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17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17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17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17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17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十七第十六、十七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淄博高三联考)秦代将“为不善”一词用作法律术语,将“不孝”“不道”“禽兽行”等罪着重惩罚,统治者表彰忠孝、慈爱的个人与家庭,对于“孤寡贫困老弱独转”者加以照顾。这些举措(

)A.瓦解了血缘宗法制B.根源于儒家伦理的影响C.旨在巩固统治秩序D.反映了统治思想的转变C[解析]

根据材料“秦代将‘为不善’一词用作法律术语,将‘不孝’‘不道’‘禽兽行’等罪着重惩罚,统治者表彰忠孝、慈爱的个人与家庭”可知,秦朝将危害统治根基的“不孝”“不道”“禽兽行”等罪着重惩罚,表彰忠孝、慈爱的个人和家庭,这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C项正确;秦朝采取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维护宗法血缘,排除A项;秦朝这一政策的实行根源于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秦代的统治思想还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2.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 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解析]

依据材料“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可以看出商鞅主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善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应该根据民众的情况设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排除D项。A3.从图中西域都护府设置的位置可以推知(

)A.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B.实现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顺应了大一统时代潮流D.扩大了东汉的统治疆域C[解析]

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顺应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但是从图片中“西域都护府设置的位置”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丝绸之路的要塞,有利于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但“实现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图中显示的是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情况,未体现东汉“扩大疆域”,排除D项。4.唐律明文规定,“奴婢告主,(主)非谋反、逆、叛者,皆绞”。而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有权与雇主对簿公堂。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B.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律严禁奴婢告主不同的是,宋代法律明确规定奴婢拥有诉权,可以与雇主对簿公堂等,表明宋代奴仆群体地位有所提升,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项正确;奴婢的诉讼权从无到有,不能说明宋代律令儒家化色彩更浓厚,排除A项;与宋代相比,唐代的社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时期,中国以君主至上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排除C项。5.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C[解析]

依据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可知,反映了辽和宋“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经济上有互补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关系上相互依赖,排除D项。6.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大诰》有52处提到“奸顽”,都是重点打击的对象,遇赦不赦,以免“脱凶顽于侥幸,长奸佞于姑息”。《大诰》提到“良善”,不是以“安”“广”等字申明倡导良善,便是以“感”“压”“欺谩”等字对祸害良善者进行严惩。这反映出当时(

)A.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B.政府注重加强社会教化C.社会风气取得明显好转D.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B[解析]

根据材料“《大诰》有52处提到‘奸顽’,都是重点打击的对象,遇赦不赦”“《大诰》提到‘良善’,不是以‘安’‘广’等字申明倡导良善,便是以‘感’‘压’‘欺谩’等字对祸害良善者进行严惩”可知,《大诰》对“奸顽”对象的重点打击,对祸害良善者的严惩,对良善的倡导,反映了政府注重加强社会教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建设是否形成完备体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风气状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排除D项。7.(2023·无锡)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三明召开,肯定了三明市建设新型文明城市经验,号召“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不久,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三明全省唯一的“文明城市”称号。新型文明城市的建设(

)A.揭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反映市场经济大潮下精神文明建设C.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提高重要保证D.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得到有效贯彻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新型文明城市,关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可以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提高重要保证,C项正确;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8.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谈判,周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正确;A、B、D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9.(2023·广东联考)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份,涉及对民族交融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非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10.(2023·合肥联考)据统计,从1979年至1982年,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八二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B.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B[解析]

结合材料中“1979年至1982年”“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等信息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在立法方面,注重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灵活性的运用,说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后,重视经济领域立法,促使立法的数量和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B项正确;依法治国原则得到落实是在1997年十五大以后,排除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排除C项;基层民主扩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1.1202年,法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在正式官方场合称自己是“法兰西王”,1205年又使用了“法兰西王”,法国领土上的居民遂有了自己民族的正式称谓—“法兰西”,这一民族称谓一直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事件(

)A.表明法国民族语言的形成B.标志法国民族国家的诞生C.促进法国民族意识的萌发D.推动法国民主思潮的传播C[解析]

依据材料1202年,法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在正式官方场合称自己是“法兰西王”,并且给了民众一个正式的民族称呼,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了法王的这一措施有利于促进法国民族意识的萌发,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意识,不是民族语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意识,未涉及法国民族国家的诞生,排除B项;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民主思潮的传播,排除D项。12.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C.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分析出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D项。B13.(2023·辽宁北镇)1215年,英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大宪章》。“每遇历史的危急时刻,当有人祭出自由大宪章,呼号英格兰的自由面临危险时,人们就会因此种历史影响的激发而进入一种梦幻状态。在这种梦幻中,人们就会获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由此可见,《大宪章》(

)A.是英国各阶层联合争取自由权利的成果B.成为英国反对专制统治的强大精神武器C.在英国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D.事实上成为了约束国王权力的法律规范B[解析]

根据材料“每遇历史的危急时刻,当有人祭出自由大宪章,呼号英格兰的自由面临危险时,人们就会因此种历史影响的激发而进入一种梦幻状态。在这种梦幻中,人们就会获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所畏惧的勇气”,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宪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王权,有利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成为英国反对专制统治的强大精神武器,B项正确;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不能说《大宪章》是英国各阶层联合争取自由权利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排除C项;《大宪章》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王权,但当时英王拥有很大权力,不能说事实上成为了约束国王权力的法律规范,排除D项。14.(2023·吉林抚松一中)19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戴西指出:所有阶层平等地服从由普通的法院执掌的国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此意义上的“法治”排除这样的观念,即官员或另类人可以不承担管治其他公民的法律义务,或者说可以不受普通审判机构的管辖。该法学家认为(

)A.法院独掌立法权限B.集体公议尚需维护C.共和政体较为完善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的英国法学家戴西指出:所有阶层平等地服从由普通的法院执掌的国土上的普通的法律”“排除这样的观念,即官员或另类人可以不承担管治其他公民的法律义务”可知,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英国法治的进程,法学家认为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项正确;议会掌握立法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集体公议,排除B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15.(2023·江苏高三联考)二战后,《非战公约》成了战胜国审判战犯的尚方宝剑。《联合国宪章》、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等一系列国际立法,都能找到《非战公约》的影子。这表明《非战公约》(

)A.保障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在战后真正得到了实行C.完善了战后的集体安全体制D.推动战后国际法的发展D[解析]

材料“都能找到《非战公约》的影子”体现了《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宣言》《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等一系列国际立法,都受到了《非战公约》的影响,这表明《非战公约》推动战后国际法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28年,美、英(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法、德、比、意、日、波、捷克斯洛伐克15国签订《非战公约》,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与材料时间不符,不能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排除A项;许多国家在《非战公约》上签字都带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一些国家并未遵守公约的原则,所以在战后并未真正得到实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战公约》推动一系列国际立法,没有体现完善战后的集体安全体制,排除C项。16.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A.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B.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D.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B[解析]

依据材料“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可以看出国际法原则强调对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罚,并规定了违反国际法罪行的多种类型,这就有利于打击国际犯罪,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B项正确;集体安全制度在之前就已经建立,排除A项;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并没有因为国际法原则的确认而改变,排除C项;“避免了”的说法夸大了国际法原则确认的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祐年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2分)[答案]

示例一: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12分)示例二: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12分)[解析]

示例一: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明代,随着时代变迁,教化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汉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内容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示例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宋代、明代儒学地位的变化,论证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雷锋的一生不长,但雷锋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被纳入其中。下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雷锋事迹一览表版本篇目体裁主题1963年版《做革命事业的螺丝钉》日记叙述了雷锋甘愿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做一颗螺丝钉,忠诚党的革命事业《雷锋在工地上》记叙文叙述了雷锋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事不留名1982年版《过桥》记叙文叙述了雷锋小时候上学路上,背小同学过桥的故事——摘编自蒋洁蕾的《教科书中雷锋形象嬗变的话语分析》版本篇目体裁主题1992年版《雷锋日记二则》日记叙述雷锋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和共产主义的信心,甘愿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甘愿无偿帮助同事和集体,甘愿做无名英雄的心路历程。2001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诗歌叙述了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背着年迈的大娘献爱心等事迹。(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演变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演变的原因。(6分)[答案]

(1)特点:从突出政治倾向到强化道德形象;从英雄雷锋到平民雷锋;从具体雷锋到精神雷锋。(6分)(2)原因: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伟人大力提倡及政府推动;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时代的变迁。(6分)[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教科书中突出“《做革命事业的螺丝钉》”“忠诚党的革命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到了21世纪,增加了“甘愿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甘愿无偿帮助同事和集体,甘愿做无名英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经历了从突出政治倾向到强化道德形象,从英雄雷锋到平民雷锋,从具体雷锋到精神雷锋的变化历程。(2)原因:根据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被纳入其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国家、时代、教材本质和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教材中雷锋形象演变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受伟人大力提倡和政府推动,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变化受时代变迁的影响。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史书写概况(部分)版本典型语言《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1960年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国攫取、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等《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上下册,1981—1982年对一些内容描述无明显情感倾向用语,还有一些内容描述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等用语,肯定美国对打败法西斯作出贡献——摘编自谭小琴《新中国建立以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版本典型语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②、③(必修)》,2007年大多语言叙述客观,无明显情感倾向,有开创、新变化、美国促成、美国操纵等描述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统计——据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材料三

下表是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部分)影片主要内容《停战以后》1962年上映对美方人前虚伪卖善、人后扩军备战的行为进行交叉剪辑,谈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女记者与后方的美国大兵构成了两面三刀的“流氓群像”《一个美国飞行员》1980年上映首次表现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来华助战洋人”爱普斯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面的美国人形象——摘编自辛亚奇《单一·两极·多元:美国形象在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流变(1949—2019)》影片主要内容《中国合伙人》2013年上映一方面通过“新梦想”在美国的上市,确认了美国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以“商业谈判”这场戏,揭示出美国“虽然表面上十分强大和傲慢,但其实已经失去往日的实力,不得不在中国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1)概括材料一中对美国形象描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8分)(2)如果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来说明美国形象的演变,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为什么?(6分)[答案]

(1)由带有明显情感褒贬色彩(明显意识形态色彩)到客观理性描述。因素:从中美关系变化的角度:20世纪6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美建交;进入21世纪,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从国际形势变化的角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中国整体上持敌视态度;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多极化趋势出现并有所发展;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变动,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从中国自身角度: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从国内史学研究发展的角度:国内历史学研究对美国的理解日趋深入,结论趋向客观。(8分,答出任意两个角度即可)(2)材料二。材料二《人民日报》属于官方(主流)媒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更高。材料三属于艺术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形象的变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带有艺术加工色彩,受创作者的知识水平、个人感情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片面、失真等情况,使用时需用其他史料加以佐证。(6分)[解析]

(1)根据“美帝国主义杀害、美国攫取、美帝国主义扩大对外侵略、美帝国主义的阴谋等”可得出带有明显情感褒贬色彩;根据“大多语言叙述客观,无明显情感倾向,有开创、新变化、美国促成、美国操纵等描述”可得出客观理性描述。因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进行概括,可分阶段进行说明。(2)根据材料可得出应该用材料二。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可得出材料二《人民日报》属于官方(主流)媒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更高。结合材料三中的内容可得出材料三属于艺术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形象的变化,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带有艺术加工色彩,受创作者的知识水平、个人感情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片面、失真等情况,使用时需用其他史料加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