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念解读大凡写一本书,必先澄清其中的关键概念,否则就是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了。所以,对“新闻评论”一词进行必要的剖析,是新闻评论学学理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基础。但是,就是这个看似简单,又被业界和学界经常提及的概念,却也是最难被统一理解和认识的。不仅在定义上众说纷纭,而且在“新闻评论”这个词组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例如下面这段话:“到60年代初,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出版了《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经过多年的努力,这本杂志的发行量已远远超过《尼曼报告》,并成为二本最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刊物。这本杂志始终坚持不懈地注视着各类新闻媒介的工作情况。由此可知,美国也许是最早提出“新闻批评"和“新闻评论”概念的国家。”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39页显然,此处的“新闻评论”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不是同一事物,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对“新闻评论”这个概念和来源进行一定的梳理.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39页第一节“新闻评论”释义新闻评论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即新闻和评论。分开来讲,新闻的概念,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成果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事实说和报道说两种,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报道;关于“评论"二字,郭步陶先生在1936年曾有一段较为恰当的描述:“把不平的事,用言文的功能,使它得到公平的判断,便是评;遇到头绪纷繁的事情,或问题,拿言文的工具,把它整理得条理分明,使人不至是非倒置,便是论。"郭步陶编著:《评论作法》,复旦新闻学会,1936年,第1页郭步陶编著:《评论作法》,复旦新闻学会,1936年,第1页A、新闻评论可作如下的界说:新闻评论是籍新闻传播的工具而作之新闻性、权威性、公益性的意见论述。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印,1978年11月第1版,第4页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印,1978年11月第1版,第4页B、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具体说来,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主编:《新闻评论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丁法章主编:《新闻评论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C、新闻评论是针对社会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发布的各种评论的总称,即评论主体对社会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所作的议论、品评,是一种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色的政论文体,属于论说文范畴。薛中军:《新闻评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3页薛中军:《新闻评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3页D、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政治体裁。它是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论的体裁.它是对国内外重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言论看法,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郑祖武:《电视新闻报道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E、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播发的对当前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提出看法、进行评议的一种论说性的新闻文体.王中义:《新闻评论概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页王中义:《新闻评论概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页F、新闻评论,是新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的一种重要文体.简称评论。平常所说的“评论”,一般指新闻评论。周永固:《新闻评论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周永固:《新闻评论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G、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有了新闻,就有了新闻评论。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页杨新敏:《当代新闻评论学》,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页H、新闻评论是媒体表达意见、发表言论的重要手段.它与新闻作品的其他表现形式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一样,是新闻媒体普遍的、经常性的一种说理性的文体,而且在媒体的立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符建湘编著:《新闻评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符建湘编著:《新闻评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页I、新闻评论是新闻工具就新闻或现实问题发表意见的一种文字体裁。邱沛篁等编:《实用新闻学基础》,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13页J、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重要事实和现实问题的观念表达,是评论作者思想、态度和认识的表达.王建林:《浅谈新闻评论的信息功能》,《新闻爱好者》,2002年11月,第18页K、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借助新闻媒体发表各自意见的一种新闻文体。王向东:《我给新闻评论重新下定义》,《传媒观察》,2005年11月,第21-23页……基本上每一本新闻评论著作都有自己对新闻评论定义的理解,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仅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新闻评论的概念,学者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之一:关于新闻评论的主体。有学者将新闻评论的评论主体指定为评论作者,如定义J;也有将媒体编辑部认为是新闻评论的主体;亦有如定义K,“社会各界,或者说社会公众,是新闻评论的主体”同上。不过,多数概念则对此进行了模糊化处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呈现多样化的,既有个人的意见表达,也有媒体的集体意见论述,在我国大陆地区某些比较重要的评论体裁也代表着同上分歧之二:关于新闻评论的传播媒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信息,其传播必然是经由一定的媒介。由于对媒介环境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一些定义未能反映出网络等新媒介,仅认为新闻评论产生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中,显然在网络新闻评论日益显示出强大舆论引导力的今天,是需要更新和补充的。当然,如果简单地如定义G中的“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又难以真正清楚地认识新闻评论,例如,在街头巷尾的闲聊中,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口头评论也能称作新闻评论吗?如果这样,容易将新闻评论与普通的言论混为一谈了。所以,新闻评论至少应该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评论。分歧之三:关于新闻评论的政治属性。“政论文”这个关键属性被许多学者用来界定新闻评论的范围,在一些定义中,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下属的政论文的一个分支。我国的新闻评论被认为是一种政论文,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革命、战争、运动等的需要,刊载于报端的新闻评论多数属于政论文的范畴,评论与政治相关的话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功能的多样化以及评论内容的极大丰富,将新闻评论限定在政论文之中的做法已束缚了新闻评论的发展和人们对其的认识。张友渔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当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安逸,政治问题不为人所重视,读报之目的乃在精神上的享乐之时,社论不必定有关于时事."张友渔,《何为社论》,《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新华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29页如果用当下的媒体评论实践来考察一些新闻评论定义,就会发现“政论文”的界限使得概念本身就出现了矛盾。例如,定义B和C中,都有新闻评论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和“新闻传播媒体发布的各种评论的总称”的表述,但又都将新闻评论定义为“政论文体",那么新闻媒体发布的体育评论、财经评论等多数并未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的评论就处于两难地位了。诚然“新闻评论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不能因此就把它概括为‘政治性评论',事实上,不含政治目的、非政治性的新闻评论,为数还是不少的”.王中义,《新闻评论概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页王中义,《新闻评论概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10月,第3页仔细分析我国新闻评论的定义,从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可以发现存在着一种去政论属性的趋势。从“政论文”到“政治性论说文”,再到“论说文”,新闻评论的范畴也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拓展。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如丁法章先生在其1997年版的《新闻评论学》中的定义B,也在2002年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中修改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分歧之四:关于新闻评论的文体。对于新闻评论的文体,大致有这三种表达:一种以定义I为代表,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文字体裁;一种以定义E为代表,认为新闻评论是一种新闻文体;第三种如定义A为代表,未将新闻评论具体为是一种文体,而称为是一种“意见论述”或者“意见表达”。第一种定义显然仅局限于报纸新闻评论的范畴,并不能包含所有的评论形式;第二种定义虽然增大了新闻评论的外延,但难以将新闻漫画这种在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媒体言论实践中常用的体裁囊括进去,所以不将新闻评论指定为是一种文体的做法值得肯定.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闻评论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信息进行的带有公益性的主观意见表达.第二节“新闻评论”一词的溯源“新闻评论"这个词组早已成为我国新闻教学和实践中常用的术语,但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却让我对这个词的来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口语培训中,一位来自英国的教师要求受训的每位教师用英语讲述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当我用“newscommentary”(复旦大学新闻系课表上新闻评论课程的英文翻译或多数大陆新闻评论相关学术文章所采用的英文翻译方法)来表述时,这位外教一头雾水,连称英语中没有这样的组合。此后,我便意识到也许“新闻评论”一词并非像其它新闻学名词一样是舶来品,而是我国本土化生成的词语。在网络上搜集相关信息时,才发现马少华先生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其博客中有一篇名为“如何翻译‘新闻评论’”的博文,其中写道:“记得当年我的一些涉及新闻评论的论文的发表时需要把摘要翻译成英文,我曾用过newscomment或是commentary,这都是查词典查出来的。但实际上,当外国新闻学院的教师来我学院交流时,我发现这两个词都不能立刻让他们明白我是教什么的,有时我不得不用Editorial(社论)这个更窄一些的概念和opinion(观点)这个更宽一些的概念来补充,才能让他们明白我教什么."马少华博客/32065565.html目前国内翻译国外新闻评论相关的书籍较有影响的一本为《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美】康拉德·芬克,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英文原名为“WritingOpinionforImpact”,其中仅有“观点写作”或“言论写作”的意思,并未有“新闻评论”这样的表达.美国最为经典的评论教材TheWhy,WhoandHowoftheEditorialPage【美】KennethRystrom,TheWhy,WhoandHowoftheEditorialPage,FourthEdition,2004中,也未发现可以翻译成“新闻评论"的英文词汇,相对应的多是“Opinion”和“Editorial”,可翻译作“言论"和“社论”.张友渔先生在1932年提到:“社论,即英语Editorial或LeadingArticle,为报纸的论评.”张友渔,《何为社论》,《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新华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26页储玉坤先生在1945年的著作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我国所谓社论,即英文中的Editorial或LeadingArticle,而日本报纸却称为社说。”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世界书局,1945年12月第2版,第62页另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报纸编辑部内,评论部的英文翻译多为“EditorialDept",评论撰述或评论作者也被翻译为“EditorialWriter”。如果我们将“新闻评论”这个中文词汇直译成英文中规范的词组应当是“JournalismReview【美】康拉德·芬克,柳珊、顾振凯、郝瑞译,《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美】KennethRystrom,TheWhy,WhoandHowoftheEditorialPage,FourthEdition,2004张友渔,《何为社论》,《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新华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第26页储玉坤,《现代新闻学概论(第二版)》,世界书局,1945年12月第2版,第62页既然“新闻评论"并非来源于西方语言,那么它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新闻评论的特性、历史以及发展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其理论意义就如同几乎任何一本新闻理论书籍,都会对“新闻”一词进行追根溯源一样,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新闻评论著作都未专门关注过这个话题。一、“新闻评论”系本土化生成的词汇如果要追寻一个词汇的来源,对于“新闻评论”这样的新闻学术语,我们可以首先探寻其是否是个外来词语,即是否是直接从国外语言中翻译过来的.中国新闻学是从西方舶来的产物,由于20世纪初我国新闻学的引入者大多留学美国或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新闻学研究和教育也成为我国新闻学起始时期的重要效仿对象虽然日本的新闻学也是学自美国,但不能排除某些概念到了日本本土后,会发生某些变化,所以,将两个源头都进行梳理更完善一些。。研究和分析引入这两大源头的关键人物的著作,便可以了解“虽然日本的新闻学也是学自美国,但不能排除某些概念到了日本本土后,会发生某些变化,所以,将两个源头都进行梳理更完善一些。一方面,从美国源头看,并未从此引入“新闻评论”一词。徐宝璜(1894-1930),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19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官费留学美国,在密芝跟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北京《晨报》编辑和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在当时新闻界有“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和“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之誉.余家宏,《徐宝璜与<新闻学>》,选自余家宏等编《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373页可以说徐宝璜先生是美国新闻学引入中国的重要中介者,以其在美国深造新闻学的情况,如果在美国有“新闻评论"这一专业术语,没有理由不表述在其系统性论述新闻学的著作中。在其所著《新闻学》一书中与新闻评论相关的内容即第九章“新闻纸之社论”,通篇未见“新闻评论”一词.而且,由美国学者休曼撰写的美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实用新闻学》也于1913年在中国被翻译出版,其中也未找到“新闻评论”余家宏,《徐宝璜与<新闻学>》,选自余家宏等编《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12月,373页另一方面,从日本源头看,也未从此引入“新闻评论”一词。我国最早翻译的新闻学著作即1903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一书,这也是日本新闻学的第一本著作,其中与新闻评论内容相关的仅有第十三章“论说记者”,也没有使用“新闻评论”。另外,我国新闻学开创者之一的任白涛先生即是从日本引入新闻学的重要人物,“任白涛1916年去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成为首届会员,开始从事新闻学研究.1916年冬至1918年夏他完成中国人自著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应用新闻学》。”童兵,《东渡扶桑求学对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意义》,《新闻界》,2005年第6期,16-18页任白涛的著作《应用新闻学》一直到1947年出版的第六版,其第二章“文稿之实地制作"中的第一节名为“论说文",未尝使用“新闻评论”童兵,《东渡扶桑求学对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意义》,《新闻界》,2005年第6期,16-18页从对这两个外来源头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出“新闻评论”是舶来品的否定答案,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闻评论”是我国本土化生成的词汇。二、“新闻评论”一词本土化生成和使用的情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索和查找,可以大致描绘出“新闻评论”一词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和业界的发生和使用的大致状况。1、“新闻评论”在我国大致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翻阅《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1903—1987》林德海等编著《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1903-1987》,新华出版社,1989年6月,可以发现“新闻评论”这个词语第一次明确地出现在著作的名称中,即1941张鹤魂所著的《新闻评论》张鹤魂,《新闻评论》,现代学社,1941年3月。此后1947年出版的程仲文先生的《新闻评论学》程仲文,《新闻评论学》,力生文化出版公司,1947年更是系统地阐释了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并将其上升到学科的高度.当然,该词出现在著作名称里,已说明在20世纪40年代林德海等编著《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1903-1987》,新华出版社,1989年6月张鹤魂,《新闻评论》,现代学社,1941年3月程仲文,《新闻评论学》,力生文化出版公司,1947年那么,再向上追溯,“新闻评论”作为一个词组出现在我国新闻学书籍中,笔者查阅到最早的是戈公振先生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中,在记录1923年秋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学系课程表时提及,在新闻学系学生第三学年的课程中有一门“新闻评论法"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3月,第264页。另外,1933年在北平出版的《新闻学之理论与实用》中有这样的表述:“新闻评论,无论为文言文,或语体文,应以优美之文笔,抒发各种之意见,使人读之,既易领会,又饶兴趣."吴晓芝编著,《新闻学之理论与实用》,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8月第1版,第138页1943年管翼贤篆辑《新闻学集成(第七辑)》中也谈到:“燕京大学报学系1924年至1937年,报学系主修的课程,在十四年内,变化很多……第三类:特色报学课程课程,内有:(1)照片,(2)实用宣传学,(3)报纸翻译,(4)新闻评论。"管翼贤篆辑,《新闻学集成(第七辑)》,1943年3月,中华新闻学院,204页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新闻评论”的出现得益于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开展。而比20世纪20年代更早的资料和书籍中,限于笔者能力和资料的有限性的制约,还未发现有“新闻评论”这个称谓,所以,大致可以推断出“新闻"和“评论”两个词被组合成“新闻评论”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而且,以上的三个来源都与“北平”有关,此词组亦有较大的可能发源于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而在此之前,与此相对应的称呼多为“社论"、“评论"、“言论"、“论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3月,第264页吴晓芝编著,《新闻学之理论与实用》,北平立达书局,1933年8月第1版,第138页管翼贤篆辑,《新闻学集成(第七辑)》,1943年3月,中华新闻学院,204页2、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闻评论"这个词语曾一度较少使用或使用时缺乏规范性共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新闻评论”还曾出现在个别书籍和资料中,例如1951年出版的《组织疗法资料丛刊(上)》的目录里出现过“新闻评论”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制委员会编,《组织疗法资料丛刊(上)》,1951年10月,但是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新闻评论"一词长期在我国大陆各种公开的资料和著作中缺席,当然这也与文化大革命给新闻学教育带来的长期停滞有关。赵贯东先生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我国新闻评论研究,60年代前期曾出现繁荣景象,可是‘文革'十年,百业俱废,新闻评论研究限于停滞,研究生机被横扫一空。直至1978年8月,在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才强调指出新闻评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尔后引起了新闻界高度重视,各报先后成立评论部,并组织专人对评论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等,分别把原作为编辑或新闻写作附属的新闻评论,单列独立设置课程.”赵贯东,《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鸟瞰》,选自《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1-115页从另一个侧面看,同一时期,在公开的党政文件中,“新闻评论"这个词语也极少出现,代之更多的是“社论”或“评论”等称呼。可以窥见,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宣传和教育部门对“新闻评论”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制委员会编,《组织疗法资料丛刊(上)》,1951年10月赵贯东,《我国新闻评论研究鸟瞰》,选自《新闻研究资料(总第43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资料》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1-115页即使到了80年代中期,对于“新闻评论”这个词语,仍未达到规范的使用和形成概念上的共识。例如下面一段对于一份期刊的介绍:“《新闻评论》是辽宁省记协、省新闻学会和新闻界老同志联谊会联合主办的报纸.旨在有针对性地对本省的新闻宣传进行评论,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创刊于1986年1月7日.四开四版,月刊。”从语言的相互联系便可以判断出,此处的“新闻评论”与本书所言的“新闻评论”不是同一概念,更类似于“媒介批评”。随着80年代中后期新闻评论相关教材的出现和新闻评论在高等新闻学教育中受到重视,“新闻评论”这个名称才在我国大陆理论界和业界逐渐得到相对统一的认识。3、我国台湾地区在1949年以后,“新闻评论"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沿袭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新闻学教育体系,在台湾地区,“新闻评论”一词使用得比较频繁且较为规范,并出现在不同时期的相关著作中。例如1957年政工干校新闻系(台湾)出版的《新闻评论》林德海等编著,《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1903-1987)》新华出版社,1989年7月,第233页;1971年徐咏平著《新闻学概论》中第八章为“新闻评论”徐咏平,《新闻学概论》,1971年12月,中华书局;1975年彭家发先生的《小型报刊实务》中第六篇“写作结构提要“中的第一章第三节为“新闻评论”参见彭家发,《小型报刊实务》,三民书局,1975年3月;1977年郑镜彬著的《新闻广播学》中第六章为“电视新闻评论”郑镜彬,《新闻广播学》,大光出版社,1977年;1978年林大椿先生的《新闻评论学》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11月;1979年楼榕娇编著的《新闻文学概论》中第五章第一节的题目为“说明论驳的议论文——适用于新闻评论”楼榕娇编著,《新闻文学概论》,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1979年宋乃翰编著的《广播与电视》的第四章第六节为“新闻评论”宋乃翰编著《广播与电视》,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3月;1980年戴华山的《新闻学》中第十章为“新闻评论”戴华山,《新闻学》,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1月;1981年王民的《新闻评论写作》王民,《新闻评论写作》,联合报社,1981年林德海等编著,《中国新闻学书目大全(1903-1987)》新华出版社,1989年7月,第233页徐咏平,《新闻学概论》,1971年12月,中华书局参见彭家发,《小型报刊实务》,三民书局,1975年3月郑镜彬,《新闻广播学》,大光出版社,1977年林大椿,《新闻评论学》,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11月楼榕娇编著,《新闻文学概论》,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宋乃翰编著《广播与电视》,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3月戴华山,《新闻学》,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1月王民,《新闻评论写作》,联合报社,1981年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评论”这个词组是一个本土化生成的称谓,并不是从英文或其它外文中翻译而来的舶来品,其可能产生于上世纪我国新闻学教育萌芽期的20年代。产生的原因大抵是由于各种报纸言论体裁称谓的繁杂,为了统一认识或是新闻学教育的推进,而将“新闻”与“评论”组合在一起,对所有报纸言论体裁统称为“新闻评论”,以有利于教、学或研究的方便.所以,有学者称:“比较起来,‘新闻评论'这个名称较为科学,并具有新闻文体的特性,可以概括不同新闻传播工具的所有评论形式,也可同其它文体的论说文相区别。”王中义,《新闻评论概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2页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主要西方国家没有与汉语中“新闻评论”对应的词组,但是并不表明没有与新闻评论类似的体裁,一般情况下,中国学者所指的“新闻评论”与西方学者所指的“社论”或“言论”相对应,前者的范畴要比后者大得多,所以,本书在研究新闻评论时谈到国外的新闻评论,多数情况下指的是社论、专栏评论等。从这里便可以发现,如果我们对中外新闻评论进行对比研究的话,这个研究本身就是值得商榷,毕竟两者本来就不是完全在一个层面的,即使要进行对比,也只能对比中外都有的某一特殊评论体裁,例如中外社论的对比研究等.第三节与新闻评论相似或易混淆的概念新闻评论由“新闻”和“评论”两个概念组合而成,而新闻和评论又有相应的近义词,其中一些近义词间的组合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极易混淆,在实际操作和学术研究中十分有必要将与之类似的概念进行树立和对比,以更好地区分,并凸显出“新闻评论”概念的特殊性。一、新闻评议“新闻评议”与“新闻评论"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新闻评议”多与“新闻评议会”联系在一起使用,是明确来源于西方的一种理念。“新闻评议会是一种新闻行业自律的监督与仲裁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的新闻纠纷(即因新闻传播行为所引发的矛盾纠纷).它以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为依据,按照行业规约和评议会章程,对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和新闻侵权所引发的新闻纠纷进行仲裁,并监督裁定决议的执行。它是新闻行业实行集体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形式。”郑保卫,《建立监督仲裁机构强化行业自律机构——关于我国组建新闻评议会的建议与构想》,《新闻记者》,2002年第8期,第11-12页由此可见,新闻评议是指在新闻行业内部通过新闻评议制度所进行的监督与仲裁等自律行为.这是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在西方新闻实践中被滥用所表现出的弊端进行反思后的结果,也可看做是对新闻理论中社会责任论的具体实践。其中比较典型的如英国的报业投诉委员会(PressComplaintsCommission),简称PCC,其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后,对准则进行了较大修改,加强了对于隐私保护的内容。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类似的机构存在,规范新闻从业者行为的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其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二、新闻批评评论一词可以分解为“评"和“论”,而其中的“评”主要指“批评”,所以“新闻批评”和“新闻评论”在表象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不过,两个概念却差别很大。新闻批评在学界和业务界的实际使用中有两种主要的定义,而且两者差别还较大。第一种定义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社会问题、不良倾向、缺点错误进行公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闻的基本职能之一”乔明甫、翟泰丰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65页,是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或评论进行舆论监督的方法,是媒介干预社会的一种形式。新闻评论与新闻批评有存在交叉的地方,当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的方式批评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时,新闻评论也在发挥着新闻批评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由于新闻评论可以主观发言的优势,使得其能够成为新闻批评行使舆论监督功能中的重要工具.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乔明甫、翟泰丰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665页第二种定义是在媒介批评理念引入我国大陆学界以后,在部分学者那里,新闻批评与媒介批评成为了相似的概念,例如刘建明先生在为《新闻批评学概论》写的序言中提到:“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刘建明,《“新闻批评”的学问》,《新闻界》,2000年第2期,第8页针对第二种“新闻批评”的解释,有学者专门对“新闻评论”和“新闻批评"进行过区分:“新闻批评是新闻研究和新闻理论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不同于新闻业务范畴中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以新闻的形式和媒体对社会现象和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包括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其本质上还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一种,而新闻批评则是以理论的眼光和研究的方式对于新闻本身的批评,所以,新闻批评并不是以新闻的形式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批评,这是必须从概念上首先要加以区别的。”郝雨、王艳玲著,《新闻学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在这里,新闻批评与媒介批评是郝雨、王艳玲著,《新闻学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33页当然,也存在着少数将两者作为相近概念使用的现象,如“以《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为代表的新闻评论刊物的兴起,标志着在大众传播事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新闻批评已达到专业化的规模和水准。"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当然这里也许是英语JournalismReview直接翻译成汉语缘故。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页三、新闻言论新闻言论与新闻评论较为相似,而且比新闻评论较少容易引起歧义。笔者在2009年与陕西师范大学李文教授关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进行交流时,李先生谈到,也许新闻言论比新闻评论这个概念更科学和准确些。但是,“新闻言论”这个提法较少被学术界使用,而且由于我国大陆学界长期强调新闻评论的政论性,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新闻言论”的外延比“新闻评论”稍大些,例如下面这句表述:“新闻言论是对在传播媒体中发表的评论性文章的总称。我国学者对新闻言论的界定大体有如下几种:1、新闻评论是……”刘夏塘等著,《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显然这里将新闻评论作为新闻言论中带有政论性的一种。不过,随着学术界对新闻评论属性理解的刘夏塘等著,《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四、媒介批评媒介批评这个概念,是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国外引入的。媒介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参见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第6页“狭义的媒介批评,即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等的批评。”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其与上述的新闻批评的第二种定义较为类似,与新闻评论属于不同层面的理念,媒介批评是学术研究中使用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其传播范围仅限于学术圈内;而新闻评论则是面向广大受众的体裁.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与媒介批评、新闻批评亦在少数情况下存在着交叉的可能,也就是如果一则新闻评论恰好是在批评媒介报道或者媒体传播行为出现的问题时,其既是新闻评论也是媒介批评或新闻批评。例如下面这篇笔者参见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第6页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买菜与宣传典型》张玉川,《买菜与宣传典型》,《中华新闻报》,1999年6月7日起初我以为提篮买菜是件挺容易的事儿,不就是货比三家,价格适中、挑最好的就行了,没想到现在这已是过时的理论了。绿豆芽又白又长又肥的,不能买,因为怕是用化肥泡出来的,只好寻觅那种“发育不良”型的豆芽;青菜肥大的叶子居然没有一个虫眼,不敢买,一定是打多了农药,倒是美滋滋地拎着找得到虫眼的青莱回家……看来,完美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一些缺憾却让人感到真实。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对英雄、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身体有病仍坚持工作,病危的亲属无暇探望,老人妻子儿女不能照顾,壮举前的豪情及默默无闻时的心甘情愿……似乎典型人物是毫无私心杂念,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诚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考虑到使典型起到带动一般和推动全局的作用,那么先进典型就必须具备比一般要突出的东西。否则,典型就不称其为典型,先进也不称其为先进了。但是,为了树立典型,达到某些“轰动效应”,或把小事说大,把本来不完善的东西,说得尽善尽美;或尽挑一些闪光的语言、华美的词句,把先进典型吹上了天。这样,一是让人对新闻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难以达到宣传报道的目的。二是人们会认为先进人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境界,自然也就难以向他们学习了。其实,我们需要的是鲜活的、真实的,我们能够向他们学习的英雄和先进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员管理学习报告
- 肺结核传染病知识
- 院子出租整租协议书
- 预防夫妻出轨协议书
- app软件转让协议书
- 锯末承包合同协议书
- 车子出租代理协议书
- 酒店物品交接协议书
- 车辆短租合同协议书
- 养殖地租用合同协议书
- 智能家居安装与调试协议
- 担保贷款免责协议书
- 租金折抵欠款协议书
- 2025年人机交互领域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科卫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春季招聘7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考英语冲刺模拟试卷-山西省适用-教师版
- 山西晟诚环美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整沟治理项目报告书
- 《酒店业运营管理》课件
- 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典型题)带答案详解
- 项目管理咨询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