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孔子去卫国,卫灵公问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得到粟6万石。卫国便同样给了孔子粟6万石的俸禄。这说明春秋时期()A.世官制已受到了破坏 B.军功制广泛流行C.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D.察举制成为主流2.东汉和帝时规定,“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以上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至于边远州郡,则略有优待。这表明察举制的意义在于()A.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B.为封建政权选拔大批人才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势力3.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中,记载了西汉后期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据此可知西汉后期()A.察举标准发生改变 B.官吏考课重视功绩C.官吏选拔程序完善 D.刺史监察已然失效4.九品中正运行之初,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曰世,二曰状,三曰品。“世”指家世,“状”指政绩才能,“品”指言行品德。据此可知,当时的九品中正制()A.以重家世为最要 B.重在维护士族的特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5.隋唐时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材料重在强调,隋唐科举()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利于社会公平C.抑制了门阀势力 D.存在制度缺陷6.唐初御史制度实行“台中无长官”,“御史专得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麟德(唐高宗年号)以来,用人尤重,选授之命,不由铨管”,御史选任不经过吏部铨选。上述举措反映出唐代()A.御史的监察范围不断拓宽B.吏部的职权被严重削弱C.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7.宋神宗时期,外戚向氏兄弟“交通宾客、漏泄机密”,翰林学士蔡京等“奔走其门,务相交结”,因而“物议籍籍”。右正言陈瓘上疏指责道:“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戏”,请求朝廷“流窜蔡京”。最终,蔡京被贬官出京城。朝廷这一做法()A.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提高 B.打击了勋贵旧族势力C.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D.杜绝了朝纲不良风气8.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体现了人治的色彩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9.清代科道官对于风闻传言且事实未清的行为可进行弹劾,这是科道官所独有的特权。科道官如果出于私心,徇私诬劾,“回奏不实,或并无可据者,降一级调用”。这些规定旨在()A.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B.保障监察效果C.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 D.杜绝官场腐败10.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官员考核制度严格 B.科举制度具有随意性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11.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考核谋求公职者。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1794年施行的《普鲁士普通邦法》规定:“没有足够资格和不能证明其才能的人不能任政府公职。任何借行贿或其他非法手段谋得官职者必须即刻予以免职。”这些做法()A.促进了德国联邦制度的完善B.有利于提升普鲁士官员的素养C.标志着德国文官制度的确立D.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12.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A.有助于完善英国政党政治B.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C.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13.“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14.1883年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仍有许多重要官职不属于文官制度的范围。历任美国总统仍受到种种压力,要酬谢其支持者,“照顾性”地任命一些官员。这说明美国的官职任命()A.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 B.强调责任和职位的统一C.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附庸 D.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15.美国公务员制度中没有设立像英国那样高级行政公务员岗位,没有常任的下属秘书,其等级界限也不像英国那样清晰,且保留了一部分总统“政治任命”的公务员岗位。相较英国,美国公务员制度更易()A.提高行政效率 B.防止腐败滋生C.减少财政负担 D.助长政党斗争16.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C.传统科举取士制度已瓦解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17.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18.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其特权。这反映了()A.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消失 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 D.政党政治基本实现19.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规定,简任官无须考试,荐任和委任官员分别通过高等和普通文官考试取得任职资格,而文官考试实行几十年,实际录取的人数总计不过千人。“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即日支俸;考试及格人员虽经初试再试及格,大多数仍须先行学习,学习期间虽有津贴,但与试署人员所支俸禄相差悬殊。”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A.标志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B.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提供可能C.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D.全面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0.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A.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C.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材料二清末宪政的实施,打破了法律监督只是自上而下进行单行监督的传统。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之后,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履职能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3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国画体操一年级1948324212二年级1948234212材料二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了对各类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做出详尽的规定,清政府拟定《各类学堂奖励章程》,并规定清末学堂选官均按此章程办理。该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构分为:通儒院、大学分科、高等学堂三级,大学预科、译学馆、高等实业学堂、进士馆、优级师范馆、实业教员讲习所等可以由与高等学堂平级的学堂设立。对于毕业奖励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中央学堂选官的具体实施由礼部、学部、学务处实行;地方学堂选官由督抚、学政、提学使司负责。学生的升学、就业以及奖励出身要与学堂毕业考试紧密挂钩,而且清政府对于毕业考试也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摘编自许卓《试论清末选官制度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进行合理解释。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被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并作出合理解释。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加。——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8分)参考答案1.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用封君食邑的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出现了俸禄制,且官员由国君任命,不再以血缘关系为依据,说明原有的世官制遭到破坏,A项正确。2.解析:选A察举制下,东汉政府对“边远州郡,则略有优待”可知,政府重视边疆州郡,有利于增强边疆地区对国家的认同,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故选A项;从人才选拔比例来看为二十万分之一,与“大批人才”相悖,排除B项;察举制重在为国家选拔人才,非“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东汉时期,地方士族势力不是很强大,排除D项。3.解析:选B根据材料“西汉后期110多个迁任的实例,其中表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到了65%”可知,西汉时期官员因功绩升迁比重较高,所以官吏的考核重视功绩,故选B项;汉代的察举标准仍是道德品行,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考核的原则,没有说明选拔程序,故“选拔程序完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刺史监察主要职责是纠举豪强和郡国官吏的不法行为,与“以功迁”不符,排除D项。4.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到曹魏建立时,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察举制已不适用,九品中正制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又适应了人士流移的新环境,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为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政治军事需要,D项正确。5.解析:选D材料“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说明,科举制下的两种选拔科目均有缺憾,存在制度缺陷,无法全面选拔人才,故选D项。6.解析:选C根据材料“台中无长官”“御史专得弹劾,不复关白于中丞、大夫”“御史选任不经过吏部铨选”可知,唐代御史直接隶属于皇帝,监察官员的选拔、任用和监察权的运行完全独立,充分说明当时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故选C项。7.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蔡京等由于结交外戚,受到了言官的弹劾,说明宋代政府反对朝臣结交权贵,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政府在民众中形象,树立政府威信,提高政府公信力,故选A项。8.解析:选B根据材料“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可知,已经被核定为一等的官员,觐见皇帝后,皇帝根据其表现可以取消一些官员的等级评价,说明皇权的专制独裁,体现了人治的色彩,故选B项。9.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科道官有权对风闻传言且事实未清的行为进行弹劾,这有利于疏通言路,但科道官如果徇私诬劾,回奏不实,则要受处罚,有利于避免诬告陷害,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监察效果,B项正确。10.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四级考试,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参试者需逐级参考,考过低级别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形式主要为八股文”可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固化,不利于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说明选官机制的活力衰退,D项正确。11.解析:选B根据材料“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没有足够资格和不能证明其才能的人不能任政府公职”可知,腓特烈二世在位时选拔公职人员非常注重考核官员的文化水平和才能,这有利于提升普鲁士官员的素养,B项正确。12.解析:选B材料“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意味着文官能保证行政的正常运转,而不会因为政治或政党的变动影响国内环境的稳定,故选B项;根据材料“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官制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可知,这项法律只是针对文官,与政党没有关系,排除A项;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期已经形成,与文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3.解析:选D根据材料“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前,英国的议员选举存在腐败现象,说明此时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并不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D项正确。14.解析:选A材料中,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后,仍然存在总统为照顾支持者而任命一些官员的情况,这说明美国的官职任命仍有政治化倾向的一面,A项正确;美国总统对部分官员的任命出于谢意,因此并不强调责任与职位的统一,排除B项;美国已经建立了文官制度,因此美国的官员任命制度整体上摆脱了对政党政治的依赖,不是政党政治的附庸,排除C项;D项完全否定了美国文官制度的意义,排除。15.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公务员制度与英国相比,在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社会公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缺陷和弊端,极易导致政党之间斗争的加剧,给政府工作带来消极影响,D项正确。16.解析:选A根据材料“同文馆与译学馆占19.31%”“留学生33.91%”可知,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出国留学的人才明显增多,反映了当时的外交人才选拔更务实,注重与国际接轨,故选A项。17.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使得废科举这一行为在1898年引起了读书人的反对,而到了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时没有多大反响,故A项正确。18.解析:选C北洋政府公布的《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在废除古代品级制的同时,规定官名只代表职务,而不再代表身份和特权,彰显了官员之间身份平等的思想,说明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故选C项。19.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下非考试及格人员可以直接上任并领取工资,而考试及格人员不仅大多数人需要学习,待遇还不尽人意,说明公务员制度存在着漏洞,不够公平公正,与考试及格人员相比,非考试及格人员反而可以享有优待,这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提供了可能,故选B项。20.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辞职退职制度、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及竞争上岗制度试点,这表明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故选D项。21.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可得,监察与行政分离,监察机构日趋独立;根据材料一“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可得,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体系日益完整严密;根据材料一“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可得,从台谏合一到台谏并行,相互配合;根据材料一“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可得,监察权力随着君权的强化而加强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宪政的实施,打破了法律监督只是自上而下进行单行监督的传统”可得,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根据材料二“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可得,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责任,形成了综合监察体制;根据材料二“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可得,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等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宪政的实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根据材料二“《钦定宪法大纲》”可知,体现了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传播,“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说明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等。第(3)问,根据材料三“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履职能力”可得,为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三“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可得,有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答案:(1)演变:监察与行政分离,监察机构日趋独立;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体系日益完整严密;从台谏合一到台谏并行,相互配合;监察权力随着君权的强化而加强。(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责任,形成了综合监察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3)意义:为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22.解析:根据所学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知识,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结果分析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的时代背景和结果,然后具体结合材料中清政府学堂选官制度的改革内容、课程与课时设置概括改革的特点等,最后进行评价,要结合清末新政的实质、结果、影响等进行评价。答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内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满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的压力,开始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也进行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度在课程设置上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官制近代化,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