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2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2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2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2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2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二)第二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吉林模拟)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与中原趋同,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据《旧唐书》载,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于阗王尉迟胜“自率兵五千赴难(帮助官兵)”。上述现象表明(B)A.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B.西域地区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C.中央政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D.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解析]依据所学,西域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中央政府管辖松散。依据材料,唐玄宗以后,西域政权的文书中使用唐朝措辞,于阗国王帮助唐朝政府镇压叛乱,体现出对中原政权的归向和趋同,这是一种政治认同的表现,B项正确;同西域的关系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A项;中央政府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始于西汉,排除C项;D项的叙述与材料无关,排除。2.(2023·山东菏泽)学者胡阿祥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反映其时代特征是(A)A.多元的文化面貌B.动荡的历史进程C.频繁的民族交流D.巨大的社会进步[解析]依据材料“是人性觉醒的时代”“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既有人性觉醒的因素,有民族融合的因素,又有思想争鸣的因素,可见多元的文化面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动荡的历史进程,排除B项;频繁的民族交流只是文化的一种,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巨大的社会进步,排除D项。3.(2023·河北石家庄)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A.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B.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C.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解析]根据材料“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及所学知识可得,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建国初期为了统治的需要加强对天文的观测,用天文方面的现象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南北朝初期是不能说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4.(2023·辽宁期末)南北朝时期,北魏崔氏家族崔宾媛,为维护贵族血统的纯粹,宁愿牺牲儿子一生的美满婚姻,也要将身有残疾的侄女迎娶回家,被时人称誉为“义举”;南朝南郡丞王源家世显赫,官职不高的满璋之为与王源结为儿女亲家不惜重金做聘礼,结果因违反“士庶天隔”而被罢免官职,永不录用。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D)A.官场腐败社会贿赂之风盛行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的纯正C.宗法制度发展愈加系统严密D.门阀制度对婚姻观念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维护贵族血统的纯粹”“因违反‘士庶天隔’而被罢免官职,永不录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婚姻观念受到门阀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场腐败,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5.(2023·四川乐山)魏晋南北朝时,寺院一方面有免税免役特权,另一方面又得到上至皇室下至庶民的赏赐或捐施,包括金银财货、绵绢丝絮、土地山川林泽等。出现“凡厥良沃,悉为僧有”“公私田宅,多为僧有”的状况,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D)A.土地兼并盛行B.儒家信仰体系已趋于崩塌C.中央集权弱化D.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受限[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寺院凭借特权形成强大的寺院庄园经济,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6.(2023·河南商丘)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选拔,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贤正为举荐标准,参与选拔的人员受限。唐代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变化表明(D)A.汉代对官员品行尤为重视B.唐代教育较汉代得到普遍发展C.唐代更看重官员才能学识D.唐代通过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解析]据材料“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孝廉、贤正为举荐标准,参与选拔的人员受限。唐代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可知,汉代选官参与选拔的人员受限;而唐选官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唐代较汉代官员选拔的范围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选官范围的变化,与汉代独尊儒术导致统治者很重视官员的品行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选官范围的变化,而非强调唐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选官范围的变化,而非强调唐朝选官制度的标准,排除C项。7.魏晋时期“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做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做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上述制度的出现与发展(C)A.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完善B.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完备C.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士族制度。士族主张清谈,追求享乐生活,使士族文化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C项正确;世家大族的发展会威胁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统一,材料也并不能反映选官制度的完备,排除A、B、D三项。8.(2023·宁夏期中)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事情无法执行。这体现了唐朝(C)A.穷兵黩武军事政策B.皇帝权力受到削弱C.官僚制度较为成熟D.门下省权力的膨胀[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事情无法执行”可知,唐朝皇帝下达敕书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是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通过一定的制约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有利于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穷兵黩武指的是任意发动战争,题干只涉及征兵,未涉及战争的发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有作为的帝王,其权力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门下省制约皇权,不代表皇权受到削弱,排除B项;门下省有封驳之权,这是其职责所在,不能说是其权力的膨胀,排除D项。9.(2023·湖南岳阳)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反映唐朝(D)A.陆上丝绸之路非常发达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C.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D.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解析]材料“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是对民间对外贸易的描述,说明的是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海上贸易,而非陆上贸易,排除A项;唐中叶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0.(2023·陕西榆林)唐代后期,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可用于论证当时(A)A.商业经济的发展水平B.坊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商帮大宗长途贸易出现[解析]依据材料“柜坊”“飞钱”都与货币存贷、汇兑有关,可推知当时商业经济发展状况,A项正确;“柜坊”“飞钱”反映的是商业信贷的发展状况,与坊市界限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显示是唐朝后期,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11.(2023·湖北模拟)唐太宗时颁“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其中规定“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准户减少,以附殿失”,因此即使实际人口减少,官员也不削减户籍,成为“虚存户口”,照常征税。这反映了当时(B)A.精耕细作水平提高B.赋税制度弊端显现C.官员考核制度完善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减少之后依然照旧征税,这必然会导致赋税均摊至其他人户,造成赋税不均,体现了赋税制度的弊端,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官员考核,而且材料仅仅提到了官员考核和户口增减有关,无法得出考核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2023·云南师大附中)宋代《资治通鉴》的编著之一刘恕说:“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刘恕认为唐朝废除均田制的原因是(B)A.战乱不休缺乏社会条件B.太平盛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D.官员玩忽职守均田成为空文[解析]据材料关键词“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可知,唐朝废除均田制的主要原因是无地可分,B项正确;A项不符合唐初史实,唐初社会稳定,排除;C项与废除均田制无逻辑关系,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理解有误,排除。13.(2023·山西吕梁)据统计,从唐高祖至昭宗,公主212名,其中初婚者104名,二嫁者25名,三嫁者2名。一般贵族官宦女性离婚或夫死后改嫁亦为常事。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D)A.礼教观念影响加深B.婚姻制度受到冲击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儒家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项正确;材料反映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而不是礼教观念影响加深,也不是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排除A、B两项;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排除C项。14.据学者考证,先秦两汉时期《诗经》的著述有54种,魏晋南北朝时期有112种。直到唐太宗诏令颜师古校定经书文字,历经20多年修撰成《五经正义》,完成了包含《诗经》在内的五经内容上的统一,“由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唐太宗这种做法(A)A.利于强化儒学的政治功能B.旨在推动唐朝文化发展C.促进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以前经书版本众多,直到唐朝才最终修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天下读书人的范本,不仅能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满足了当时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需要,而且强化了儒学的政治功能,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已经确立,排除C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5.(2023·河北模拟)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出身世家望族,父母双亲尚在人世,却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同朝官员多以此讥笑于他。据此可知(C)A.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裴植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的做法,被同朝的官员们讥笑,反映出儒家思想影响人们价值判断,C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排除A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崩溃,排除B项;门阀政治的衰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16.(2023·浙江瑞安)《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根据佛典创作的作品。下图说明(D)《送子天王图》注:《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画以释迦牟尼降生为中心,画中人物皆着唐装。A.儒、佛、道交汇融通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解析]材料中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创立者,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都穿着唐装,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表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三教合流,排除A项;题干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而非碰撞冲突,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艺术作品的世俗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材料二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逼,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仕,以文人充斥国家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土地的私有化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摘编自杨钰肸《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藩镇割据集中在河朔地区,呈现区域性;藩镇之间具有制约性;藩镇势力不断壮大。(6分)(2)原因:对唐末五代教训的反思;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的影响;士大夫群体的壮大。(8分)[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得出藩镇割据集中在河朔地区,呈现区域性;依据材料“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得出藩镇之间具有制约性;依据材料“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得出藩镇势力不断壮大。(2)原因:依据材料“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得出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的影响;对唐末五代教训的反思;依据材料“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大力扶持文人入仕”,得出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群体的壮大;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依据材料“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出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先秦到北魏,中国城市的居住区被称为“里”,里周围有围墙。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并逐步取代了里。中唐以前,国家权力通过里坊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家庭。“坊正”是国家设置的基层官职,管理职责明确。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坊门昼开夜闭,禁止市民夜行,“诸犯夜者,笞二十”。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宋初曾试图恢复隋唐的里坊制,重建坊墙,最终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形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坊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依然存在,但“坊正”的功能大大弱化。各类社会组织也从最初的“里社(会)合一”走向“里社(会)分离”,并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据郑国《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里坊制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12分)[答案]概述“演变”的基本趋势。如:里坊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法化等。分析“演变”的形成原因。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其他合理的历史解释酌情给分。(12分)[解析]历史解释: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解释对象为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演变;然后阅读材料,提取“(中唐以前)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宋代)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里坊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即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法化等;接下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该“演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最后,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等方面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材料二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人头(人丁)数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收益远远大于经营土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赋税政策和唐朝两税法对政府、农民和豪强地主影响的异同。(8分)[答案](1)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黄老之学治国思想的影响。(6分)(2)相同点:都减轻了贫苦农民负担,推动了农业发展;都有利于豪强地主获取更多的财富。不同点:汉初赋税政策导致无地农民依附于豪强,而两税法增加了无地农民的职业选择;汉初赋税政策以减少税收为代价稳定统治秩序,而两税法则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目的;汉初赋税政策对土地兼并有一定抑制作用,唐朝两税法增加了豪强地主的赋税负担,但使土地兼并合法化,又为其增加了收益。(8分)[解析](1)原因:从吸取前代教训角度分析,得出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从汉初的实际状况角度分析,得出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从治国思想角度分析,得出黄老之学治国思想的影响。(2)相同点:依据材料“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得出都减轻了贫苦农民负担,推动了农业发展;都有利于豪强地主获取更多的财富。不同点:从政策本身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汉初赋税政策导致无地农民依附于豪强,而两税法增加了无地农民的职业选择;从赋税政策的目的角度分析,得出汉初赋税政策以减少税收为代价稳定统治秩序,而两税法则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目的;从对土地兼并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汉初赋税政策对土地兼并有一定抑制作用,唐朝两税法增加了豪强地主的赋税负担,但使土地兼并合法化,又为其增加了收益。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黜退昏官晋升清官)。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监狱)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魏晋]曹操《对酒》材料二《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魏书》曰: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shānyí,铲除)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胁(音义同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