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重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来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有关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互相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重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孔子作春秋的史学奉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春秋》按照明确而持续的时间次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含有发端的意义。(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能够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含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办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5)局限性首先,记事太简朴,一部涉及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能够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另首先,“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3.司马彪(243年—3),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因此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存。它的特点为:(1)重视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省”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4.《史记》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5.《汉纪》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觉得《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三)《汉纪》的奉献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致”的改编原则。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重要史实,准时间的次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因此《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必定《汉纪》“论辩多美”。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办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晰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6《三国志》裴松之注由于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裴重视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全部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全部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重要奉献在于: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办法,变化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办法。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个,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纲》),有保存文献之功。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7史馆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方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种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8《史通》唐朝刘知几(661——721)著;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重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办法的得失。其中涉及:A.史料的收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办法等;外篇则重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B.正史源流;C.评论史家和历史著作的得失。刘知几的史学奉献在于:(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2)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伪(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对《史通》的评价(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9.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宋代出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0郑樵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人。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夹漈遗稿》下)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同上)他对多个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献皇帝书》)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史学四长这是清代出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种“史德”。即是一种优良的史家应当含有“才学识德”四长。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二.答问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毕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效。第三,史学成果的体现形态上,出现了多个体裁的历史撰述。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二.简要叙述《春秋》的史学奉献。(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春秋》按照明确而持续的时间次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含有发端的意义。(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能够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含有重大影响。(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办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三.简要叙述《左传》的史学奉献。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朴,犹如大事记。《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通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局限性。第二,《左传》记事的范畴更广泛。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第三,《左传》发明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书中有“君子曰”、“君子觉得”、“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别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持续性结合起来。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汉书》“十志”,改善《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创新,含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次序混杂。《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五.简要评价刘知几《史通》对我国史学的奉献。(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刘知几对以前史学所作的历史回想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史学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史家的自觉的历史认识,推动了史学的发展。(2)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伪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刘知几指出:“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才”:是指写史的体现能力;“学”:是指含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刘知几规定史官写史“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为此他作《直书》、《曲笔》两篇。(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例如主张删去或改造《艺文志》,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主张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等等。六.简要列举唐修八史《梁书》:姚察、姚思廉《陈书》:姚察、姚思廉《齐书》:李德林、李百药《周书》:令狐德棻等《隋书》:魏征等《晋书》:房玄龄等《南史》:李延寿《北史》:李延寿七、简述《文史通义》的内容。《文史通义》是清代出名史学家章学诚的代表作,共8卷,分内外篇。内篇5卷,外篇3卷。该书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其中于史学理论奉献尤多。该书著作的目的:一是阐明史学的意义;二是评论文史著作编纂等方面的得失;三是评论当时学风流弊、世教民俗。集中体现其史学思想:1.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章氏提出“史学因此经世”的观点,就是要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既反对理学的“空言义理”,又反对乾嘉考据学者长于考据而不言经世的学风。2.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3.主张史家必须含有“史德”《文史通义》认为《史通》“才学识三长”还不够,应增补一种“史德”。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4.在史书编纂办法上倡导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分辨为撰述、记注两类。三.叙述题:(一)叙述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奉献。1.司马迁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早年师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跟孔安国研究《尚书》。20岁起开始游历各地。后回到长安后,担任郎中之职,出使巴蜀、云南等地。36岁的司马迁在洛阳受父亲司马谈遗命修史。后继父职为太史令。曾经主持《太初历》的修订。48岁时遭“李陵之祸”,以“诬上”罪被判死刑。后受宫刑。55岁左右,完毕其代表作《太史公书》撰写。《史记》的内容《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10表,8书,70列传,共130篇,52.65字,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数年的历史。2.历史奉献: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五种史体各有渊源,但把这五种体裁有机地结合在一部书中,使它们互相配合,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史体——纪传体,始自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郑樵评价说:“使百代而上,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2.确立了“详近略远”,重视当代史的撰史原则。在《史记》130篇中,专记汉代有62篇,并记前代及汉代者11篇。自楚汉相争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1的历史,《史记》用二分之一的篇幅来记载,反映了司马迁对当代史的重视。3.在史料收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撰写过程中广采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注意运用朝廷收藏的文献档案。例如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再加上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等;而在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中,奉行两个原则:A、“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算史料可靠性的重要根据。“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B、“择其言尤雅者”:“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奇异不雅的传说,他普通摒弃不用。4.《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书中全部人物事件,都是真人实事,不夸张,不虚构。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通过种种艺术加工,忠实地塑造了多个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司马迁善于抓住重要情节,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叙述。这是司马迁人物传记的最大特色。因此,鲁迅评价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二)叙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奉献。1.《资治通鉴》的史学奉献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司马光称“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进资治通鉴表》)十七史之外,引用史书达322种之多(见宋高似孙《史略》)。《四库全书》称其“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司马光重视史料的考证,撰写《通鉴考异》三十卷,选择比较可靠的史料修入《资治通鉴》。(2)完善了传统的编年叙事法1.《资治通鉴》吸取纪传体优点,将多个分散史料集中,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2.用编年办法,准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使历史变得系统明晰。因此,《资治通鉴》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完善了编年叙事法。(3)通过史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资治通鉴》共有186篇史论:其中“臣光曰”三字史论,共102篇。引用其它史家论赞的,有84篇。这些议论,反映了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见解,也体现了政治思想。资治通鉴的史学奉献还突出在体现在他的史学思想上:(1)突出史学的资政的作用司马光提出作史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2)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资治通鉴》尽量符合客观史实,强调“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资治通鉴》“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3)反对神鬼怪异之说,重于人事《资治通鉴》对有关神鬼怪诞记载,一概不加采录。主张“治人不治天”,在人事作用上谈历史盛衰。(4)强调维护礼制,宣扬“尊君”的英雄史观。司马光认为等级名分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核心。其重点在于尊君,认为“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叙述明清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1、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由明清政府组织的大规模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浩大的历史著作。其特点:第一,据李晋华《明代敕撰书考》统计,官修史籍有100余种,清代官修史籍达150余种。有《元史》《明史》《明清实录》“七《通》”等名著。第二,明清官修史籍集中在前中期,体现“盛世修史”的特点。第三,所修史籍多为典章制度史,是当时官方史学服务于政治的体现。第四,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中蕴含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因素。既通过笼络知识分子阶层修史以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又通过“焚书禁史”(明朝“焚《通纪》案”、“禁李贽著作案”,清代“庄廷鑨《明史》案”等)以实施文化专制主义。2、史著的丰富、体裁的创新和理论的发展第一,《明史艺文志》分“史部”为10类,著录史书1378部,共27547卷;《清史稿艺文志》分16类,著录史书2473部,共57995卷。第二,史书体裁不停创新,历史撰述向专史方向发展。其一,分学术、制度、个人、地方、军事等专史。其中,以梳理学术源流的思想学术专史最为突出。如冯从吾《元儒考略》、周汝登《圣学宗传》、孙奇逢《理学宗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数十种。其二,既反映历史演进大势、又记载社会历史全部内容的纪事本末体,走向综合体裁。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马骕《左传事纬》等。马骕《绎史》采用纪传、纪事本末、学案、典制等体,附以世系图、地图和年表。第三史学理论获得重大发展。其一,刘知几《史通》重新获得重视和研究。明代陆深《史通会要》、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代黄叔琳《史通训诂》和浦起龙《史通通释》等。其二,明代卜大有《史学要义》、胡应麟《史学占毕》,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等史学理论专门著作的撰写,显示史学理论探讨的不停进一步。其三,明代王阳明到清代章学诚相继提出“六经皆史”,增进史学摆脱经学的羁绊,提高了史学的独立地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