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目录TOC\o"1-2"\h\u31682“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5159关键词:见死不救;义务来源;道德义务 14186一、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 218141二、作为义务 328735(一)一般救助义务 3325(二)作为义务的法律来源 42786(三)作为义务的实质 619313三、不应入罪 630531(一)旁观者没有一般救助义务 623104(二)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作为义务来源 812576四、结语 921355参考文献 10摘要:见死不救属于道德准则的范围,这种行为不应由法律直接规范。法律和道德在性质、内容和功能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但对于一些崇高的道德义务,并不能直接能转化为法律义务,否则将违背立法的原则。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重要性,并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一般性救助义务,然后对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来源及其实质含义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见死不救行为不应入罪的结论。关键词:见死不救;义务来源;道德义务见死不救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而且经常发生,许多类似的现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些现象的积累很容易引发人们寻求背后的原因。但是公众对原因的分析并不深入,很容易停留在道德讨论上。责任感强的人会责备对见死不救的人冷漠无情、没有责任心。经过简单的探寻就可得出见死不救的原因是很多人在道德上的迷失,追求个人利益没有考虑到社会道德等结论。只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很多人们认为,为了改善不好的社会风气,我们必须依靠法律强制措施或法律制裁手段对见死不救的人实施法律制裁,运用法律贯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见死不救的行为发生。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是是否应将见死不救行为定为刑事犯罪,许多的公众都是支持在刑法中增设见死不救罪这一建议的。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序,但这都只是暂时的,非常态性的,在短时间内,旧道德将与社会的发展状态不适应,会出现个体道德失范的现象,但社会不能长期容忍道德上的失范现象,社会各方面都将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见死不救的现象比较常见,原因并不复杂,但如何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法学界也必须作出自己的贡献,以扭转社会失序的程度,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判断见死不救这一现象是否应当入罪。一、见死不救和见义勇为见死而不救意味着见到他人危难而不去救援,形容人非常冷漠。当今社会中广泛讨论的见死不救意味着有能力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而不予以救助,让悲剧结果发生。法律中关于见死不救的范围要比道德领域里的范围更小,法律要求公众更加理性和宽容。只对在有条件、有义务救助而没有救助的情况下,对其不作为的行为进行法律惩处。法律惩罚摒除了一些一般性和含糊不清的道德要求,留下了见死不救中的主体部分。见义勇为与见死不救是反义词,与见死不救行为相反,见义勇为行为通常指的是保护国家、集体利益以及他人和财产的安全,而不计较个人安全,打击非法和犯罪行为或采取救援行动、救灾、救人的行为。这是收到国家强烈鼓励的行为,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品格,当今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公德。在见死不救行为经常发生今天,各界人士呼吁公民积极关心他人,缓解他人之急难,做到见义勇为。二、作为义务(一)一般救助义务将见死不救写入刑律目前仍然只是公众的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和执法当局没有采取任何关于采用该提议的行动,而且对于什么情况下的见死不救行为应当定罪,公众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也导致不能直接将见死不救行为列入法律范畴。从法律角度来看,见死不救要定罪需要在必须履行救助的义务但没有履行的情况下而导致行为具有过错,因而必须收到法律惩处,这是一项义务性规范。如果法律规定了具体救助义务,有能力救助但没有救助的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一种犯罪;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具体救助义务,那么这种情况下不救助的人救不必承担刑事责任,而只能够从道德角度予以谴责。由于见死不救现象造成了严重社会悲剧,公众想让见死不救行为受到刑法的惩罚,以减少社会悲剧的发生。这种想法和愿望值得认可,但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有许多一般性的救助义务,如《人民警察法》,该法规定了警察必须履行的援助义务。如果警察见死不救或配偶一方对另一方见死不救就应负刑事责任。医务人员也有义务救助受伤者。因此,如果医务人员不挽救生命,也应承担刑事责任。这些是一般性救助义务。一般救助义务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能力并且有义务的,必须履行对他人的救助义务,否则将因违法而受到惩罚。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提到了一般救助义务,救助义务的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作为义务的法律来源作为义务的法律来源,中国刑法学者认为,关于作为义务来源应分为四类:(1)法律规定的义务;(2)职业要求的义务;(3)由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4)由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具体是指:1、法律规定的义务所谓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指首先这些义务在刑法外的其他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经过刑法规范得到确认,就成为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义务。因此,这一义务具有双重性质,也就是说,其他先前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义务只有在刑法中得到确认后,它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义务,才能对其不作为行为进行惩罚。2、职业或者职务要求的义务是指在某些行业工作的人,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发挥积极的作为义务。如消防员有义务进行灭火,医生有义务抢救伤员,警察有义务逮捕罪犯等。3、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法律行为指的是人们实施的能产生法律效力和法律后果的行为。可以产生作为义务的法律行为有两种常见类型:合同行为和无因管理(也称为自愿行为)。4、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指的是行为人先前实施了某项行为,当受刑法保护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受到威胁时,行为者负有排除危险或防止不利后果发生的具体积极义务。上述四种义务来源均可作为不作为犯罪中确认作为义务来源的依据,这四种义务均具有法律性质,是一项法律义务。具体而言,首先,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当然是法定义务;第二,职业要求的义务通常来自不同行业的特殊规则和条例,而这些规则条例基本上已得到国家职能部门的批准或承认,并以法规或条例的形式颁布,具有法律特征。然而,这项义务与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同。它要求行为人拥有特殊身份和资格,只有具有这种身份和资格的人员不履行职业要求的义务,在造成社会严重危害的情况下,行为人员才可作为一种不作为犯罪受到惩罚。第三,法律行为可能导致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换言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法律行为产生而产生,因法律行为消灭而终止。因此,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质,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当然是法律义务。第四,先行行为是一项法律行为。先行行为的这项作为义务的来源是先行行为与不利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先行行为造成了受刑法所保护的权利处于危险状态。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行为者必须负有消除这种危险状态或防止产生不利结果的义务。因此,对先前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也属于法律义务的范围。作为义务的实质鉴于形式作为义务来源的固有缺陷,从实质角度探讨作为义务来源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就像是形式来源的“过滤”。没有实质来源,法律的形式来源就失去了法理基础。而形式来源的缺乏将导致其实质来源缺乏规范性。因此,作为义务的来源,它是形式和实质来源的统一,如形式和内容,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犯罪的本质是违法行为对法益产生侵害,刑法目的是保护法益不受侵犯,而行为人不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给刑法保护的法律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作为义务的来源,即行为人对随着法益的危险程度增加,危险向现实结果转化所拥有的支配地位。因此,行为人有责任消除这种危险状态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支配者对法律利益的支配不一定是排他性的,因为排他性的地位,这仅仅反映了行为者履行义务的程度高于非排他地位的其他行为者,而不是说没有排他地位的人不存在作为义务。具有排他地位只是表明法益依赖于行为人的程度较高,行为人所要履行的作为义务就强;没有排他地位表明法益依赖行为人程度较低,因此行为人作为义务要求相对较低,仅此而已。三、不应入罪(一)旁观者没有一般救助义务如前所述,要将见死不救行为认定为构成不作为犯罪,必须有一般的救助义务,但是目前,中国刑法没有关于一般救助义务的相关规定,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更多的其他前置性法律中关于一般救援义务存在的基础。从中国现行法律制度来看,中国民法基本上否认一般救助义务的存在。在我国民法总则中,既没有关于一般救助义务的相关规定,也没有关于特别救助义务的相关规定。两者在法律上都是空白的。我国大多数刑法专家认为,如果行为人和其他处于危险中的人之间没有特殊关系,法律不会要求行为人承担救助他人的义务,行为人不救助的行为就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不应对不予救助的行为负责,除非行为人和处境危险的人有特殊关系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人才负有必须救助他人的义务,此种情况下行为人不拯救他人的行为才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尽管中国法律否认一般性救助义务的存在,但也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行为人需要承担救助义务,而这些特殊情况正是上述作为义务来源分类中提到的四种情况,只有在行为人违反了这四种规定的具体救助义务的情况下,才是违法行为,才可构成犯罪。但是,中国的司法判例认为,行为人违反救助义务构成犯罪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首先,他人处于危险之中;其次,行为人知道或应该知道其他人处于危险之中;第三,救助行为不会危及本人或他人安全;第四,行为人有能力救助而没有救助。总的来说,中国的法律和刑事理论只承认在上述四种特殊情况下行为人负有特定救助义务,如果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但没有履行,则构成不作为犯罪,行为人将受到法律追究。因此,对于见死不救者来说,由于没有特定的救助义务,见死不救行为不能构成不作为犯罪,充其量只能在道义上谴责他们。事实上,无论哲学、经济或立法目标如何,中国都不应规定一般救助义务为法定义务。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在正常的和平时期,在正常履行纳税义务之后,他对社会承担的法律义务越少越好,但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道德义务越多越好。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共同的社会里,互帮互助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但是一般性救助义务要求每个人都有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要求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做好事。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显然违背了民法和侵权责任法的立法原则。法律不强人所难,旁观者是否愿意救助无关的人纯属道德问题,法律不应过分干涉。正如一些研究人员所说,见义勇为虽值得提倡,但也仅限于道德义务;见死不救只产生道德责任,而不是法律责任。如果在立法中规定一般性救助义务将导致道德义务法律化,甚至成为道德专制。(二)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笔者认为,首先,法律和道德之间有明确的界限。道德义务的合法化将导致不真正不作为犯处罚的范围过度。道德和法律有自己的调整领域。两者性质完全不同,违反了道德义务只会受到舆论谴责,但违反法律义务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道德义务不具有法律性质,必须明确与刑法所规定的作为义务的界限,不能将它们混淆。其次,将道德义务视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是违反刑法谦抑性原则。刑法中的谦虚意味着尽可能控制惩罚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少用刑罚就可以实现预防犯罪的立法目标。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只在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前置法律无法调整之时,国家可以通过刑事立法采取刑事措施,将其定为犯罪。刑法作为一个保护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严酷的制裁特点决定了其调整的范围应当是其他前置性法律所无法调整的。对见死不救现象,国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可以通过媒体予以正面的指导,或制定一些鼓励见义勇为的公共政策,还没有达到必须使用国家刑事处罚权力的程度。第三,道德义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它不能用作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它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它有着不同时代的含义,以前属于道德义务范围的东西现在可能排除在道德义务范围之外。同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由于地区差异、当地习俗、民俗、宗教信仰等原因,人们对道德义务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方面,基于道德义务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的评判标准,违反刑法的稳定性和明确性,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义务的来源。简而言之,道德义务不能被用作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来源的,将法律用来强制执行道德义务,将道德义务定为刑事犯罪,并在刑法中规定维持社会道德秩序的责任,这不仅是刑法中的一项过分要求,而且很容易以刑法的名义强迫他人遵守自己的价值观。法律不应成为立法道德的工具,因此,见死不救行为不应入罪。四、结语总之,我国的法律不承认见死不救者存在一般性救助义务,因此,见死不救者不构成不作为犯罪,也无需承担刑事责任,见死不救属于道德评判的范围,道德义务不能作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因此,见死不救只能在道义上受到谴责。有些研究人员说:不作为犯所违反的应该是一项具体特定的义务,它基于具体的法律事实并产生于具体的法律关系中,行为人负有采取某种行为的责任。法律关系是一种不同于道德关系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关系,也就没有法律义务,因此也没有法律不作为的责任;道德义务是道德准则,不具有国家强制力,违背道德义务只能在道德上受到谴责或纪律责任。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将救助义务强加于旁观者,使道德义务成为普遍的法律,违反了刑法谦性原则。所以,笔者认为,不论旁观者多么冷漠无情,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