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_第1页
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_第2页
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_第3页
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_第4页
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股东控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

一、这个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一)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状况方面的投资缺乏效率著名的mm理气:在一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考虑到企业所得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资金限制和外部完全竞争资本市场,公司的投资项目决策仅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打破MM定理严格的假定,在现实世界中,市场的非完美性、信息的非对称性、委托代理冲突等问题都会使企业的投资决策偏离净现值法则,导致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价值。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以简单的规模化投资、盲目的多元化投资等为代表的过度投资行为;而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也普遍呈现出以资产替代、委托理财等为代表的投资不足行为。这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大大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损害了公司业绩,因而开始逐步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我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从证券市场诞生的那一刻起,国家股和以国有公司为主的发起人不仅在非流通股份中居于主导地位(80%以上),还占到公司股票发行总额的半数以上,并且不在二级市场流通。即使我国于2007年进行了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和控制权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高度集中现象仍然尤为明显。显然,我国上市公司所拥有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特征,与国外在具有完善监管机制、透明的成熟金融市场中,以股权分散为其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差异。与以股权分散为特征的公司不同的是,在股权集中的所有权结构特征下,由于公司的控股大股东拥有足够的激励去监督管理者行为,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不再表现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而是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第二类代理问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多数公司中控制性股东的存在。那么一个显然的问题是,当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不再是所有者—管理者冲突的时候,我们所考虑的公司投资行为是否会会发生变化?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企业投资行为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呢?在我国“转轨经济”和尚待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的特殊背景下,我国企业控股大股东之间的不同控制权配置方式与企业的投资行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答,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完善和解释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企业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而且对于如何监督和控制我国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提高公司业绩,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二)非效率投资行为在Berle和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关公司治理,尤其是非效率投资行为的研究一直集中在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框架下。这些研究认为,在分散所有权结构下,由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股东与经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所导致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行为是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的典型表征之一,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会促使大股东更多地介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之中,监督企业经理人的行为,可以解决分散型所有权结构下的中小股东搭便车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经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作用。此后,大量的研究都沿袭这一思路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以所有者—管理者委托代理冲突为基础的研究文献将“第一类代理冲突”纳入到企业投资行为分析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对现实世界里的企业,特别是股权相对较为分散的企业的各种非效率投资行为非常有解释力度的理论。但如前所述,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研究发现,在所有权集中条件下,公司的委托代理冲突主要集中于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且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企业的某些非效率投资行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趋严重以后,开始将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问题纳入到的企业投资行为之中进行研究。那么,为何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没有象委托代理理论所预测的那样,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逐步缓解呢?LaPorta等(2000)的研究将其归因于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由企业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所产生的控制权私有收益(PBC)。他们认为,在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由于企业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大股东在掌握公司完全的控制权时,却并没有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现金流权,而为了获得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利润分配,大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所掌握的控制权进行各种非效率投资行为,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企业价值。StijnClaessens等(2000)则通过追溯5个西欧经济体和9个亚洲体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后证实了这一研究结论。他们发现在股权集中模式下,控股大股东往往通过交叉持股、双重投票权、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等方式分离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控股大股东在掌握企业控制权实质的同时,却仅仅拥有相比于其控制权来说相对较小的所有权和现金流权,而且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两权分离度的增加,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越严重。Dyck和Zingales(2004)通过对39个国家上市公司数据控制权收益的跨国比较研究后也发现,在这些国家中,随着所有权集中度的提高,控制性资源的聚集规模越大,控股股东就越有可能通过在公司的投资项目决策中以内部关联交易、转移定价、贷款担保、资产回购等过度投资方式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来增加其控制权私有收益。而Morellec(2004)的研究则进一步得出结论:当存在股权异质性问题时,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不仅会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而且同样会引起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他们发现,由于控股股东具有获取控制权私利的强烈动机,而如果其他的股东和债权人能预期到这一行为的发生,基于逆向选择原理,投资者会要求公司为使用外部资金而支付高额溢价,而受制于高成本的外部融资约束,企业会放弃部分投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问题。Rajesh(2003)则在最优契约框架下研究了控制权对公司的投资和绩效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同样也证实了由于控制权收益和替代风险的同时存在,由控制权私有收益驱动的过度投资和控制权私有收益获取成本导致的投资不足将同时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Nagar、Petroni和Wolfenzon(2000)通过对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及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还会受到股权制衡、所有权集中条件下企业控制权配置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控制权私有收益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则是非线性的。综上可见,控制权私有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而控股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其实质上则是大股东在使用控制权实现自身利益集团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各种非效率投资行为对控制性资源和中小投资者财富的再分配。以西方的公司治理和控制权理论为基础,国内学者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沿着控制权收益的度量和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以及投资者保护这两条主线展开,而对于控制性资源的获取和控制权私有收益形成过程中的财务决策行为,特别是针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尚未展开。仅有的部分研究文献包括:刘朝晖(2002)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外部套利,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根本动因之所在。而潘敏、金岩(2003)的研究进一步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以及由此产生的过度投资行为归咎于同股不同权,流通股比例偏低的股权制度安排。相反,欧阳凌、欧阳令南等(2005)的研究却认为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表现及程度差异显著,且股权集中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王鹏等(2006)根据2001-2004年中国A股市场数据,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股东控制条件下,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确实存在侵占效应,现金流权存在激励效应,且随着两者分离程度的增加,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更为严重,公司绩效下降。虽然上述研究敏锐洞察到由大、小股东委托代理冲突所带来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是我国以股权高度集中为特征的上市公司各种偏离价值投资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展开研究,但研究尚不够深入,也远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中,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类非效率投资问题往往同时存在,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和影响。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往往是两类效应相互调和的结果。而目前这些研究要么针对以简单的规模化投资、盲目的多元化投资等为代表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要么针对以资产替代、委托理财等为代表的投资不足行为进行分析,却没有将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下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因而其研究结论无法达成统一,而且也无法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存在的过度投资及投资不足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它们和企业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安排及控制权配置方式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2.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在对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进行分析的时候,大都是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及其股权性质的角度展开的,而没有考虑大股东控制条件下不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形态对控制权私有收益及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不同影响。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形式有两种:一是绝对控股大股东,二是多个大股东共同控股,而上述研究在探讨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时,均局限于“一股独大”的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权配置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但实际上,在由多个大股东共同控股的企业中,由于控制权配置形式发生了变化,控制性股东各方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制衡或合谋,将令企业的投资决策发生变化。3.目前我国针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经验研究的文献中,主要都是通过采用公司业绩变量或公司价值变量作为企业投资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的。然而,本文认为这样的研究结论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原因有二:一是,虽然投资是决定企业价值和业绩的一个关键变量,但是投资、股权结构以及控制权配置等变量同时又代表着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效率,如果将公司价值和业绩变量直接作为投资的替代变量进行处理,则相当于将企业的投资决策这个决定企业价值和业绩的关键变量当作一个“黑箱”来处理,而忽视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起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因素—投资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可能会存在偏差;二是,对公司业绩和价值进行衡量的变量,包括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企业账面价值、Tobin’Q等多个变量,这些变量各有优劣,到底哪个变量能更好的反映公司业绩或企业价值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由此,本文的研究将以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大股东及其内部人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控制权为切入点,在Myers-Majluf的逆向选择模型研究框架下,进一步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高度集中的实际情况,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一致性纳入到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分析框架中,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的模型,专门探讨所有权集中条件下,企业不同的控制权配置形式及其控制权私有收益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并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安排如下: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理论模型的推导,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构建统计计量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一个部分简要总结研究结论。二、控制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本文的研究参照了Myers和Majluf(1984)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下的逆向选择模型,并在其原有模型基础之上,将大、小股东的委托代理冲突纳入到原有模型之中,加入基于第二类代理冲突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变量,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在所有权集中条件下不同的所有权特征及控制权配置形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设企业拥有一个持股比例为α的控制性股东,其中α∈[0,1],且α≥α*,其中α*表示控制性股东的最低持股比例要求,即α*为控股阈值(threshold),其他股份由极度分散的小股东持有。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所有权特征,甚至往往控制性股东就是企业经理人本人的实际情况,并且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大股东控制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因此,在本模型中假定企业的经理成为控制性股东的代言人,甚至是控制性股东本身,其目标函数完全以控制性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从而忽略控制性股东与经理之间的所有者—管理者委托代理冲突。该股东对企业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包括企业的投资决策,并且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这与Myers和Majluf的原有研究假设:经理人以原有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有所差别。企业当前t0期的公司价值为V0,且V0≥0。设企业在t1期拥有一个投资机会,其初始投资额为I,并且为公开信息(即为公司内部控制人与外部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共有知识)。公司拥有可用于实施该项投资的资金,其融资松弛变量为S,且S≤I,投资者与控制性股东之间关于S信息对称,项目所需其他资金将通过发行新股(SEO)来筹集,新股发行额为E=I-S。这些新股将由资本市场分散的流动性股东购买,暂不考虑由发行新股所带来的对控制性股东控制性地位的威胁。若企业进行该项投资,则其带来的收益现金流为R。同时,为了去除股权同质性假定,将大小股东的利益一致性纳入到模型讨论框架之中,本文在模型中引入由大、小股东委托代理冲突产生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变量d。假设,若企业实施该项目的投资,则可为控制性股东带来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净额为d,且d∈(0,R),d由该投资项目的属性外生确定。(一)利益趋同效应的表现根据上述假设,在绝对控股大股东条件下考虑控股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d的获取,则在t=1时,若控制性大股东选择进行权益融资,并实施该投资项目,则控制性股东可获得的收益为:Vc=αV0+α×(R-I-d)+d=αV0+α×(R-E-S-d)+d(1)式(1)中,第1、2项是控制性大股东按照其股份比例所应该从企业获得的控制权共享收益,而第三项为控制性股东所独自享有的控制权私有收益份额。从该式中可以知道,控制权私有收益由控制性股东独自享有,而其成本却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当然,控制性股东可能由于对项目投资收益R或控制权私有收益d不满意,而放弃投资该项目,那么,此时控制性股东可获得的收益为:V*c=α×(V0+S)。因此,控制性股东是否选择股权再融资,并且实施该项投资,取两式之间的比较,当Vc>V*c时,控制性股东会选择实施该项目,反之则不实施。令VC=V*c,则可得均衡时投资项目的收益为:R=S+Ι+(1-1α)d(2)R=S+I+(1−1α)d(2)从式(2)中可知,大股东是否投资该项目仅仅取决于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α和控制权私有收益d两个变量的变化情况。如果令投资项目收益R=0,则可得:d*=α×(S+Ι)Ι-α>0d∗=α×(S+I)I−α>0。显然,只要控制权私有收益大于这一均衡状态值d*,则均衡时投资项目的收益R<0。换句话说,只要控制权私有收益足够大到高于均衡值d*,即使投资项目本身的期望收益为负,控制性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依然会选择实施该项目投资进行过度投资行为。而相应的,如果控制权私有收益小于该均衡状态值d*,则收益R>0,但即使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为正,由于控制权私有收益不够大到均衡状态值d*,控制性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依然会放弃该项目的投资致使企业存在投资不足问题。由此可见,在大股东控制条件下的企业不管其表现出过度投资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还是投资不足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都是企业控制性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追求的结果,二者具有相同的动因,并且会同时存在于企业的投资行为之中,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仅仅会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或投资不足行为。而进一步,如果我们对该式求偏导,可得:∂d*∂α=S+Ι(1-α)2-φ0(3)∂d∗∂α=S+I(1−α)2−φ0(3)在均衡状态下的投资项目期望收益、控制权私有收益以及概率均与控制性大股东持股比例α呈正向相关关系,即随着控制性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大,相应的均衡状态下的大股东进行投资所要求的项目投资收益和控制权私有收益也都增大,此时,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相应地得到缓解,过度投资空间将相应的缩小,而投资不足问题却更为严重,而对应的投资不足空间也将增大,这正是“利益趋同效应”的表现;反之,由于“堑壕效应”的存在,企业过度投资将因控制性股东的所有权比例的减少而加剧,相应的投资不足因此而减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假设1:假设1:在大股东绝对控股条件下,企业过度投资与所有权比例呈负相关关系,投资不足则与其相反,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二)最优监督下的收益均衡在多个大股东同时控股一家公司,并形成相互制衡的所有权结构情况下,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决策行为可能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牵制和监督,其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进一步地还会影响到控制性股东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当然,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公司的多个控股大股东相互勾结,形成合谋,共同控制企业的投资行为决策,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下面本文将分大股东的监督亦或合谋两种情况,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决策进行讨论和分析。设企业存在两个大股东,即大股东1与大股东2,其中大股东1为相对控制性大股东,持股比例为α1,且大股东2为制衡性大股东,持股比例为α2,且0<α2<α1<α,α1+α2=α,其他股份由极度分散的小股东持有。若大股东之间互相监督,那么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相对控制性大股东1可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为d(e),其中,e为制衡性股东2对股东1的监督努力程度,用其监督成本e衡量,且对任意e≥0,d(e)≤d,其中d为同等条件下绝对控股大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此时,相对控制性大股东1仍然可以获得投资项目的全部控制权私有收益,而制衡性大股东2则通过其监督行为减少相对控制性大股东对其利益的侵占。同理,在时刻t=1,如果相对控制性大股东决策融资并实施该投资项目,那么大股东1和大股东2的收益可分别表示为:Vc1=α1V0+α1×(R-E-S-d(e))+d(e)(4)Vb1=α2V0+α2×(R-E-S-d(e))-e(5)相应地,如果相对控制性大股东由于项目投资收益R或控制权私有收益d不满意,而放弃投资该项目,那么,其可获得的收益依然为:V*c1∗c1=α1(V0+S)。由式(5)可知,对大股东2来说,存在一个最优监督力度e*,使其收益Vb1达到最大。因此,对Vb1求导,并令其为零,可得最优监督力度e*为:e*=argmaxVb1={e|d′(e)=-1α2}(6)此时,将式(6)带入到式(4)中,并令并令Vc1=V*c1,同上,可得均衡时投资项目的收益以及控制权私有收益分别为:R=S+Ι+(1-1α1)d(e*)(7)dc1*=α1×(S+Ι)1-α1(8)此时,如果我们将绝对控股大股东条件下的式(3)与此时的式(8)相比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对于任意e≥0,都有d(e)≤d,且dc1*≤d*。这表明,在制衡性大股东存在的条件下,由于其对相对控制性大股东的抑制作用,控制性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将会变小,从而其均衡状态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减小,过度投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但另一方面,由于制衡性大股东对相对控制性大股东的监督效应存在,控制性大股东所能获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变小,但同时也引起企业投资决策效率的缺失,使得其大股东可能会放弃一个具有正净现值的好投资项目,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会相应的增强。此时,我们可以得到假设2:假设2:相对大股东绝对控股的情况,若企业存在多个大股东,且它们互相监督,则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得到缓解,投资不足加强。即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负相关,而与投资不足正相关。此外,如前所述当企业同时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其控制权的配置除了上述所分析的多个大股东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权结构特征以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多个大股东相互勾结,形成股东联盟,共同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如果相对控制性大股东和其他制衡性大股东形成合谋,从博弈的角度去看,控制性大股东可以通过与其他大股东的合谋行为,消除制衡性股东对其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监督效应,从而获取相对于多个大股东相互制衡条件下更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而另一方面,其他制衡性股东也可以通过合谋,减小监督成本,同时,也可以分享到企业投资所带来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博弈双方都有可能从合谋中获得收益。但是,相对控制性大股东和其他制衡性大股东要形成稳定的股东联盟及合谋关系,必须付出股东联盟的形成和维持成本1,以及在联盟内部形成稳定的内部共同分摊联盟成本以及收益内部机制和契约。此时,我们设大股东1与大股东2之间存在合谋关系,其合谋成本为c,c≥0。由于大股东1与大股东2之间形成了合谋联盟,那么联盟的总收益为控制权私有收益d,设其分别按照θ1与θ2的比例在两个联盟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其中θ1,θ2∈(0,1),且θ1+θ2=1。那么,如果在t=1时刻股东联盟决策融资并实施该投资项目,那么联盟总收益以及相对控制性大股东1与制衡性大股东2的收益可分别表示为:而此时,如果股东联盟不进行投资,那么相应的相对控制性大股东1与制衡性大股东2的收益及联盟的收益也可以分别表示为:V*c2=α1×(V0+S)、V*b2=α2×(V0+S)、V*c0=V*c2+V*b2=(α1+α2)×(V0+S)。那么,股东联盟进行该投资项目所要求的充分条件是要同时满足Vc0≥V*c0、Vc2≥V*c2和Vb2≥V*b2,可得:d*c2=max(α1+α2)×(Ι+S)+2c1-α1-α2‚α1×(S+Ι)+cθ1-α1‚α2×(S+Ι)+cθ2-α2}(13)同理,如果式(13)与绝对控股大股东条件下与多个大股东互相监督条件下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对于任何α1、α2及θ1、θ2,在满足0<α2<α1<α,α1+α2=α,且θ1+θ2=1的前提条件下,dc2*≥d*≥dc1*。这意味着在合谋条件下,股东联盟虽然达到了与垄断型所有权结构下控制性股东对企业相同的控制度,但是,相比于绝对控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将加重,而投资不足问题相应的得到缓解。进一步,对比大股东相互制衡的情况分析,我们会发现,大股东相互合谋所造成的行为后果与其相互监督时的情况是刚好相反的。此外,上述条件只是满足股东联盟进行投资的充分条件。因为,股东联盟的形成是股东对加入联盟成本与加入联盟后所能获得的控制权收益的边际增量的权衡结果,只有当后者大于前者时,某一股东才愿意加入股东联盟,并相应协调自己的行动,联盟关系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大股东1与大股东2还必需分别满足参与约束条件:Vc2≥Vc1和Vb2≥Vb1,这是他们组成合谋联盟的必要条件。由此可得:式(14)表明不管对相对控制性大股东或是制衡性大股东来说,要形成稳定的合谋联盟,其参与合谋成本c必有一个上限,且合谋成本c越小,股东合谋的可能性越大,且这个上限与双方的所有权比例、利益分配比例以及最优监督水平等变量相关。因此,这个由联盟内部各个成员的个体目标函数共同决定的合谋成本c,是决定企业在合谋状态下的投资决策行为的关键变量。很明显,股权合谋成本c的大小是直接与参与合谋联盟的各个成员的股东性质及个体目标函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其他大股东与控股股东分属于不同性质时,双方面临目标函数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同,如国有股东(代理人)与非国有股东共谋时,代理人不仅需要考虑非效率投资行为所面临的分摊控制权私有收益成本,还要权衡其个人的“政治成本”(例如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与考核),从而导致双方达成共谋的协调成本更高;相反地,如果双方均为国有股东或者非国有股东,则不存在这些“政治成本”的问题。因此,当其他大股东与控股股东属于同一性质时,双方将更加容易达成分享控制权收益的协议,即形成共谋的协调成本更低。从而可以假设其他大股东的合谋与双方的股东性质有关。相应地,我们可以得到假设3:假设3:若企业存在多个大股东,且大股东性质相同,则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将会加强,投资不足缓解。即股权制衡与过度投资正相关,而与投资不足负相关。三、研究设计(一)股权分散本文以1998-2006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在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以及被PT的上市公司后,共获得730家上市公司共9年的数据。同时考虑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所有权集中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及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因此根据《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的规定1又剔除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30%以下的共220家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此外,由于本文回归模型中需要考虑滞后变量的需要,最后分析了1999-2006年510家上市公司共4080个有效观测值。本文的研究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tata10.0完成。(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根据前述分析,为了考察所有权集中条件下企业不同的控制权配置方式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样本分为3组。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公司为一组,考察在有大股东绝对控股的情况下的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从而验证假设1。为了检验假设2和假设3,本文根据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与第二大股东性质是否相同分别划分两组,即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同为国有股东或非国有股东(下称共谋组)以及分别为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下称监督组)。在模型的设定上,本文参考Vogt(1994)的模型,选取表示公司投资机会的Tobin’Q与现金流量CF2的交叉乘积项除以期初资本存量作为对投资I的解释变量3,若系数为正则表明公司存在投资不足行为,而系数为负,则表明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其中投资I用资本存量的变化率来表示,为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工程物资以及在建工程的年度变化值除以期初资本存量。同时,为了消除行业间差异,本文将所选取的数据进行了行业中位数调整。此外,对于股权结构变量本文还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比值Control两个指标。对其他的控制性变量,从国内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会产生影响的还包括企业所属行业、规模、负债以及成长性几个因素,因此本文将分别选取以下控制性变量:(1)行业虚拟变量Di,本文根据我国证监会2001年4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金融类行业去掉以后,将全部样本公司分为12类。当公司属于行业i时取为1,否则为0。(2)公司规模变量Size,取公司总资产账面价值的自然对数表示。(3)负债Lab,取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表示。(4)成长性Grows,用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率表示,由公司前后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率进行计算。具体模型设定如下:其中αi代表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如果认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系统性的、确定的,则假设αi为常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而如果认为个体间的差异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则假设αi为随机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研究所选择的面板数据是采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三)试验结果1.a股上市公司中的股权集中度和控制度首先,我们根据样本分组分别对股权结构变量Top1和Control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和控制度高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全样本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和股权控制度分别达到了42.05%和14,而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绝对控股大股东组样本数量为214占全样本数量的41.96%,而且其均值更是分别达到了84.56%和26.28。2.互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控制度为了检验假设1,我们对绝对控股大股东样本组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现金流与Tobin’Q乘积交互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控制度这几个变量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达到了显著性条件,企业规模变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下达到了显著性条件。现金流与Tobin’Q乘积交互项的符号为正,表明企业存在投资不足行为,且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控制度正相关。由此表明:在绝对控股大股东条件下,企业投资不足与所有权比例正相关,而过度投资与所有权比例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3.持股比例与股权控制度估计符号之间的联系监督抑或共谋为了检验假设2与假设3,我们分别对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下的监督组和共谋组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分别见表3和表4。在表3和表4中,现金流与Tobin’Q的乘积交互项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达到了显著性条件,但是符号却完全相反,在监督组中交互项符号为正,表明企业存在投资不足行为,而在共谋组中符号为负,表明企业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这与预期假设相符。在表3和表4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控制度的估计符号都分别与交互项符号相同,表明其各自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分别与所有权比例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假设2与假设3得到验证。此外,由表4还可以发现,在共谋组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条件,而股权控制度指标却在10%的置信水平下达到了显著性标准。笔者对其的解释是,在这一样本组中,由于公司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性质相同,如果他们结成股东联盟,那么在联盟内部某一大股东的绝对持股比例对企业投资行为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作为联盟内部的一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