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_第1页
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_第2页
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_第3页
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_第4页
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竹链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

随着中国“三公”政策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足和“擅自”现象。本文立足地方的实际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综合考虑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生态的诸多因素,在规划设计上作出相应的对策。山川乡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南端,因山多川多,故名山川。它东接杭州市、南邻临安市,距县城20km,距杭州50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为46.72km2,辖7个行政村,人口6018人。全乡森林覆盖率为88.8%,植被以草灌、毛竹为主,其中竹林面积达2533.33hm2,占全乡森林面积的62%。竹类资源丰富,是竹乡中的竹乡。山川村,是山川乡的中心村,人口2100人,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乡集镇中心,也是山川旅游风景区的中心服务基地。中心村社区内地势高低起伏,村西南、东北都有山体围绕,西南较高,属于典型的山区。1新农村建设现状的分析1.1公共基础设施1.1.1车运等级低中心村社区主干道与通往县城的公路相连,道路硬化率已达100%,但道路等级低,人车混合,且缺少停车场和公交车站,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道路总体存在等级性不全、功能混乱、导向性差等问题。1.1.2类水标准水采用水塔形式供水,取水点在鸬鸟溪上游,水质达国家II类水标准。但在下游段的鸬鸟溪两侧分布有工厂和社区,生产、生活污水以及其他固体垃圾直接排入溪中,存在水质富营养化趋势,溪水自净能力下降,易导致河道堵塞,排洪不畅。1.1.3垃圾乱资金现有的一些垃圾收集设施主要分布在小范围内,并且低档次重复建设多,垃圾无分类,大部分是混合收集。村民、游客使用不便,垃圾乱扔现象时有发生;标识系统的种类不足,缺少一些必要的标识,如交通警示牌,道路标识、景观导向性标识等,另外,电线乱搭乱接现象严重。1.2山地公园附水景观全村有一处中心游园和部分断断续续的道路绿地,绿化面积为1.1hm2,人均绿地面积为5.5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为0.3m2。且绿地建设风格趋向“城市化”,缺乏地方特色。山川宜人的风景凝聚着山川乡丰富多彩且富有地方特色的“竹文化”传统游憩活动,如竹鱼灯、竹龙灯、竹马灯、竹花灯、竹扇子舞、竹腰鼓舞等,同时在农家院落中还开展摘葡萄、磨豆腐等活动。但由于缺少室外活动的空间,一些传统游憩活动正在丧失,村民间缺乏交流而显得陌生。1.3社区格局不统一,人居建筑景观混乱当前山川乡农村社区用地结构受资源分布的影响,“宅—畜—菜—田”传统社区的格局基本未变,但是受到乡镇企业、住宅扩建等冲击,社区的格局有“社区重建”的发展趋势,从而造成社区建筑风格不统一,杂乱的人居建筑景观破坏了山川村田园式的自然风光。2乡村规划和设计的概念和理念2.1竹凝聚着山地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点竹布满了整个山川、绿了山川,竹维系着山川,竹凝聚着山川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点滴。竹链出了山川乡崭新的生活,链出了山川乡古朴的风俗,链出了山川乡宜人的乡村景观。2.1.1水生来生,山水为竹之父母山川乡山多水多,有竹子赖以生存的环境。竹子因山水而生,山水因竹子而活,山水是竹的父母,竹是山水的灵魂。竹是山川自然资源中一个关键的“生态链”,也反映山川竹资源的优势,体现了竹乡风土面貌。2.1.2竹子为数来致富,构建了“人文”链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山川人民利用竹子做成竹家具、竹饰品、竹工艺品等发家致富,同时优美的竹乡环境赋予了山川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竹又构成了人们利用自然发展经济和竹乡风土人情的重要的“人文”链。2.1.3山地建设发展及竹乡民俗继承的对策维持山川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山水风光离不开竹资源,山川的发展更依靠竹资源。山川建设发展以及竹乡风土人情继承发扬的关键是可持续利用竹资源、发展竹文化。因此,以“竹链”——山川之凝聚作为中心村乡土景观重构的出发点,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和谐发展的“和”的内涵(图1)。2.2整合旅游资源,发挥乡村景观1)与发展现状相结合。立足建设现状,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景观性、生态性、游憩性等综合要求,对不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并增设必要活动场地、标识设施等,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和可操作性。2)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结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乡村景观营造改善地方村容村貌的同时,继承发扬地方传统竹文化,营造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3)与村民生活、生产相结合。调查分析村民的生活、游憩特征,挖掘已丧失或正在丧失的诸如“弄堂文化”“祠堂文化”“井文化”等风俗习惯,设置村民健身、休闲需要的乡间游憩活动项目场地,并结合生产活动特点,增设生产经营场地。4)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实施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和发展地方生物多样性,减少因人为干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规划布局和当地景观建设3.1对策建议中心村社区在结合现状用地特征的基础上,以“竹链”的构思和有关的设计原则为指导,形成了“三带四区”的布局:“三带”——入口景观带、中心街道景观带和溪涧生态绿带;“四区”——山林生物多样性建设引导区、产业结构优化区、旧村村容村貌完善区和新村发展建设区。“三带四区”由水系和街道作为彼此间的纽带,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建设内容如(表1)。在总体布局的指导下,根据现有道路的分布,对山川中心村社区道路进行分类,分为交通性道路、商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游憩性道路。从而在景观结构上形成了“一中心”和“两轴”。“一中心”为山川服务中心,利用山川村交通集散中心开辟“打鼓场”作为社区节假日的活动中心;“两轴”为“人文景观轴”与“自然景观轴”,“人文景观轴”主要由“竹林大街”“入口标志性景观”“中心游园”“古树园”“博弈园”等景观组成,反映山川人的风俗人情与精神风貌;“自然景观轴”主要为“鸬鸟溪溪涧生态绿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反映优美宜人、富有山水灵性的自然景观。3.2主景树设景主要设置的乡土景观有品竹恋乡、幽幽竹林街、古树轶事、竹林人家等,具体为:1)品竹恋乡。作为山川入口标志性景观,以“竹链”为设计构思,运用排列整齐的“竹墙”,错落有致的“竹篱”,相叠的竹编“斗笠”等乡村景观元素造景,体现了物物相连的“竹链”景观。2)幽幽竹林街。设置步行道,整治排水沟,并以观赏竹子作为道路两旁的主景树种,林下植物采用紫竹、白哺鸡竹、冷竹、菲白竹、南天竹等“自然式”混植的方式,营造具浓郁乡土特色的街道景观。3)古树轶事。在乡镇府大门对面的古银杏、古树底下配置座凳、花坛等设施,茶余饭后,邻里们相聚在大树下,叙叙家常,营造和睦的邻里空间。4)竹林人家。名字来源于“竹林深处有人家”这一古诗句。在主干道和鸬鸟溪的交界处,整治墙体立面,改平屋顶为坡屋顶,设门廊和景墙。在庭院内挖凿水井,搭建瓜果廊架,沿河一侧布置休息平台、配置摇椅;用竹、木为原料构筑围墙和篱笆。5)野草河埠。鸬鸟溪溪水长流,在溪边用湿生植物造景;水面拦腰放置长石,营造叠水景观,桥头等处设置游憩节点,节点上设游憩平台和亲水台阶,恢复戏水、抓虾等乡村溪流生活情景。6)公共设施“景观”化。沿街电线杆用竹材包裹,两边放置竹制垃圾桶,以弱化电线杆的凌乱。垃圾桶形状表现为农村的各类器具,如水缸、鱼篓等,增加乡村的趣味性和美观效果。同时,用竹材料统一安排一些标识符号和导向牌。3.3植物栽培规划植物种植设计是根据社区的布局特点,以及乡土景观营造的要求,在原有绿化基础上,运用乡土植物,进行“点、线、面”的绿化。3.3.1被层、道路、驳岸植被景观整治竹林大街——该段道路是中心村社区以及对外交通的主要路段,在植物种植上为突出其特色,采用“丛生竹”进行分段绿化造景。间隔段采用银杏、木槿、栀子、胡颓子、桂花等树种进行“自然式”的种植;林下地被层选用紫竹、佛肚竹、菲黄竹、南天竹等;路旁的水沟与水渠采用“或露或盖”的方式交错分布,配置一些常见的湿生植物,如睡莲、浮萍等;街道院落墙面选用多花蔷薇、羽叶茑萝、常春藤等开花、常绿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桃源路——桃源路穿过鸬鸟溪桥,在停车场处与竹林大街衔接。结合原来单一的杜英行道树种植状况,“片植”桃树,以加强该街道的标识作用,再配置“丛竹”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特色绿带。鸬鸟溪——主要是鸬鸟溪沿岸的绿化。岸边与农田交界处,采用柳树和樱花、桃树间隔种植的方式,形成“桃红柳绿”的江南乡村植物景观。水边主要利用芦苇、菖蒲、芒草等,增加乡村溪流野趣。3.3.2中心游客游中心游园——保留绝大多数的原有木本绿化树种,丛植桃李等乡村树种和一些香花树种,地被采用当地的野草、野花,营造一个四季有花、终年常绿、花香浓郁、景色宜人的中心游园。节点游园——如博弈园、古树园等,绿化主要分隔街道与休息场地,设置种植坛,种植萱草、吉祥草、鸢尾等草本植物,如立地条件允许,可点植桂花、丛生竹等树种,并保持与街道的视线通透。3.3.3经济林片植片植依据地方的特色林业和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庭院经济林建设,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的经济林木、果树等,进行片植。形成如桃园、猕猴桃园、葡萄园、笋用竹园、香椿园等,种植蔬菜等作为地被绿化方式,并加强盆栽植物绿化方式,如菊花、兰花等。4农业生产及产业结构农村的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自然化程度等构成了农村赖以发展的基础;农村的居住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