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教育与大学_第1页
缅甸教育与大学_第2页
缅甸教育与大学_第3页
缅甸教育与大学_第4页
缅甸教育与大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缅甸教育与大学

缅甸联邦联邦位于印度支那半岛的西部,面积67万平方公里(在东盟十个国家中,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人口48万,有25个民族和135个姓氏。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小学35762所,初中2089所,高中914所。中小学教师22.6万人,学生720万人。笔者曾在缅甸留学一年,在军政府的允许下,对缅甸教育作了力所能及的考察与研究,深感缅甸政府与人民对教育十分重视,其办学方式亦有独到之处。一、小沙拉克的寺院里缅甸人民大都信仰佛教,佛教徒的比例高达85%。政府为避免形成和激化宗教矛盾,至今未将佛教定为国教,但佛教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佛教信仰给缅甸教育带来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产生了著名的寺院教育。在缅甸,男子一生中都要出家当一次和尚,时间长者三年五载,短者半年或三个月,否则不能算成人。当然愿意一辈子当和尚不再还俗的也大有人在。说起出家,那是很光彩的事,届时,村子里要举行盛大的仪式,隆重而热烈地将孩子恭送到寺院里去。刚去时,“职称”较低,叫小沙弥。小沙弥们既诵经念佛,接受佛教的初级教义,也要学习小学课程。还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能出家,也可就近到寺院去学习文化知识,而不必交纳任何费用。到了吃饭时间,其他儿童放学回家,小沙弥们则身披袈裟,手捧钵盂,列队到农家门前去化缘。当然国家还开办有正规的中小学。由于这种实际上的义务教育,缅甸儿童的入学率高达97%。笔者早年学习缅文,只记得“学校”与“寺庙”是一个词,发音为jiang,而不知其所以然,到缅甸一看,才知道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寺校合一是缅甸基础教育的支柱。二、师资培训计划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交通不便,缅甸边疆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为此,缅甸现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进边疆地区的教育工作。在基础教育方面,除维护传统的寺院教育之外,政府于1989~1995年期间,兴建了边疆小学249所,初中30所,高中10所。缅甸全境几乎都在热带地区,校舍无需防寒设备,且地广人稀,学校建筑用地没有问题,学校建设难度不大,但难的是师资缺乏。为此自1990年起,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师资培训计划。联合国出资100万美元,缅甸政府出资4000万缅元,用以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开设新的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计划到2004年,还将在边疆地区开办417所小学,69所初中和21所高中。在职业教育方面,1989~1995年间开办社会福利学校3所、青年培训学校4所,主要传授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方面的生产技能。农业部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59个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并开办了10个短期训练班。到2004年,政府还将出资1.25亿缅元,发展边疆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妇女教育方面,针对边疆地区的青年妇女热衷于到邻国去谋生的现象,政府开办了9期家政训练班,受训者达3130人次,并为受训者组建了生产合作社。到2004年,还将拨款6000万缅元在更多的地方开办家政训练班。三、确立“三会”目标,组织教育、执法、教育,鼓励学生接受缅甸的扫盲工作卓有成效。全缅教育研究署研究员吴妙南先生发表在学术刊物《知识界》上的“从人口统计看文盲”一文,曾详细列出缅甸在战前、战后及与邻国相比较的图表(见表1-4)。从表1至4不难看出,缅甸的扫盲工作战后比战前有了长足进展,到1993年,15岁以上的文盲比例已降到11.1%。这在世界上属于文盲较少的国家,在东盟中,也比印尼、马来西亚为低。无怪乎会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缅甸文盲较少,首先得力于国家对扫盲工作的重视。自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经历了四届政府,虽然历届政府政见不同,但在重视扫盲工作方面是相同的。从1948年到1952年,国家实施了“人民教育计划”,自1952年到1964年推行了“创造新生活教育计划”,1964年到80年代开展了“识字运动”。自80年代开始,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到边远山区和农村去举办识字班、扫盲班,提出了要让农民“会写”、“会读”和“会算”的要求,这就是“三会”目标。为此,他们抛开传统教材,专门编写了有利于农民接受的生动形象的课本。例如,他们打乱缅文字母表上33个字母的顺序,将发音较易且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字母排在前面,编成顺口溜,使农民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快就能记住。对东部掸邦山区,还编写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材,将识字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此外,专门编写了手工业编织、家禽养殖、果树栽培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教材,既传授了文化科学知识,也增加了识字班的吸引力。扫盲教材都是免费的,授课时间多选择阴雨天和晚上,以避免耽误农活。学生们还结合农村的真人真事,编排小话剧巡回演出。政府也利用广播、电视和报纸宣传,造成很大的声势。这一活动大约持续了十年,累计扫盲20多万人,取得很大成绩。四、缅边境地区经费投入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教育经费上。以1995~1996财政年度为例,缅甸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85.27亿元,政府划拨的教育经费为65.47亿元,达9.55%,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相当高。五、英语自然英语课程缅甸的学制是4、4、2,即小学4年,初中4年,高中2年,高中毕业,也称十年级毕业。缅甸的小学都附设学前班,小学生在正式入学前必须在学前班先学习1年,他们的英语学习就从学前班正式开始。现将他们的课程设置情况介绍如下:学前班到小学二年级:开设缅文、英文和数学。小学三四年级:增设地理和历史,有5门课程。初中四年再增加科普教材,达6门课程。高中阶段开设缅文、英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经济学、历史、生物九门课程。他们的英文教材都是“听说入门”,教师通过图画、实物、场景来加深学童对英语的兴趣和理解,教材的渐进性与系统性较好。不必上大学,十年级毕业后,日常生活与会话都可用英语来表达。高中毕业后,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高考,英文与缅文、数学一起都是必考科目,此外文科加考历史、地理、经济学,理科加考物理、化学、生物学,若说英文是缅甸的第二语言,那是不过分的。英文的重要地位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缅甸在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脱离印度由英督单独管辖,1948年,宣告独立。英国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独立以后,政府抓紧英文教育则是出自国际交流的考虑。例如,国家电视新闻都用缅英两种语言播出,几种大报都有缅英两种文本,每个学校或企业都备有这两种文字的介绍,甚至商店的招牌也是用这两种文字书写的;打电话时,总机小姐也用这两种语言接洽;到宾馆或商店,服务员一看你是外国人,也主动与你用英语交谈。良好的英语环境是促使学生所学习英语的兴奋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实习。六、小乘艺术大学的成立缅甸有综合大学6所(下辖专科学校16所),其它大学如工业大学、经济大学、计算机大学、外国语大学、医科大学、艺术大学、护士大学、小乘佛教大学等12所,各种高等专科学校19所,师范院校6所,共计59所高校(不含军事院校)。高校教师5172人,学生33.19万人,另有函授生18.79万人。缅甸的计算机大学成立尚不足5年,是政府为培养计算机高等人才,在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紧缩开支成立的一所大学,在校生中近半数为研究生。计大的成立表明了缅甸在科学上不甘人后的精神,而小乘佛教大学的成立则表明了他们维护自己的传统与信仰的决心。佛教源自印度,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因对佛祖的经文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而逐渐分为大乘小乘两宗。其中大乘由海路先到中国,而后传至朝鲜、日本;小乘则先到斯里兰卡,而后传到缅甸、泰国。佛教一到缅甸,便在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之中。缅甸政府和人民把保留和弘扬佛教当做自己的职责,于1996年成立了小乘佛教大学。校址毗邻风景如画的和平塔,整齐的精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学校一成立,立即引起国际佛学界的关注。中国佛教协会也选派了8名留学生前往学习。他们克服了语言障碍和生活上的不惯,研讨佛教都颇有心得。仰光艺术大学也是类似情况。该校是政府为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设立的四年制本科大学,学校开设民族乐器、民族歌曲、民族舞蹈及导演、指挥等系。该校成立以来,已培养出的两届毕业生,均充实到中央及各省的文艺宣传部门。每年十月,国家都要举行“作曲、唱歌、舞蹈、演奏”四项比赛,各邦、省、区都要将自己挖掘整理或新创作的作品拿到首都献演,成为一年一度的文艺高潮。这在西方文明汹涌而至,土著文明不断湮没的时刻,具有特殊的意义。艺大的毕业生在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如前所述,边疆地区师资缺乏,即使有少数学生考到内地大学来,毕业后也不想再回去。这直接影响到边疆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政府决定组建民族发展大学。该校成立于1991年5月,地点也选在边疆省份实阶省的省会实阶市,学校占地154.3公顷,合2314.5市亩,有学生1300人。学校设22个系,目的主要是培训教师,从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到读本科、读硕士的教育学学生都有。学生全部来自边疆地区,毕业后要保证再返回家乡。到1997年已毕业六届学生,全部充实到边疆地区的教学第一线。七、学校管理方面缅甸的专科学校一般都隶属于本科学校,本科学校则直接隶属于教育部高教司。高教司的权力很大,官员任命、师资调配、职称晋升、教学计划与进度、学生考试与毕业、学校基建、教师福利,全由高教司统一管理。1998年7月又在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增设上缅甸高教司,原在首都仰光的高教司称下缅甸高教司。大学校长直接向教育部负责,他们每年都要到部里开四、五次会,各种政策、措施直接下达到学校。这种行政体制避免了条块多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办学、力量分散的弊病,也使校方避免了地方的掣肘。学校经费由部里直接划拨,有保证;学校的干部由部里调配,有利于校际交流;学校在地方眼里由“包袱”变成了人才基地,学校的形象很光彩。八、学校后援会是资金渠道缅甸中小学原来不收费,凡适龄儿童均可就近入学。直到1998年6月,才每生每月收10价①学费,折合人民币0.25元,大学收费亦非常少,学校经费全靠财政拨款。经费不足怎么办?缅甸的办法是组织学校后援会。所谓学校后援会是一个民间组织,主要由学生家长、本学区的企业家及有经济实力的校友组成。后援会的责任是:为学校发展提供咨询,收集社会反映,提供经济支持。缅甸人笃信佛教,主张积德行善,他们兜里只要有钱,是从不拒绝集资捐献的,捐给寺庙,捐给学校,捐给其它公益事业,都很踊跃。学校遇有经济困难,就通过召集后援会会议,集思广益,出钱出力,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后援会作为协商机构与董事会不同,操作起来要灵活得多。九、教师职业的成长发展迅速,为增加双方的就业岗位、社会环境因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空间和教育环境缅甸高校教师的职称共分为五级:助教、助理讲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大学本科毕业试用一年定为助教,助教七年后可晋升为助理讲师,助理讲师五年后可晋升为讲师,从讲师再向上就不容易了。任讲师四年遇空岗方可晋升副教授,任副教授一年遇空岗方可晋升教授。当然例行的手续也不可少,申请书、任职总结、学校鉴定,最后由高教司下文,倒不必非要论文不可。需要说明的是,每系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就是当然的系主任,每专业只有一名副教授,副教授就是当然的系副主任。他们既要授课,也要管理教师与学生,事权统一,颇有效率,大大精减了行政人员。教授与副教授的社会地位都很高,国家为教授配备专车、司机,住房也很优裕。任教满30年的老教师退休时,国家以优惠价提供400平方英尺的一块房基地。从其它行业包括从中学调入大学任教时,职称也要从助教开始,一步一步走。缅甸的职称晋升制度颇可称道:高级职称控岗严格,优中选优,保证了高职的质量;教授大都留学过西方,有较高的学位,再经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学术上都有独到之处;教师可专心教学,不必为职称而去苦论文,也不必为论文的发表而奔走。缅甸高校教师的流动是比较经常的,一般三至四年一次,晋升了高一级职称后必定要水平调动一次。这种调动一般与校方无关,全由高教司在所辖范围内操作。这种类似军事化的调动客观上给教师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多少影响了他们的情绪,但也有其优越性:教师接触基层多了,与社会的联系密切了;扩大了与不同学校毕业的教师的融合,开阔了学术视野;也有效解决了边穷地区师资不足的困难。总之,缅甸教育的发展状况尚未达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教育做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缅甸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