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4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4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4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4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4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四第四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明初朱元璋分封皇子们镇守各军事重地;朱棣及后来几代皇帝则剥夺藩王军权,护卫兵被撤掉,没有皇帝批准,不能出城、出京,不能做官,甚至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但可按照级别领取丰厚的禄米。这些变化说明(

)A.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B.藩王威胁皇权统治C.藩王自由受到严控

D.四民社会结构稳固C[解析]

根据材料“剥夺藩王军权,护卫兵被撤掉,没有皇帝批准,不能出城、出京,不能做官,甚至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任何职业”可知后来明朝统治者严格限制藩王,C项正确;边患问题得到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限制藩王,不是问原因,排除B项;四民社会结构稳固,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也无关,排除D项。2.(2023·广东高三阶段练习)关于明初军事制度,有学者称,“五府(五军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印归于朝”。这表明,明代军事制度(

)A.实现了军权的制约与平衡B.提高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C.通过机构制约以维护皇权D.旨在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军事制度重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以及地方军队的相互制约,通过机构制约以维护皇权,C项正确;专制体制之下,这种军事制度权力归于中央朝廷,无法体现制约与平衡,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而非防御对象,排除D项。3.(2023·湖南岳阳)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说明了(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下西洋的主张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C[解析]

依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这说明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C项正确;与他国经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郑和下西洋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是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所说的言语,并没有说明他已经说服了明仁宗,排除D项4.(2023·河北石家庄)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并列出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朱元璋此举(

)A.改变了重典治乱的国策B.旨在构筑稳定的朝贡秩序C.埋下了倭寇泛滥的隐患D.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B[解析]

朱元璋认为海外蛮夷之国如果为患中国,必须讨伐,同时列出了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15个“不征之国”,这说明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周边安全,构建稳定的朝贡秩序,B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针对周边国家关系,重典治理是面向国内,排除A项;倭寇泛滥不是朱元璋此举导致的,排除A项;东亚文化圈在明朝之前就形成了,排除D项。5.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C[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这体现了郑和推行平等贸易、诚信交易,有利于中国与南洋、印度洋、东非的经贸往来,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宣扬明朝政府的国威,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初,排除B项;郑和讲求诚信贸易,不会冲击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6.(2023·广东揭阳)古代中原王朝有限制铁器出口的规定,明朝政府与蒙古瓦剌的“铁锅贸易”中特别选择了熔炼技术门槛极高的佛山“广锅”,这一做法是出于(

)A.防范瓦剌军事进攻的需要B.促进粤菜烹饪技术的传播C.强化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D.推动金属冶炼技术的交流A[解析]

题干反映了古代中原王朝有限制铁器出口的规定,明朝政府与蒙古瓦剌的“铁锅贸易”中特别选择了熔炼技术门槛极高的佛山“广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当时面临蒙古瓦剌的威胁,虽然双方进行互市贸易,但是明朝政府仍然担心瓦剌会将铁器用于制造兵器,因此这一做法显然是出于防范瓦剌军事进攻的需要,A项正确;“熔炼技术门槛极高”显然是防范瓦剌将佛山“广锅”熔炼成铁后用于制造兵器,并不是为了促进粤菜烹饪技术的传播,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明朝政府强化对经济的管理,而是为了防范铁器外传用于制造兵器,排除C项;“熔炼技术门槛极高”可见并不是为了推动金属冶炼技术的交流,排除D项。7.(2023·辽宁铁岭)明朝推行“开中制”,该制度规定,商人可通过响应政府要求将粮食或其他军需物资运至北方边疆来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史称“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政府指定的盐场取货,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销售。据此可知。“开中制”的实行(

)A.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

D.促进了战略物资流通D[解析]

根据材料“以粮换引”有助于为边疆提供相应军需物资,为戍守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保护国家安全,D项正确,排除C项;“以粮换引”不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排除A项;“以粮换引”并未反映出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8.(2023·河南郑州)下表内容是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在印度半岛的相关活动。由此可见,明朝(

)国家概况古里国建碑亭,碑文中写道:“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丰,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柯枝国赠予明成祖给柯枝国王的印诰,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并在山中刻石:“山之崭兮,海之深矣,勒此铭诗,相为始终”。A.有效统辖印度半岛

B.传播儒家文化观念C.注重发展友好关系

D.改变域外国家风俗C[解析]

根据“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丰,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山之崭兮,海之深矣,勒此铭诗,相为始终”可得出郑和所到之处都是开展和平友好的外交活动,C项正确;郑和并没有统治印度半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排除B项;其并没有改变他国的风俗,排除D项。9.(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上谕关闭泉州港、淞沪港,只留下宁波、广州口岸;乾隆二十年,又增加宁波港赋税,所有洋行及来往中国的海外商人皆被赶到了广州;乾隆二十二年,撤宁波贸易港只留下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做法(

)A.是君权强化的体现B.意在防范西方侵扰中国C.维护了领土的完整D.促进了外贸的持续繁荣B[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初期闭关锁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只留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目的是防范殖民侵略,B项正确;对外贸易政策变化不能直接体现君权的强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的主权是完整的,因而与维护领土主权无关,排除C项;闭关锁国严重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10.(2023·陕西渭南)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成为重要对外贸易中心C.棉纺织业日益衰落D.经济发展的专业化趋势D[解析]

从材料中的“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可以得出,上海地区的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其经济发展呈专业化趋势,D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11.(2023·广西桂林)清康熙至乾隆时期,江南一些市镇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

)A.家庭手工业占据主流B.市民群体逐渐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C[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康熙至乾隆时期,江南一些市镇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而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渗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庭手工业占主流,而是反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民群体的壮大,而是反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排除D项。12.(2023·辽宁营口)明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地理学家徐洪祖提出:“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说明,明清思想家们(

)A.探索“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B.应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C.践行“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D.顺应“西学东渐”的时代需要C[解析]

依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出他们践行“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A项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项。13.(2023·广东茂名)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家天下”的本质就是专制时代的“统治者”用以“镇压人心”的工具,强调“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王夫之的这一主张(

)A.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B.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追求C.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D.反映了人民对君主制的厌恶A[解析]

由题干中“家天下的本质就是专制……工具”“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等信息可知,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推崇“民本”思想,该主张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追求个性解放的诉求,A项正确;题干中的“王夫之”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形成强大社会思潮,排除C项;题干中仅提及王夫之的主张,D项中“人民”的说法错误,排除。14.(2023·四川德阳)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印《西游记》后,建阳书坊迅速推出了《北游记》《东游记》等书,神魔小说掀起了一个出版小高潮。万历二十二年,建阳与耕堂刊刻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这类公案小说后,建阳出现了一大批类似的小说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世俗文学的开始兴起B.市民地位的显著提高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D.印刷技术的持续进步C[解析]

依据材料“金陵世德堂刊印《西游记》后,建阳书坊迅速推出了《北游记》《东游记》等书……”,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小说的流行,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要,C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市民地位,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印刷技术是否进步,排除D项。15.(2023·河南模拟)明朝《天工开物》载:铸造大炮时,西洋的红夷炮、佛朗机炮等均使用熟铜为原料,信号炮和短铳枪等则使用生铜和熟铜各一半,明代的襄阳、盏口、大将军、二将军等炮则是由铁铸造的。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明代火器铸造技术发达B.明代冶铜业落后于西方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D.战争频繁推动火器发展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所著,根据材料中的“西洋的红夷炮、佛朗机炮等”可知,当时西方火器铸造技术传入了中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火器铸造技术水平如何,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东西方冶铜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的信息,排除B项;火器与战争密切相关,但是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16.(2023·山东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聆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辟。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B.对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D.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B[解析]

赵翼的赋诗说明其认识到世界之大,认为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新鲜事物需要探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于西方文化持较为肯定的态度,B项正确;赵翼并未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排除A项;当时不属于近代,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材料二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答案]

(1)措施:修建九边重镇、重新修筑长城并驻重兵,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设置卫所,派驻军队驻守南部边疆地区;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进行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8分)(2)特点:继承性,借鉴和继承了前朝的边疆政策;创新性,如盟旗制度等;方式的多样性,不同地区政策不同;地域的的广阔性,包含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等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6分)[解析]

(1)根据材料“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可知,修建九边重镇、重新修筑长城并驻重兵,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根据材料“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可知,设置卫所,派驻军队驻守南部边疆地区;根据材料“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可知,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推行土司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还包括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进行册封;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可知,继承性,借鉴和继承了前朝的边疆政策;根据材料“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可知,创新性,如盟旗制度等;根据材料“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可知,方式的多样性,不同地区政策不同;地域的的广阔性,包含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等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被后世史家誉为“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百余年间,清朝最后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最高理想,在辽阔的版图内建立了空前稳固的有效管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清朝继元明两朝之后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以至最后完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摘编自《中国历史元明清》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12分)[答案]

示例: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清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家长期保持安定发展。疆域得到开拓并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民族交融不断加深,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经济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仍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方面,《四库全书》等著名大型文化工程的完成,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儒家经典也被翻译到了西方。这一时期,可谓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同时,盛世之下存在危机。政治方面,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经济繁荣背景下,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文化方面,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对外关系上,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综上所述,康乾盛世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清朝的统治危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2分)[解析]

依据材料“在这一百余年间,清朝最后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最高理想,在辽阔的版图内建立了空前稳固的有效管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清朝继元明两朝之后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以至最后完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得出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清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家长期保持安定发展。疆域得到开拓并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民族交融不断加深,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经济繁荣,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仍处于领先地位。文化方面,《四库全书》等著名大型文化工程的完成,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儒家经典也被翻译到了西方。这一时期,可谓文治武功,盛极一时。依据材料“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得出盛世之下存在危机。政治方面,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经济繁荣背景下,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文化方面,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对外关系上,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增长来看,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毫无疑问,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摘编自沈定平《从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看明清之际的生产发展水平》材料二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简析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8分)[答案]

(1)表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成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大量贫瘠土地的开发;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6分)(2)新现象: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形成多个经贸区;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地区间形成一定分工。(答出两点即可)关系: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商业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大宗商品;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劳动力从农业向商业转移;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人口的转移,刺激了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8分)[解析]

(1)表现:根据材料“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可分析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可分析出粮食总产量提高。成因:根据材料“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可分析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可分析出高产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根据材料“清代达到9.248亿亩”可分析出大量贫瘠土地的开发;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2)新现象;根据材料“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可分析出长途贸易兴盛;根据材料“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可分析出商帮活跃;根据材料“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可分析出形成多个经贸区;根据材料“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可分析出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根据材料“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可分析出地区间形成一定分工。关系:根据材料“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可分析出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商业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大宗商品;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