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_第1页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_第2页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_第3页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_第4页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锦屏一级水电站地应力场反演模拟研究

1地貌特征对应力试算的反演地压力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负荷之一,对项目的布局和设计,尤其是对开挖工程岩体的变形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河谷内岩体的地压力研究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场测试是目前工程中直接获得岩体地应力资料的惟一方法,但其存在诸如受经费限制、实测点数有限、受局部地质构造、地形、测试方法等的影响,测得数据很分散等缺点,很难从实测数据中获得整体地应力场特征。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少量测量资料拟合出一定范围内的全场地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方法,如地应力回归分析法、地应力趋势分析法、正交设计法、应力试算法。地应力回归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测点数量和精度,对地质条件的反映不足;正交设计法是对描述河谷形成前小区域地应力场的状态参数K1、K2、T1、T2和地表形态参数D、D0,进行科学安排与分析多因素试验的一种方法,前提是实测点数据不受或少受局部构造、现今河谷形态等因素影响,能实际反映小区域地应力;应力试算法是在边界施加一定的水平应力或位移或速度,进行试算,当试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有较好吻合度时,认为此时的应力场分布即为实际斜坡的应力场。河谷区地应力场是在区域地应力的基础上由于地表剥蚀、河流侵蚀等地质作用或受河谷地形影响而形成的局部地应力场,若只是据边坡目前几何形状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则忽略了河床迅速下切过程中,侧向及垂向卸荷作用对边坡一定深度范围内应力场的影响。这样反演出的谷坡应力场显然与实际会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当要研究与河谷下切过程相关的地质问题时,河谷下切过程的模拟必不可少。因此,人们在进行锦屏深裂缝及其有关变形与稳定性问题研究时,都对枢纽区河谷进行了河谷下切模拟。锦屏一级水电站为高地应力区,在水电可研、勘察及建设阶段都遇到了诸多由高地应力形成的独特现象,为此,人们运用ANSYS、、FLAC3D、UDEC、3DEC及其他有限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该区地应力场的反演计算。然而,以往的反演计算,没有进行河谷下切模拟,或者对谷坡结构的概化过于简单,对锦屏河谷应力场分布特征也没有进行系统地分析。因此,本文根据现场调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分析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概化复杂结构谷坡,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河谷演化发展,对照实测地应力数据,反演地应力场,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应力试算法进行反演,其结果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边界施加应力的量值和方式,包括采用何种边界,如应力边界、速度边界、位移边界;何种加载方式,如先计算重力场,然后施加均匀的水平向应力边界或是速度、位移边界,或是直接施加梯度边界。对称加载,还是一边加载,一边固定;一个方向加载还是两个甚至三个方向加载。(2)谷坡结构的概化,包括岩性、岩组结构、地质构造条件、风化界限等。(3)河谷发育条件概化,包括河谷类型、形态、发育时间、阶地高程、岸坡线演化等。本文对以上几个方面将给出详细介绍,并与前人的模拟过程进行对比,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锦屏现今河谷应力场特征。2地质背景及结构锦屏一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雅砻江上游大河湾水文站至手爬沟河段之间的下游段,地处四川省木里县和盐源县交界部位。该水电站设计坝高305m,正常蓄水位为1880m,装机容量为3200MW,库容为77亿m3,是雅砻江流域规划拟建的最大库容水电站。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板块西缘,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滇棱形断块中段东部的锦屏山断裂东侧。坝区主要结构为三滩向斜、普斯罗沟背斜及4组断层,左岸发育的断层主要有f5、f8、f2。发育的结构面可分为4组:层面N20º~35ºE/NW∠30º~45º,控制边坡稳定性的2组节理,即N50º~70ºE/SE∠50º~80º和N20º~40ºE/SE∠60º~85º,以及1组不怎么发育的节理:N50º~70ºW/NE。坝区河流流向N25ºE,河道顺直狭窄,两岸山体雄厚,岸坡陡峻,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深切V型河谷。左岸地层总体产状N15º~30ºE/NW∠30º~55º,反向坡,下陡上缓。由坝址从上游往下游1850~1900m高程线以下为三叠系杂谷脑组段大理岩出露坡段,坡度为55º~70º。1900m高程以上为变质砂岩、粉沙质板岩出露段岸坡,坡度为40º~50º。3模型的总结3.1模型的岩体结构及模型本文选取与坝轴线相交的II1勘探剖面为研究对象,图1为该勘探线的地质剖面图。由图可见,该剖面中的地质结构面除了前面介绍的f5、f8、f2断层外,还有f42-9,以及左右岸各有1条黄斑岩脉,右岸有f13、f14断层。本文概化的模型涵盖了以上所有断层和黄斑岩脉,通过岩体质量的调整,概化了强卸荷线、中卸荷线及弱卸荷线,模型涵盖了左右岸。各岩体按图1中各岩性的岩体质量进行设置,岩体质量参数见表1,参数取值与文献几乎一致。如图2所示为概化后的II1岸坡的模型图,X轴为剖面方向,即S62°E方向,由左岸指向右岸,宽2833m;Y轴为高程方向,底板高程为750m,坡面最高高程为3022m,相对高差2272m。Z轴为河流方向,本次模型平行拉伸Z方向,构成假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应力计算与分析。相比较而言,文献中的模型采用对称边界简化了右岸,且左岸只有f5断层及中卸荷线。文献中的模型缺少f42-9、f14以及2条黄斑岩脉,只有1条卸荷线;文献中的模型左岸只有f9、f2断层,右岸则有f13、f14断层和2条黄斑岩脉,模型中考虑了层面;文献未见有关断层的描述,文献模型的X方向与本文相同,而文献模型中的X方向为正东,Z轴方向为正北,y轴正向向上。3.2河谷下切模拟分析已有的地质资料可知,该河段共有六级阶地,离锦屏最近的阶地高程为洼里阶地,因此参照洼里阶地的拔河高度,对II1剖面模型进行阶地高程设计,分别为1980、1905、1805、1730、1690、1660m,如图3所示。河谷发育过程,不仅仅对应着阶地高程,还有岸坡线的演化,这个演化完全是一个黑箱操作,因此只能进行一些推测。本文平移现今河谷岸坡线至VI级阶地高程,作为初始岸坡线,下切过程中的岸坡线退化速度,与各阶地下切速度和经历时间成正比,最后设计结果见图3。另外,下切过程中岸坡岩体的风化线演进,也是一个黑箱过程,本文设计的过程见表2。表中,各数字代表着相应的组,共有57组,阿拉伯数字对应图3中的材料编号。各组位置见图3,图中,阿拉伯数字为模型材料编号。相比较而言,文献均未进行河谷下切模拟。文献进行了河谷演化,先设计成平坦地质体,然后进行四级阶地演化,卸荷过程中岩体强度变化规律采用Mohr-Coulomb模型双线性应变软化遍布节理模型来实现。4重力场模拟4.1模型构建基本结论本文采用应力试算法,且前人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锦屏构造应力背景值在7~12MPa之间,这为本文的试算工作节省很多时间。采用VI级阶地模型时,先用重力加速度算出重力场,再在边界上施加恰当的均布水平构造应力,然后进行河谷下切演化,得到现今构造应力场。由于控制河谷地区基本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发生在燕山期或更早,河流发育在晚第三纪才开始,因此认为河谷发育期间,基本构造应力场保持不变,即整个下切过程中,施加边界的水平构造应力不变。另外,当河谷走向与区域地应力场中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的锐角越大时,它对河谷地应力场分布的影响越大。这种影响在应力试算法的数值模拟中如何体现?当模型边界与最大主压方向不一致时,在某一边界上施加的应力,可看作是水平构造应力的综合体现,但不是构造应力背景值。这里要提出的问题是,本文模型的X方向与区域主压方向一致,即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若只是在X方向施加构造应力,那么第二与第三主应力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如何体现?通常的应力试算法,都只是在某一方向施加水平应力,如文献均是在X边界上施加8MPa的构造应力背景值。当笔者采用在X边界上对称施加12MPa(施加在VI级阶地模型的边界上,其他边界为固定边界)的构造背景应力值进行河谷下切演化时,发现此种边界条件下的现今河谷应力场只有最大主应力值与实测点应力数据相近,而第二、三主应力值均非常小。可见,当数值模型边界与区域主压方向一致时,只施加一个方向的边界应力,不足以很好地拟合真实的应力场。文献采用有限元回归分析法,经多次还原计算最终得到有限元模型中各节点的初始应力值。正如前述,该方法的准确性取决于测点数据的精度和个数,而且最后得到的是一个统一的回归方程。但是,对于谷坡应力场,不同位置,其应力场分布特征不一样,不可能用一个式子就能对其进行概括,因此认为该方法适合用于地形平坦,岩性较为均一的区域。文献的初始模型为一平坦地面模型,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各坐标方向上应力随深度变化的规律,见式(1)。将该分布规律初始化到初始模型中,采用速度约束边界,对其进行河谷下切演化,得到现今河谷应力场。该文给出的初始应力分布规律与朱焕春等提出的采用正交法得到的初始应力分布规律,见式(2)。式中:T1、T2、K1、K2为常数;为岩石密度。相类似,所不同的是式(2)中的竖向应力只是重力,不受构造应力的影响,而且水平向应力总是为最大、最小主应力,因此是一种潜在走滑型应力场。但竖直应力在多数情况下为最小主应力,在少数情况下为中间主应力,只有个别情况下为最大主应力。而式(1)中的竖向应力,即Y方向应力,不仅仅是重力,也受构造应力的影响,这与黄润秋等提出的‘欧亚大陆板块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梯度大于由岩石重度所确定的增加梯度’相一致。笔者认为文献中初始应力的赋值更为合理。综上,结合锦屏条件及本模型的构建情况,经多次试算后确定,在X方向对称施加12MPa边界应力,Z方向对称施加8MPa边界应力,Y方向底部采用固定边界。此种条件下得到的河谷现今应力场与实测值最为接近。4.2应力包与实测值比较II1勘探线前后有较多的地应力实测点,图4为谷底钻孔P122、P123、P124测点数据的最大水平应力分布图,各钻孔相对位置见图1。由图4可见,谷底应力包范围为河床下80~145m,约1580~1485m高程,最大水平应力为22~37MPa,且应力包偏向于右岸。与钻孔P122、P123、P124相对应位置处,截取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即最大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以25MPa进行谷底“应力包”划定,以内部应力变化斜率突变点为最深深度,各自的应力包范围分别为1578~1490m,1572~1489m,1578~1500m,这与实测值非常一致。图5为P123位置处的分布图及相应的测压力系数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模拟的应力包量值显然比实测值大,这是因为在河谷底部由于地形影响,导致构建数值模型时,产生一些畸形单元,这些单元会产生非常大的应力,可达上百MPa,如图6中蓝色的十字应力标,因此,FLAC3D软件在进行中间的插点计算时,这些畸形点周围的应力会显著增大,如图7的最大主应力云图,其最大值可达52MPa。图6为各单元的应力标量图,为各个单元独立计算后显示的主应力,从图中可看出,排除极个别点后,应力包范围内的单元,最大主应力值范围为30~39MPa,比实测值偏大10%~30%,属可接受范围。本文所计算的河谷应力包与文献计算的结力包,其最大主应力近水平,在25~35MPa之间,应力包内及上部分布有应力值特别大的单元。表3为左右岸实测点应力数据对比表,各编号位置见图中相应点所示。从表中可见,各测点数据与模拟数据,最大主应力和中间主应力十分接近,但是最小主应力差别较大。最小主应力之所以差别较大,笔者认为与泊松比的取值有关。计算过程中采用的是报告中按岩体质量等级给出的参数,尤其是对位置较深部位的岩体,应按岩石参数进行取值计算,其结果或许更为合理。5应力功能区监测总体表现如下特征(在FLAC3D软件中,以压为负,以拉为正,因此,在文中所有从该软件中得到的截图,即图6~8均是以压为负,以拉为正)。(1)应力分异现象显著,且分异带宽度较宽,或者说是由坡表逐渐向内过渡,很难明确划分其范围(图6、8)。在该范围内,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越接近坡表,最大主应力越平行于坡面,最小主应力则越垂直于坡面。按照最大主应力与坡面的方向关系,将最大主应力与坡面基本平行的区域圈定为应力分异强烈带(见图8)。显然左右岸不对称,左岸受倾坡外的f42-9断层和黄斑岩脉影响,应力分异强烈带的深度显著加深。(2)应力集中区主要表现为坡脚、谷底的集中区,谷底应力包量值在30~39MPa,略偏向于右侧(见图6、7),最大剪应力则达20.7MPa。(3)应力分区(降低区、增高区、平稳区)现象较复杂,且左右岸情况不一致。模型中设置了1620、1700、1750、1800、1870、1950m高程的左右岸监测线,具体位置见图1。从这些监测线的水平深度与最大主应力关系曲线图上看,左右岸应力分布不对称,左岸比右岸复杂。的水平深度与最大主应力关系曲线图上看,左右岸应力分布不对称,左岸比右岸复杂。右岸1750~1950m间的应力分布具有相似特征,如图9(a)为右岸1800m监测线上最大主应力与水平深度间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知,应力降低区与中卸荷线深度一致,水平深度约40m。应力增高区深度约为280~610m之间,最大主应力值达到最大,且变化平缓。在降低区与增高区之间有一个过渡区,区内,最大主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应力增高区以内则为原岩应力区。1750m以下应力增高区的深度变浅,其宽度迅速减小并逐渐消失,如1700m监测线上的应力增高区范围为225~300m,过渡区内应力分布受f13、f14影响,波状起伏,而1620m监测线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受谷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