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丝织品贸易考述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条运输道路。在这条通道上主要进行的是当时被西方国家视为奇珍异宝的丝织品贸易。陆上“丝路”从汉代首都长安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的塔里木盆地南、北沿,越过葱岭,再经中亚,、西亚最终到达地中海东岸(古罗马境内),而后再由此转往欧洲各地。共计行程近二万里。自西汉至唐代中晚期的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和其它商品大多经由此路酉运。整个古代和中世纪东西力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也多通过此路。唐代中期以后,国势衰弱。由于吐蕃崛起,时常袭扰商队,阻断了河西走廊,从而导致陆上交通与贸易活动的障碍,丝绸之路因而渐趋衰落。于是,东南沿海以场州、明州(宁波)、福州、泉州、广州为中心和出发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便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宋元时期,泉州的海上贸易臻于极盛,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世界最大贸易港口。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这是我国封建经济全面而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东西方贸易繁荣、鼎盛的表现。一、平纹产品所具有的价值丝绸之路既以丝绸命名,可知其贸易的内容是以丝绸为主体,在唐代以前尤其如此。发明养蚕和织丝,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而这一发明的主人就是古代南方蛮族人。尽管古史有“嫘祖养蚕”的记载,但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蚕桑和丝织技术的发明,在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远较黄帝、嫘祖时代为早。本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距今7000年前成套的纺织机具(原始腰机),如骨质的机刀、梭、经轴,木质的绞纱棒以及陶质纺轮等,共计70余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伴随出土的2件象牙雕盅形器皿外表,分别刻有两条生动的蚕纹和纺织纹图象,还有“昆虫(蚕)”食叶纹陶片及骨、木、石刻“碟形器”等。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家蚕饲养和纺织技术发生的双重表征。有的研究者还把它与其后的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罗家角遗址地层中发现的桑属花粉,以及崧泽文化遗址(距今5900年-5300年)出土的大量桑树花粉等综合起来考察,推断在距今5000-7000年前,东南地区的土著居民业已发明种桑养蚕和丝织技术。继马家浜文化而起的是良诸文化(约当公元前3300-2200年),这时已见较多的丝织品实物出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约当公元前3300-2600年),发现有大量盛在竹筐里的丝织品和苧麻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绢片密度为每英寸120根,平纹组织,相当精细。其所用原料经专家鉴定都是家蚕丝。这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实物。同时出土的麻织品也极精细,可见其纺织技术的进步。此外,在江苏吴县梅堰遗址出土的黑陶器上,也有蚕纹纹饰,其形态更似家蚕。有的研究者以地下出土文物为据,认为距今6300-4700年前,在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和浙江平原一带,我国古代南方蛮族(史书称荆蛮)或越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经历了认识野生茧丝昆虫(河姆渡文化时期)到利用野生昆虫(马家浜文化时期),再到家蚕驯化成功(良渚文化时期)的历史过程。与长江三角洲相比,黄河流域在蚕桑的起源问题上,既缺乏当时的古生态环境,又存在考古文化上的缺环。因此,专家们认为,养蚕业和丝织业的发生和最初发展应在南方,而后逐步向北方传播。据史籍记载,中原地区在夏代已有比较发达的丝织技术。《礼记·明堂位》载“四代之服”中,有“夏后氏之绸练”,足见其珍贵。《管子·轻重甲》曰:“桀之时,女乐三万(千?)人……无不眼文绣衣裳者”。又曰:“薄(按即亳)之游女工文绣”,足见其数量之多、产地之专。《帝王世纪》称:“末喜(按即夏桀妃)好闻裂缯之声而笑”。上述这绸练、文绣和缯都是丝织品名称,可以想见夏代丝织业发展的盛况。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比夏代更盛。《说苑·反质》引墨子之言,称商纣王“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卒身死国亡,为天下戳,非惟锦绣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载称纣王宫中“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此外,在殷商时代出土的一些青铜器上,常见有包裹其外的绢帛之类丝织物残迹。专家们认为,这些丝绸是采用高级纺织技术织成的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和绚丽的刺绣。如果追寻中原夏、商王朝发达的丝织业的缘起和渊源,也是来自南方的蚕桑与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影响。陈剩勇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夏文化萌生崛起于中国东南地区”,“直到夏代前期,夏王朝的地望(或主要活动地区),也仍然在东南地区”。他认为,夏王朝是在良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创建夏王朝的东南先民显然是向中原迁徙了的”。陈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不仅可以解决中原地区丝织品的起源与玉石文化、青铜文化发展的源头问题,而且有助于探索夏、商、周诸王朝与东南地区和各族的关系的秘密。如大禹在稽山大会诸侯,死葬会稽;夏王封少康之子于会稽以奉禹祀;商王不断南征、东伐;楚王族叔熊(一称叔甚)率子从七人避难入闽;楚彭祖族迁居开发武夷山地区等等。越来越多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南方的古代先民不但发明了稻作农业,而且创造发明了发达的、独具特色的手工业,如制陶、纺织、冶炼、造船、建筑等等。其中先进的造船和丝织技术,就为数千年后发展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古代的南方,并非如人们原先所想象的那样,是朴野荒服之地,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而是古代蛮人创造诸多物质文明的隆盛之邦。浙江河姆渡文化、江西新干大洋洲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重要考古发现都证实,我国古代东南方、南方和西南方的蛮族人,都以亲手创造的灿烂文明,驱散了炎荒大地上的漫漫长夜。著名历史学家徐松石说:“古代南方中国人原本一律称自己做……从言,表示南方有言语;从,表示南方发明蚕织之术”。正是由于古代南方是丝织品的发源地,故在上古(夏、商、周)时期甚至更早被称为“蛮”或“南蛮”。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释“蛮”的字义为“南蛮,蛇种。从虫,*声”。《玉篇》则释为“南夷名”。事实上,蛮方是指古代南方产丝之区;蛮人是指古代发明丝织品的种族。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是会意字,义在“治丝易棼,丝亦不绝,故从丝”。甲骨文中未见蛮字,金文则多见。蛮原字系从丝,应是治丝的象形字;从虫则是战国以后(一说汉以后)的新起义。当时中原人从自身文明发达的优越地位出发,贬抑周边民族,特别是对南方信奉蛇图腾的民族(部族)。原先中原人名南方人为,表明他们对发明生产丝织品的南方人民的羡慕和赞佩,反映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并无贬抑之意。东南沿海吴越地区,曾是荆蛮族久居之地;闽族也就是蛮族的一支(《国语》云:“闽,芈蛮矣”)。他们是最先发明和生产丝织品的种族。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时,曾在船棺中发现有距今3400年前生产的纺织品,质料分别为大麻、苧麻、丝和木棉。其中灰棉布残片为我国已知最早的棉布实物。无独有偶,在武夷山北麓的江西省贵溪县仙岩崖葬棺木中,也出土了距今2590年前的大批(成套)纺织机具,有在当时堪称先进的斜织机,还有精美的丝织品和大麻、苧麻织品。这些都进一步证实,古代“闽蛮”地区和江浙一带的“荆蛮”地区,都是丝绸纺织业的发源地。《尚书·禹贡》篇记载,周初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向周朝进贡的土特产有众多品种的丝绸织品,并称“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这些来自南方的“岛夷”,向周王朝进贡的珍贵特产首宗就是丝、棉丝品。史书还载明其入贡路线是“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说明海上交通和经济交往的路线早先业已存在。一般都认为,中国丝绸输往西方,发端于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事实上,西方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中国丝绸的记载。在古希腊地理学家的著作中,把中国称为“赛里斯”(丝之国),把中国人称为“赛里斯人”(丝国人),说明中国的丝绸影响和古希腊人对丝绸的喜爱。那时的丝绸是如何输往西方的,难以确知。但从史载张骞通西域为“凿空”西域的空前壮举看,说明汉以前的陆路贸易线还不太为人所知,可能是非主要通道。因而东西方贸易的最大可能性,就是从远古时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越,闽各族的海上交通与贸易。二、闽、浙、赣地区的船棺古代的蛮族大(包括越人、楚人、濮人、闽人、瓯人以及后来的蜒人)皆以习水善舟闻名于世是。由于他们或“处溪谷之间”,或“滨于东海之陂”(《国语·越语》),“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加上他们体质强壮,性格剽悍,“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从远古时代开始,便视在海如平地,踏浪逐波,往来于江河湖海之间,而所倚仗的就是发达的造船技术。古人盛赞“越人便于舟”。吴人“不能一日废舟楫之用”,可见舟船是他们生命的依托。东南沿海越人造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渐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即出土有木质船桨(包括附近地区出土的,共6支)和小陶舟。其后的良诸文化遗址、钱山漾遗址、水田畈遗址等也屡屡出土木桨。江苏宜兴出土8艘春秋时期独木舟,有的长达8.5米至11米《江苏武进淹城春秋时代遗址,出土了3艘独木舟,有1艘长7.35米。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有的刻镂各种船只作纹饰,其中有战船、作战楼船、风帆船,有的还刻划出羽人、越人使用长桨与橹。一般研究者都认为,越人是古代擅长制造和使用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称戉)的民族(部族)。在远古时代,石锛足蛮族人加工木材、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一艘艘巨大、精巧的独木舟,就是用石锛刳凿而成的。书载“蛮地多楠,有极大者刳以为舟”(《溪蛮丛笑》)。蛮人的造船技艺无疑是非常高超的。以武夷山脉为分界线,在这区域中的闽、浙、赣数省,常见有被认为是“古越人”(实为古闽人)特殊葬式的崖葬或悬棺葬。棺术有作船形(如今日闽浙一带常见的乌篷船形)、箱形、仓形和房形不等,都是用整段大树木(或闽楠,或樟木、杉木不一)刳凿而成。最典型的迅武夷山麓福建武夷山市白岩所出船棺,它是把整棵楠木截成4.89米的木段,而后刳凿出长2.27、宽0.45-0.47、深0.44米的深槽,作为棺木柩。棺体外观酷似船形,底部首尾微翘,盖呈半圆形,内部挖空如船篷。柩内四壁平整,壁厚仅2-3厘米,底厚仅1—4厘米,加工时稍有不慎即会断裂。据测定树木年代为距今3400多年。另一具观音岩棺木测定的年代为距今近4000年。一般研究者认为,白岩船棺的制作时代约当中原商周之际,正是文字记载的闽族或“七闽”活跃的时期。能制造如此精细的独木船棺,足见东南蛮族(闽、越人)已经掌?了先进的木材加工技术,并使用锋利的青铜工具。武夷山北麓江西贵溪县仙岩所出棺木,据测定年代为距今2600多年,约当中原春秋时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干越族人所为。我们认为,它与白岩船棺一脉相承,随葬品相似,纺织品的色泽和工艺也很接近,因此也应是闽族人的产物。《越绝书》载,勾践在绍兴城五十里外沿河建有“舟室”(即造船基地),迁都琅琊时有“戈船三百”护航。公元前312年,越人向周王朝一次“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竹书纪年》)。史载伍子胥治吴,建船场(称船宫、石塘),兴舟师,造主力舰三翼(分大、中、小)、冲锋舰、指挥舰(楼船)等,足见其造船规模之大、能力之强。广州城内也发掘出敲汉时期造船工场遗址,其造船的船台结构采用与下水滑道相结合的原理,可以造出载重(50—60吨的木船,其造船能力很强,工艺也很先进。《越绝书》记载,古戟人所造船称“须虑长”(古越语),就是“”船。这种船外形似水鸟,头窄尾宽,桨橹在后部推进,宜于浮在空气与水两种介质之甸行驶。福建连江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樟木独木舟,长7米多,头窄尾宽,中部有突起的木座,舟表面有火烧与斧锛劈凿的痕迹,反映了古代东南蛮人从使用有段石锛到使用青铜锛造船的发展进程和历史特点。古代越人善造舟船,其中专门伐木取材的叫“木客”,在浙闽粤赣山区多有之。《越绝书》载,越王勾践“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晋人裴渊所著《广州记》也记载:“力陈岭,民人居之,伐船为业,随树所居,就以成槽,去水皆远,动有数里。山生草名膏藤,津汁软滑,无物能比,导地牵之如流,五六丈船,数人便运”。可见,越人确有善造舟而被称为木客者。浙江古越人造的船,是从独木舟过渡到“福船”——,中华木帆船的代表——的中间船型。连江出土的闽越人造的独木舟,正是继承了古越人的造船传统。而其后的越式船,据考证是“泉州造船最早的起源”。泉州所造越式船,“船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波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鸟船”。这种船结构,底部是独木舟,两边加舷侧板,为叠板式。泉州等地出土的古船,基本上都是这种制作方式。这种发展进步表明,人们通过航海实践,为了改善独木舟的稳定性,并增加运载力,于是在舟周围装置船板,渐由三板、五板而至多列板,终于,独木舟演化为木板船的龙骨,而尖底或圆底的木板船就出现了。中国木帆船过去分为四种类型:沙船福船、鸟船和广船。实际上它们可再简单分两大类:一种是平底沙船,适于长江中或江北近海航行的平底船;一种是适于远洋航行的尖底福船,鸟船和广船都属福船类型。这些船型,都始于古代越人的舟船。福船载重量大,·稳定性好,适合远洋航行,是适航性优越的优秀船型,成为中华大帆船的代表。宋代人们公认“海舟以福建为上”(《三朝北盟会编》)。在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海上贸易也随战争和海外探险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三、海上运输与国际贸易蛮族由于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沿海一带,习水便舟,很早就掌握了造船与航海技术,他们是我国发展海外交通与贸易事业的先驱。我国古籍很早就有关于对海外情况以及交往的记载。如《诗经》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说的是商王相土时代,其管辖范围已经到达海外。《山海经》的“海外”经,记载有东海、南海外各地的奇诡风物,反映的是先秦时代人们对海外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远古时代的航海贸易情况,典籍缺少记载,只能从考古研究资料中窥见其发展的线索。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古代南蛮(古越人)很早就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推断中国人(古越人)很早(在商代或商代以前)就到达美洲,是最早发现美洲的人。日本医学科学家通过人身血液中抗体遗传基因的分析研究,证明远离中国一万多公里的南太平洋孤岛一一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属华南型蒙古人种,是来自中国南部的古代航海民族(日本《每日新闻》1988年8月12日报导)。国外有的学者分别搜集越人和印第安人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证明印第安人与“古越人”在血缘(族缘)上的联系。还有人根据古代越人特有的生产工具(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的分布,追寻越人的足迹,依次从台湾、海南岛,经过菲律宾群岛、夏威夷岛、马克萨斯岛、查森姆岛、萨摩亚诸岛、新西兰和复活节岛,直达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苏拉威西、北婆罗洲等地,认为这是中国蛮人(古越人)到达美洲的古代航线。汉武帝时,开始有官营的海外贸易,为此,已造出航海大船舶。《汉书·地理志》载,汉初中国与印度、东南亚有贸易往来,番禺(广州)因“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东汉末,桂阳太守周昕开凿六泷,后人为他树碑铭功,文曰:“郡与南海接比,商旅所经”,“抱布贸丝,交易而至”。檀虚在《海赋》中描绘:“于是侯劲风,揭百尺,维长绡,挂帆席,……。或掣掣泄泄于裸人之国,或泛泛悠悠于黑齿之邦”。所谓裸人国、黑齿邦,实指印度洋上的岛民或东南亚国家的土著民族。史载,福州(东冶)、温州(东瓯)和广州(番禺)都是海上运输与贸易的重要港口。《后汉书》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说明当时两广与越南一带的货物与贡品,经海上,由福州转运而抵京都。三国时,孙吴拥有东南半壁江山,为了增强财力及与蜀魏水上作战的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和海上运输。当时的建安郡侯官(即今福州)是其造船业中心,政府专置“典船都尉”,监督罪徒造船。在福建长乐专置造船之所。晋代,在连江县设置专营船舶制造的“温麻船屯”。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云:“其舟,则温麻、五会。豫章合五板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也”。其后,福建沿海船民(一称白水郎)使用的船只,称为温麻船、五会船、五航或五帆船。当时海船大的长20余丈(50米左右),高出水面3-4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万斛(300吨)以上用七帆,堪称巨舶。吴国倚水军以立国,有船5000余艘。其海船北航辽东,东驶琉球,南通南洋,西达大秦(罗马)。吴国不仅与倭国常有使节往返,还多次派舰队求访夷洲(台湾),亶洲(琉球)、儋耳(海南岛)进行军事远征;其贸易船队,频繁来往于波斯(伊朗)、天竺(印度)、狮子园(斯里兰卡)、林邑(越南南部)、扶南(柬埔寨)等地。《太平御览》记载:“吴时外国传曰,从加舻调卅乘大伯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入秦,大秦国也”。《通典》也记载,大秦人常用大舶,与中国通商。大秦商人来华,于公元220年到吴都建业,受到孙权的接见。东晋左思在他的名著《吴都赋》中,亟称:“篙工楫师,选自闽禺;习御长风,狎玩灵胥”。说明福建、广东多出优秀的航海家,他们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公元409年东晋高僧法显和尚西行取经,因风漂泊,经过了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国,他所乘之船皆是在南洋、印度洋从事贸易的我国商船。六朝时,中国造船技术更有长足进步,商船长期活跃在波斯湾中,幼发拉底河内,南海水上通道上,真所谓“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宋书》),“商舶远届,委输南州”(《南齐书》)。《宋书》还称:“若夫大秦、天竺……商货所资,或出交、广,泛海凌波,因风远至。”唐、五代时期,通往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的海路商道,主要由我国和大食、波斯商人所占据。我国的商船不仅可以往来于印度、东南亚之间,而且开辟了到东非与北非的海上交通线。宋代,因中原地区与契丹、西夏连年交战,中西陆路交通阻绝,因而海上的交通和贸易空前繁荣。宋朝统治者认识到,“市舶之利最厚”,“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由于政府鼓励,造船业发展,福建所造“福船”称雄于全国,泉州“每岁造舟通异域”(王象之《舆地纪胜》)。南宋时期,到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据《云麓漫钞》记载有31个,《诸蕃志》记载有53个;到元代,《岛夷志略》记载的增至98个。元末之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这都说明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海上丝路出发点,是盛极一时、臻于巅峰的。元末因农民起义,泉州发生战乱,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屡下“禁海”令,致使泉州城的对外贸易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货物自唐代以后就是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宋代以后,还有茶叶。而这三大宗货物,发源地都在南方,因此,南蛮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生产基地和物质基础。就以陶瓷的生产而言,南方也是我国最早诞生陶器的地方。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咀新石器初期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11450-10210年前的8·片原始粗绳纹陶片。江苏深水神仙洞遗址,也出土了距今11250土1000年前的小块陶片。东南沿海的闽、越地区还是著名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重要发源地。这种印纹硬陶,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广泛流行于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一带。陶质致密坚硬,器形和纹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原始瓷出现于商代,以瓷土为原料,表面有一层青色高温釉。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与越、闽地区盛产优质陶土和高岭土有关,也与古代闽、越人发达的陶瓷烧造业,以及高超的制作技术有关。制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不仅在原料的选择和制坯方面要求甚高,而且其烧造温度高达1100℃~1200℃。特别是高温釉的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汉以后青瓷及其他各类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考古发现的事实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的制陶水平高于北方,印纹硬陶的出现尤是明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彩陶,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灰白陶,福州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和黄土遗址出土的印纹硬陶,都可以证明这一点。1992年,福建省博物馆在武夷山市兴田镇葫芦山遗址中,发掘清理出相当夏、商时期的陶窑群。其中有距今3600~4000年的大小陶窑22座,最大的一座全长5米多,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同时代最大陶窑。这些足见古代东南沿海闽族在制陶技艺方面远超其他地区。福建全省分布有密集的窑址群,生产在海外素享盛名的黑釉、青白釉、珠光釉、褐釉等瓷器,这是唐宋以后沿海各省大量发展陶瓷工业,以供外销的明证。发达的陶瓷制造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输出大量瓷器产品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唐宋时期海上丝路输出的大宗瓷器,主要产自东南沿海地区,越窑、龙泉窑、建窑、德化窑瓷器享誉全世界。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南方蛮族,作为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种族群体,从远古时代起就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贸易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一般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利用照明改善学习效果-教室灯光设计方案
- 互联网思维在提升对公金融业务安全性的作用
- 企业团队中目标管理与分工合作的关系探讨
- 创新思维的团队管理与激励
- 创新中医技术在推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
- 创新教育视域下的学校科技活动策划与实践
-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宠物市场发展趋势
- 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从教学到心理辅导机器人如何帮助管理学生情绪
- 农业休闲旅游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研究
-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300题(附答案与解析)
- 血液透析远期并发症及处理
- 海南省三亚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防范工贸行业典型事故三十条措施解读
- 四川快速INTL2000电梯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图
- 临床电风暴患者护理要点
- 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2030年益生菌项目商业计划书
- 城市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窨井盖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专项
- Tableau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第9章-电商行业案例实战
- 《小英雄雨来》《童年》《爱的教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