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_第1页
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_第2页
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_第3页
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_第4页
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都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上

现在,日本大城市最重视对景观的保护。从现状规划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种景观规定是如何覆盖整个京都的。北京市采用的都市规划同样有强烈的保护色彩,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京都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参考事例。另一方面,其他日本大都市基本上都可以作为北京市的反面教材,以避免产生相同的情况。京都在建设时与中国古代都市有很多共同点,相对适合做比较。但在之后京都都市建设进程中,与中国一般都市相比产生了很多不同点。而且这些不同点现在被定为京都都市保护的特征。此外,近代以后,两国不同的社会体制,也给保存带来了一定影响。人口约147万人,市域面积不过828平方公里的古都京都,与人口约1493万人,市域面积16410平方公里的首都北京相比,在规模、开发压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本文注意以上几点的同时,关心北京的都市保护工作,联系京都都市史与都市保护的经纬,考察日本最先进京都保全型都市规划的特征。京都都市史日本都市住宅的形成794年,日本迁都至平安京。众所周知,平安京位于东、西、北三面被山体围绕的盆地,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路为中心轴,呈左右对称的棋盘状,规划时的规模为南北5.2公里,东西4.5公里。选择此处而建的理由是考虑到当时四神相应的说法。街区是以内长40丈(约120米)的正方形为基础单位划分的,宫殿式建筑形式的住宅建造其中。宫殿式建筑形式的住宅现在普遍被认同中国四合院有渊源。由此可见,不仅都市的宏观构造,就连住宅微观尺度的构成,都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京都的建设并不是与当时的中国都市完全一样,在街区规模、街道构成、都市设施的种类等方面有一些不同点,但是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平安京没有建设城墙。没有了城墙,物理上的边界就没有被限定下来,因此以后京都的都市市域面积就产生了一些变化。与北京不同,要是从现在的京都地图来看,不用说当时平安京,甚至连江户时代京都市的大小都很难推断。不如说东西北三面的山峦更具有实质上的边界意味。此外,在住宅方面,应该提到在平安京建成后的较早阶段就登场的“町家”。町家的主屋面向街道,是为了让平民直接从街道进出的都市住宅,也是街道景观的主要构成因素。与之对比的是,宫殿式建筑住宅用地都有围墙包围,主要建筑与街道保持一定距离,对街道景观的参与不明显。特别是近代以后,这样的町家成了京都都市住宅的基本构成。而与之对照的是在中国,四合院成了都市的基本住宅。虽然在中国也出现了主屋面向街道的商住复合式建筑,但并没能取代四合院成为都市住宅建筑的主角。日本都市形态的变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平安京留有很多未能完成的部分,古代都市形象自身也有了一定的动摇。因此,不能将京都中世纪的都市化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将已完成的古代都市进行破坏的过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随着右京渐渐不被利用,平安京北部开发的推进,以及越过鸭川开发至白川等情况的出现,整体左右对称的形态被破坏,都市中心轴事实上已经消失。另一方面,三面群山中建造了许许多多寺社,以一些有权威的寺社为中心,形成了一些小型都市。至此,中世纪京都的都市地域被分散,形成了多极化的构造。而且,这些寺社中的大多数在三面群山中留存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到了16世纪末,丰臣秀吉将京都作为了下町。受其影响,京都都市形态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工程主要有:聚乐第(城郭)及武士町的建造、皇宫修筑及朝臣町的建设、寺町的建设、工商人区的再编、土垒的建设。此外,进入到17世纪,德川家康又进行了二条城与东本愿寺及寺内町的建设。其中聚乐第(城郭)及武士町的建造在17世纪前半阶段就几乎消失,其他则一直保存下来。土垒不单单将上、下京,包括新建的寺町、朝臣町、包括周围的田地、鸭川右岸等广阔地域范围都被包围在其中。此后,土垒内部被叫做洛中,外部被叫做洛外。但是,已经发展成为都市的东山却位于洛外。因此,土垒也不是将当时已经形成为都市的全部地区都包围在内。受土垒范围限定后形成的洛中市区,所占面积最多的要数工商人区。这样一来,京都就以中心部工商人群居住的町家建筑最显著。但是,由于木造结构的町家高密度建造,京都在江户时代就受过数次大火的侵袭。特别是幕府元治元年(1864年),大火在以下京地区为中心的广大范围内蔓延。火灾以后,中心区域的街道几乎全部重建。在重建时,可以推测大多数的建筑物都采用了传统的町家式样。但京都中心街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能成为保护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建筑在年代上太新。到目前这些町家建筑的历史约为140年,虽说是二战前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物,但更多地却被认为不过是一般的住宅罢了。日本都市开发的现实困境江户时代在庆应4年(1868年)划上了句号,天皇迁至东京。二条城与皇宫同时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京都也失去了这两个中心。随着天皇和朝臣们的离去,朝臣町消失。此外,由于土垒被破坏,洛中、洛外的分割线也不复存在。近世纪的面貌消失的同时,近代代表性的设施不断涌现:京都车站与铁道、道路网、琵琶湖水道、街道内的电车、每个小区的小学校、三条通大道上的办公楼群、平安神宫等数不胜数。其中的许多现在都已成为保护对象。由于近代开发,京都也出现了近代特有的急剧性都市膨胀,市区已经超过了原有的洛中范围,覆盖了整个盆地。二战后,新建建筑高层化,产生了种种景观问题。以1960年京都塔问题为开端,1990年初京都宾馆、京都车站的改建等相继成为社会问题。目前京都的种种景观规定与制度,就在与近、现代都市开发争执中产生。接下来,就阐述一下这些京都保护规定与制度。城市保护总额二指定发生在京都市内虽说在幕府末年经受了元治大火的侵袭,但在近代到来之前,京都还是保持着自古代历史积淀下来的景观。以保护这些景观为目的的都市规划如何付诸实施?明治30年(1897年),古社寺保存法被制定,以此为基础,一些社寺开始被指定为文物。以后,越来越多的社寺被指定,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就像后藤老师论文中主张的一样,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基于对都市保存有了意识的结果,只是这些指定发生在京都市内而已。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治33年(1900年)年,当时第一任市长内贵甚三郎陈述:“有必要保存东方风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当时一种见解已经产生:不单单是对那些单独的寺社,也应该要对都市内的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在制度上,都市保护工作真正开始于昭和5年(1930年),约35平方公里被指定为风景区。此后昭和6、7年又进行了追加,加起来共有80平方公里左右,占当时市域面积的27%。被选定为风景区的东山、西山、北山等山地一带,这些风景区主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并未考虑到历史都市的保护。但是,风景区的指定应与群山中寺社周边环境的保护相关联这一意识已经出现。就这样,京都都市保护工作没有从中心而是从边缘开始了。现在,京都市风景地区已达到178.31平方公里,占到目前市域面积的21.5%。虽然相国寺、本愿寺等靠近中心部的地区也被指定为风景区,但风景区基本位于边缘部这一情况并未改变。二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与历史景观标准二战以后,这种倾向没有改变。虽然昭和41年(1966年)制定了古都保护法,京都与奈良、镰仓一起成为保护对象,但《历史风土保护地域》制度及其中尤其重要的《历史风土特别保护地区》制度还是只对东、西、北山地进行了指定。当时正值日本从战后的荒芜中解脱,迎来了高度成长期,各地发展如火如荼。但在这一时期,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历史街区保护制度,只是金泽市、仓敷市等制定了独自的保护制度。昭和47年(1972年)的《京都市市区景观条例》就是在当时舆论高涨的背景下制定的。该条例对美观地区、特别原貌保护修复地区等作了规定,迈出了市区历史保护的第一步。其中美观地区为鸭东地区(东山山地至鸭川一带)及二条城周边、御所周边等,以协调周边都市景观、不阻碍山地景观为目的,对建筑物的高度、屋顶形状、材料等加以限制,现在面积已经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美观地区内的建筑行为甚至还要得到市长的认可。与之相比,平成7年(1995年)新设了相对宽松却具有相同主旨的建筑物景观修复地区制度。其中第1种地区、第2种地区合起来共67.04平方公里,与美观地区相加,达到了86.6平方公里,但这些只对新建建筑进行规定,并未直接对历史建筑物进行保护。与之相对,特别原貌保护修复地则是对地区内历史建筑物进行保护、修理、景观修复时对所有者进行补助的一种制度。此后,昭和50年(1975年),国家文物保护法进行了修改,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制度被制定,当时已经被指定为特别原貌保护修复地的“产宁坂”、“祇园新桥”被选定为国家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到目前为止,京都市内被选定为该保护地区的有“产宁坂”(昭和51年(1976年))、“祇园新桥”(同上)、“嵯峨鸟居本”(昭和54年(1979年))、“上贺茂”(昭和63年(1988年))共计四个地区。此外,平成7年条例修改,新设了历史景观原貌保护修复地制度。这一制度也有同样的辅助功能,并指定了“祇园绳手、新门前”(平成8年(1996年))、“祇园町南”(平成11年(1999年))、“上京小川”(平成13年(2001年))这3个地区。将历史建筑物高密度地区作整体保护这一点来说,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制度与历史景观原貌保护修复地制度的制定,对京都都市保护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以下这几点也应引起注意。第一,这些保护地区几乎都在近世纪的土垒外侧,即洛外地区。原洛中地区仅新近指定了上京小川。市区的保护也是开始于都市边缘部。第二,保护工作没有考虑到京都街区的典型性。如祇园新桥是茶屋等游兴设施聚集的街区,嵯峨鸟居本则是带有强烈农村氛围的街区,而上贺茂则是聚集着被土墙围绕的神职人员住宅的街区。这些在京都市内都比较特别,可以说,将具有某一特征的地区指定为保护地区的倾向很强烈。第三,地区面积被限定。作为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的4个地区加起来才0.149平方公里,作为历史景观原貌保护修复地的3个地区加起来才0.141平方公里,全部也不过0.29平方公里。与风景地区、美观地区、建筑物景观修复地区相比,面积小的惊人。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京都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与历史景观原貌保护修复地,偏离中心部,以特殊的街区为对象,而且面积狭小。日本的“京百合”调查近年来,一直未着手的历史市区中心部保护工作有了改观。位于中心部的普通町家也有望成为保护对象。自平成7年(1995年)开始的2年间,市民对京町家进行了实际状况调查。利用以上调查结果,京都市又于平成10年(1998年),进行了町家调查。调查显示,在上京区、中京区,下京区及东山区,明治时代后期(19世纪末)市区化的地域中,共存有27,648栋京町家。这是第一次对中心部的町家进行有组织的调查,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反过来,到那时为止,连掌握实情这一工作都没有做过,这一点不得不让人觉得惊讶。北京于2000年在旧城区内有组织地对四合院进行了调查,虽然在年代上比京都稍晚些,但绝对可以说是明智之举。2004年3月,在市区中心部再一次实施了“京町家街区建设调查”。调查发现,1998年调查出的7308栋(包括无法调查的389栋)町家已经减少至5992栋。其中由于拆迁减少了927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町家的拆除仍然在急速进行中。1999年,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京町家再生计划》。但是,对于中心部町家的保存,像保护地区那样大面积、整体的保护制度却没有被制定。现状反而是,行政方面期待市民自发的保护行为。在目前可以看到,市民对应政府的期待,一些保护活动正在进行中。以作为NPO的“京町家再生会”、“古材文化会”等为首,居住者、研究者、设计者、施工者自主地开始了一系列的组织活动。民间还在尝试采用不动产证券化方法来促进町家的再生。依靠“京町家街区建设基金”,町家再生实践事业正在进行中。由此可见,各种尝试超越了狭义的都市规划手段,正在呈多样化展开。日本私权观念的影响以上主要追溯了京都都市保护的经纬,以下则在同北京的比较中,介绍它的一些特征。第一,就像反复说的那样,将三面群山中的寺社作为保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被优先对待,周边景观的限制更为严格。这恰恰与北京形成对比。在北京,都市中心部的故宫及贯通故宫的南北中轴线被作为最重要的历史资源。北京为了维持故宫及其周围的景观,在中心部实行严格的高度规定。因此,京都与北京的景观保护方法完全不同。第二,美观地区等对新建建筑作出限制的制度,在相当大面积中实施,但是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起积极作用的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护地区等制度却只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极小面积中实行。这又与北京形成了对比。在北京,采取政府优惠补助政策的地方很少,但是单单在旧城区内就有30所、合计12.78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被指定为保护地区。不言而喻,这是由于日本尊重土地,房屋所有者的私权产生的结果。由于所有者对限制私权、保护义务化等做法十分反感,地区的指定在没有得到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无法进展。而且还要在修理、景观修复方面支付一定的补助金,作为对等补偿。因此由于要投入公共资金进行保护工作,不可能将广大面积设定为保护地区,保护地区的面积也被限定。但是,正是由于私权的强大作用,像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大规模拆旧建新的情况就没有发生在京都身上。因为日本的所有权被划分得很细,实施大规模的再开发,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