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服饰的审美上_第1页
楚地服饰的审美上_第2页
楚地服饰的审美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楚地服饰的审美上

古代楚国的领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和云贵县。这些地区山势险峻,水流湍急,气温差距大,雨雪分布不均,其居民具有冒险精神和驾驭险情的能力,从而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有灵气的区域文化。楚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在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和对滇地的开发中,几乎包揽了大半个中国的奇风异俗,造就了风格迥异于中原的文化。以下,我们针对楚地服饰这一点展开论述。楚地服饰常以轻丽华美取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织业已相当发达,其丝织品不仅织造精良、花样繁多,而且色彩、图案也绚丽夺目。从近几十年来各地陆续出土的一批丝织品实物来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丝织业的发达,为服饰提供了各种名贵的衣料或华美的装饰,为人们改善服饰条件和提高审美情趣奠定了物质基础。楚人于富足中大胆追求服饰的新奇和华美。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瑟,彩绘有各类人物,如贵族、巫师、舞人、猎户等。贵族均褒衣博袖,或戴高平顶束腰冠,或戴前二角而后垂扁形鹊尾冠;巫师大衣博袖,冠前如双角,后曳一鹊尾长披;舞人长袖,猎户一律短衣紧身,这两类人的帽子都是作尖锥式。1982年1月,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出大批保存完好的战国中期的衣衾和丝织品。其中衣物有禅衣、禅袍、帽、麻鞋、秋衣等35件,专门用作衣被包裹用的今(连接衣襟的带子)1件,以及握、巾冥目、绵巾、镜衣、囊、枕套等10件。这些衣物绝大多数是丝织品,质地精良,形状完好,色彩斑斓。此外,在长沙、湖北荆门等几处楚墓出土的漆书器彩绘、帛画上,也都反映了楚人服饰的独特风格。这些出土实物及图画形象如与《楚辞》等文献资料中对服饰的描绘相参照,不难领略到楚地服饰的纷繁华艳,轻巧奇丽。时事变迁,山河依旧,楚地代代相承的服饰观念依然故我,人们追求轻丽华美的服饰风格的兴致丝毫未减。我们不妨还是以几则文献资料来说明。据《汉口小志》(民国四年铅印本)载:“冬夏衣服花纹彩色,由季而异。夏时则好蛋青、血青、宝蓝、白色、灰色、米汤娇色、出炉银色……冬期则爱玄青、二蓝、品蓝、玉色、虾青、灰青等色。花纹则随时更改……”《东湖县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称:“罗绮遍体,无分贵贱,男妇竟尚奢丽。”再比如湖南《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云:“近来风气浮靡,城市尤甚,人人不惜重资购置纨绮,以为章身之具。”上述实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楚地民间的服饰观念和审美情趣。楚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因而单衣、夹衣、棉衣一样也不能少。特别是楚地夏日炎热,楚人在夏季盛行穿的贴身内衣主要是“汗襦”。《方言》:“汗襦,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禅襦。”郭璞注曰:“今或呼衫为单襦。”其实,单襦就是短衫。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人们在冬季的御寒衣物除棉袍外,还有披风。《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冬狩于州来,“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复陶,杜预注:“秦所遗羽衣也。”翠被,杜预注:“以翠羽饰被。”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复陶乃以禽兽毛绒为之,衣以御寒者。”“翠被”之“被”当读为帔,《释名·释衣服》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盖以翠毛为之,所以御雨雪,若今之斗篷或清时妇女所著之披风。”按上所述,则可知楚灵王冬日穿着的“翠被”,当是以鲜艳的羽毛装饰起来的披风。随着地区间交流的频繁,服饰也有开放性的一面,像深衣的出现、流行,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但是,从总体而言,其中注入的意识和观念,却常常又是自抑和内向的。楚人也用深衣,而且还十分普遍,但是又不完全是照搬中原地区的样式,而是有所改进。1982年1月,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出大批保存完好的战国中期的衣衾和丝织品,其中有锦袍数件。有专家认为,若是从结构、规格以及制作上,将楚地锦袍与深衣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其形制虽然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深衣大体相同,却又可看出其变异和创新。其一,论其尺寸,深衣的长短是有一定规格的,即短不露踝骨,长不及地面,而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锦袍,大都掩足披土。其二,论其款式,中原地区的深衣都是交领斜襟。穿时两襟交叠曲绕,腋下或胸前用带相系,衣前的右襟向右掩,称之为右衽。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大都为右衽,这说明楚人锦袍沿袭了深衣的形制。然而,又有例外,其中有一件大菱形纹锦袍,是按左衽穿着,这与深衣的“右衽”形制有明显的差别。其三,论其衣领,深衣的衣领“曲袷如矩以应方”。(《礼记·深衣》)领在古时称袷,意思是说由领向右曲下的曲领是方形,以应合方矩。衣领的尺寸为“袷2寸、祛2寸,缘广寸半”。(《礼记·王藻》)而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锦袍,其衣领不受深衣的形制所限,有凸领也有凹领,领缘多绮绣,尺寸不一,小至3.1厘米宽,大到10.5厘米宽。另外,楚人锦袍的衣袖长短也同样没有按中原地区深衣的定制而作。这说明,楚服的特征之一是式样突破礼制,不拘一格,变化多端。楚地妇女服装袖口窄小,衣身很紧,与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的宽袍大袖有明显区别。信阳长台关楚墓彩绘女木俑的袖头作窄式,下裳交叠,相掩在背后,不作曲裾绕襟的裁剪法。这样既满足了服饰的需求和有美化功能,也可以使行动免受因下裳窄小而舒展不开的限制。这种交相掩襟而又在裾衽边缘上加以各种锦绣的纹饰,使楚地的这种服装起到了装饰性和实用性较完美结合的效果。楚地服装的衣身紧小,可能与“楚灵王好细腰”有关。楚人尚细腰,都以细腰为美,所以服装的衣身都很紧,其腰宽都细于下摆。对于楚服的这一特点,沈从文先生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他说:“楚服特征是男女衣著多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多特别华美,红绿缤纷,衣上有着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纹,边缘多较宽;作规矩图案,一望而知,衣着材料必出于印、绘、绣等不同加工手法,边缘则使用较厚重织锦。”春秋战国时期,要识别楚人,首先便是看冠服(或曰首服)。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楚钟仪囚于晋国时,“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南冠,楚冠。”晋侯看到钟仪戴的南冠,就知道他不是晋人,可见,楚地服饰在冠制上也是有别于中原诸夏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楚冠与楚衣相比,带有更多的楚地特色。楚冠的种类与形制大致有这么几种:高冠、长冠、獬豸冠、皮冠、扁圆小帽、尖锥形帽、平顶细腰形帽等。高冠屈原的《离骚》中有“高余冠之岌岌”,这指的是一种高冠。他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