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联读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孔子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其代表著作为《孟子》。写作背景《〈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纷乱。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的想法与立场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理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学之道》:《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官学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文章选自《孟子》一书,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思考。相关知识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孟子》《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的,倡导“以仁为本”。《孟子》一书中,最核心的是仁政思想、“性本善”说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字音识记yì

kuì

shù

ěr

chù

yāo

同“智”,明智,聪明同“纳”,接纳,交纳同“燃”,燃烧连词,表示进一步,而且连词,表示假设,如果连词,表示顺承,就动词,接近,靠近动词,成就形容词,重大,重要动词,重视,看重动词,重叠量词,层副词,再次,重新动词,归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副词,再,又形容词,重复形容词,真诚连词,如果副词,确实,的确动词,修养,修行动词,整治动词,修建,修造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动词,擅长,善于动词,揩拭动词,友好,亲善动词,求取动词,邀请形容词,关键的动词,伤害名词,强盗名词,败坏者粗野、鄙俗。野外,界线。虚饰,浮夸。历史。一旦。一天。实践,从事。事情。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高等学府。到。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同师及同志之人。彼此有交情的人。在早上在晚上在内心粗野、鄙俗贤能的人向……看齐彰明对……感到羞耻憎恶使……整齐有序使……端正使……真诚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使……得到治理使……安定文言句式1.判断句(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也”,表判断“非……也”表判断“……也”表判断“……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1)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足以保四海(

)(3)不足以事父母(

)应为“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应为“足以(之)保四海”

为“不足以(之)事父母”

3.倒装句(1)敏于事而慎于言(

)(2)在止于至善(

)(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状语后置句,“于事敏而于言慎”

状语后置句,即“在于至善止”

状语后置句,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5)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6)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状语后置句,应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宾语前置句,“自谓”应为“谓自”,“自贼”应为“贼自”

4.固定句式(1)如礼何(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

《论语》十二章结构图解整体感知主旨探微《〈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大学之道结构图解主旨探微《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主旨探微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论语》十二章1.在《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提示]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文本探究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阅读《子罕》“譬如……吾往也”,说一说这几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提示]比喻论证。这几句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孔子认为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在学问方面还是在道德方面,都应该坚持不懈,自觉自愿。3.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仁”和“礼”是什么关系?[提示](1)“克己复礼”是指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2)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具体体现;“仁”是目的,“礼”是手段,是为实现“仁”服务的。4.阅读《阳货》,说一说《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请概括归纳。[提示]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5.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提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大学之道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提示]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提示]“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说法是“新民”,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3.第二段主要强调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析。[提示]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4.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提示]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之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5.《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提示]①《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②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③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提示]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2.文中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提示](1)举例论证。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

(2)正反对比论证。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则是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的发端。3.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四端”说?[提示]“四心”说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的。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所谓“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的基本价值尺度。假如人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他就不能算是人。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具备的,存在于人的本性,同时他强调了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的发端,还比较弱,不用心加以培养,则很容易夭折。4.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人生修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你是否认可孟子的观点?[提示](观点一)认可。孟子首先强调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从“四心”推导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一切的基础和出发点。(观点二)不认可。孟子虽然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展开自己的论证,但是在本文最后,还是强调“知皆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的正反对比,更是说明一个人即使有善的本性,离开后天的努力也不行。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努力。课内素材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做事时应当勤勉、谨慎,而且能经常反省自己,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应该克制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德行方面。现代社会中,一些追名逐利的人并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他们为名利所累,本末倒置,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适用话题]“提高自身的修养”“物质与精神”等。素材采撷课外素材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适用话题]“坚持”“志气”“面对挫折”“道德的表率”。导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亿万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铸就一座令人瞩目的精神丰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群文阅读从疫情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文化思考周飞舟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人素有的思想情感,在疫情应对中发挥出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传统。这次大疫在中国暴发的时间非常特殊,恰好赶在春节。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不远万里赶回家,这在每年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宏伟场景。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吹响了抗疫战斗的号角。对于中央的号令,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全国人民的配合。这种配合范围之广、程度之高体现了家本位文化的稳固作用和家国情怀的聚合作用。在当前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家庭人口的流动和分离是常态,短暂的团聚弥足珍贵,好比风筝收线、鸟儿回巢,风急雨骤更显出家的凝聚力。疫情来临,家庭成为每个人应对疫情的安全港湾,人们宅居家中,彼此间的关切和担忧转化为对中央号令的高度配合。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中国在抗疫中的表现,无论是反应的速度、行动的力度,还是成果的效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必将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学术界思考和研究社会、政治问题的范式和方法。中国应对疫情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人民为中心”。疫情期间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经济的考虑放在一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种对生命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民如伤”“民为贵”的时代升华。我们的一些关键做法,也呈现出家与国相依相偎的关系。从下往上看,全国人民居家防疫,家庭、社区“各自为战”,基层社区严防死守,从家庭到村庄、社区、街道、县市都守家有责、守土有责,绝对支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指挥;从上往下看,党中央态度鲜明、坚定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压实责任,全国各地物资、人员高效调度,有力确保基层社区自救、家庭居家防疫。正是这种家国一体、上下呼应的抗疫格局,造就了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有效局面。抗疫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说明,在中国,家就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就是万家平安的保障。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看社会治理。中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家本位的文化传统,家国同构成为基本特征,家国关系也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石。历史上,只有家国关系内外呼应、协调一致,百姓仁而不遗其亲、义而不后其君,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家齐而国治之时,才能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可见,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理顺家与国的关系。在这次疫情中,中国人的行动再次显示出,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万家疾苦为重,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以家齐国治为己任,是上下同心、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以中国人的家国观看天下,在疫情演变中看世界格局,更凸显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这些都说明,现代文明并非只有一种或一个模式,经济全球化也并非传统文明跟上或者加入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在各自现代化发展路径上交汇互动的过程。这种交汇互动需要各种文明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互相尊重,互相借鉴,如费孝通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进而实现和谐共生,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选自2020年6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赏析】标题铿锵有力,观点鲜明。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从国家的热点事件切入,提出个人见解。论证深入,内容充实。文章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有力,文采飞扬;层次分明,说服力强。守望相助,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李雪菲当前,北京防疫形势严峻。在此非常时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人为了守护北京,挺身而出。有网友拍下了这样的照片,超市老板全副武装,手里拎着鸡蛋和食品,看上去像是在送货的路上。老板衣服后背的位置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是湖北人,我为北京加油……今天,该是我们报恩的时刻。”新年伊始,疫情突起,武汉封城。全国人民纷纷“搭把手”,助力湖北人民抗击疫魔。如今,北京疫情防控迎来大考。酷暑下为市民做核酸检测的白衣天使,逐户敲门地毯式摸排的社区工作者,还有如超市老板一样的无数普通人,他们再次让我们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守望相助,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感。遇到困难,我们并不孤单。前行路上,总有人与我们携手前行,共渡难关。在酷暑下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让人心疼,餐馆老板拉冷气机为他们降温的举动则让人感觉很暖。因为有了这份守望的情谊,给了我们抗击疫魔的勇气与底气。因为有了无数人的守望,我们更有信心与动力去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守望相助,是一个民族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那些击不垮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北京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北京多家医院驰援地坛医院,抗疫的“人民战争”再次拉开序幕。面对疫情,普通中国人迸发出不普通的力量,它凝聚着国人战胜疫情的决心,彰显着中华儿女至诚大爱的风骨。守望相助,是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和平年代,英雄形象得以重塑。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或许如路人一般平凡、普通。但是,因为他们的逆行,护佑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抗疫,离不开无数英雄的争分夺秒,也离不开每一个人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的坚守与付出。只要众志成城,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新的战斗警报已经拉响,我们相信风雨过后必能看见彩虹。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把挑战看得更严峻。在疫情防控上,怎么严都不过分,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我们也必将取得这场关键战役的最终胜利。(选自2020年6月21日央视网)【赏析】文章情真意切,感染力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引用热点材料加以佐证,选例典型,说理透彻。语言简练,亮点突出,展现了作者不俗的思辨和论证说理能力。推荐阅读《浓情端午,爱国是最硬核的“粽香”》秦平《战“疫”彰显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李辉技法攻略解答文言文断句题的方法

1.通大意,先断易

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准确理解。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2.察“对话”,明句读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道、白、对、谓”等字眼,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内容的起止。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抓虚词,知停顿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