流输送;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母液输送采用管道自流或泵压输送。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母液输送管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止回阀,在母液管线沿线每隔一定距离,在低洼处设置事故池,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池容0m3。本次设计从母液池至水冶车间之间的管道采用φ110mmPVC耐酸耐压管。综合考虑首采车间选择耐酸泵型号为DF280-43×2。耐酸泵安装在各母液池附近的水泵房内。(3)避水、环境监测及环保工程①清污分流工程为减少下雨时雨水流到集液沟,稀释浸出母液,增加水冶车间处理量,在集液沟上部沿矿块走向方向开挖一条截水沟,截水沟选用梯形断面,断面参考值为:沟顶宽0.2~0.5m,沟底宽0.1~0.3m,沟深0.1~0.3m,水力坡度不小于1%。在矿块外设排水沟,将截水沟中的水引入排水沟,然后排放至流域中。从源头上进行清污分流,减少雨水进入母液收集系统。②防渗工程本项目对原地浸矿采场收液系统全部采取防渗措施,其中收液巷道的地面采用水泥防渗,集液沟、高位池等全部采用防渗膜进行防渗,防渗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③观测截获井在矿块的山脚下,距离矿块20~30m处挖2~3个井作为观测截获井,井深为潜水面以下1~2m,直径200mm,一旦发现有母液渗下,便作为收液井,并利用山脚原有水沟加深作集液沟作为补充收液工程。④采场事故池原地浸矿采场地下水流向下游低洼处按流域设一定数量事故池,原则每个原地浸矿采场设1个,池容积不小于100m3。(3)开采顺序根据矿区内的地势地形、矿体赋存形态等规划开采顺序,矿区开采总的顺序是:首先根据矿区内资源赋存特点和车间覆盖范围圈定浸矿开采区范围,确定各开采区浸矿能力;然后按不同浸矿开采区之间按照自上向下规划开采顺序;最后在浸矿开采区内按照地形从高到底、开采由近及远的原则规划浸矿开采区内的开采顺序。根据总体规划和开采顺序,矿山分两期开采,第一期开采一车间、二车间两座水冶车间的浸矿开采区,达到****t/a(92%REO)生产规模,第二期开采三车间、四车间两座水冶车间的浸矿开采区,生产能力达到****t/a(92%REO)。在首采的两个浸矿开采区内选取独立单元上游、资源禀赋较好、距离水冶车间较近、基础建设较少的区域作为首采地段。矿体开采顺序见图1-8,采矿生产进度计划见表1-8。表1-8采矿生产进度计划车间编号产品量(t)基建期2a3a4a5a6a7aa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合计****************************************车间编号采出量(t)/9a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四车间****************************************合计****************************************图1-8矿体开采顺序图2、水冶车间工程(1)水冶车间工艺流程1)母液除杂经泵送到水冶车间的母液,首先用碳酸氢钠除杂。除杂工序是往除杂池里加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并不断用气泵搅拌均匀,控制碳酸氢钠水溶液用量至池中母液pH为5~5.1左右,除杂后的沉淀物主要为富铝粘土质和少量稀土混合物,称为除杂尾泥,储存于尾泥池中,可作为项目副产品销售给专业回收公司再利用。2)母液沉淀经除杂后的母液放到沉淀池后,往池中加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并不断用气泵搅拌均匀,之后将池中溶液经澄清后,沉下的部分为碳酸稀土,上部的溶液为上清液,上清液进入车间配液池。3)上清液回调及配液母液沉淀池的上清液在使用前须用硫酸回调到pH在4左右才能用来配液,配制硫酸镁溶液时必须用气泵搅拌均匀,或作为顶水使用。4)压滤及包装沉淀池里的碳酸稀土放到产品池后,再进入压滤机压滤装包入库。(2)水冶车间组成及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的原则是:拟建矿山的生产、生活设施尽可能做到不压矿,以充分利用资源;各车间的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尽可能均衡;水、电、路等车间建设条件相对较好。依据上述原则,经充分比选论证,最终确定矿区范围内共水冶车间内有集中池、除杂池、沉淀池、产品池、配液池、污水处理系统、各类材料库和产品库、配电室、以及小型办公生活区域等。矿部内有办公大楼、公寓楼、活动中心、食堂等设施。每个车间由4~6个台阶组成,各台阶主要池子有母液集中池、除杂池、沉淀池、产品池、配液池、应急池等。各车间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道,池底和池壁用防渗膜进行防渗处理,防止腐蚀池壁和池底,渗透系数要求≤1×10-12cm/s。工艺池应尽量利用地势形成阶梯布置,使各处理工序工艺液尽量依靠自流完成。工艺池之间铺设混凝土地面,对车间范围内的陡坎,也应做好防滑、防塌相关措施。上下池之间的梯路要加固好并作好防滑措施。各车间同时设有办公室、休息室、寝室、食堂、化验室、值班室等。矿区内一浸采区建设矿部,用于管理人员的办公、生活。包括综合办公楼:1座,672m2、宿舍楼:4座、2700m2、体育馆:1座、1000m2、食堂:1座、500m2。3、水平衡分析根据矿山采用的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可知,矿山消耗水量为388.73万m3/a,10966.93m3/d。水重复利用率为93.1%超过了重复利用率75%的要求。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本项目是新建项目,无开采历史。原地浸矿采场、水冶车间、表土堆场现状照片见图1-9。图1-9原地浸矿采场、水冶车间、表土堆场现状照片五、绿色矿山建设(一)绿色矿山建设计划以建设绿色矿山为主线,以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规划等内容要求为依据,以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和企业持续发展为基础,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确保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为重点;降低生产能耗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从加强管理入手,强化生产安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等工作;着力企业文化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带动地方发展,树立企业形象,以生产促和谐,以和谐助生产,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同发展,把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绿色矿山建设成一个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二)目标任务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出台的《加快建设绿色矿山工作方案》及《有色金属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从基本条件、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任务。(三)要求根据矿山基本情况、开采条件、开发利用现状、科技投入、三废处理技术等方面,充分了解矿山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的规范及文件要求编制绿色矿山实施方案,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任务,完成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广西岑溪市糯垌稀土矿绿色矿山建设。第二章矿区基础信息一、矿区自然地理(一)气象矿区属于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岑溪市气象局提供资料显示,2002年至2021年来区内平均气温约21.3℃,7~8月平均气温30℃以上,12月~1月平均气温为8~9℃,历年极端最高温为38.6℃,平均极端最高气温为36.7℃,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0.6℃。区内温湿多雨,相对湿度约75~84%,春夏气候湿润,冬季气候干燥。其中湿度较大的月份3~9月,月平均在84%~86%之间,湿度较小的月份为11~12月,月平均只有75%~76%。2003年至2022年最高年平均降雨量为1928.23mm(2013年),最低只有772.1mm(2021年),单日(24小时)最大降水量100.2mm(2022年2月19日)。季节性降雨分明,雨季集中在春夏两季,一般4~8月进入丰水期,月平均降雨量在183.43mm左右,10月至次年1月属枯水期,月平均降雨量约22.34mm。历年平均蒸发量1081.98mm,最大蒸发量1134.91mm(2018年),年最小蒸发量993.79mm(2005年)。一般7月份蒸发量最大,近三年均值137.17mm;1月份蒸发量最小,近三年均值39.88mm;5~9月各蒸发量均超过100mm。图2-1岑溪市近20年降水量变化(二)水文区域内山间溪流发育,较大的溪流有糯垌河、义昌河上游等干流,隶属珠江水系(图2-2)。其中义昌河主支发源于广东省罗定市嘉益镇的大芒顶,从梨木平田村流入市境,经梨木街、大业镇河口至归义思塘汇入义昌江,经岑城、三堡等镇,至河口流进藤县,于藤县金鸡镇新民村汇入北流河,为区域性河流。河床开阔,河漫滩发育,河水流量1174.75~6175.04L/s,为区域内最大河流。矿区内主要河流主要河流为糯垌河,其位于工作区东部,南西向,常年流水,由南向北流入义昌江,汇于北流河至藤县注入浔江,河床宽度可达50m,流量一般可达3689.65L/s。其他溪流较小,大多发源于区内,大致多呈南东-北西向发育,流量一般为100~500L/s。枯水季节其最小单溪流量为25.861L/s,最大为458.235L/s,为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排泄通道。昙兰水库位于矿区南西部边缘,图2-2矿区水系图(三)地形地貌矿区属于低山丘陵地貌,按照相对切割深度和地形划分,可进一步划分为丘陵、河谷平地、山间沟谷三种地貌单元。丘陵:海拔一般85~300m,最高峰342.40m,地势整体南高北低,切割较强,相对切割深度50m~90m,其特点为山顶、山脊较平坦,山脊大致走向北西,山坡较平缓,水系及冲沟发育,侵蚀作用微弱,植被茂盛。风化壳十分发育,规模较大,风化壳厚度一般10m~30m,最大厚度达50m以上,稀土矿体主要赋存于本地貌单元中,山坡及山顶偶见基本农田(旱地)分布。河谷平地:分布在矿区的东北角,海拔一般80~90m,平地内糯垌河流向自南东向北西,长期的冲洪积作用形成宽为150m~600m的河流阶地,地势平缓,村落聚集,大面积的基本农田分布。该地貌单元内第四系桂平组冲洪积层 (Qhgal-pl)发育,厚度较大,下伏的花岗岩风化壳多被冲刷或掩盖,由于其强烈的流水作用,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的不利区。山间沟谷:位于矿区的丘陵之间,海拔一般85~150m,多呈“U”字形和“V”字形,宽一般为10m~100m,地势平缓,有三条与区内山脊走向一致的主沟,主沟两侧的支沟、次支沟与主沟一并呈树枝状形态。在支沟、次支沟相对较窄的沟谷中其坡度略大,但一般不超过12°,地表见季节性流水或不见水;在主沟、支沟相对较宽的沟谷中其坡度多为几度以内,地表多见常年流水及水塘。山间沟谷潜水面较浅,0~4米。该地貌单元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水田、旱地、园地、荒草地等,较宽的沟系多为基本农田分布区。该地貌单元内第四系桂平组冲坡积层(Qhgal-dl)发育,厚度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下伏花岗岩风化壳,由于其较强的渗流作用使得稀土阳离子无法吸附于粘土矿物而富集成矿,因此该地貌单元亦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的不利区。图2-3矿区及周边地貌类型分区图(四)植被岑溪市属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区,除荒山、草地和部分树林山地外,均为人工植被。人工植被分森林、园林和农作物3类。森林树种有49个科148种,其中马尾松最多,分布最广;园林植被以果类为主,主要有荔枝、龙眼、沙田柚、柑、橙、芭蕉等;农作物植被以水稻为主。植物主要为木本、藤本、草本、菌藻4类,汞94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600多种,有鸡骨草、黄栀子、金银花、佛手、大良姜、鸡血藤、山芝麻等;油料植物80多种,有山苍子、蓖麻、乌桕等;纤维植物100多种,主要有色芒、山棉皮、地棉皮、山姜麻等;淀粉植物80多种,主要有黄熊狗头、金刚根、土获茶等;化工原料植物80多种,主要有野漆、牛甘木皮等。(五)土壤岑溪市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旱地土、自然土3大土类、15个亚类、53个土属、9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以储蓄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为主。自然土:以赤红壤、红壤、紫壤土为主。项目区土壤主要为丘陵红壤、赤红壤,土层厚度在70~90cm,表土层厚度15~30cm,石砾含量25%左右,以温—中生性植物为主。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矿区处于华夏陆块西侧的钦州褶皱系东北端的博白断褶带东端区上,与东部的桂东褶皱系及东南侧的云开地块邻接。在早古生代,本区域处在浅海陆棚-深海槽盆环境,形成有厚度较大的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和大量滑溻浊积岩,广西运动使之隆起,出现台地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中、新生代块断作用剧烈,多地上叠陆相盆地。本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的大量的酸性岩浆岩,成为了本区稀土矿的成矿物源,在地表上了形成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其中燕山期酸性岩浆岩上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最为丰富。(一)地层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有天堂山岩群、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图2-4),出露面积约500km2,现将各地层特征分述如下:(1)古元古界天堂山岩群天堂山岩群(Pt1T):为地区深变质混合岩化结晶基底,由于长期的构造变动和岩体侵吞,原来的沉积叠覆关系已遭受严重破坏,岩性由片岩、变粒岩、片麻岩构成。1)天堂山岩群片麻岩(Pt1Tgn)主要分布于图幅南侧,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条带(纹)状混合岩、阴影状混合岩、石英云母片岩、长石黑云片岩等组成。岩石强烈混合岩化,沿面理贯入的长英质脉体,常发生剪切流变褶皱,或变形为透镜状、石香肠状。岩石变质程度高,常含矽线石、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堇青石等变质矿物。m。2)天堂山岩群变粒岩(Pt1Tgnt)零散分布于岑溪市南侧,主要为灰白色薄-厚层状黑云二长(钾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辉石(角闪)斜长变粒岩、浅粒岩夹少量长石石英岩、长石黑云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片麻岩、方解绿帘辉石岩、石榴辉石岩、透辉石岩组成,含矽线石、堇青石、十字石等变质矿物,局部强烈混合岩化,沿面理常有长英质脉体贯入并发育剪切流变褶皱,厚度大于687m。3)天堂山岩群片岩(Pt1Tsch)分布沿灵山—岑溪筋竹断裂(F25)南侧走向上分布。主要由灰-灰绿色薄-中层状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长石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夹少量片麻岩、浅粒岩、变粒岩、石榴辉石岩等。岩石含较多矽线石、堇青石、十字石、石榴石、红柱石等变质矿物,沿面理有长英质脉贯入。厚度大于791m。(2)奥陶系层位出露较齐全,为本区主要的地层单元,主要出露在图幅西北角的三堡镇一带,沿长岗顶岩体呈环状分布,面积约158.6km2。可划分为下统六陈组 (O1l)、中统东冲组(O2d)和上统兰瓮组(O3l)。六陈组(O1l):出露面积约1.8km2,岩性以紫红色、灰白色、黄白色与黄褐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笔石、腕足类化石,厚大于945m。东冲组(O2d):出露面积130.1km2,岩性为一套黄白、灰黄、浅紫灰色的含钙质细粒石英砂岩、砂岩夹石英绢云母微片岩的细碎屑岩,厚241m。与下伏六陈组为整合接触。兰瓮组(O3l):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五段,本区域内出露兰瓮组一段 (O3l1)、二段(O3l2),出露面积26.7km2。岩性为灰黄色、紫红、灰、灰白色含砾细粒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底部以含砾砂岩为标志,产腕足类Nicolellasp.、正行贝、海百合茎、层孔虫、三叶虫等。厚度705m,与下伏东冲组整合接触。(3)志留系志留系主要分布于博白-岑溪断裂的东南侧,山塘顶-糯垌一带,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出露面积约102.6km2。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类复理石沉积,可划分为下统大岗顶组(S1d)、连滩组(S1l)、中统合浦组(S2h)和上统防城组(S3f)。大岗顶组(S1d):出露面积17.8km2,岩性为黄白、灰、灰白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中细粒砂岩的粗碎屑岩,与下伏兰瓮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连滩组(S1l):出露面积31.2km2,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夹页岩、不等粒砂岩及少量含砾不等粒砂岩,顶部为泥灰岩与合浦组不等粒砂岩分界,除含笔石外,尚含三叶虫,腕足类,出露厚度l629m。合浦组(S2h):出露面积33.8km2,岩性为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石英砂岩等细碎屑岩组合,具复理石或类复理石特征,富含笔石化石,厚度大于343m。与下伏连滩组为整合接触。防城组(S3f):出露面积约21.6km2,岩性主要为灰、浅灰、浅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页岩及少量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富含笔石化石,局部含有腕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及苔藓虫等。厚910m~941m。与下伏合浦组为整合接触。(4)泥盆系泥盆系主要分布在马路镇、樟木镇的博白-岑溪断裂的两侧,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展布,出露面积约1177.4km2。为一套滨浅海相准地台型沉积,可划分为下统莲花山组(D1l)、中统信都组(D2x)、东岗岭组(D2d)和上统榴江组(D3l)。莲花山组(D1l):出露面积38.4km2,底部为浅黄、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浅黄、灰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少量的不等粒石英杂砂岩,产双壳类、介形类、腕足类、鱼类等,厚542m。与下伏防城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信都组(D2x):出露面积20km2,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夹页岩、砂质页岩或白云质灰岩,产腕足类化石,厚度大于330m。与下伏莲花山组为整合接触。东岗岭组(D2d):出露面积5.1km2,岩性主要为灰白、灰-深灰色薄-中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生物屑微晶灰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厚大于118m。与下伏信都组为整合接触。榴江组(D3l):出露面积13.9km2,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青灰色薄层状硅质岩、条带状硅质岩、硅质泥岩、含泥质硅质岩等,富产腕足类、珊瑚等化石,厚度大于284m。与下伏东岗岭组整合接触。(5)白垩系下统新隆组(K1x):主要分布于三保镇及象棋镇西北部,带状展布,出露面积10.1km2。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暗紫、紫灰色厚层状砂砾岩、不等粒砂岩、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厚度460m。与下伏中奥陶统东冲组呈角度不整合。上统西垌组(K2x):主要分布于诚谏镇西部,北东向展布,主要岩性为灰色、紫灰色、灰白色流纹质碎斑熔岩、熔结凝灰岩、熔结凝灰角砾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厚度大于738m,与志留统大岗顶组(S1d)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统罗文组(K2l):主要分布于诚谏镇南部新村一带,北东向展布,出露面积3.9km2。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砾状砂岩、砂岩、砂质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泥岩。与下伏下西垌组(K2x)呈角度不整合接触。(6)古近系邕宁群(EY):分布于三保镇北部及岑溪市西部地区,为一套紫红色、青灰色、灰绿色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及泥岩,厚度450m。角度不整合接触于下伏老地层之上。(7)第四系以全新统桂平组(Qhg)为主。分布于较平缓的低洼沟谷地内,出露面积95km2。河流及其支流两侧的洪积、冲积层多为浅黄色砂砾石、砂土或砖红至浅黄色砂质粘土;冲坡积层多为浅灰黄、褐黄至砖红色砂粘土、含风化岩屑粘性土及亚粘土等。厚小于30m。(二)地质构造本区西北部区域由奥陶系地层为主构成的复式舒缓向斜叠加一些紧密褶皱构成,褶皱构造走向北东为主,上叠白垩系沉积盆地;而区域的东至南部则由于断裂、岩浆岩十分发育,褶皱构造被破坏强烈,主要褶皱构造多残缺不全,只有东南部的樟木背斜、南部的马路向斜形态相对完整。樟木背斜:位于樟木镇-绿云一带,长11km,宽3~6km,走向由东部的25°~30°为主,转向西部的东西向,北西翼出露较齐全的泥盆系地层,有信都组、莲花山组、东岗岭组与榴江组;东南翼主要为泥盆系信都组、莲花山组;核部为志留系的防城组、连滩组、合浦组和大岗顶组组成,并上叠白垩系盆地沉积。马路向斜:位于岑溪马路镇一带,轴向走向北东45°,全长9.5km,宽3km~3.5km,系短轴状褶皱。其北西翼为下古近系和第四系所覆盖,向斜核部为榴江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所组成。两翼由莲花山组、东岗岭组、信都组等砂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等组成。区域内断裂极为发育,矿区附近的断裂主干是由北东向的陆川-梧州大断裂带与区域南部的北东东向灵山-岑溪筋竹大断裂构成,控制着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等多层次断裂的分布以及晚中生代之后的地层沉积及侵入岩分(1)北东向断裂北东为区内最为发育的断裂,主要由陆川-梧州大断裂带的主干及其次级断裂构成,形成于印支及燕山期,其中燕山期活动最为强烈,且多走向偏北,对稀土矿成矿的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有控制作用。本组断裂自西北向东南主要有大村-三堡、泉塘-长岗顶、陆川-梧州、岑溪-西村、金鸡-牛卫顶断裂。其中陆川-梧州断裂是陆川-梧州大断裂带中部的主干断裂,受包括矿区岩体在内的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破坏而残缺不全。泉塘-长岗顶、岑溪-西村为矿区东西两侧出露的次一级主要断裂。泉塘-长岗顶断裂(F13):由区外容县泉塘向区内的长岗顶一带延伸,走向近北东55°,倾向东南,倾角50°~85°,系后期复活的燕山期脆性断层,常常被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断裂所错断,对区内古近世沉积盆地有控制作用。岑溪-西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