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宾市2023年春期高中教育阶段学业质量监测高一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中正中和与中庸之道的道德观。唐尧虞舜时期开始“定国名为‘中’”,将“上古以来尚中之德”上升到国德的高度。《尚书·洪范》提出了“洪范九筹”,而其最根本的价值核心则是大中之道,大中之道在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就是中正无私,只有超越个人的偏好和不以偏好取人才能够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才能够成就王天下的光明正大之德。儒家也十分推崇中庸之道和中正之德,孔子提出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凸显了君子人格德性的中道品质。孟子特别强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庸之道直接确证和范导着中华民族的德性,也教导人们如何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仁爱并以“仁”为“人之安宅”的道德观。“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德性。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仁学,认为“仁”的本质要求就是“爱人”。积极意义上的爱人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意义上的爱人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文明所推崇的仁爱德性,持续而有效地铸造了中国人的“良善”“友善”“和善”之心性,体现着“爱人犹己”“推己及人”和“仁以为己任”的道德价值追求及其所形成的道德境界。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道义并以义为“人之正路”的道德观。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动机和行为上区别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的合理限度,追求自己应当追求的,舍弃自己应该舍弃的,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孟子还将义视之为人世间的最高价值,高于人的生命。所以,当人的生命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有道德追求的人总是舍生而取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就“一人之正义”与“一时之大义”的关系而言,“一人之正义”为私,“一时之大义”为公,而就“一时之大义”与“古今之通义”而言,“一时之大义”为私,“古今之通义”为公。中华义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培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诚信的道德观。孔子不仅提出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敬事而信”的伦理命题,而且将“民信之矣”视为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德性和价值观念,认为“民信之矣”远高于“足食”“足兵”,凸显出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至上价值。《贞观政要·论诚信》载魏征上疏言:“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章太炎在《革命道德说》中将“必信”与“知耻”“重厚”“耿介”相提并论,并认为“信者,向之所谓重然诺也”,一个团体或一个人“所以得人死力者,亦惟有信而已矣”。革命要成功就必须弘扬“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伦理美德,故信之为德至大且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和谐和睦、主张以和为贵的道德观。中华道德观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价值标准,推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充满着对和睦、和谐、和平的高度肯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观念和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齐相晏婴探讨了“和”与“同”的区别,认为“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和”运用到君臣关系中就要求臣下既认同君主正确的地方同时又能举谏君主的过错,这样才能做到君臣和谐,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中华民族历来是崇尚和谐、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始终是坚持“和而不同”,主张“仇必和而解”“化干戈为玉帛”和“协和万邦”的文明。此外,中华道德观还是一种推崇忠孝廉耻、礼仪文明的道德观,“在家尽孝”“在国尽忠”并富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为人为官注重廉洁奉公、知荣明耻,讲求文明礼貌、待人以礼是这一道德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使中国获得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摘编自2023年6月12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道德观崇尚中正中和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认为如果不超越个人偏好且以偏好取人才就不能成就王天下的光明正大之德。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爱人”的体现,都属于孔子“仁学”思想中“仁”的本质。C.从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可知,其要求我们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D.在君臣关系中,“和”要求臣下既要认同君主正确的地方还要能指出君主的过失,才能做到君臣和谐,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王夫之看来,“一时之大义”在不同的情景中既可为“公”,也可为“私”,这反映了他灵活看待道义的辩证思想。B.没有中华义德的涵养,就不可能有“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就不可能产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操。C.章太炎将诚信与革命道德联系起来,指出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须弘扬“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死生”的伦理美德。D.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和而不同”,这与西方《旧约全书·申命记》记述的“以牙还牙”不同。3.下列选项,不属于文本中中华道德观的一项是()A.江西赣县“最美医生”谢宗万40年坚守深山做村民健康“守门人”,不管村民什么时候来看病、不管有没有诊费,他都会为村民治疗。B.近日,“淄博烧烤”爆火后,淄博在短时间聚集了八百余万游客,有游客表示,淄博真正让人感到精彩的是吃饭完全不担心饭店缺斤少两。C.2023年6月8日-11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举行,全面呈现了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最新成效,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又播下一粒新种子。D.为观云测雨,保祖国平安,气象工作者唐海荣21年来记不清有多少次缺席家庭重要活动,父亲病重不能到病床前尽孝,孩子生病全靠爱人照顾……4.孔子与魏征在强调“诚信”这一道德观时,阐述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5.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的论述思路。【答案】1.A2.B3.C4.孔子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强调人际交往间诚信的重要,同时,也将塑造民众的诚信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魏征则是从君王的角度,强调国君诚信的重要性。5.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本段中心,并阐述“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②然后引述孟子、王夫之的论述,印证观点。③最后指出中华义德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中庸之道认为”理解错误,原文第一段“大中之道在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就是中正无私,只有超越个人的偏好和不以偏好取人才能够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才能够成就王天下的光明正大之德”,可看出是“大中之道”的要求。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没有中华义德的涵养,就不可能有……的爱国主义情操”错。原文第三段“中华义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培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据此看出选项内容属于逻辑推理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谢宗万不管村民什么时候来看病、不管有没有诊费,他都会为村民治疗,体现了中华道德观中的“仁爱”。B.淄博饭店不缺斤少两,体现了中华道德观中的“诚信”。C.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的举行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助力,体现了“创新”,并不属于中华道德观。D.为保祖国气象安全,唐海荣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中华道德观中的“道义”。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孔子与魏征在强调“诚信”这一道德观时阐述角度的不同点:第一,原文第四段“孔子不仅提出了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敬事而信’的伦理命题,而且将‘民信之矣’视为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德性和价值观念,认为‘民信之矣’远高于‘足食’‘足兵’,凸显出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至上价值”。据此看出,孔子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强调人际交往间诚信的重要,同时,也将塑造民众的诚信品德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第二,原文第四段“《贞观政要·论诚信》载魏征上疏言:‘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据此看出,魏征则是从君王的角度,强调国君诚信的重要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三段开头“中华道德观是一种崇尚道义并以义为‘人之正路’的道德观。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动机和行为上区别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的合理限度,追求自己应当追求的,舍弃自己应该舍弃的,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据此看出,首先开门见山,提出本段中心,并阐述“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②第三段“孟子还将义视之为人世间的最高价值,高于人的生命。所以,当人的生命与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真正有道德追求的人总是舍生而取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就‘一人之正义’与‘一时之大义’的关系而言,‘一人之正义’为私,‘一时之大义’为公,而就‘一时之大义’与‘古今之通义’而言,‘一时之大义’为私,‘古今之通义’为公”,据此看出,然后引述孟子、王夫之的论述,印证观点。③第三段“中华义德铸就了中华民族‘率天载义’的浩然正气,培育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据此看出,最后指出中华义德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袍先生陈忠实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在我刚满十六岁时,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穿上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着脖根,决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行娃……唔……徐先生……”杨五叔笑容可掬地和我打招呼,“你坐馆去呀?”“噢!对。”我立即站住,对他热诚的问话表示诚意的回答,站下以后,却又不知再该说什么了。我立即意识到,不该停下脚步,应该像父亲那样,对任何人的纯粹出于礼节性的见面问候之词,只需点一下头,照直走过去,才是最得体的办法……我立即转身走了。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我在父亲用过的石砚台上滴上水,三只指头捏着墨锭,缓缓地研磨。磨墨也该像个先生磨墨的姿势,不能像下边那些学生乱磨,最好的姿势当然只有父亲磨墨的姿势了。我转过头写字,刚写下两字,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蓝袍先生——”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的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这个傻瓜蛋儿,打破他的脑袋,也不会给我起下这样一个雅号的,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他……他不叫我说他的名字。”傻子说。“你说——他是谁?”我冷眼追问。“我不敢说——他打我!”傻瓜怕了。“我先打你!看你说不说!”我说。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妈!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呜……”我立即站起,一下子瞅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应付差事似地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是你给他教唆的吗?”我斥问。“没有。”他平静地回答,早有准备。“就是你!”傻子瞪着眼,“你说……”“谁能作证呢?”杨马娃不慌不急。“……”傻子急迫地瞪着眼。“不要作证的人!”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莫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我又抽下一板子,那只手依然照直伸着,我有点气,本想经过教训他解气,想不到越打越气了。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穿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教授“四书五经”,信奉“读耕传家”,表现了其作为旧文化继承者形象。B.当“我”听到“蓝袍先生”的称呼后,脑子里轰然的爆响及后来严厉追问,表现出“我”心思的缜密。C.“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他被“我”打人的行为所吓到。D.“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表现出“我”打人后内心的矛盾与纠结。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交代了我的身份,为下文“我”敢对曾经的同窗动手作了铺垫。B.父亲虽然是小说展现的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我”的人物形象。C.“我”将蓝色长袍改成了“列宁装”,就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我”解脱后的轻松。D.小说主要以对话式展开,既推动了情节的快速发展,也便于表现人物紧张丰富的内心活动,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8.文本末段画线句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析。9.小说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有何妙处?【答案】6.B7.D8.①解放后,“我”最终脱下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思想得到解放,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新生,反映了“我”的变化成长。②“我”是受到旧思想浸润而继承旧文化的人,我脱下长袍,挺直脊梁,表现了小说“年轻一代”从封建走向自由的主题。9.①“我”是故事见证者和亲历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通过“我”贯穿全文,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

③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表现出‘我’心思的缜密”错误。小说中当“我”听到“蓝袍先生”的称呼后脑子里轰然的爆响到后来决定追问,其实是因为“我”身心遭受封建传统文化与礼教的浸染与侵蚀,被牢牢禁锢,内心已经接受了父亲的那一套思想和做派,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权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主要以对话式展开”理解错误,文章并不是以对话式展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可知,解放后,“我”最终脱下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思想得到解放,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新生,反映了“我”的变化成长。“我”穿着蓝袍,表明“我”身心遭受封建传统文化与礼教的浸染与侵蚀,被牢牢禁锢,内心已经接受了父亲的那一套思想和做派,“我”是受到旧思想浸润而继承旧文化的人,我脱下长袍,“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表现了小说“年轻一代”从封建走向自由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叙述角度的能力。小说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亲历了我穿上蓝袍去坐馆,又见证了我脱下蓝袍,穿上了“列宁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我”贯穿全文,在我刚满十六岁时,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我穿上蓝布长袍去坐馆,在学堂上与杨马娃发生冲突,并惩戒他,最后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文章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姚鼐《登泰山记》)文本二: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B.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C.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D.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指照耀,与现代成语“洞烛其奸”中的“烛”意思不同。B.“半山居雾”的“居”指停留,与文本二“以居佛像”的“居”意思不同。C.“度”指估算,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相同。D.“饮”指“给……喝”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的“饮”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古迹甚多,其最高峰为日观峰,在泰安城以南十五里。B.《登泰山记》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赞美之情。C.姚鼐写泰山日出的盛景,用墨极少,却能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简洁生动,富有画面感。D.两篇游记都是典型的山水游记,脉络清晰,比喻贴切,熔风景、古今于一炉,创设了独特的艺术境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14.文中泰山、灵岩的景物特征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D11.C12.A13.(1)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2)灵岩寺在柏树林中,林下堆积白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14.文本一写泰山,突出其高峻,表现其景色的壮丽;文本二写灵岩,表现其高绝,侧重渲染其境界的幽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状”如“城墉”,而不是“垒石”,“垒石”修饰“城墉”,中间不能断开,“城墉”后断句,排除A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照耀;清楚。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B.停留;寄居。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有供佛用的石龛。C.“‘度’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意思是“用尺量”。句意:酌量它的高度。/用尺子量一下,就知道物的长短。D.句意: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错误,于文中无据,由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可知,原文没有说“泰山地处汶水、济水两河交汇处,人杰地灵”;“在泰安城以南十五里”理解错误,原文是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从;“云漫”,云雾弥漫;“稍”,依稀;“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稍见云中数十立者白若樗蒱”;“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积”,堆积;“澄彻”,明朗清澈;“寒光”,深冬的阳光;“动”,照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文本一写泰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瞪,其级七千有余”。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突出其高峻。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汉水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表现其景色的壮丽。文本二写灵岩,结合“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可知,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表现其高绝;结合“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可知,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更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侧重渲染其境界的幽清。参考译文:文本一: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姚鼐《登泰山记》)文本二:泰山以北有很多大山,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雉,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的南面有重叠如屏障的山峰遮蔽着,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唯一的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填塞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更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辛弃疾①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②。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春天,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有七年。②“一尊”句:化用陶渊明《停云》:“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陶渊明在东窗饮酒,好友远隔未至,只有“搔首”盼望他来。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只今余几”与下片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照应,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B.“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典故,以表达词人此时内心的惆怅感慨。C.“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作者运用反问的语气,讽刺那些沉迷酒色的庸人,说他们不懂得浊酒的妙处。D.全词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字里行间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跌宕变化,真挚感人。16.“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意味深长,请品析其中的意味。【答案】15.C16.①流露对山川的喜爱。词人把青山拟人化,将它写得有情有貌,情趣盎然,使自己能在青山的抚慰中得到精神的宁静。

②隐含知音难觅的寂寞。青山毕竟是无知觉的客体,而词人却不得不以之为知音,这就更能表明他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无边寂寞。

③表达坚定的心志。在他宁愿以青山为伴的选择中,也暗示着他始终不改的节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沉迷酒色”“不懂得浊酒的妙处”有误。作者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流露对山川的喜爱。结合上文“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可知,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所剩无几,词人只好把青山当做知音,隐含知音难觅的寂寞。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月”是深受我国诗人喜爱的意象,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赤壁赋》中苏轼借它抒发惆怅无奈之意,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中白居易借它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中曹操借它表现对贤才的渴望,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生如梦②.一尊还酹江月③.东船西舫悄无言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明明如月⑥.何时可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尊”“酹”“舫”“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间词话》第一则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甲),书中提到“境界”(乙)有十余处之多。围绕“境界”为中心,王国维阐述了写境与造境、景语与情语等观点,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涉及了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诸多方面。_____①______,在《人间词话》中有时也说成意境。②?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等,都是意境鲜明的诗词名句。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意境不仅是诗歌独有的特点,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就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丁)。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四处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8.①所谓境界②什么是意境③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可以有意境19.以“境界”为中心,王国维阐述了写境与造境、景语与情语等观点,广泛触及了文学创造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问题

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陈述的对象是“境界”,再根据下句“在《人间词话》中有时也说成意境”可知,此处也是在讲“境界”,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所谓境界”。第二空,根据下句“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知,是对“意境”的具体解释,再结合问号可知,是在问什么是意境,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什么是意境”。第三空,根据下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就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可知,元杂剧也有意境,说明除了诗歌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可以有意境,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可以有意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围绕境界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为中心”或“围绕……这一中心”。二是成分残缺,“广泛触及了文学创造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后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广泛触及了文学创造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问题”。【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对海洋的探索与认知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亲眼目睹海底的‘真面目’,对于科学思考极有价值。”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就曾在82岁高龄三下深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表示,经过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掌握了在南海深部科学上的主导权,这是我国海洋科学里程碑式的进展。20世纪晚期以来,世界深潜技术的著名进展,就是潜入马里亚纳万米深沟,进入到地球表面最深的海底,去挑战“下海”的极限。我国发展载人深潜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问世,直到潜入万米海沟,可谓“连中三元”。“奋斗者号”不仅在深度上达到了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最高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部件的国产率。制造出这些深潜器,表明我国深潜技术已经进入了国际前列。21世纪,我国海洋科学正经历着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