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_第1页
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_第2页
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_第3页
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_第4页
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和绿色发展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的初步报告。发展报告的目的是要全面、真实的反映我们对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方法和实践现状,以便为各类不同群体提供较为全面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信息。背景1、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现状生态城市发展的背景为大家所共识,即大城市的问题,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包括城市能源短缺、空气污染、热岛效应、酸气酸雨、水系污染、噪声污染、再生自净能力缺失、私家车激增导致道路拥挤、城市特征模糊、社区归属感减弱、经济竞争力下降......其实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两大背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城市化,第二是信息社会。很多过去大工业时代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现在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就可能寻找到解决办法。生态城市理论和发展实践最早在十九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概念中就已经有所涉及。197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态圈计划,明确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多年来,众多学者从符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复杂信息系统、绿色循环系统等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到实例,生态城市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实践。世界各国也纷纷提出发展生态城市的理念,也有各种实践活动,但很难说有非常完整的实践案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热议,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并与生态城市组合,成为低碳生态城市。我个人认为低碳、生态和绿色,各自的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定要有共识的,就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马克思学说中有异化论。手机和互联网都是人类发明的,但现在人离开了手机像断了臂膀一样,离开了互联网像掉了魂一样,被自己的科技发明所绑架,这就是异化。因此,生态城市的目标是营造让人幸福的生活环境,而不能被生态和低碳所绑架。只能说通过这种可持续建设的途径,它的结果可能是低碳的。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已经大量开展。根据报告编辑组查证,早在1986年江西宜春市就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随后各地在生态城、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村、生态小区等层次上建立了一些很有推广价值的示范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70余座城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或绿色城市的目标。毋庸置疑,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探索和建设低碳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仍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的特点,尚未形成系统的建设方法和框架。第一层级停留在口号;第二层级颁布一些文件;第三层级除了文件,有技术指标和组织机构。但结合现状在实操层面的突破很艰难,就像经常有基层的同志说,国内外专家们做了一大堆的研究,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可以讲我们是在过去的体制之下,过去的思维模式下,才形成了现有的管理机制,包括相应的技术体系、方法、标准和产品等。现在要从思维方式开始突破和创新,不可能一夜翻盘,现在最为需要的是找到切实的行动路径。现在发达国家也认识到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有相对较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他们缺乏大规模实施的场所,而中国就成了最好的对象。不少发达国家与中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如中国与新加坡在天津滨海新区,中国与英国政府在湖南株州,中国与瑞典政府在唐山曹妃甸,中国与芬兰政府在江西共青城等。还有不少城市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试验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如深圳的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武汉和长沙的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等。2、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2009年7月11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常委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它的主要任务,一是对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学术体系的建立展开讨论,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研究的学科体系;二是基于生态城市复杂的系统结构,对于其重要的子系统:交通、水系统、能源结构、循环经济、建筑等关键技术实施集成攻关,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三是提出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气候分区的标准、规范,在标准体系建立后,提出科学的评估体系及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开展生态城建设的咨询及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要交互进行。《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写的第一本有关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年度性报告。发展报告的目的是要全面、真实的反映我们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现状,理论、技术、实践三个方面都要反映。实际上就相当于一本白皮书,以便为各类不同群体提供较为全面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信息。当然我们不能通过一本报告解决所有的问题,生态城市的推进,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当中总结提升,不可能有一本两本的报告、一群人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要共同来聚焦问题,来提升发现问题的路径。报告框架部分《发展报告》的编制于2009年12月正式启动,由城科会李迅秘书长亲自带领编制组的专家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仇保兴副部长的大力支持。2010年1月到4月期间,各专家和相关学者在主题框架下以投稿的形式组织了征稿。2010年4月,召开内审会议,发现各专家都很认真地撰写了完整的报告,但文章与文章之间的关联度不大。因此会后调整了框架和章节,并进行了梳理,以避免发展报告成为一个论文集,最终在5月下旬定稿。报告的主框架部分,除了导言、后记、附录是传统发展报告的组成部分以外,我们重点讲了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图1)。认识与思考是讲认识论层面的,方法与技术是讲方法论层面的,实践与探索是在认识论指导下的方法在实践当中的应用情况。实践与探索中又分了四个方面,有国际动态,并特别采用了几个综合会议的材料,阐述目前相关领域的聚焦点。另外分了新城规划、园区建设和专项实践,新城规划更多是理念层面的,园区建设是有一部分实施的,而专项实践更加落地一些,更加偏重某一方面。《发展报告》的各篇章前面设置前言导读,将本章节的内容梳理提炼,帮助理顺思路,方便阅读。如第第一页到第二页,163页到164页都有这样的总结。在选择专家论文的时候,编制组对观点很重视,不拘文稿形式,因此既收录了很严肃的学术性论文,也有像俞孔坚教授写的犀利的杂文式的文章,还有演讲稿实录。对所有专家的观点我们并不做统一的规定和评价,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真实反映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研究,以及争议和探索的现状。引用仇保兴副部长的话,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生态专家,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威,只要你去努力你去做。总体来说,报告选取文章的原则是基于本土适应性原则,科学先进性原则,体系完整性和专项典型性这四个原则。《发展报告》的主要观点1、“中国发展”的模式低碳生态城市概念很广,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国外内表现的形式、侧重点和发展都不尽相同,各国基本都是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但当我们聚焦到城市发展领域的时候,是不能脱离为人服务的这一基本单元的。在认识与思考篇,旨在重点探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战略思考、现状特征、发展脉络、高效路径和未来趋势,希望从认识论的高度认清现状、理顺思路、澄清观点,有助于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启迪智慧,为建设和实践提供指引。本篇选取了仇保兴副部长的三篇文章,就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首先《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幸福指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三角并存的一个平衡模式。在阐述城市发展的模式中,《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突出了中国只能走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城市化发展之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中跳出去。所谓A、B、C模式,A模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B模式是由美国学者布朗提出,其核心是让发展中国家减缓发展速度来补偿“A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大气污染,为西方发达国家地位的巩固和强化作陪衬。C模式,CHINA模式,是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又能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应用运河理论来说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图2),中国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当中,直接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走上了知识经济社会。而发达国家是完整地走过这个过程,是在工业、后工业时代意识到生态、低碳的问题,因此二者发展模式和方法必不相同。《复杂科学与城市的生态化、人性化改造》一文是重新审视城市作为自组织系统的本质,探讨城市规划因着眼宏观到关注细节、关注人文和关注自然共生来强化实效和可实施性。共生城市从上而下、从下而上是要共同协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规划理论的挑战,思维的突破。本篇还选取了其他学者的文章,分别从生态、建筑、规划、景观和生活模式等不同角度阐述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方向及近年的相关研究动态,来梳理目前的理论体系和认识框架,推动相关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实践健康发展。2、分类顺序,各因子导致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建筑技术的可分解性不相同,研究人员的视野要更宽更广,它主要包括产业、规划、能源、交通、水资源、废弃物、建筑、生态与环境八个领域。在任何单一层面,孤立地运用技术,都将导致其效用的不足。每类技术离开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将失去评价的平台和基础。同时在每一类分类当中,本报告粗略梳理了子类别和技术领域(如表1所示),有一些是有文章来牵引的,有一些暂时没有,但可供大家思考。先从当前城市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调整开始,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同时结合各专项技术来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最后关注生态与环境的品质,实现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最终目标。分类顺序根据先体系后单元的原则,注重不同尺度的交叉衔接,以增强技术体系的实效性。如慢行交通的概念,既要在规划确立整个城市的慢行系统布局,又要在交通层面提供各项建设和管理技术,还需要在街区或建筑等微观层面提供人性化的使用和接驳空间。3、管理创新,点面开展低碳生态城市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它需要政策、市场、技术的三方联动,须全面推进政策突破、体制创新、技术进步和人文引导,同时要求全社会统一认识和行动,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践总体来说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因地制宜,差异明显;2)规划先行,管理创新;3)以点带面,专项突破。报告把实践与探索篇进一步分为国际动态,新城规划、园区建设和专项实践四个方面。国际动态主要是讲重要的学术会议,国际案例的总结,包括城市愿景、公共政策、规划集成、技术革新、意识宣传等多个方面。新城规划中选择了天津、唐山、深圳、北川、长沙、吐鲁番和株洲等案例,跨越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不同类型的气候典型性,兼顾海边荒滩、丘陵水系、地震裂带等不同地域特性,同时不同示范项目有其独特的可圈可点之处。园区建设实际上也是实践过程当中的一个重头戏,包括重大事件引起的展览园区,比如说上海世博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活类园区如北京长辛店;产业类园区如利北滨海经济园区、东莞生态园区等。专项实践中收录了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空间规划与低碳北京研究框架、怀来低碳城市规划实践及相关进展、重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德州中国太阳城和“太阳谷”、保定低碳产业案例分析等6个案例。有些案例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加强,在今后的发展报告中将持续关注。第二,构建学科交叉的理论体系明年的报告编写启动时间将会提前到今年7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制工作,推荐文章或案例。将建立常态化的组织结构,设立报告的编委会与编写组,定期沟通相关动态信息。并将逐步建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体系,构建共享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信息平台。同时正在准备搭建低碳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